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氏的历史名人 -- 束 广:(生卒年待考),本名疎广,亦称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今山东枣庄)。著名西汉大臣,束氏鼻祖。
精通《春秋》,被征为博士,后任太子太傅;他的侄子疏受任少傅。
五年后,他对疏受说:“知道满足而不受辱,知道止步而没危脸。不离开这里(指朝廷)恐怕会后悔。”于是二人同时辞官归家,也不置田宅,有人劝他为子孙考虑,他说:“贤而多财,会损伤其智慧;愚而多财,会增加其过错。”
其子孙一支避王莽乱,将姓氏的偏旁删去,改姓束,来丹阳三城巷定居。故有“富贵三城束”之称。
束家十分富有。有一年,束家和丹阳麦溪村的张家同到茅山烧香。茅山道士正为修建茅山宫在筹募经费,束家答应出钱购买木料和砖瓦,张家出不起钱,但人丁兴旺,有八百余户人家,答应把全部木料和砖瓦运到山顶去。三茅宫建好后,大殿上有一幅对联,上联是“富贵三城束”,下联是“人丁麦溪张”。
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束氏宗祠,规模之大,在丹阳少有。宗祠有五开间厅屋五进,两旁有走廊相连。大厅上挂有一块金匾,上书“代有伟人”,落款于敏中。于敏中是金坛人,束家的外甥,清朝状元。现在束家宗祠大部分已改建为民房,唯第五进尚保存完好,作为三城小学的教室。三城巷的戏楼,规模之大,在丹阳东乡也是出名的,可惜在解放后被拆掉了。
最使束家人感到自豪的是村上有座建于明朝的楠木厅。此厅共有五间,梁、柱、檩均为珍贵的楠本,门槛是绛香木做的。这座古建筑为抬梁式结构,房梁上刻有花纹,房柱是合围的油漆圆柱。房檐的滴水瓦排列整齐,那檐牙似飞鸟俯首一啄,那屋檐尖角似鸟嘴伸向空中啄物。
束 皙:(公元264~303年待考),字广微;阳平元城人(今河北馆陶南)。著名晋朝学者。
历官著作郎、博士、尚书郎。当时,汲郡出土魏襄王墓中竹书数十车,他与荀勖、卫恒等人加以整理,随疑分释,著成《汲冢书》七十五篇。
祖、父均为郡守。晋武帝咸宁年间在国学,博士曹志誉为好学不倦,人莫及之。
还乡,以其兄获罪于石鉴,久不得辟。束皙本不慕荣利,乃拟东方朔《客难》作《玄居释》。
晋太康中期,郡内大旱,束皙为邑人祈雨,三日而降,众谓束皙至诚所感,作歌颂之。
束皙与卫恒为好友,晋惠帝永平元年(公元291年),卫恒为楚王司马玮所害,束皙自本郡赴丧。
晋元康四年(公元294年),石鉴逝世,张华始召束皙为掾,又为司空下邳王司马晃所辟。
晋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司马晃卒,张华为司空,又以束皙为贼曹属,上疏请因地制宜,广畜牧,兴水利,辟西土。后转左著作郎,撰《晋书》帝论、十志,迁转博士,著作如故。
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赵王司马伦为相国,召束皙为记室,辞疾罢归,教授门徒。旋卒,终年四十岁,一云三十九岁。门生故人为立碑墓侧。
束皙博闻广识,著名于时。
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汲郡人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墓),得竹书数十车,皆为蝌蚪文,为魏国史书。因盗墓者烧简照明,多烬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复诠次,晋武帝命束皙和荀勖等人校缀编目整理,他“随疑分释”,皆有义证。有《纪年》十三篇,《国语》三篇,《琐语》十一篇,《穆天子传》五篇,《师春》一篇,《公孙段》二篇,《易经》二篇,《大历》二篇,《国诗》一篇,《杂书》十九篇等凡七十五篇。其中七篇简书折坏,不能辨识名题。
束皙对每篇中所言之事,均加注释。由此,汲冢书由他和荀勖编次后,方为后世所知,即《竹书纪年》。事毕,迁尚书郎。
束皙作品文笔幽默,为张华所赏识。撰有《五经通论》、《七代通记》、《晋书纪志》、《三魏人士传》、《发蒙记》等,皆散佚。明人辑有《束广微集》。
束 嘉:(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枢密都承旨。
束 庄:(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大臣。
任万州知州时,境内多发生火灾,他组织民众筑水渠、断火道,预防了火灾。
束遂庵:(生卒年待考),合肥人。著名元朝画家。
善画山水,有《君山酹月图》等传世。
束 清:(生卒年待考),江苏丹徒人。著名明朝清官。
性廉介,明洪武初年任万载知县,清廉而俭约,遇到有人交不起租赋,他甚至变卖自己的衣物代人交,深受百姓爱戴。“民右逋租自鬻衣带以代偿,其爱民如此。”
束 蘅:(生卒年待考),女,字君珮,一作珮君;武进人(今江苏常州)。著名清朝词人。
乌程沈宋圻之妻。长于填词,著有《栖芬馆词》行于世。
束云章:(公元1886~1973年),初名束士方,小字绍先,字云章,晚年后自号疏斋老人;祖籍江苏丹阳,生于浙江省桐乡县署。著名近现代金融家。
十八岁时入南京汇文书院学习,翌年转入南洋公学。二十三岁考入北京的京师大学堂,专学英文,后转入北京大学英文部预备科。
