沙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6-18 08:05:30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439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神农氏炎帝之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炎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个臣子叫夙沙氏。

周简王姬夷十五年(公元前571年),“齐侯伐莱,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齐师乃还”,这位得到了牛、马就退兵的齐国大夫夙沙卫,就是夙沙氏的后裔子孙,后来成为太子姜光的少傅。

在夙沙氏的后裔子孙中,后有以先祖名号省文简化改为单姓沙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是最早的沙氏,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周公旦给殷纣王庶兄微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商朝末年,殷纣王的庶兄子开(子启)被封于微(今山西潞城),子爵,世称微子、或微子启。

周武王灭殷商后,建立了周王朝,不久即病逝,由儿子姬诵继位,是位周成王。周成王继位是年龄小,由叔叔周公姬旦、召公姬奭辅政,纣王之子武庚乘机反叛,最后被周公旦镇压,之后“乃命微子开(启)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在今山东梁山、济宁、聊城一带建立了宋国,后举国迁往商丘一带。

微子启的后裔子孙中,有人后来被封于沙邑,亦称“沙鹿”,史称“河上之邑”,位于今河北省的大名县,因称沙伯。在周襄王姬郑七年(宋襄公子兹甫六年,公元前645年)的农历8月,沙鹿因受漳河、卫河南北两相夹击的常年冲刷而发生了土地崩塌现象,形成为一个大泽(湖),因此史书上又改称其为“沙泽”。

到了周简王姬夷八年(卫定公姬藏十年,公元前578年),沙泽已经成为卫国之邑,在当年夏季,卫定公姬藏曾在沙泽会晤晋厉公姬寿曼、鲁成公姬黑肱。

到了周敬王姬丐十八年(卫灵公姬元三十三年,齐景公姜杵臼四十六年,公元前502年)秋季,卫灵公与齐景公会盟于沙泽,指的就是原来宋国的沙邑。

在沙伯的后裔子孙以及国民中,多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沙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宋国沙邑,属于省文简化改姓为氏。

春秋时期,宋国原来有两个沙邑:一个叫作沙邑,即第二个渊源中介绍的沙鹿。另一个叫作“沙随”,是一个城邑,位于今河南省宁陵县东北部。

周定王姬瑜十二年(宋文公子鲍十六年,公元前595年),鲁宣公姬馁联合楚庄王芈旅攻宋国,夺取了宋国的沙随城。据史籍《左传》中的记载,周简王姬夷十二年(鲁成公姬黑肱十六年,公元前574年)秋季,鲁成公在沙随会见晋厉公姬寿曼、齐灵公姜环、卫定公姬藏、宋国执政上卿华元、邾定公曹貜,其目的就是共同谋划讨伐郑国,其会盟之地指的就是原来宋国的沙随城。

在宋国失去沙随城后,有居于沙随城的王族后裔以及国民取故城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沙随氏,后又省文简化为单姓沙氏,世代相传至今。据说,在后来战国时期的周郝王姬延二十九年(齐湣王田地十六年,宋君子偃四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齐湣王灭了宋国,沙随氏族人在国破之后辗转迁徙北燕故地,投靠同宗,即辽东扶余国的卫满。





第四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古代失国或无爵之诸侯,属于以贬称为氏。

在古代,有诸侯公爵,凡失国或被撤爵之后,即被称之为公沙氏或随沙氏,意喻“没毛的凤凰不如鸡,如同沙子般渺小”。在这些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人以其称谓省文简化为单姓沙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国名,出自西周至春秋末期的古沙侯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沙侯国,亦称涉侯国、涉国,是西周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一带。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涉国之地归属赵国,西汉时期改为沙县,居住在那里的人便有以沙为氏。

著名的河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孙继民与邯郸市博物馆馆长郝良真在《涉国与春秋赵氏》一文中指出:

春秋时期,河北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涉国为名的方国。不过,涉国一名在唐、宋以前的文献中不见于记载。马瑞临在《文献通考·舆地·潞州涉县》中最先著录,称:“涉,春秋涉侯国,”马瑞临的依据是什么。不详。但这一见解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涉县位于今晋东南地区,穿越太行山,东出河北平原直至邯郸的交通孔道上。这条通道自古以来就是长治盆地通向冀南平原的捷径。古时被称为滏口陉。涉县就是这条通道上的重要城邑,春秋后期至战国初期,“赵简子、赵襄子在与晋公室以及诸卿的斗争中,就不断往返、穿插于晋都曲沃、邯郸、晋阳之间,其间就很可能利用过滏口陉。而且赵简子、赵襄子的家臣就有以涉为姓的。《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O年):“荀吴略东阳,使师伪籴者,负甲以息于昔阳之门外。遂袭鼓.灭之,以被子鸢归,使涉佗守之。”荀吴是晋国大臣。涉佗,杜注称是“晋大夫。”至迟十多年后,涉佗已经成为赵简子的家臣。《左传·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记有“晋师将盟卫候于专泽,赵简子曰:‘群臣谁敢盟卫者?’涉伦、成何曰:‘我能盟之。’”可见这时的涉佗已是简子的“群臣”之一。涉佗是简子的家臣还见于《左传·定公十年》(公元前5OO年)条:“晋赵鞅围卫,报夷仪也。初,卫侯伐邯郸午于寒氏,城其西北而守之,宵熸。及晋围卫,午以徒七十八门于卫西门,杀人于门中,曰:‘请报寒氏之役’。涉佗曰:‘夫子则勇矣;然我往,必不敢启门。’亦以七十人旦门焉,步左右,皆至而立,如植。日中不启门,乃退。反役,晋人讨卫之叛故,曰:‘由涉佗、成何。’于是执涉佗,以求成于卫。卫人不许。晋人遂杀涉佗。成何奔燕。”这次简子伐卫,涉佗和邯郸午都随从参战,涉佗最后被作为替罪羊而杀。

