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氏的历史名人 -- 慎温其:(生卒年待考),衢州信安人(今浙江衢州衢江区长柱乡庄底村)。著名北宋词人。
宋朝时期,诗词文化有了巨大的转变,人们力求摆脱唐朝以来律诗的格式束缚,开始追求更加自由奔放的词的创作,因为词的句式比律诗自由许多,又可合谱歌唱,因此也称为“长短句”。
慎温其对宋词的形成与发展贡献很大,在词学上也很有见解。
慎知礼:(生卒年待考),慎温其之子;衢州信安人(今浙江衢州衢江区长柱乡庄底村)。著名北宋文士。
十八岁时被吴越王钱俶任为掌书记。入宋后,历官鸿胪卿、兴元知府,后因母亲年老而辞官,被人称为孝子。
他从幼年到老年,一生好学,每读五经,一定要正襟危坐,从不懈怠。
慎从吉:(生卒年待考),慎温其之孙;衢州信安人(今浙江衢州衢江区长柱乡庄底村)。著名北宋官吏、词人、医学家。
爱作诗词,又通医学,官至开封知府。
慎 钺:(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官吏。
管理有方,严明但不苛刻,为民做主,得到人民的爱戴。
慎东美:(生卒年待考),字伯筠;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宋朝狂士、画家。
为人狂放而不愿受约束。曾到京城应试,见试院森严,便说:“就这样对待天下的士子吗?”于是,拂袖而去。
秋夜,慎东美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对月独饮,意象傲逸,吟啸自若。顾子敦适遇之,亦怀一杯,就其樽对酌。期间,慎东美不问,顾子敦亦不与之语。酒尽各散去。
宋嘉祐年间,慎东美由宰相韩琦推荐,入朝做官。
慎东美工书,王逢原赠之诗,极称其笔法,有曰:“铁索急缠蛟龙僵。”盖言其老劲也,笔力飘逸,不迎合时俗。苏东坡见其题壁,亦曰:“此有何好,但似篾束枯骨耳!”慎东美闻之,笑曰:“此意逢原已道了。”今惟丹阳有《戴叔伦碑》,是其遗迹。
慎 蒙:(生卒年待考),字山泉,归安人。著名明朝大臣、学者。
明朝嘉靖年间进士,在朝廷任监察御史。
著有《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贵阳山泉志》。
慎微之:(公元1896~1976年),湖州归安潞村人。著名近现代考古专家,钱山漾古文化遗址的发现者。
慎微之出生的时候,曾经富裕的家庭已衰败到几近贫寒,但慎母依然省吃俭用供养儿子读书,企盼他们能够中兴慎家。排行老二的慎微之小小年纪就分担家庭的重担,经常到离家不远的钱山漾湖边,抓些小鱼虾或摸点螺蛳河蚌充当家人一天的荤腥。俗话说:“三岁看老,薄地看苗”,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慎微之一生恪守着“勤可补拙,俭可养廉”的古训,即使在担任沪江大学商学院教务长时,也保持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却将节省下来的钱都捐助给了家乡的学校。值得一提的是,儿时捕鱼捉虾的经历竟成就了一位非考古专业的考古专家,使他成为了钱山漾古文化遗址的发现者。
十四岁那年,慎微之怀揣着母亲积攒下的一块银元,夹着一条草席、背着一床棉被赴省城杭州求学,开始了不平凡的人生旅途。凭着聪颖与勤奋,他考进了杭州办学最早、名气最大的惠兰中学(今浙江杭州第二中学)。那时,西方新式教育开始传入我国,中学课本里也有了天文、地理及人类历史等内容。在读得新鲜有趣之余,慎微之想起孩提时代在钱山漾水边捕鱼捉虾时,经常拾到磨得光光亮亮、奇形怪状的石头,当时仅仅出于好奇捡回家玩耍,没想到竟可能是远古时代的生产、生活用具,自己家乡说不定真的存在着古人类遗址。
学生时代的好奇心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在升入上海沪江大学(今上海理工大学)后,慎微之特意选修了一门社会之进化科。探索远古奥秘的念头促使他不断钻研、思考,家乡的钱山漾更像磁铁一般紧紧吸引着他。每逢寒暑假,慎微之总是迫不及待地赶回家乡,尚不及向族里长辈请安,就拎起家中的竹篮跑到村西北的钱山漾湖边,脱下胶鞋、卷起裤腿在湖边浅滩地里寻找着各种古怪的石头,然后分捡出石器来。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寒冬腊月,什么也不能阻止他去“捡石头”。虽陪伴左右的仅有觅食的白鹭,遮风挡雨的只有高耸的芦苇丛,他却始终乐此不疲。就这样,慎微之在钱山漾湖边发现了石簇、石镰、石刀、石斧、石锛、石犁等。
1934年夏,湖州适值大旱,钱山漾湖中的水位落至公元1857年以来的最低,干涸见底面积占全湖总面积的2/3,慎微之趁此极其难得的良机,冒暑拾集了大量石器。慎微之对钱山漾石器的钟爱和钻研到了这般如痴如醉的地步,为他日后形成钱山漾古遗址在中国文化史独特地位的观点大有裨益。
