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6-18 10:48:52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330 跟帖次数 6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远古时期盘古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帝号为氏。

冉相氏,是远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他继承了黄帝以道为教,无为而治的精髓,后来他接替几遽氏成为华夏族的帝王,将国家管理得非常好。冉相氏逝世后,指定由容成氏继位。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庄周在《庄子·杂篇·则阳》一书中叙述:“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阖尝舍之!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也若之何?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也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为之傅之,从师而不囿;得其随成,为之司其名;之名嬴法,得其两见。仲尼之尽虑,为之傅之。容成氏曰:‘除日无岁,无内无外’。”

庄子叙述这段文字的意思是:

由于冉相氏体察了道的精髓,因而能听任外物自然发展,跟外物接触相处没有终始,也显不出时日。天天随外物而变化,而其凝寂虚空的心境却一点也不会改变,何尝舍弃过大道的精髓!有心去效法自然却得不到效法自然的结果,跟外物一道相追逐,对于所修的事业又能够怎么样呢?圣人心目中从不曾有过天,从不曾有过人,从不曾有过开始,从不曾有过外物,跟随世道一块儿发展变化而没有废止,有所行动也是那么完备因而不会受到败坏。他与外物的契合与融恰又将是怎么样的呢!商汤启用他的司御门尹登恒做他的师傅,而他随从师傅学习却从不拘泥于所学;能够随顺而成,为此而察其名迹;对待这样的名迹又无心寻其常法,因而君臣、师徒能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仲尼最后弃绝了谋虑,因此对自然才有所辅助。容成氏说:“摒除了日就不会累积成年,忘掉了自己就能忘掉周围的事物。”

在冉相氏的后裔子孙中,诞生了最早的相氏、冉氏,是以先祖帝号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该支相氏正确读音作xiāng(ㄒㄧㄤ)。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朝王族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夏朝有帝相,在其后裔支庶子孙中,有的人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相氏。

上古时期,夏王朝第五代君主名叫姒相,是夏王姒仲康之子,史称夏帝相,执政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005~前1978年,逝世后葬于今河南省濮阳市的相陵。

在夏帝相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相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该支相氏正确读音作xiāng(ㄒㄧㄤ)。



第三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王族河亶甲之封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商王朝时期,第十二代君主商外壬子发执政时期(公元前1473~前1459年在位),将自己的儿子子整封于相地(今河南内黄亳城乡,一说在今河南安阳西部),因此又称其为相土。后来子整在公元前1458年继位,是为第十三代君主商河亶甲。

商河亶甲在位时期,商王朝再度衰落,他曾一度将都城迁于自己的原封邑,建有相城,后又出兵征伐东南方的兰族和班方。商河亶甲于公元前1450年逝世,其子子腾继位,是位著名的商中宗祖已,他将父王葬于相城,然后再次将都城迁走,迁至北方的邢(今河北邢台),后又迁都于庇(今山东鱼台)。

商中宗再次迁都之后,留居原相城的商族人便以故都名称为姓氏,称相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相氏正确读音作xiàng(ㄒㄧㄤˋ)。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祭司方相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方相氏,就是远古黄帝时期的嫫母,黄帝曾令嫫母为方相氏。嫫母相貌极其丑陋,似逐疫驱鬼之神,故有以嫫母为逐疫之神的传说,逐渐成为上古礼制中的重要神祇,专司傩仪与葬礼。西周时期,方相氏为三大祭司之一,主掌傩仪过程中的驱鬼逐魔。

随着历史演进,方相氏的社会地位在历代宫廷傩仪中逐步降低,再后竟然成为散制武士的官称,隶属于夏官府司大司马管辖,下属有狂夫四人。

在典籍《周礼》中记载:“夏官司马所属有方相氏,设狂夫四人。方相,旧注谓系放想可畏怖之貌。”

所谓散制武士,就是没有爵号的武士,时称“狂夫”,共有四人,武艺高强,是从全国武人中选拔而出。狂夫身披熊皮,头套面具,上有黄金铸成的四目,上衣玄色,下裳朱色,执戈举盾,率领众隶人。在大型典礼活动中,狂夫负责驱逐疫鬼精怪,平时则专职守护宗庙。

在方相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方相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相氏、方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祭司冯相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冯相氏,亦称乘相氏,原为西周时期的三大祭司之一,主掌天、日、月、星宿、君王之大祭,还负责掌管岁月。随着人们对自然世界的逐渐了解,冯相氏后转变成为观察并记录天文、天象之专职官吏,隶属于春官府司之太史令管辖,下属有中士、下士及府、史、徒等隶员。