三十五岁时出任张家口分行行长,后任秦皇岛分行行长、郑州分行行长、汉口分行副行长、天津银行副经理、天水分行经理、西安分行经理,为中国银行业、金融业主要奠基人。
1948年当选为国民党立法委员(为历届委员),翌年随蒋介石赴台湾,为中纺、雍兴、新华、益民四大公司董事长。任台湾工商协进会、工业总会、商务仲裁协会理事长。
束星北:(公元1905~1983年),祖籍江苏邗江,出生于扬州。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1924年,束星北考入杭州之江大学物理系,翌年插班进齐鲁大学。
1926年4月,他自费留学,远渡重洋,到美国堪萨斯州拜克大学勤工俭学,靠参加铁路、码头体力劳动维持生计,攻读学业。在这期间,他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产生浓厚兴趣。
1928年,携带自己撰写的两篇论文,赴德国柏林大学就读,得到在该校工作的爱因斯坦的指导与资助,作为爱因斯坦的研究助手。因德国法西斯势力猖獗排犹太人,爱因斯坦被迫离走,束星北在1929年离德赴英国继续攻读。
1930年1月,他在爱丁堡大学获硕士学位和剑桥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30年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1931年,束星北回国,先后任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数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交通大学教授,从事物理、数学教学。期间,他与王淦昌教授共同研究β衰变问题,取得了成果。
1932年9月,束星北从海外学成回国不久应聘到浙江大学任教,从此与浙江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浙江大学前后工作生活了十九年。他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探求真理,传授知识,培养英才,在浙江大学办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束星北是一位探求真理的勇士,在浙江大学举校西迁,异地办学期间,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都极其艰苦,他也从没有停止对物理学重大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束星北是一位坚持正义的战士,他对日寇侵略义愤填膺,还曾就“一二八事件”中十九路军撤防问题,当面责问蒋介石。束星北是一位极富人格魅力的良师,他非常重视启发式教学,独特的教学方法和风格给许多师生留下深刻印象,培育了李政道、程开甲、吴健雄等多位杰出人才。抗战爆发后,辗转到设在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大任教,在国共合作期间,束星北应国民政府邀请研制雷达,于1945年冬研究成功我国第一部雷达,为抗击日本侵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1946年,束星北随浙江大学复员回杭州,此后曾兼任齐鲁大学和之江大学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回到浙江大学从事教学工作。
1952年,因院系调整,束星北到青岛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并转向大气动力学研究,开始研究气象学,先后发表了《气象动力学》《流体力学》等多篇学术论文;受中国气象学会委托在青岛筹建气象研究所。当年,山东大学成立海洋系,物理系气象组转入海洋系,束星北任海洋系气象研究室主任。
1955年“肃反”运动中,束星北受停职审查,审查结论为没有反革命历史问题,公开宣布取消政治嫌疑。
1957年反右运动中,束星北又因对肃反中的错误做法提出坦率批评并提出遵守法制问题受到批判,1958年调青岛医学院物理学教研室,从事精密教学医疗器械维修工作。
1958年10月,束星北被错定为“极右分子”和“历史反革命分子”,开除公职,“管制劳动”三年的处分。
1960年,束星北转到青岛医学院任教员,继续管制劳动,1965,撤消管制。
1978年5月,束星北被青岛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开展海洋物理研究。1979年春,航天工业部为一项科研项目向社会广征方案,束星北的方案被国家采纳并一次实验成功,并因而成为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轨道的计算者。
1979年,束星北得到彻底平反,完全恢复名誉。
1981年起,束星北先后当选为山东省和青岛市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
1983年1月,束星北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1983年10月30日,束星北病逝于青岛。按其遗愿,遗体捐献给青岛医学院作教学研究之用。