二十世纪初,西方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带动了中国的科学考古发掘。中原地区重大考古发现捷报频传,河南安阳殷墟的大规模考古发掘更堪称石破天惊,许多北方学者由此相信,黄河流域才是中华文明唯一的发源地。三十年代中期,以时任南京古物保管所所长的卫聚贤为首的江南史学界先贤发起组织了吴越史地研究会,旨在探索长江下游的史前文化,在江浙学界兴起了一股研究吴越史地的热潮。卫聚贤、何天行、施昕更等学者纷纷撰文指出,史学界不可只知黄河文明而不知长江文明、只知中原文化而不知吴越古文化,强调吴越古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地位“几与中原并驾齐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36年5月慎微之发表了重要论文《湖州钱山漾石器之发现与中国文化之起源》。他将采集于钱山漾的石器与其它各地出土的石器作了详细类比,凭借多年的实地调查研究推断,钱山漾在古代本系普通河流,大部分为古城市旧址,是一处大面积的古人类遗址,在其四周必有大量古物蕴藏;“若大规模发掘定能获得大量石器以及化石,可使吾人了解原始南方人之生活习惯及生产方法等”,从而“不但对于整个人类学有空前贡献,即对于以前文化来自西北说,亦不攻自破矣。”慎微之的论文为当时的古文化争鸣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正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使得沉睡了数千年的钱山漾遗址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为后来的科学发掘作了铺垫。
1940年,慎微之赴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攻读哲学博士。留学期间,他依旧念念不忘钱山漾,带了许多采集到的石器加以研究,还常在闲暇时举办小型展示会宣传中华文化。美国的一些博物馆、古董商获悉后曾想出资购买,但均被他婉言谢绝。学成归国时,他把所有带去的石器一件不少地带回国内。而当浙江大学开设人类学专业课时,先生又毫不犹豫地一次次把珍贵的石器标本捐赠给教学收藏室,充分表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
回国后不久,慎微之出任沪江大学商学院教务长,后又任之江大学教育系主任、教授等职。虽然教学任务和社会活动日益增多,但慎先生依旧不能割舍对钱山漾的感情。至今潞村仍有不少人清晰记得他西装革履、外罩美国呢大衣,身边紧跟个拎箱子的美国秘书的回乡情景。在父老乡亲们看来,他是来“衣锦还乡”的,其实这是慎先生又一次利用休假回钱山漾采集石器。当村里人看到他一如既往赤着双脚,手上拎着个装石器的竹篮时,便戏谑地称他为拎竹篮的“石头博士”,于是慎微之从此多了一个雅号。如今,慎微之平生所采集的石器大多收藏在国内博物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有着虔诚的基督教信仰及留学美国的经历,尤其是在前政府高校中任要职的特殊背景,慎微之成了改造对象,被下放到湖州一个小镇的初中去教书,不久又被当地文化部门借去负责吴兴县区域内的田野调查。面对种种不公,慎先生并不怨天尤人,坦然接受,像个老顽童似的重新打起赤足、拎起竹篮,走向田间地头,走向钱山漾。 也许慎微之毕生积蓄的考古学能量注定要在家乡土地上释放,也许钱山漾遗址丰富的文化内涵注定要假先生之手公诸天下,此时慎微之的研究视野更为广阔,不再把钱山漾看成一时一地的文化现象,而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审视遗址的衍变。他在1955年冬的工作笔记中写道:“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人类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人类文化是劳动人民积累经验创造的,文物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凭着对钱山漾的熟识和多年积累的经验,慎微之认定“钱山漾古文化有些特殊,可说是(有)独特的文化史地位和文化贡献。”随着慎微之上交的石器越来越多,反映的文化信息越来越重要,科学发掘钱山漾遗址的日子终于到来了。