引文中的邯郸午是赵氏的别宗,因封于邯郸故又称邯郸午。邯郸午的家臣中也有姓涉的。《左传·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晋赵鞅谓邯郸午曰:…赵孟怒,召午,而囚诸晋阳,使其从者说剑而入,涉宾不可。乃使告邯郸人曰:‘吾私有讨于午也.二三子唯所欲立。’遂杀午。赵稷、涉宾以邯郸叛。”涉宾之所以在邯郸午被杀后与赵稷联手抗拒赵简子,原因在于他是邯郸午的家臣。杜预注称:“涉宾,午家臣。”以上事实说明,涉氏依附于赵氏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春秋后期,赵氏势力西北至晋阳,东南至邯郸,涉氏作为赵氏的家臣,其原居地处于这一范围之内顺理成章。今涉县位于邯郸之西,恰好处在这一范围,而且历来一些姓氏之书认为涉氏之姓就与涉县之名有关。如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所附录《姓氏考略》中即称:“涉,晋大夫涉佗。其先食采于涉,以邑为氏,见《姓源》。望出河南。”不仅如此,在今涉县还发现有春秋战国之间的墓葬。据《邯郸日报》1982年8月18日刊载的《涉县发现古墓葬出土一百三十余件文物》一文报道,在涉县北关公路边,发现了一座中型竖穴土坑墓,出土铜器、石器、玉器、骨器共一百三十余件,多是进行祭祀、宴享或其它仪式时所用的表示贵族身份等级的礼器。其中有造型优美、花纹精细的铜编钟和石编磐。从这些器物的组合、造型、纹饰特征看,有春秋晚期器物的特点,以及涉县的方位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可以认为马瑞临所说涉县即春秋时期的涉侯国很有道理。

关于涉县之名的起源,《汉书·地理志上》魏郡记属县有沙县。对于这一记载,后人的看法多有分歧,因此涉县地名办公室在1984年12月印刷的《涉县地名志》中14~15页里干脆总括了四种说法:一是认为始置沙县,后改涉;二是认为始置漠县,后改涉县;三是认为两汉皆为沙县,魏三国时始改涉;四是认为始置涉县,“沙”乃与“涉”字形相近而致误。

对于以上四种看法,孙继民与郝良真二位学者认为第四种意见最有道理。《涉县地名志》引《水经注疏》称:“…元和志涉县本汉旧县,因涉河为名,王子候表离石侯绾更为涉候,今本两汉志作沙皆形近致误。”《水经注疏》认为《汉书·地理志上》所记沙县是涉县之误,理由有二:第一,《元和郡县图志·潞州涉县》直接就说涉县“本汉旧县”,而未说由沙县改称;第二,《汉书·王子候表上》称代共王子离石侯绾曾于汉武帝时期“正月壬戌封,后更为涉候。”说明汉武帝时期就是涉县的设置。这两条理由确凿无误,完全站得住脚。

因此,所谓的“沙县”其实就是涉县,这也可以间接证实涉县是得名于涉侯之国的或涉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史籍《百家姓考略》中记载:汉朝时期,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叫沙公穆,在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名号为姓氏者,称沙公氏,后又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沙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沙陀突厥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沙陀氏,亦称沙吒氏,原来是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中的一个小氏族部落名称,是突厥民族早期的先民之一。

在南北朝后期鲜卑王朝解体之后,沙陀氏与西北大漠地区零散的突厥民族融合,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突厥部落,唐朝史册称之为“处月”,汉译名称就是“沙陀”,本义是“沙漠蛮荒之民”的意思。

有史学家将处月民族归于九姓乌古斯部落,认为该氏族中至少有一部分人于公元十~十二世纪在威海以北游牧。事实上,沙陀部落很早就已经从西突厥主体中分裂出来,并与游牧的鲜卑、哈萨克、西羌等民族融合,从公元七世纪起就生活在天山山脉东段与东准噶尔断块山系之间巴里坤湖以东一带地区的草原上(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唐睿宗李旦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当吐蕃人正在劫掠巴里坤湖地区时,沙陀部稍稍向西朝古城方向迁移。到了唐宪宗李纯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吐蕃人又把沙陀部从古城地区赶走,当时他们向唐朝请求保护,唐朝把他们作为盟邦,安置在鄂尔多斯北部、灵州(宁夏附近)的东北部一带地区。

沙陀部一直留居鄂尔多斯地区直到唐僖宗李儇乾符五年(公元878年),是年,中原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黄巢起义,沙陀部趁当时唐王朝内乱横行,沙陀部的一位重要首领李克用乘机攻占了山西北部的大同边区,他希望在那里能够更好地插手唐朝的大混乱。

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当黄巢领导的起义军从唐朝手中夺取了都城长安时,唐僖宗曾向李克用求援。年仅二十八岁的李克用此后扮演了唐朝救星的角色,到了唐中和三年(公元883年),他把黄巢从长安一举驱逐出去,唐僖宗任命他为节度使,同时又被任命为整个山西地区的总都督,地位几乎于当年的安禄山相仿。

不久,大司马朱温在唐哀帝李柷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废黜了唐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自己称帝,改名朱晃,并建立了后梁王朝。在此期间,李克用仍然是山西地区的君主。李克用于后梁太祖朱晃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去世后,其子李存勖继位,作为山西的土皇帝,李存勖在“晋王”的称号下统治着整个山西地区,以太原为都城。

后梁末帝朱友瑱龙德三年(公元923年),李存勖推翻了后梁王朝,以后唐王朝建立者的身份成了皇帝,并建都于洛阳。但后唐王朝仅存在了十三年,就在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三年(公元936年)被另一位沙陀突厥人石敬瑭与契丹人联合推翻了。

石敬瑭在推翻了后唐政权之后,宣布自己是皇帝,建立了后晋王朝,他以开封为都城。然而,后晋比后唐更加短命,仅存十年,就在后晋出帝石重贵开运三年(公元946年)被契丹人与蒙古人联手所推翻。