束星北著有《相对论》等。
束瑞信:(生卒年待考),著名日用化学专家。
束家鑫:(公元1920~今),安徽无为人。著名当代气象学家。
高级工程师。
194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理系。曾任南京中央气象局观测员、预报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历任上海气象台副台长、上海气象局副处长、工程师、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国气象学会第十九、二十届常务理事。建国初期,参与组建上海及华东沿海地区气象服务网。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开创并主持上海地区数值天气预报、云天观测、台风研究等项业务工作,尤其是对云的天气学研究有独到见解。著有《云》、《台风》、《雷雨》等。
束怀瑞:(公元1929~今),山东淄博人。著名果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0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曾任山东省园艺学会理事长、省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副团长、林果分团团长、山东省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园艺学科组副组长。现任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对果树根系生物学、果树碳、氮营养有较深入研究,有多处创新理论联系实际,先后创造了《山丘果园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平原地起垅沟草制》,前一项被列入国家科委重点推广项目,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果树根系生态变异大,环境反应极敏感的不全整功能补偿结构”,“看碳施氮,以氮促碳,养根壮树,优质丰产”论点指导果树生产创造百万亩果园节水节肥,平均亩产量由一百三十公斤提高到一千余公斤,是全国苹果平均产量的2.6倍,创效益五十六亿元,《山东百万亩苹果幼树优质丰产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果园土肥水与优质丰产关系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编有《果树栽培生理学》,副主编《果树研究法》高等农业院校统用教材,编著有现代科技专著《苹果学》等,发表果树根系、碳氮营养等主要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培养博士三十六人,硕士二十八人,指导博士后二十二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束怀瑞到德州市的禹城县蹲点,结合当地实际,研究推广果园深翻底层铺草技术,收到贮肥隔碱的良好效果,使盐碱地八百亩梨园丰产,亩产高达四千公斤。
1982年,束怀瑞来到沂蒙山区蒙阴县蹲点,根据山区果园缺水缺肥的实际情况,从果树根系供水供肥入手,研究推广“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使过去因土壤干旱贫瘠不结果的果园,亩产苹果一千公斤。该技术被国家科委列为重点推广项目,在全国十七省市推广四百七十万亩,创经济效益七亿六千万元。
“九五”、“十五”以来,束怀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宏观管理和为行政部门决策提供服务上来,多次举办国际国内苹果技术研讨会,交流世界最新果树科技信息。他组织专家考察各地果树产业发展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园艺强省的建议和措施。
近十年来,列入果树项目经费约两千万元,选育出苹果、樱桃、葡萄、杏、桃、核桃新品种三十多个,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种植,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每年新增效益达二百亿元以上。成果获得省以上科技进步奖及发展奖达四十七项。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束纫秋:(公元1919~?年待考),丹阳云阳镇人。著名现代作家。
曾任上海《新民晚报》总编辑,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全国晚报协会副会长,《辞海》副主编。
1957年6月,调任《新民晚报》社副总编辑、总编辑。与社长赵超构合作,注意探索和总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晚报的经验和规律。