在典籍《周礼》中记载:“春官所属有冯相氏,设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及府、史、徒等员。”在典籍《周礼·春官·冯相氏》中也记载:“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时间的分割以十二累进,一纪十二年,一年十二个月,一日十二时辰。在典籍《国语·晋语四》也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甚至天子的妻妾也有“十二女”之说,因此在史籍《后汉书·荀爽传》中说明:“故天子娶十二妇,天之数也;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

在历朝历代的冯相氏之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冯相氏、乘相氏、凭相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相氏、冯氏、乘氏、凭氏,世代相传至今。

要注意的是,该支相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正确读音作xiāng(ㄒㄧㄤ);而由冯相氏所分衍形成的单姓冯氏、乘氏、凭氏,则读音皆作píng(ㄆㄧㄥˊ)。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古巴族人及其首领廪君,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相氏,去声,亦作平声。<汉书>曰:武洛山出四姓,其二曰相氏。姚秦有相云:作猎德赋,世居冯翊。望出西河。”其中所描述的相氏,为古代武洛钟离山巴族人的四姓之一,在秦、汉时期史书中所称的“西南蛮”,即指古巴族人以及古蜀人。

廪君,是古代巴族人的第一位首领,已姓巴氏,名叫崐务相,亦称巴务相。巴为姬姓,是江汉诸姬之一,源出周族,与姜姓盘瓠后代的枳巴(五溪蛮、板楯蛮)不同。

对于巴族人及其后裔土家族崇尚的廪君,还有一段十分神奇而动人的传说:

相传,廪君是自古就生活在武洛钟离山(今湖北宜昌清江)的巴氏人之子,名叫崐务相,巴氏。史书上记载:“昔武落钟离山崩,有石穴,一赤如丹,一黑如漆。有人出于丹穴者,名务相。”

钟离山上有赤黑二穴,巴氏族人住在赤穴,其余樊、覃、相、郑四氏族人住在黑穴,其中的郑氏是在战国晚期迁来后来形成的,因此古籍中仍称“武洛山出四姓”。

蛮荒之初,巴族人分散离索,没有统一的首领,于是五姓人氏商定以投剑于石穴,投中者尊为首领。经比试,唯巴氏族人的代表崐务相一剑投中,其余四氏代表皆未投中。那四氏族人还不服气,再次约定乘坐土船游于江中,土船不沉的立为首领。比试结果,又是崐务相乘坐的土船不沉,其余四氏的土船下水即沉。至此,其他四氏族人便认为这是天意,于是推举崐务相作首领,统领所有的巴族人。

崐务相当头领后,胸怀大志,嫌钟离山狭小,决意要为巴族人另创基业。于是他率领五姓巴族人沿夷水(今清江)而上,去开疆拓土。途中经过一个叫盐阳地方(今湖北长阳),当地有一位专司熬盐济世的女神,她爱慕崐务相的超凡豪雄,便以身相许与崐务相结为夫妻,并竭力劝崐务相留居在盐阳。

崐务相虽感女神多情,但仍觉盐阳不够广大,非巴族人久留之地,便坚持要率领族人溯江而上,继续前进。女神无奈,便晚上前来陪宿,早上就化成飞虫与诸虫同飞,她召来万千飞虫,遮天蔽日,令崐务相与众巴族人不辩东西南北,寸步难行。

对此,崐务相非常焦虑和恼火,他断定是女神在暗中阻挠,便乘女神陪宿之机割下自己一绺头发,作为信物赠与女神,女神十分高兴,就将头发系于颈项间。待次日清晨诸虫再飞之时,崐务相立即弯弓搭箭,瞄准系有头发的飞虫射出神箭,将化为飞虫的女神射落,顿时天开明朗。

随后,崐务相便继续率巴族人前行,直到一个叫作夷城的地方(今湖北恩施),崐务相觉得夷城地方广阔,土地富饶,便留住下来,正式建立了巴国,从此,巴族人便从以渔猎为生的原始落后生活方式转化为较先进的农耕生活,族人在这块土地上勤劳耕作。

崐务相建国后,见到为巴族人开疆拓土的心愿已了,便坐化升天,化为白虎咆哮而去。巴国人民深切缅怀崐务相的功德,纷纷建庙立像祭祀,同时也感女神熬盐济世之恩,也塑女神像陪于巴务相之侧,一致尊称崐务相为“廪君”,意为“使巴人富饶之务相”,还称女神为“德济娘娘”。