此后,沙陀部族人基本上融合于契丹、蒙古族、汉族之中,最后大多融入汉族。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有族人以原部族称谓汉化为姓氏,称沙陀氏,后省去“陀”字简改为单姓沙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突厥族沙金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沙金氏,是唐朝时期西突厥阿史那部中的一个小规模的氏族部落,主要活动于天山南麓地区,以游牧生活为主。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初年,西突厥可汗阿史那·统叶护被其伯父所杀,内部变乱迭起,贵族们争相立位。到了唐高宗李治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阿史那·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建牙帐在双河和千泉(今新疆博乐、温泉一带),总领十姓部落,控制了西域各国。之后,沙钵罗可汗开始进攻唐王朝的庭州等地。

到了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农历闰1月21日,唐高宗以右屯卫将军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总管,率燕然都护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发唐兵与回纥骑兵万余人自北道攻西突厥沙钵罗可,又遣右卫大将军阿史那弥射及左屯卫大将军阿史那步真为流沙安抚大使,自南道招集西突厥旧众。农历12月,苏定方率军在金山北(今新疆阿尔泰山)击破处木昆部,其俟斤独禄等率万余帐来降。唐朝采纳右领军郎将薛仁贵建议,争取泥孰部(弩失毕五俟斤之一)共袭沙钵罗。至曳河西(今新疆额尔齐斯河),苏定方率部万余人为沙钵罗可汗率领十万之众所包围。他命步兵持矛环据南原,自率骑兵列阵于北原。西突厥军三冲南原未逞,苏定方率骑兵乘势反击,大败西突厥军,追击三十里,斩获数万人。

次日,唐军继续进击,胡禄屋等五弩失毕举部归降,沙钵罗与处木昆屈律啜数百骑西遁。五咄陆部落闻沙钵罗可汗兵败,也归附阿史那步真率领的南路唐军。苏定方命萧嗣业与回纥婆闰率骑兵向邪罗斯川方向(伊丽河西)追击,自与任雅相率新附之众继后。当时恰遇大雪,深约二亲尺,诸将建议待天晴再行。苏定方说服部众,利用沙钵罗可汗以为唐军必然休兵的侥幸心理,昼夜兼程,继续追歼。进至双河与南路军会师,又长驱二百里,直抵金牙山沙钵罗可汗的牙帐,乘其将去打猎而无戒备之际,突然发起攻击,斩获数万人。沙钵罗可汗与其子阿史那·运、女婿阎啜等逃往石国西北之苏咄城(今塔什干一带)。

苏定方一边息兵,令西突厥诸部各归所居,修复道路,设置邮驿,划定部落地界,恢复生产,访问疾苦,并将沙钵罗掳掠的财物、牲畜等全部归还原主;一边命萧嗣业率兵继续追击,自己则引军还朝。

在萧嗣业率军连续追击与逼迫之下,不久石国人即诱擒沙钵罗可汗送交萧嗣业。后唐高宗分别置陵、池二都护府于西突故地,以阿史那弥射与阿史那步真为都护,分统其十姓各部。

在西突厥被唐朝灭亡之后,沙金氏族人内迁居于池州都护府地(今安徽贵池),逐渐汉化,按汉俗以氏族名称为姓氏,称沙金氏,后再省文简改分衍为单姓沙氏、金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唐朝时期箕子朝鲜后裔沙随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万姓统谱》、《百家姓考略》的记载:“沙氏系出沙随氏,源于百济国。”

在朝鲜半岛的历史上,古百济国中有沙随氏族人,源出箕子朝鲜的后裔。而箕子朝鲜是殷商王朝王族后裔所建,因此沙随氏一族源出子姓。

公元前三世纪末,朝鲜历史上第一次有所记载。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商纣王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王朝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建立了“箕氏侯国”,并得到周武王的承认,史称“箕子朝鲜”。

在箕子的后裔子孙中,有沙随氏。亦有传说为春秋时期宋国王族封在沙随城,以邑名为姓氏,称沙随氏,即本节第三个渊源中的沙随氏。在战国时期的周郝王姬延二十九年(齐湣王田地十六年,宋君子偃四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齐湣王灭了宋国,沙随氏族人在国破之后辗转迁徙北燕故地,投入扶余国卫满。

箕子朝鲜传四十一代,到了哀王子准执政时期的(汉惠帝刘盈元年,公元前194年),箕子朝鲜被故燕国人卫满的势力所灭,卫满后裔扶余氏在朝鲜半岛建立了百济国,与高句丽、新罗国合称朝鲜的三国时期。在此期间,沙随氏族人成为百济国的国民。

百济国是建于西汉末年,自汉成帝刘骜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百济温祚王扶余氏成为百济国的首任君王后,传至义慈王,已经是大唐王朝时期。第三十一代百济王扶余义慈在年幼时孝声远播,被时人誉为“海东曾子”。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扶余义慈即位后,开始对贵族政治体制大力进行改革,强化王权。随着政权的稳固,义慈王开始与高句丽国相互结盟,并勾结倭奴国试图瓜分新罗国。

义慈王后来亲自率军进攻新罗国,连取其数十城。在此后的半岛争锋中,百济国基本上是和高句丽国一起进攻新罗国,同时联合倭奴国对抗大唐王朝。不久,因为百济贵族内部分裂与王室的穷奢亟欲,使得国政开始混乱,并因义慈王勾结高句丽与倭奴国而得罪了大唐王朝。唐高宗李治数次谕旨,都没能让百济俯首。从战略上讲,作为唐朝新一轮“安东计划”的第一步,唐高宗的首要目标就是百济国:“欲灭高丽,先诛百济”。

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大唐王朝发兵征讨百济国。唐高宗派左武卫大将苏定方率军率水军及陆军共十万从城山(今山东荣城)渡海,同时命新罗国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大总管,配合苏定方部,夹击百济国。

百济军驻守熊津口(今韩国锦江之入海口)抵抗,苏定方纵击,百济军大败。唐军乘潮水长风破浪,趋真都城一舍而止。百济国依然不投降,苏定方与新罗国联军,包围了泗沘城(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攻而破之,斩首万余级,拔其城。义慈王带着太子隆率残部败退至熊津城(今韩国公州),苏定方率部紧紧包围了该城。相持之际,扶余义慈的次子扶余泰自立为王,带领军民固守,结果使其内部矛盾激化,义慈王的孙孙扶余文思开始担忧了:“王、太子固在,叔乃自王,若唐兵解去,如我父子何?”于是扶余文思与左右属下垂着绳子降出城墙,百姓们更怕战火殃及,不顾扶余泰的阻止,纷纷跟着扶余文思都逃出城去,如此一来局面不可收拾,唐军趁机攻破北鄙城。