1956年春,浙江省文管会在钱山漾东岸的百廿亩村进行了首次考古发掘,1958年春又再次进行发掘。两次发掘的总面积约七百五十平方米,出土了大量以石、陶器为主的史前生产、生活用具,其中二百多件有机质文物以其丰富的种类、精湛的加工技术倾倒了现场的考古人员。尤其是那块小小的黄褐色丝织绢片,经鉴定是用四千七百年前的家蚕丝编织而成的。钱山漾因此成为中国丝绸文化的发源地。这前后两次的考古发掘解决了长期困扰江南考古界的“第一次划分出包含硬纹陶和不包含硬纹陶的上、下两个地层”难题,也使良渚黑陶得以从龙山文化中划分出来,为浙江良渚文化的命名铺平了道路。
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吴越史地大讨论”后,钱山漾重新受到国内考古界及日、韩等东南亚学者的高度关注。2005年春,一次更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又带给世人新的发现和认识。为期四个月的考古发掘再次表明,钱山漾遗址所反映的强烈时代特征和鲜明文化个性,对于研究、审视太湖地区史前古文化的发展轨迹,重新排列其发展序列具有重要的意义。八室多开间房基遗迹的发现在国内新石器时代考古中也尚属首次,为探讨同时期的聚落形态及史前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作为维系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谱系和变迁的“钱山漾文化”的命名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从1956~2005年,五十年间三次重大考古发掘的诸多成果,无不印证着慎微之的预言。
今湖州市博物馆收藏着十四本笔记本,是已年近古稀的慎微之于1955~1966年在湖州野外工作时的记录,总计数万字。这些笔记本没有统一的装帧和开本,多用学生的练习簿,有的还是经过拆拼而成的合订本;三大本较厚的笔记竟然是用学生的考卷装订起来的,正面是考题,背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田野考古记录。这些笔记本虽简陋,却是宝贵的野外实地勘测记录,慎微之还郑重其事地一一冠名为《考古拾零》、《考古要领》、《考古随记》、《考古备忘》、《考古庶令》、《石器时期考古要领》、《考古勉思》、《地下地面文物调查随记》、《随查随记》、《文物调查扎记》、《吴兴县各区文物纪要》、《吴兴县遗址遗存总登》、《备忘录》、《三余庶令》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今日湖州地区已记录在案的古遗址,无不留下慎微之的足迹和汗水,无不留在这一页页泛黄的纸张中,而这其中占了最大篇幅的,还是他一生最钟情的家乡钱山漾。
令人动容的是,慎微之留下的不少笔记本内,层层叠叠贴满了车船票或旅店客栈票据,哪怕是两三分钱的河埠摆渡小票,慎微之也是小心翼翼地一一粘贴整齐。人们现已无法得知慎微之保存这些票据的初衷,只是在《考古庶令》封面上找到了一行褪色的字迹:“内附发票,因为我是业余考古,不作报销。”知微之显、以微见著,厚厚的野外工作记录与这一叠叠个人支付的“盘缠”珠连璧合,串联起一个考古人经年累月的风雨历程,展现了一位克勤克俭老教授的高风亮节,怎不叫人肃然起敬。
如今,慎微之离去已三十二年了,他的晚年生活为凄凉,一生也没有留下丰厚钱财,没有留下等身著作,也没有留下骨肉至亲,甚至连一张供后人缅怀的照片都没留下。
然而,这一摞野外工作笔记,正是这位执着又节俭的老人留给中华民族子孙后代最最珍贵、厚重的遗产。
慎 芝:(公元1928~1988年),女,本名邱雪梅;祖籍广东梅县,出生台湾台中东势镇。著名台湾歌曲作词者、电视节目主持人。
台湾电视公司歌唱节目《群星会》即为其所主持。
1928年2月3日,邱雪梅出生于台湾台中县东势镇。1934年,邱雪梅随父母迁居江苏无锡。
1937年,邱雪梅随父母迁居上海,在上海就读小学。
1945年7月,邱雪梅毕业于上海第一女子高级中学。
1945年,邱雪梅返回台湾定居,刚开始担任布庄会计工作。
1949年底,邱雪梅考试进入民声广播电台工作,笔名就是“慎芝”。
1950年初,邱雪梅在中山堂对面的“喜临门西餐厅”初次听到关华石的小提琴演奏,印象深刻;同年,邱雪梅担任民声广播电台播音主任。
1951年,关华石制作的民声广播电台歌唱节目《青春歌唱团》公开招考基本歌星,邱雪梅以《不再相见》一曲应试,当场录取。
1951年7月,二十四岁的邱雪梅与四十岁的关华石结婚。
1951年7月30日,两人在台北市成都路“鹿鸣春饭店”举行婚宴。两人婚后,住在台北市宝庆路,一直在制作电台节目,横跨民声广播电台、中华广播电台、正声广播公司、华声广播电台等,做了十年。
1967年7月,邱雪梅四十岁,关华石五十六岁,独子关后希出生。
1969年4月,邱雪梅应日本众议员千叶三郎邀请,担任千叶三郎出席“亚洲国会议员联合会第五届大会”时的日语翻译;同月中旬,邱雪梅赴日本先行参访日本众议会及考察日本电视节目制作。