“廪”,在上古时期就是“庠”,是“神仓”之意,也就是粮仓。在典籍《玉篇》中解释:“廪,仓廪也。”在典籍《释名》中注释:“廪,矜也。实物可惜者,投之其中也。”在典籍《诗·周颂》中就有“亦有高廪,万亿及秭”的诗句。在典籍《周语》中也有相同的记载:“廪于藉东南,锺而藏之。廪,御廪。一名神仓,东南生长之处。锺,聚也。为廪以藏所藉田,以奉粢盛。” 巴国人将崐务相尊为“廪君”,表达了对崐务相的崇拜,以及崐务相使巴国人粮丰囤满的感激之情。此后廪君庙春秋饷祭,四季烟火不绝。

从此,廪君便成了巴国人世代尊奉的生命之神,传说,一旦巴国人有难,白虎就会现身呵护族人,因此巴国人所崇拜的图腾就是白虎。

其后,巴国人中有许多人以崐务相的名字和族姓为自己的家族姓氏,称相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从东汉时期至今,土家族中的原族人皆称自己就是廪君崐务相的后裔,因此有仍然有世代相传的古老相氏。

该支相氏正确读音作xiāng(ㄒㄧㄤ)。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齐国之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相”,本为官名,与“象”通义,是春秋时期由齐国的“中兴之主”齐景公姜杵臼(公元前547~前489年在位)首次设置的官位,取“辅相天地之宜,用劢相我国家”之意。

齐景公先是设有两名“相”,分为左相、右相,为齐国王室最高辅佐官吏,即君主的左右手。在史籍《史记·齐世家》中记载:“景公立,以崔抒为右相,庆封为左相。”后来齐景公又改以贤臣晏婴为单一国相,使已经衰落的齐国再次强大起来,称霸于一时。从此以后,各诸侯国乃至周王室皆纷纷效仿。后世则专指宰相,主政军国大事、要事,统领百官,督辖属国,史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如当今世界上各国的总理、首相、国务卿之类。

要注意的是,自从齐景公设相之后,史官们方将历史上的历代前朝君主的最重要辅臣之官称相应对位,在此之前历史上实际上没有“相”之官称。

两周时期,君主拜相如同封王,因此“相”又称“相王”,拜相之后,相受到诸侯与满朝之臣的尊敬。随着相位的出现,各诸侯国对其官职的称谓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北方的诸侯国多称为相、宰相、相国、相邦、丞相、相君、相室、相王等,江南的一些诸侯国则有称为象、宰象、象国、象邦、丞象、象君、象室、象王等,且国不论大小,皆设有相。

在相、宰相、相国、相邦、丞相、相君、相室、相王、象、宰象、象国、象邦、丞象、象君、象室、象王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相氏、或象氏,世代相传。该支相氏正确读音作xiàng(ㄒㄧㄤˋ)。

与第四个渊源一样,该支相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例如:宋、金时期,在女真族中有个纳合部,即后来满族、鄂温克族中的纳哈塔氏,满语为Nahata Hala,族人在金国时期诞生了一个名人,叫纳合·椿年(纳合·乌野),他发明创造了女真文字,深受女真族人以及金海陵王完颜·亮的尊敬,后在贤君金世宗完颜雍执政时期(公元1161~1189年在位)官拜左丞相,号称一代贤相。在纳合·椿年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其官职称谓为汉化姓氏,称相氏,世代相传至今,为满族相氏之源。

再如:成吉思汗的六世祖海都有个孙子斡罗纳儿,他组建了斡罗纳儿氏族,其后人以斡罗纳儿为姓氏。到了元朝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执政时期(公元1295~1307年),斡罗纳儿氏族中出了一名大官,名叫斡纳儿·哈剌哈孙,官至元朝摄太尉、中书右丞相,掌管中书省政事。在斡纳儿·哈剌哈孙的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汉化姓氏者,称相氏,世代相传至今,为蒙古族相氏之源。

…等等,不一而足,本书略不赘述。



得姓始祖:夏帝相(姒相)、商河亶甲(子整)、廪君(崐务相、巴务相)、纳合·椿年(纳合·乌野)、斡纳儿·哈剌哈孙。

相氏的历史名人 -- 相 云:(生卒年待考),后秦国人。著名十六国时期后秦政权大臣。

相云机敏善讽。当时后秦君主姚兴好佃猎,有时损害农作物,无人敢谏。相云就作了一首《德猎赋》,大讲即便是猎者也要讲德,绝对不能伤害庄稼。

姚兴读了这一讽刺作品,却大加赞赏,还赐了相云一大笔金帛。之后姚兴的行为也有所收敛。



相 威:(公元1240~1284年待考),蒙古族,元朝国王速浑察的儿子。著名元朝王爷、将领。

喜欢请来一些士大夫,听读经史,论古今治乱,以及直臣尽忠,良将制胜等事,以故临大事决大议。

相威博学多闻,言必中节。

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相威奉命领兵伐宋,从正阳(今属安徽)到安庆,与伯颜兵于润州会合,分三道并进。因伐宋有功,授征西都元帅,拜江淮行省左丞相。