苏定方留下郞将刘仁愿以兵一万留鎭泗沘城,将百济王扶余义慈、太子扶余隆、小王扶余孝演、百济将领与大臣九十三人、王族百姓一万两千人等皆掳至唐朝陪都洛阳。唐高宗“分百济国故地,置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统郡三十七,城二百,户七十六万。”后义慈王在洛阳病逝,唐高宗赐其谥号为“绍”,安葬于北邙山。

百济国被灭后,国内遗贵们曾一度试图复辟重建百济国。原百济国王族家将鬼室福信拥立王子扶余丰为王,并向倭奴国求助。扶余丰携五千军队从倭奴国潜回故百济国。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百济国和倭奴国的联军与唐朝和新罗的联军再次在海上开战,史称“白江口之战”。经过数次交战,百济国和倭奴国的联军惨败,扶余丰只身逃往高句丽国,百济国彻底灭亡。

历此次惨败之后,倭奴国再也不敢与大唐王朝为敌,终有唐一朝,尽皆尊大唐王朝为上国,并派遣留学生渡海前往长安,竭力窃学中华文化,始有今天的日本。

百济国被大唐皇朝所灭之后,百济国民中的沙随氏族人迁入中原定居,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沙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沙喇图鲁腾氏,蒙语为????????????,源出蒙古兀良哈部,世居克鲁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alatuluteng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中有沙氏。

⑵.蒙古族沙岳特氏,亦称萨尔岳特氏,蒙语为??????,源出蒙古喀尔喀部,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ay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沙氏、岳氏等。

⑶.蒙古族沙查海氏,蒙语为???????,源出蒙古兀良哈部,世居克鲁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克尔伦(今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阿拉坦额莫勒镇),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acaha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沙氏、海氏等。

⑷.蒙古族兀良哈·阿里沙,亦称兀良哈·阿日沙,兀良哈氏(蒙语为?????????),蒙古贞部人(高原森林部落),祖籍在今蒙古东部绰尔河畔的朵颜山。兀良哈·阿里沙是著名的元朝将领,打过仗,立过功,被元顺帝孛儿只斤·妥镤贴睦尔敕封为达鲁花赤(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兀良哈·阿里沙从江苏江宁调粤为循州刺史(今广东龙川佗城),在元朝灭亡后,兀良哈·阿里沙滞留循州,偕家人卜居善庆厢(今广东中山)。从第二代开始,其子以父亲名字首音的谐音汉字改为汉姓沙氏。从兀良哈·阿里沙入粤至今,已有六百余年了,其后裔子孙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近万,已完全汉化。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沙氏,是回族中的大姓,为“回回十三姓”之一,故而在《千家姓》中称:“今回族多此姓,别为一族。”

⑴.该姓氏群体大多取自伊斯兰教经名首音和尾音。在回族经名中,带有“沙”的比较多。如在《新元史·也黑迭儿传》中记载:“也黑迭儿,西域人…子马谋沙…子密儿沙,次木八人喇沙…次忽都鲁沙…次阿鲁浑沙”等等,这都是回族沙氏之源。

⑵.史籍《元史》中记载:元朝初期的沙全,其“父沙的,世居沙漠…(沙)全初名抄儿赤,甫五岁,为宋军所虏。年十八,留刘整幕下,宋人以其父名沙的,使以沙氏,而名曰全。”

⑶.史籍《回教民族说》中记载:再如,“抄儿赤马合马沙或阿思兰沙或木八儿沙之后裔姓沙。”

⑷.史籍《回回姓氏考》中记载:“沙在波斯语义为王。正如突厥语族称王为汗。如在波斯王国旧称‘沙因沙’,意为‘万王之王’…因此,回族沙氏族源多来自波斯。”

⑸.沙氏中也有赐姓。如《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中记载:“舍班,古里国回回,入附授南京锦衣卫镇抚,明宣宗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出使西域,以功迁到千户,赐姓沙,名班。”明宣宗当时给舍班赐姓沙,还有着另一个原因,即“舍”和“沙”谐音。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大辞典》记载:

⑴.满族沙达喇氏,亦称萨达喇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撒答牙”,以姓为氏,满语为Sadala 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沙氏。

⑵.满族沙岔氏,亦称萨察氏,满语为Saca Hala,汉义“盔”,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撒铲”,以姓为氏。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浑春(今吉林珲春)、长白山区等地。所冠汉姓为沙氏、谢氏、隗氏、白氏、魁氏等,其中的谢氏为乾隆大帝赐姓。

⑶.满族沙拉氏,亦称萨加拉氏,满语为Sala 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沙氏、边氏、查氏、程氏、山氏、白氏、谢氏。

⑷.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特别多”,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流域)、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西北隅)、马察(今吉林浑江西南部)、占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兰州皋兰)、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等地,所冠汉姓多为唐氏、谭氏、舒氏、劳氏、沙氏等。该支沙氏始祖为他塔喇·萨弼图,满洲正白旗人,世居查昆木,达音布族人。其父他塔喇·沙金,清太祖佟·努尔哈赤以其厘定法制,赐号“沙金”,累官至正白旗都统。他塔喇·萨弼图早年跟从清太祖四处征伐,加世职二等男爵,仕至内大臣。在他塔喇·萨弼图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赐号“沙金”为汉化姓氏者,称沙氏、金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傣族、彝族、黎族、侗族、土家族、裕固族、苗族、佤族、赫哲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沙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沙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神农氏、夙沙卫、微子启、箕子、石敬瑭、阿史那·贺鲁、抄儿赤、马合马沙、阿思兰沙、木八儿沙、舍班、也黑迭儿、兀良哈·阿里沙、他塔喇·萨弼图。