文化大革命中下放到干校劳动。1972年,调上海辞海编辑所,参加筹备重新修订出版《辞海》的工作。以后,辞海编辑所改为上海辞书出版社,任社长、总编辑,负责《辞海》的修订和出版等事宜,并为《辞海》副主编之一。
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即回该社工作。在担任报社领导工作的同时,坚持为报纸撰写短评、杂文、讽刺诗、游记、剧评等稿件。有的文章已收入《上海杂文选》。
早年所写中篇小说《投机家》、《遇鬼记》,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上海“孤岛”文学作品选》。还出版《蹄下小景》小说集。
束 夷:(公元1921~1984年),女;江苏丹阳人。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出生于商人家庭,二十七岁步入电影圈,一年间就成为国泰影片公司的“当家花旦”,几乎全部影片的女主角都有她包揽,可以说1948~1949年是电影界的“束夷年”。
束夷在解放后,因为外型不符合工农兵的要求,长期无戏可演,到珠影后也只在几部影片中扮演了很次要的角色。
文革后珠影拍《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她力争要演片中的女特务丽丽,无奈年岁不饶人,尽管她为“丽丽”一角来上海整容,结果还是失败了,只能改演该片中的大龙套——警察局长夫人玛瑞。
主要作品有《翔》(1982)、《十天》(1980)、《与魔鬼打交道的人》(1980)、《海外赤子》(1979)、《同志,感谢你》(1977)、《兰兰和冬冬》(1958)、《十二小时的奇迹》(1949)、《残冬》(1949)、《几番风雨》(1949)、《挤》(1949)、《痴男怨女》(1948)、《乱点鸳鸯》(1948)、《凶手》(1948)、《平步青云》(1948)、《一帆风顺》(1948)、《胜利重逢》、《妻子》、《宋景诗》、《红旗谱》、《谁是凶手》、《祖国之恋》等等。
还曾为《奥赛罗》、《妇女代表》、《第十二夜》、《雁南飞》等片出色配音。
束夷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因病去世了,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束 蓉:(生卒年待考),女。著名牙科医学专家。
束 为:(生卒年待考),原名束学礼,曾用名字李束为;山东东平人。著名现代作家。
1942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戏剧系。
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抗日少年先锋队队员,二纵队剧团支部书记,延安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学员,晋绥《大众报》编辑,中共晋西北地委宣传科长、宣传部副部长,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编审处处长、文艺处处长,山西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名誉主席、副省级。
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2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人民作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束怀德:(生卒年待考),著名现代法学专家。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原秘书长。
束沛德:(生卒年待考),笔名舒霈;江苏丹阳人。著名文学评论家。
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历任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秘书、创作联络部主任、书记处书记、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
撰有儿童文学评论文章《情趣从何而来?谈谈柯岩的儿童诗》、《生活美·心灵·艺术美》、《关于儿童文学创新的思考》等。
束鹏邺:(公元1955~今),女;江苏丹阳人。著名广播事业工作者。
江苏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
她多次被江苏省广播电视厅和江苏省省级机关工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7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同年被确认为首批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1998年当选为省第九届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束鹏程:(生卒年待考),著名现代教育家。