1980年3月,邱雪梅与关华石担任“电视金钟奖”颁奖人。4月,邱雪梅与关华石出席正声广播公司三十周年酒会。
1982年5月,关后希在学校突然昏迷,逝世于台北市立仁爱医院,终年十五岁。
1983年5月某日凌晨两点,关华石在书桌前与邱雪梅聊天时突然逝世。
1984年2月,邱雪梅担任《时报周刊》与中国电视公司主办的“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度金唱片奖晚会”颁奖人。6月,邱雪梅受邀至台北市立社会教育馆观赏白先勇的舞台剧《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首演,观后撰写〈夜未央〉一文,悼念关华石与关后希。11月,邱雪梅以《最后一夜》一曲获得金马奖“最佳电影插曲作词人奖”。
1986年5月,邱雪梅在《仕女》杂志发表《十五寒暑母子缘》一文悼念关后希。
1987年5月,邱雪梅在台北市立社会教育馆为台北市立国乐团设计并主持《昨夜梦中》音乐会。8月,《民生报》主办的“金嗓奖”在台北市中华体育馆举行颁奖典礼,邱雪梅以《玫瑰人生》一曲获颁“最佳作词奖”。11月,邱雪梅担任第二十四届金马奖影片评审委员。
1988年3月19日,邱雪梅因服用降高血压药物不适应,引发心脏病,当日于台北市宏恩综合医院逝世,终年六十岁。
慎国瑞:(公元1910~1930年),江西修水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1928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时任江西复源红军游击队队员。1930年在本县南门作战时壮烈牺牲,时年二十岁。 跟帖时间 2010-05-21 22:23:0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慎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望出天水;源自慎邑:全联典指慎氏的源流和郡望。
辞官养母;却试拂来:上联典指北宋初期的信安人慎知礼,十八岁时被吴越王钱俶任为掌书记。入宋后,历官鸿胪卿、兴元知府,后因母亲年老而辞官,被人称为孝子。他从幼年到老年,一生好学,每读五经,一定要正襟危坐,从不懈怠。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钱塘人慎东美,字伯筠,为人狂放而不愿受约束。曾到京城应试,见试院森严,便说:“就这样对待天下的士子吗?”于是,拂袖而去。嘉祐年间,由宰相韩琦推荐,入朝做官。有文才,能写诗,又擅和书法,笔力飘逸,不迎合时俗。
胤繁天水;德被修江:上联典指慎氏的望族居天水郡。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良吏慎钺,康定知建昌军,治尚大体,明而不苛,民咸戴之。
政施威惠;学务刑名: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慎钺知建昌军,威惠并行,民皆德之。下联典指春秋时期的慎到尝为韩大夫,务刑名之学。
2.五言通用联:
慎子传万古;名山记千秋:上联典指战国时期的法家慎到,赵国人。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旨意,主张“抱法处势”,“无为而治”,从“弃知去己”出发,著十二论,为四十二篇,名《慎子》。下联典指明朝嘉靖年间的进士慎蒙,字山泉,归安人。官至监察御史。著有《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
3.八言以上通用联:
寄永望夫,重谐伉俪;辞官养母,永誉缙绅: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严灌夫妻慎氏因无嗣被出,慎氏作诗曰:“便是孤帆从此去,不慎重上望夫台。”灌夫凄然,复为夫妇。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慎知礼怪母老辞官,缙绅称其孝。
宋朝诗人,坐介奇遇;周时处士,稷下雅延: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诗人慎伯筠事典。下联典指战国时期慎到的事典。
慨待士之非,拂衣却试;屏支离之说,撰著成书: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慎东美事典,下联典指慎到事典。 跟帖时间 2010-05-21 22:21:3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慎氏的字辈排行 -- 江苏诸暨慎氏字辈:“元吉大中天文有全枝连金殿锡宝玉英杰占奎先”。