沙氏的历史名人 -- 沙世坚:(生卒年待考),河北涉县人。著名北宋将领。

有文武韬略,曾任东莞太守。公元1127年护宋高宗南渡,知梧州。

广西苗民大起义时,他改知宜州,镇压义军十万,击杀首领莫文察,广西河池有“白土平蛮碑”一尊,即其所勒。为江浙沙氏世迁祖,沙神芝、沙元炳均其后。



沙 玉:(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

涉县知县,劝民备耕抢收,涉民丰衣足食。尝于禾稼熟时,督民昼夜收获,未毕,飞蛾大至,临邑禾食尽,涉民得保全。



沙良佐:(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

新城知县,廉慎爱民,笃于学校,未几,人足衣食,庭无讼者,百姓戴之。



沙书玉:(公元1816~1881年),又名玉书,字石庵,祖居武进,父入丹徒籍(今江苏镇江)。著名清朝医学家。

祖传世医,家学渊源。他精通内、外、喉科,声振大江南北,著有《医原纪略》和《疡科补直》等医学著作。

沙书玉擅治温病,喜用辛凉、甘寒之剂,用石膏多至半斤;亦喜用西瓜。

贺季衡曾谓:石庵治病,重在救逆,深得仲景法。其于伤寒,温病之胃家实,尝用仲景急下存阴法,不必如《温病条例》所云舌起芒刺,呼吸俱粗始用下法,惟脉沉实,即急下之,更以鲜生地、石斛善其后。

以大承气汤挽救垂危,为沙门独得之秘。其于外症,外疡初,以内服药消散;排脓引流,擅用火针;外用药末合成简单,疗效显著。著有《医源纪略》、《疡科补苴》。

其子沙用圭,字桐君,嗣其医,亦名噪一时。



沙神芝:(生卒年待考),字笠甫,号青岩子;浙江嘉兴人。著名清朝书法家。

沙神芝工篆、隶,学怀素狂草,以狂草最有名,豪迈雄放,神逸无拘,在书画界备受称赞。他还擅画梅花,兼善篆刻。有鹤千、六泉风韵。

沙神芝所著艺文通览,经神芝博考碑版,继志编校而成。能于笔筒内刻书、画,曾刻紫檀香第一事,内刻陶靖节小像,一古松偃卧,颇得势。题曰抚孤松而盘桓。其款刻于笛底,青赤金填,光泽可鉴。仅高三寸余,径八分余,真绝技也。



沙元炳:(公元1864~1927年),字健庵;江苏如皋人。著名近代教育家、实业家。

生于一个世代书香仕宦之家。他天资聪慧,勤于攻读,1891年乡试中举,次年会试取为贡士,1894年殿试成进士。连中三元的他,深得帝师翁同和的赏识,经翁推荐,入庶馆深造,授翰林院编修。

正当他准备一展抱负时,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戊戌政变”。面对维新志士的鲜血,他以双亲年高为由,辞官回乡,改书斋“四印堂”为“志熙堂”,从此致力于兴办实业,造福桑梓。

沙元炳作为一名维新派,主张“启迪民智,御侮图强,洗雪国耻,振我华夏”。他认为救国必须振兴教育,培养具有“事事之实”的专门人才。为此,他决心从兴办师范堂入手,首先解决师资问题。其时适逢清廷废举、兴学校。他同张藩等筹划创办如皋师范学堂,还邀请张謇等到如皋商讨有关事宜。经他四处奔走,延聘教师,筹措经费,勘探校址,规划校舍,于1903年9月正式开学授课。

如皋师范学堂是全国公立师范学堂中最早创办的一所。此后他还创办了如皋师范学堂附属高等小学、如皋私立乙种商业学校等。

后来他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追随张謇创办实业。他向南通的大生纱厂、广生油厂、新生面粉厂、资生铁厂投资;还向上海的长江大达轮船公司、通扬内河轮船公司以及沿海各垦牧公司投资。

在如皋,他于公元1895年集资创办广丰腌腊制腿公司,聘请兰溪师傅来如皋主持腌腊加工,所制火腿与金华火腿齐名,远销美洲。此后,他还集资创办皋明电灯公司、如皋公立医院、鼎丰碾坊、裕如钱庄和广生德中药铺等。

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被推举为如皋县民政长。1913年又当选为江苏省议会议长,他坚辞不就。其后,他担任过如皋县水利会会长,清丈局局长和款产处主任等职,并主持总纂《如皋县志》,著有《志熙堂诗文集》传世。



沙 风:(公元1917~今),原名吕济人;浙江新昌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豫皖苏边区萧县常务队营政治教导员、营长,苏皖纵队第一团副团长,新四军第一师第九旅作战科科长、参谋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六师第十八团团长,师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一军第六十三师副师长,特种兵纵队战车第一团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师长、师长,装甲兵技术部部长,第一坦克学校副校长,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国务院农林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沙 克:(公元1907~1993年),辽宁丹东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1927年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曾任东北军第五十三军第六四七团团部副官,连长,第六九一团团部副官,代营长。1936年参加东北武装抗日救亡先锋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人民自卫军特种兵团团长,冀中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冀中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冀中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安东军区副司令员,辽东军区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员,安东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炮兵第二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训练部副部长,军训部部长,空军学院副院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3年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六岁。



沙 驼:(公元1926~今),鄂温克族;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人。著名民族事务工作者。

1934~1945年上学,在“王爷庙国立兴安学院”和长春“建国大学”学习中,曾接触过关于马克思主义等的进步书籍。

他于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后即脱离学校回内蒙古地区,在王爷庙(乌兰浩特)参加了“内蒙古人民革命党”。

1946年3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6年4月任内蒙古人民自卫军第五师政治部民运科长;11月到齐齐哈尔东北军政大学三支队学习,任支队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书记;1947年1月任齐齐哈尔市民族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代校长;7月调回扎兰屯,任内蒙古人民自卫军第五师教导团政委;1948年1月任内蒙古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三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

1948年11月入内蒙古党校学习,结业后留校任教员,组教处副处长兼教研室主任;内蒙古东部区党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教育长、教育长。

1956年1月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学习室主任、理论教育处处长,其间于1958年8月受命主持创办了内蒙古党委机关刊物《实践》。

