殳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25 14:35:06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739 跟帖次数 5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伯陵之子,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相传,炎帝神农氏的裔孙伯陵,与吴权的妻子阿女缘妇一见钟情,两人便私通了。缘妇后来为伯陵生了三个儿子,第三个儿子名叫殳,是箭靶的发明者,因此,帝尧就封他为殳侯,赐他以殳为姓,称殳氏。

殳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为姓氏,始称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有虞氏,出自舜为部落首领时的大臣有虞氏族人殳斨,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舜为部落首领时,有虞氏族人殳斨为舜帝的大臣。

在典籍《虞书》中记载,舜帝准备要任命垂(掌管百工的官)来做共工(掌管水利的官),垂则让其官位于殳斨和伯与二人。

在殳斨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殳氏,世代相传至今。殳氏族人大多尊奉殳斨为得姓始祖。



第一个渊源:源于兵器,出自古代殳仗队,属于以兵器名称为氏。

古代时,每逢一年开始的第一天,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有殳仗队和兵甲游行接受君主的检阅。每队各设有将军一人指挥队伍。所谓殳仗队,即后来的仪仗队。

殳,最早是一种竹杆制的兵器,长一丈二尺,八棱而尖,是上古五兵之一。这在典籍《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注》中有记载:“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殳,殊也。长一丈二尺,无刃,有所撞挃于车上,使殊离也。”

远古人类在狩猎和战争前,都要手持殳舞蹈,这既是出发前的动员练习,又是祭神和鼓舞士气,这时的殳实际上就是一种大头竹棒,殳头就是竹根。后来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冶金金属的发展,在其端部安装上金属头,打击力道更加凶狠。在春秋战国时期,战车上大多备有一支殳,用来作战和捣毁对方的战车。到了春秋晚期,在南方的楚、随、吴、蔡诸国出现了一种带锋刃的殳,它在积竹柄的顶端装有一个呈三棱矛状的铜殳头和带有尖刺的铜箍,既可以刺杀,也可以砸击,是威力颇大的一种兵器。这在典籍《礼》中也有记载:“殳以积竹,八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车旅贲以先驱。”

例如在《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中就记载:“…张丐抽殳而下,射之,折股。扶伏而击之,折轸。”详细记载了在周悼王姬猛元年(宋元公子佐十一年,公元前520年)宋国发生的“华氏之乱”中,华豹的车右张丐尽管受了箭伤,还能爬过来一殳将公子城所乘战车底下的横木打折,气得公子城又一箭将他射死,还不得不另换一辆战车。

负责率领殳仗队的首领称殳令、殳将军,在其后裔子孙中,就有以兵器名“殳”作为姓氏者,称殳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殳斨。

殳氏的历史名人 -- 殳季真:(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学者(一说南朝宋国)学者。

宋明帝时,曾得《道经诀》。



殳 文:(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大臣。

任福建漳州知府,有政绩。



殳帮清:(生卒年待考),秀水人。著名明朝大孝子。

他生活在明朝初年,社会刚安定,讲究忠孝的风气较盛。殳邦清的两个儿子相舜、赞舜,也受家教而以孝敬闻名。



殳君素:(生卒年待考),字质夫;吴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明朝画家。

师从文嘉钱谷,为入室弟子,有出蓝之美。候懋功、朱朗之流亚。按画体元诠有金陵殳质,字质甫,工山水。是否一人,待考。



殳胤执:(生卒年待考),殳君素之子;吴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明朝画家。

善山水。



殳 默:(生卒年待考),女,字斋季,小字默姑;浙江嘉兴人。著名清朝诗人、书法家。

九岁能诗,善书法,兼精小楷,剪裁刺绣,无不入妙,江南女子心灵手巧,而殳默自小学习诗书,书法也好,刺绣极美,名盛一时。

十五岁时随父母入九峰山,曾写《步虚词》,有名句“多缘误折琼枝树,谪下琼台十五年。”



殳立新:(公元1964~今),女;上海人。著名基础教育家。

上海市徐汇区位育高级中学数学教师。

投入党的教育事业是她毕生的追求,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为己任是她人生的目标。始终如一地坚持她的追求,始终如一地努力实现她的目标。把是否坚持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创新,是否一切以党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作为检验自己的标准。