196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压缩机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2~1984年在英国Strathclyde大学机械工程系做访问学者,1985年晋升教授,1990年被国家科委、国家教委授予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同年被国家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9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87~2000年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五项,出版教材和著作三部,现任“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束庆权:(生卒年待考),安徽六安舒城人。著名当代射击运动员。
1990年世界射击锦标赛上,获男子十米移动靶个人亚军;获男子十米移动靶团体冠军。
1991年,在亚洲射击锦标赛上,获男子十米移动靶个人冠军;男子五十米移动靶标准速个人冠军;获男子十米移动靶团体冠军;男子五十米移动靶标准速团体冠军。
1993年4月,在汉城世界杯射击赛上,获男子十米移动靶第四名。
1994年5月9日,在北京射击世界杯赛上,获男子十米移动靶个人第四名;获男子十米移动靶团体亚军。7月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第四十六届世界射击锦标赛中,获男子五十米移动靶标准速个人冠军;获男子五十米移动靶标准速团体冠军。
1998年4月,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射击冠军赛,获男子十米移动靶混合速四十发项目冠军。
1991年、1992年和1994年被评为全国十名最佳射击运动员之一。
如今,他主要在射击队执教,还在安徽省六安市开了一个现代塑胶制品厂。 跟帖时间 2010-05-08 17:30:5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束氏的典故趣事 -- 富贵三城束,人丁麦溪张:江苏省丹阳市云阳镇束氏是丹阳大族,其祖先为西汉疎广,字仲翁,汉宣帝时任太子太傅,东海兰陵人(今山东枣庄)。其子孙一支避王莽乱,将姓氏的偏旁删去,改姓束,来丹阳三城巷定居。故有“富贵三城束”之称。束家十分富有。有一年,束家和丹阳麦溪村的张家同到茅山烧香。茅山道士正为修建茅山宫在筹募经费,束家答应出钱购买木料和砖瓦,张家出不起钱,但人丁兴旺,有八百户人家,答应把全部木料和砖瓦运到山顶去。三茅宫建好后,大殿上有一幅对联,上联是“富贵三城束”,下联是“人丁麦溪张”。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束氏宗祠规模之大,在丹阳少有。宗祠有五开间厅屋五进,两旁有走廊相连。大厅上挂有一块金匾,上书“代有伟人”,落款于敏中。于敏中是金坛人,束家的外甥,清朝状元。现在束家宗祠大部分已改建为民房,唯第五进尚保存完好,作为三城小学的教室。三城巷的戏楼,规模之大,在丹阳东乡也是出名的,可惜在解放后被拆掉了。最使束家人感到自豪的是村上有座建于明代的楠木厅,此厅共有五间,梁、柱、檩均为珍贵的楠本,门槛是降香木做的。这座古建筑为抬梁式结构,房梁上刻有花纹,房柱是合围的油漆圆柱。房檐的滴水瓦排列整齐,那檐牙似飞鸟俯首一啄,那屋檐尖角似鸟嘴伸向空中啄物。 跟帖时间 2010-05-08 17:29:3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束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齐国;望出南阳:全联典指束氏的源流和郡望。
水防熄火;自俭代租: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束庄,任万州知州时,境内多发生火灾,他组织民众筑水渠、断火道,预防了火灾。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丹徒人束清,明洪武初年任万载知县,清廉而俭约,遇到有人交不起租赋,他甚至变卖自己的衣物代人交,深受百姓爱戴。
境皆熄火;民颂长生: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束庄事典。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束皙为邑人祷雨,三日而雨降,民怀其恩,歌之曰:“何以酬之,报束长生。”
补经世泽;知足家声:此联为束氏宗祠“补经堂”堂联。
2.五言通用联:
富贵三城束;人丁麦溪张:全联为江苏丹阳束氏宗祠楹联,亦是三茅宫大殿柱联。传说有一年,束家和丹阳麦溪村的张家同到茅山烧香。茅山道士正为修建茅山宫在筹募经费发愁,束家主人当即慷慨答应出钱购买木料和砖瓦,而张家出不起钱,但人丁兴旺,足有八百余户人家,因此答应出人力把全部木料和砖瓦运到山顶去。三茅宫建好后,遂有此幅对联以纪念两家的功德。