河南新密慎氏字辈:“自玉永清明国家福兴成同庆广宗德文治保太平”。
湖北宜昌慎氏字辈:“慎点乃其世俗方克承先志运永昌江山万古玉宗祖继续相传子有光”。
江苏徐州慎氏字辈:“克云景泰培永兴邦荣玉孝福年乐延长”。 跟帖时间 2010-05-21 22:16:5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慎氏的家谱文献 -- 江苏诸暨暨阳开元慎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诸暨暨阳开元慎氏宗谱,(清)慎抡逵等纂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五~六卷、第八~十卷、第十二卷、第十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诸暨暨阳开元慎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诸暨暨阳开元慎氏宗谱,(民国)慎隆等纂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卷、第七~九卷、第十一~十三卷、第十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诸暨暨阳开元慎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民国)慎益彰等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跟帖时间 2010-05-21 22:15:3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慎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2.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21 22:14:2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慎氏的迁徙分布 -- 慎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四十位门阀。
慎氏族人在宋朝时期名人辈出,家族昌盛,世代相传,相对集中在江苏省、浙江省。
另外,在今韩国有慎氏族人分布,是宋朝时期渡海至朝鲜半岛的,如今还有一个“届昌慎氏大宗会”,简称“慎宗会”。
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0年),有位叫慎修的衢州信安人(今浙江衢州衢江区长柱乡庄底村),以使臣之职随商船到达高丽。因慎修学识渊博,且精通医术,被高丽国第十一代君主文宗王徽(刚定明大章圣仁孝大王,公元1046~1083年在位)敕封为“守司徒左仆射参知政事”,留居高丽,封邑在届昌(今韩国江原道平昌),后以届昌为本贯,生息繁衍至今。
慎修的家族世系为:慎温其→慎知礼→慎从吉→慎楷→慎修。显然,慎修是开封知府慎从吉的孙子。
如今,慎修的后代在朝鲜半岛已经传播了三十四代,在韩国有七千多户,三万五千余人,在朝鲜也有两万余人。1999年,“慎宗会”通过吉林朝鲜族人慎日京的帮助,从史籍《宋史》中查到了“衢州信安”的现今地址。
在2000~2001年,韩国的“慎宗会”曾两次派团来衢州寻根。“慎宗会”每次来衢州,慎美江一家均作为衢州慎氏族人的代表予以接待。
据慎美江回忆,在2000年2月中旬,“慎宗会”的族人第一次来庄底村看到慎美江一家人时,许多人都相互拥抱,激动地哭了。今衢州慎氏族人正在努力学习朝鲜语,以利宗亲之间的文化交流。
当然,韩国、朝鲜慎氏族人更应当竭力学习汉语——那是祖宗的语言和文字,更不要学会了以后再编出什么“衢州慎氏起源于韩国”之类的“诡信号”,例如已经有“韩国学者”考证并得出了“肃慎族人是韩国的本土民族”,因此“古鲜卑族人、乌桓族人,今满族人、赫哲族人、鄂伦春族人皆是大韩民族的子孙,因此慎氏源出韩国”等等。 跟帖时间 2010-05-21 22:12:5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慎氏的各支始祖 -- 慎 淡、慎 没:诸暨开元乡慎氏,其先由三衢而台州而婺州。婺州始迁祖十传至裔孙淡、没兄弟,始于南宋建炎间迁诸暨开元。是为暨阳开元慎氏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21 22:11:4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