殳立新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积极探索科学管理班级的方法,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地区先进团支部、市先进集体,由于毕业班数学成绩及总成绩突出,先进经验在省级奖励大会上交流,受学校重奖,受人事局嘉奖,并荣获市级数学教学先进工作者称号,是吉林省首批中学骨干教师。辅导学生竞赛曾获一、二、三等奖,多次获辅导教师奖,是国家级竞赛辅导二级教练。曾连续数年被评为校级优秀班主任,校级先进工作者,长春市市直先进工作者,长春市工会百人教书育人先进,连续数年被教委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她全身心投入党的教育事业,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为己任,为课堂教学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一定成绩,在社会上颇有影响。

到位育中学后仍然一如既往,坚守在教学的第一线,担任班主任工作和年级组长工作。工作中摆正心态,虚心请教,积极参与,受到学校领导和同志们的肯定,学生们的欢迎,家长们的信任,。所带班级均被评为行为规范示范班。2001届、2002届、2003届、2004届所教毕业班高考总成绩及所教数学成绩突出,一本升学率达86%以上,在学生中形成一定影响。2001年在全校大会上进行了《摆正心态,找准位置,开展工作》交流,收到良好效果。2001年被评为校级骨干教师,并获校级楚材奖。2002年又获校级楚材奖,同年被评为徐汇区骨干教师,2002年在班主任会上做了《浅谈高三班主任》工作交流。2004年被评为校骨干教师;2004年在高三表彰会上做了《文科数学教学点滴体会》交流;2005学年获高考优秀奖一等奖;2005年评为校学科带头人;2005年获唐氏奖学金一等奖;在2005年被评为优秀教师;2006年评为校学科带头人并获唐氏奖学金三等奖;2006年获徐汇区好党员称号;2006年获徐汇区耕耘奖。

撰写的《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探索》毕业论文获专家组的好评,并收入论文集,论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自主能力》获省、市优秀论文奖,《掌握运动转化思想,学好直线、平面》论文被刊载在吉林省数学学习与研究1999年第6期。殳立新老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对学校举办的素质教育研讨课,站在理论高度撰写了《素质教育研讨课的理性思考》论文,提出了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五项原则即“全”;“新”;“变”;“改”;“转“。总结提炼出四学科中教学模式:分层次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理化手口并动教学模式。论文被刊登在《长春教育》1999年第二期,并获全国基础研究优秀论文,并被收录《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论丛》教研卷中。对课堂教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1998年主持了长春市教科所课题《素质教育要素结构的优化组合与目标模式的系统构建》和《教育科研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深化与整体发展》,1999年又主持承担主持学校国家级课题《中小学教师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机制研究》,组织开展了全校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撰写的《中小学教师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机制研究》结题论文已被收录到教师队伍建设丛书九五国家重点科研课题子课题《现代化教育技术》一书,并在《新世纪新闻人物精论》发表。撰写的《素质教育研讨课的理性思考》论文在2001年“全国新时期人文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获一等奖,并收入《21世纪中国知名专家优秀成果总览》,个人资料被收入《21世纪中国知名专家文库》,并获中华人物牌匾一块。2002年被吸纳为上海市数学教学研究会会员;2003年在徐汇教育信息网发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关键――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2004年承担区级课题《非智力因素在高三文科教学中的作用研究》;2004年承担区级公开课《分类讨论思想方法初探》;2005年承担区级探究性公开课《函数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研究》,2006年承担区级《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与余弦》、《y=Asin(x+)图像探究》均受到专家好评。

跟帖时间 2010-05-25 14:41: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殳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兵器;望出武功:全联典指殳氏的源流和郡望。

虞廷良佐;闽海贤声:上联典指虞舜时大臣殳斨,据《虞书》记载,舜命大臣垂(掌管百工的官)做共工(官名),垂让于殳斨暨伯与。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殳文,任福建漳州知府,有政绩。



2.五言通用联:

满门三孝子;一人二名家:上联典指明朝初期的孝子殳邦清,秀水人,二子相舜、赞舜,皆以至孝闻名。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才女殳默,字斋季,小字默姑,九岁能诗,兼精小楷,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



3.七言通用联:

武艺高强人人赞;功德无量代代夸: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殳氏地望“武功”二字的嵌字联。



4.八言以上通用联:

道术广传,著成经诀;琼台小谪,词制步虚: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学者殳季真(一说南朝宋人)殳季真,曾得《道经诀》。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嘉善女子殳默,字斋季,小字默姑,九岁时能作诗,剪裁刺绣,无不入妙,善书法,工小楷。十五岁时随父母入九峰山,曾写《步虚词》,有句“多缘误折琼枝树,谪下琼台十五年。”

衍教汉时,得道经秘旨;勣猷虞代,具鸠庀长才: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学者殳季真(一说南朝宋人)得道经诀。下联典指上古舜帝臣殳斨事典。

跟帖时间 2010-05-25 14:40:2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殳氏的字辈排行 -- 上海殳氏一支字辈:“国忠善…”

江苏海门殳氏字辈:“凤开国元成保”。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25 14:39:1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殳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武功郡:亦称邰国郡、眉邑、郿城、眉县,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置郡,治所在今陕西省眉县东部一带地区。眉县最早为西周部落发祥地之一,与紧邻扶风县共称“邰国”。周宣王三十四年(丁未,公元前794年),秦庄公在此筑邑,因地形似眉而取名“眉邑”。眉县正式建置始于战国时期,境内有白起城,周显王二十年(秦孝公十二年,壬申,公元前349年)设为武功县。秦始皇灭六国侯实行郡县制,于今眉县渭北设郿,渭水南仍为武功县,故旧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西汉因之,故城在今陕西郿县东四十里。东汉建武元年(乙酉,公元25年),撤武功县徙至渭北故斄城(今杨凌地),故治在今陕西武功县西南。西晋太康八年(丁未,公元287年)今眉地称秦国,后复为郿县。西晋亡于汉(前赵)后,其地号曰郿城。北魏时期省美阳县置武功郡,北魏太平真君六年(乙酉,公元445年)改郿城县为平阳县,西魏大统四年(戊午,公元538年)复改为郿城县;北周时期郡废,改美阳置武功县,北周保定元年(辛巳,公元561年)于境内东南设温汤县,北周天和元年(丙戌,公元566年)于县境西南之斜城置云州,北周建德三年(甲午,公元574年)撤消郿城县、温汤县,并入周城县。隋开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改周城县为渭滨县,隋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年)改渭滨曰郿县;隋义宁二年(戊寅,公元618年),于郿县东部设凤泉县,并在今眉县境内设郿城郡。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改郿城郡为郇州,旋废,并将郿县城迁于今县城址;唐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撤凤泉县,其地并入郿县。金国时期改曰牙亭。元朝世祖至元十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升郿县为郿州,同时废柿林县归并到郿县,此后七百年间一直称为郿县。清朝时期,属陕西乾州(今陕西关中地区),郿县属凤翔府辖地。民国初期属关中道,不久重新划定全国区划,取消道治,郿县为省辖九十二县之一,1938年,改隶陕西省第九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1958年12月1日,根据国务院调整市县规模的通知,郿县被撤销建置并入周至县,1961年9月,依据国务院《汉字简化方案》通知精神,将“郿”字改为“眉”字,至今称眉县,先后隶属于宝鸡分区、宝鸡专员公署、宝鸡地区、宝鸡市管辖。2003年1月19日,眉县马家镇杨家村出土了二十七件西周国宝重器,被誉为中国二十一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王宁贤、王拉乾、王明锁、王勤宁、张勤辉五位农民因发现保护二十七件西周国宝重器有功而与巴金、王蒙、张艺谋等人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杰出文化人物。



2.堂号:

武功堂:以望立堂,亦称邰国堂、郿城堂。

跟帖时间 2010-05-25 14:38:1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殳氏的迁徙分布 -- 殳氏或是典型的汉族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六十二位门阀。

今殳氏族人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的海门市、南通市、苏州市、昆山市、常州市武进区、盐城市射阳县、常熟市、江阴市,浙江省的嘉兴市海盐县、平湖市、海宁市、桐乡市,福建省,上海市的金山区,安徽省的怀远市、蚌埠市,四川省的成都市,甘肃省,云南省,台湾等地。

跟帖时间 2010-05-25 14:36:3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