他在1959年受到错误的批判和处分,在农村和工厂劳动约三年,1962年平反,恢复了原职和原级别。1965年任自治区党委政治研究室负责人,党委《实践》编辑部副总编。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解放”后于1973年4月任内蒙古党校党的领导小组副组长、副校长兼教育长;1981年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兼校长、党委书记;1988年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换届时退居二线。

他先后在中共华北局党校和中央党校等进修过三次,计近二年。曾被选为内蒙古自治区政治协商委员会第三届委员,第四、五届常委,还曾当选两届自治区党代会代表。在教学和工作过程中撰写二十余篇文章,发表在《内蒙古日报》和《实践》等刊物上,关于民族问题的论文和回忆录等曾被收入有关文集中。他曾获过“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教学改革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1998年10月离职休养。当前,他担任的社会职务有: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研究会名誉会长;内蒙古自治区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和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教育基金会副会长;内蒙古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



沙松林:(公元1931~今),蒙族族;江苏镇江人。著名医务工作者。

主任医师,教授。

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疗系。现任上海华山医院涉外医疗中心副主任。兼上海市内分泌学会委员、秘书,《中华实用内科杂志》、《上海医学》等杂志编委,著有《我国十五省市四十万人口中糖尿病调查研究报告》。

长期从事内科内分泌专业的临床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擅长下丘瘤一垂体疾病及糖尿病,曾负责全国15省市的糖尿病调查研究工作,该工作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为我国进一步研究糖尿病的发病率、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著有多篇论文,另有论文《409例垂体嫌色细胞病的临床表现,诊为和治疗-并论垂体瘤的分型》、《下丘瘤综合症70例临床分析》、《19-去甲睾酮苯丙酸酯治疗件儒症的疗效观察》、《肢端肥大症144例分析和早期诊断的探讨》、《空泡蝶鞍综合症12例报告》等。



沙育昭:(公元1935~今),湖南桃源人。著名现代摄影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摄影家协会荣誉主席。

致力于艺术摄影和新闻摄影,先后有十一幅摄影艺术作品在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和全国性摄影艺术展览中展出,其中《棍叉对打》获三等奖。有四十三幅摄影作品在省级摄影艺术展览中展出,其中《土家茅谷斯》、《山城喜事》等七幅作品分别获二、三等奖。

在各种报刊(地级以上)发表摄影作品两千六百多幅,仅在《民族画报》《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就发表了四十一组专题稿。《瑞士女“骑士”》1991年获中国地市州盟报新闻摄影评比银杯奖,《时间就是生命》、《久“旱”逢甘露》等十二幅作品获省级一、二、三等奖。

论文《拍风光花卉也要深人生活》发表于《大众摄影》杂志。

1983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同年加入中国体育记者协会摄影学会。事迹被收入《中国摄影家大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湖南当代文艺家传略》。



沙基昌:(公元1945~今),上海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少将,国防科技大学军事运筹学教研室主任。

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82~198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作访问学者。归国后历任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与数学系军事运筹学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和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院长等职。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新中国成立三十五周年的阅兵盛况至今仍时时会在沙基昌的心中涌起滚滚热流。那时的沙基昌身在美国,他响应祖国母亲的深情召唤。他决心回到祖国,为祖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添一根柴。一个月后,沙基昌放弃了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回到了国防科技大学。

十多年来,沙基昌在国防科技教育园圃里辛勤耕耘,先后培养了三十多名博士和五十名硕士,获军队优秀教学成果奖两项,主持完成的市肆项重点科研项目获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出版专著、译著六部。沙基昌还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面对成绩和荣誉,沙基昌总是把自己比喻成一滴水,他说,一滴水只有放在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枯;一个人没有领导的关心培养和集体的团结协作,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回国后不久,沙基昌就被命任为系统工程与数学系军事运筹学教研室主任。他发现,当时国内高校的数学教学,无论内容还是体系,都显得十分陈旧,注重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沙基昌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积极向校系领导建议:为工科学生开设数学模型课程。这样既可以找到数学同社会需要的融合点,又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还可以通过参加数学模型竞赛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外语、科技论文写作水平和团结协作精神。他的这一想法得到领导的支持。接着,沙基昌与几位同事迅速翻译出一套应用数学模型丛书,制定出数学模型课程教学计划和大纲。1992年,数学模型课程在国防科技大学正式开课。

1993年10月,由沙基昌担任指导委员会主任,国防科技大学组成六个代表队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结果以四个队获一等奖的成绩名列参赛高校前茅。四个月后的1994年春节期间,该校两个队参加第十届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又一举夺得一、二等奖各一项。到2000年2月举办的第十六届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该校在十多次全国和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中共获特等奖、一等奖二十七项,在国内参赛高校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更重要的是,数学模型课程的开设以及组织数模竞赛,有效地促进了数学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该系“数学模型课程建设与数学教学改革”1997年获军队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让数学在军事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一直是沙基昌追求的目标。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他主持编写出我军第一本《数理战术学初探》一书,该书将最优作战理论与作战指数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角度,对如何处理好作战指数与最优火力分配提出了一套公理化方法,创造了构造规范交战模式的算法,为在战术研究中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沙基昌始终关注着现代高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他敏锐地意识到,夺取未来战争胜利的砝码,只有在新技术革命的前沿获得。他根据我军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一方面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学院建立起了我军为数不多的军事运筹学硕士点,创建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着力为“科技强军”培养高素质指挥与管理人才。另一方面,针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率领科研人员在军事运筹学和指挥自动化技术领域发起了一次次集团冲锋,他先后主持完成了“系统分析与决策方法研究”、“结构动态分析系统”、“主要战术技术指标论证决策支持系统”、“面向对象的多媒体仿真方法和软件”等国防重点科研项目,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沙俊忠:(公元1940~今),江苏睢宁人。著名化工工业专家。