3.七言通用联:
广徵博士传名远;万载县官享誉高:上联典指西晋朝时期的文学家束皙,字广徵,元城人。博学多闻,少游国学,作玄居释以拟客难,张华见而奇之,召为椽。后转佐著作郎,撰《晋书·帝纪》十志,迁博士。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万历载知县束清的事典。束清,丹徒人。性廉介,“民右逋租自鬻衣带以代偿,其爱民如此。”
后人犹钦酹月图;先辈早辨汲冢书: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画家束遂庵,合肥人。善画山水,有《君山酹月图》等传世。下联典指西晋朝时期的文学家束皙。太康时,汲郡人盗发魏襄一墓,得竹书数十车,盖魏国之史书,皙得观竹书,随疑分析,皆有义证,迁尚书郎。蝌蚪文,指古文“汲冢书”,束皙最先辨识无遗。
勤民至甘霖之沛;好学作补亡之诗:全联内指晋朝时期的束皙事典。
3.八言以上通用联:
诚感神明,咸歌黍稷之盛;才储博洽,独识蝌蚪之文:全联典指西晋朝时期的文学家束皙事典。束皙,字广徵,元城人。上联讲束皙博学多闻,少游国学,作玄居释以拟客难,张华见而奇之,召为椽。后转佐著作郎,撰《晋书·帝纪》十志,迁博士。下联说束皙在太康时,汲郡人盗发魏襄一墓,得竹书数十车,盖魏国之史书,皙得观竹书,随疑分析,皆有义证,迁尚书郎。蝌蚪文,指古文“汲冢书”,束皙最先辨识无遗。
遵太傅嘉言,知足轻财无耻辱;仰尚书博学,随疑分释阐精微: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埭南街束氏宗祠联。上联典指西汉兰陵人疏(疎)广,字仲翁,精通《春秋》,被征为博士,后任太傅;他的侄子疏受任少傅。五年后,他对疏受说:“知道满足而不受辱,知道止步而没危脸。不离开这里(指朝廷)恐怕会后悔。”于是二人同时辞官归家,也不置田宅,有人劝他为子孙考虑,他说:“贤而多财,会损伤其智慧;愚而多财,会增加其过错。”下联典指西晋元城人束皙,字广微,博学多闻,历官著作郎、博士、尚书郎。当时,汲郡出土魏襄王墓中竹书数十车,他与荀勖、卫恒等人加以整理,随疑分释,著成《汲冢书》七十五篇。 跟帖时间 2010-05-08 17:27:0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束氏的字辈排行 -- 安徽舒城束氏字辈:“玉志克学永庆传加”。
安徽庐江束氏字辈:“大广宗成裕志克学”。
安徽合肥束氏字辈:“元仕为从道开明建得中”。
河南项城束氏字辈:“培希子松盛至兆汝本然唐钦鸿楷照增镇法乐天”。
江苏兴化、盐城束氏字辈:“子时文定远富继应有余诗礼成本大天加华必长方正传裔厚可是在同仁颜章绍盛举荣山庆广生”。
江西九江束氏字辈:“斯时应自昌国应日延长”。 跟帖时间 2010-05-08 17:22:0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束氏的家谱文献 -- 江苏江都束氏族谱八卷,(民国)束增富主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补经堂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束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图书馆。 跟帖时间 2010-05-08 17:20:4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束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2.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补经堂:资料有待补充。
补诗堂:资料有待补充。
蝌蚪堂:资料有待补充。
怡善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08 17:18:5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束氏的迁徙分布 -- 束氏或是一个典型的汉族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五十四位门阀。
束氏起源于古代战国时,当时齐国有一个疎氏家族,很昌盛,他们是束氏最早的起源。
到了西汉时,博士疎广是当时有名的贤大夫,他就是齐国时候疎族的后代。疎广的曾孙叫孟达,为了避王莽之难,从东海一带迁居到阳平(今山东境内,一说迁居到河北沙鹿,在今河北大名)。迁居以后,就将家族姓氏“疎”去“疋”改为束氏,世代相传,是为今天束氏的主要起源。
如今,束族人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的镇江市、射阳县、沐阳县、江阴市、兴化市、盐城市,安徽省的舒城市、庐江市、合肥市,河南省的项城市,江西省的九江市等地。 跟帖时间 2010-05-08 17:16:5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