毕业于淮南矿业学院。现任化工部连云港设计研究院主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政协江苏省八届委员、政协连云港市九届常委兼副秘书长、市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自1963年以来一直工作在设计第一线,任主任工程师十多年,参加过二十多项国家大、中型工程设计与施工,在十多项工程中任专业负责人,在多个项目中任设计总负责人,特别是担任国家“八五”重点工程、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湖北大峪口矿肥结合工程设计总负责人期间,作为总体设计院的设计总负责人,精心组织并参加设计和施工,建成了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的矿结合工程,并协调和处理好了六年设计院(所)间的技术衔接,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他知识面广,专业技术熟练,具有丰富的设计、施工、技术管理和技术咨询经验,为江苏省第一批咨询专家,连云港市设计、设备采购和建安工程评标委员会委员。曾获国家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铜质奖、化工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三等奖。1994年获化工部全国化工科先进工作者称号。

编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化工矿山企业施工图内容和深度的规定—电气专业》。高校试用教材《煤矿固定设备控制》一书的初稿审阅者之一。曾在部级刊物《化工矿山技术》上发表过“斜井(坡)重物下提升机电气设计若干问题”、“竖井动力下系统电气设计与调试”两篇论文。



沙均兆:(公元1942~今),辽宁沈阳人。著名航空工业专家、影视编导。

先后在沈阳二航、黎明工学院飞机发动机总体设计专业毕业。六十年代在黎明飞机发动机制造公司任试车员,外场科任技术员。1972年代在辽宁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一处任技术员、工程师。

六十年代先后参加我国高速飞机发动机测绘、改型设计及国家级试车、试飞方面技术故障分析处理,在保证安全试飞方面卓有成效。

七十年代从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出发,策划、创作拍摄了我国首都安全教育放事片《祸不单行》当年获文化部、劳动部、中国科协、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颁发的优秀影片奖。

《笑比哭好》当年获国产影片四项第一。组织编发安全教材几十套六百多万字,拍摄安全教育,企业管理类、电影电视片几百部(集)有的在各级电视台播放;有获国家有关部门的专项奖;有的被指定为全国培训教材,为提高全民安全素质,企业管理水平起到很好的作用。

现任辽宁航空工业劳动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兼任辽宁录像复录公司总经理、总编、高级工程师。



沙彦祥:(公元1949~今),宁夏固原人。

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固原地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地委统战部部长。

自1976年参加工作后,曾任宁夏固原县寨科乡党委副书记、组长,县纪栓委副书记,宁夏泾源县委副书记、县长,宁夏固原地区编委副主任、编办主任等职。

他团结同志,联系群众,吸纳各界朋友意见,他忠于职守,努力工作,注重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原则,求真务实,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在泾源县任县长期间,在计划生育、农业产业和农民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1987、1989年两次受到全国表彰。1988-1991年被宁夏区人民政府授予农业“四连冠”奖。

泾源县在1989年被宁夏区农建委、教育厅授予“农民扫盲教育先进县”称号。在任固原地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副主任、编办主任期间,由于党建工作和机构编制工作搞得好。1995-1996年被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授予“机构编制先进单位”称号。固原地委授予“先进党支部”。

任固原地委统战部部长期间,在加强民族团结、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成绩突出。他个人1998年被宁夏区党委、政府授予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沙黎黎:(公元1950~今),回族,女;江苏常州人。著名现代作家、书画家。

作品多次人选全国性展览或参加国际交流展或被收藏,也经常在北京、上海、香港、台湾、南京、武汉等专业、地方和党派的重要报刊杂志上发表。

1994年在安徽《清明》发表文学评论《文如其人》、在新民晚报上发表散文《笔中情》、在《书法之友》杂志上发表书法作品专刊等。1994年编辑出版《怀苏集》。1995年在《书法报》上发表书法审美论文《苏东坡〈寒食诗帖〉赏析》,1996年发表诗词《蝶恋花丙子中秋感怀》,1997年在香港《大公报》发表书法作品及文章《我谈莫静坡》等。

其后发表的文章还有《呼唤跨世纪的表演艺术家》、《孙过庭与书谱》、《如何进行书法赏析》、《与书法“恋爱”》,等等。《上海戏剧》、《重庆文化报》、《福建文化报》、等都以专版专题对其艺术成就作了介绍。

1993年和1997年分别应上海朵云轩画廊和江苏省美术馆邀请并主办《沙黎黎书法展》,各大报纸和媒体都有深入报道,著名书法家赵冷月和著名作家高晓声、赵绍龙等分别撰文对其书风的质朴典雅、自然清新和峻美古趣作了评论和肯定。1998年11月,应邀赴台参加《中国江南书艺名家邀请展》及《21世纪中国书艺之展望》研讨。次年,台湾出版该展览专辑1998年8月用短短二小时现场挥毫义卖赈灾,所得款项一万三千五百元人民币当场全部损赠,新华日报对此作了全面报道。

1999年9月,草书《孟浩然诗》获第三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香港大型艺术展特别金奖,并享有“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荣誉称号。

作品、传略入编《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日现代美术通鉴》及美国名人传记学会编辑出版的《国际职业妇女名人传记辞典》第七版。



沙心悦:(公元1954~今),山东青州人。著名医药工作者。

现任山东省药材公司、山东省青州中药厂副总经理、厂长。大学文化,副主任药师。历任团委书记,党委办公室主任,党委书记。现任山东省药材公司副总经理,山东青州中药厂厂长。

任职期间刻苦钻研医学高新技术,以卓越的领导才能使企业效益连年翻番。

199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一亿元,利税两千万元,被列为山东省“八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大型中成药生产企业。研制生产的六个剂型,三十个品种,深受全国医疗单位和广大患者的欢迎。

产品畅销二十多个省市,出口美、日、港、台等国家。“莱阳梨止咳冲剂”荣获中华医学会颁发的全国药品临床应用《信得过药品》称号;保心包1992年荣获国家新药证书,卫生部批准为全国唯一内病外治心脏病的中成药新品种。被中国药学会评为1993年老年推荐用药,获第三十七届国际布鲁赛尔尤卡长银奖。

跟帖时间 2010-06-18 08:15:3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沙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望出东莞;源自炎臣:全联典指沙氏的郡望和源流。

汝南世济;东莞家声:全联典指沙氏的郡望。据《姓氏考略》中记载:沙氏望出东莞、汝南。

汝南望族;东莞华宗:同上。

循州世泽;剌史家声:全联为广东龙川蒙古族沙氏楹联。

云州节度;宜邑使君: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沙彦珣,官云州节度使,立有战功。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沙世坚,以武勇著称,曾守宜州。



2.五言通用联:

点俗哪能染;纤埃迥莫侵:此联为清朝时期的书法家沙神芝自题联。



3.八言以上通用联:

宜邑使君,素称骁勇;云州节度,独著战功: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沙世坚为宜州守,以勇武著称。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沙彦珣,为云州节度使。

劝农勤耕,涉黎得保;办学兴教,县民无忧: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涉县知县沙玉,历民备耕抢收,涉民丰衣足食。尝于禾稼熟时,督民昼收获,未毕,飞蝗大至,邻邑禾食尽,涉民得保全。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新城知县沙良佐,廉慎爱民,笃于学校,未几,人足衣食,庭无讼者,百姓戴之。

气度恂恂,风流名将;襟怀落落,旷达高人: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不名将沙金威。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名士沙门。

跟帖时间 2010-06-18 08:13:5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沙氏的字辈排行 -- 山东冠县回族沙氏字辈:“东方道德启元宗世永昌熙学绍诂训基业焕隆光春风如毓子心思恒以长登履同培崇有书国克康”。

山东蓬莱、辽宁盖州、辽宁营口沙氏字辈:“训命家声振诗书世业昌继先忠孝义喻后世贤良”。

山东沙氏一支字辈:“凤汝树丙永铭继承宏业令德长诏”。

湖南桃源沙氏字辈:“文明光上国忠孝永贞强”。

吉林永吉沙氏字辈:“钰文殿成维”。

江西泰和沙氏字辈:“宗名邦显…”

辽宁南部沙氏字辈:“启文永明金殿新焕玉德

沙氏一支字辈:“玉德俊吉增山前松百万”。

沙氏一支字辈:“余山德昌中祖世成如南”。

沙氏一支字辈:“永德(贤)仁兴远庆新道吉昌”。

跟帖时间 2010-06-18 08:12:2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沙氏的家谱文献 -- 山东莱阳沙氏族谱,(明)沙澄始修,修订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登州市博物馆、山东省莱阳市蓬莱城三里沟村沙氏宗祠、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沙铁锐处。

山东冠县沙庄回族沙氏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冠县清真寺、沙庄、靖庄沙氏宗祠。

江苏常州毘陵沙氏宗谱六卷,(清)沙华年、沙永贞等三修,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百寿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上海崇明沙氏宗谱十二卷,(清)沙国明等重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勤业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通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毘陵沙氏族谱附续刊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沙寿年、沙顺宗等四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百寿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毘陵沙氏族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沙仲源、沙景书纂修,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百寿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宁波蛟川沙氏宗谱二卷,(清)沙厚滋编辑,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留余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江苏江阴暨阳沙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沙震徕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诒福堂刻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跟帖时间 2010-06-18 08:10:2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沙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建制置于唐朝,从此后世所称“东莞”皆指广东沿海的东莞。



2.堂号:

汝南堂:以望立堂。

东莞堂:以望立堂。

济民堂:明时沙玉,当涉县知县,顾虑到老百姓没有恒产(固定的财产),就设宴请富农,亲自问他们定借款合同,借来钱交贫民买耕牛农具,督促百姓治病,男劳力种一亩菜备荒。结果涉县百姓家家不愁吃穿。在庄稼熟的时候,他亲自下乡督促昼夜收割。还没割完,飞蝗大至,邻县的庄稼都被吃光,涉县得到保全。

百寿堂:资料有待补充。

勤业堂:资料有待补充。

诒福堂:资料有待补充。

留余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明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6-18 08:09:1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沙氏的迁徙分布 -- 沙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十六位,人口约四十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1%左右。

今山东省的烟台市牟平县、登州市、单县、禹城县、威海市、无棣县(海丰县)、乳山县、枣庄市台儿庄、沂水市、苍山县、潍坊市,吉林省的长春市、永吉市,四川省的凉山州西昌市,辽宁省的营口市盖州、大连市、沈阳市法库县、铁岭市、瓦房店市、东港市,湖南省的常德市桃源县、张家界市、益阳市,陕西省的西安市、汉中市城固县,江苏省的姜堰市、靖江市、南通市、如皋市、南京市、江阴市、昆山市、高邮县、宝应县、徐州市丰县、邳县、盐城市、常州市武进区、扬州市江都县、海门市、苏州市,安徽省的宿州市、合肥市肥西区,浙江省的金华市、温州市永嘉县、宁波市,台湾省,江西省的奉新县、瑞昌县、泰和县,河南省的镇平县,广东省的兴宁市、龙川市、惠州市惠东县,湖北省的武汉市,上海市,天津市,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安宁县等地,均有沙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6-18 08:08:0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沙氏的各支始祖 -- 沙侈里:回族,亦称沙叱利,唐高祖时期武官,自沙侈里起兵以来,其子孙蕃衍几遍九州,故此沙侈里被尊为沙氏始祖一世,沙氏谱碑记现存山东省冠县城里清真寺内,其距今一千三百五百余年,沙氏家族坟在山东省冠县城南三里的沙庄,“永世不忘”四个大字的石碑建立于清乾隆三年。家祖沙侈里的子孙遍于黄河以北的靖庄、冠县城西街、冠县城南街、张尹庄、十里铺、高庄、沙闫村、里固七家、里固八家、蒋寨、营镇(善乐营)、坟里。黄河以南为西沙楼、前沙海、中沙海、后沙海、曹县东关、北沙楼十八村(街)等,皆为从沙庄迁徒出去的沙氏家族后裔。沙侈里为山东冠县沙氏始祖,《沙氏族谱》规定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为纪念祖先之日。

兀良哈·阿里沙:蒙古族,曾跟成吉思汗打过仗,立过功,封为达鲁花赤(官名),逝世后葬在一个叫雷公凹的地方,是为蒙古族沙氏始祖之一。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6-18 08:06:5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