宋朝灭亡后,相威移兵瓜洲(今属江苏)。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相威出任江南诸道行台御史大夫,并行省、削冗官。

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相威将《资治通鉴》译成蒙古语。次年(公元1284年)升为江淮行省左丞相,是年,逝世死于河北蠡州。



相兀速:(生卒年待考),蒙古族,斡尔那氏。著名元朝将领。

相兀速袭父职为千户,率本部兵从大将阿术攻襄樊,立有战功。

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相兀速授武略将军。次年又从伯颜渡淮水,攻淮安,袭泰州,皆有功,积官至显武将军。



相 礼:(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诗画家。

相礼是明朝初期的围棋大国手,多才多艺,能诗善画,“尤精于弈,当世无敌”。

明太祖朱元璋虽说禁止世人下棋,还颁布了禁棋令:“在京军官军人…下棋的断手”,并建造了“消遥楼”,专门囚禁下围棋的老百姓,但却禁不住自己对围棋的嗜好。他曾把相礼召至京城,命其与燕王朱棣对弈,并赐以重赏。



相世芳:(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大臣。

明正德年间进士,历官刑部郎中。

他为人沉着,刚毅正直,知识渊博,以文章著称。

明嘉靖年间,因直言谏议,被戌延安十三年才被诏还,但他终身无怨言。



相兴泰:(公元?~1862年待考),亳州下张桥人(今安徽涡阳)。著名清朝时期捻军将领。

相兴泰是捻军首领张乐行的表弟,家道殷富。

在捻军会盟时,相兴泰被推为八卦旗旗主。后赴淮南,旋回,于下张桥筑村圩寨,联合近邻四十八村圩寨,与刘玉渊部隔河呼应。

清同治元年(太平天国十二年,公元1862年),相兴泰所部在绥远五加河(五加渠)下张桥(今内蒙古杭锦旗)被清军包围,在守寨时中炮阵亡。



相 炜:(公元1917~1993年),辽宁营口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山东省博兴县委军事部部长,中共广饶县委书记兼游击大队政治委员,中共博兴县委书记兼游击大队大队长,清河军区独立师政治委员,中共清河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兼秘书长,中共清东地委副书记,渤海军区政治部敌工科科长,中共天津工作委员会书记,回民支队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七师第十九旅政治部主任、警卫团政治委员,第六纵队第十七师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第一二八师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第一二把师政治委员,长沙政治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1993年9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相重扬:(公元1931~今),江苏宝应人。著名前农业部副部长。

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系。

历任金陵大学、南京农学院助教,农业部教育局处长、副局长,农牧渔业部教育局处长、副局长,农牧渔业部教育局局长、外事司司长、副部长,农业部副部长。



相养谋:(公元1933~今),山西临猗人。著名经济学家。

高校政治经济学研究班毕业。1954年西北大学毕业。1956年武汉高校政治经济学研究班毕业,分配到山西大学一直从事政治经济学、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教学研究工作。

现任经济系教授、经济学专业教研室主任。从1978年起任硕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理事,山西省《资本论》研究会会长。发表学术论文有:《为什么发展生产满足需要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探讨》、《学习研究(资本论)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等多篇,并被《经济学文摘》等报刊转载。

参加了《关于按劳分配问题》一书和《新编(资本论)教程》一、二、三卷本的撰稿和编审工作,由三联书店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小青:(公元1943~今),江苏宝应人。著名中国民进党中央常委。

1960年8月参加工作,贵州大学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教授。现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民进贵州省委主委、民进中央常委。

1960年8月~1963年8月任贵州省冶金工业学校教师,贵州汞矿子弟中学教师。

1963年8月~1968年8月在贵州大学数学系学习。1968年8月~1970年4月在解放军7578部队军垦农场劳动锻炼。

1970年4月~1978年10月在贵州省册亨县冗渡中学教师。1978年10月~1981年3月任贵州大学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研究生。

1981年3月~1995年5月任贵州大学数学系教师,校务处副处长,计财处副处长、处长。

1995年5月~1997年4月出任贵州省监察厅副厅长,民进贵州省委副主委。1997年4月~1998年1月出任民进贵州省委主委。1998年1月~2003年1月任民进贵州省委主委、民进中央委员,民进中央常委,贵州省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2003年1月出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民进贵州省委主委、民进中央常委,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相建海:(公元1955~今),著名海洋生物学家。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实验海洋生物学开放室主任,研究员,博导。

南开大学毕业,留学西德。曾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开展中短期合作。

主要研究海洋生物技术,重点领域是海洋生物遗传免疫学。

先后承担主持国家重大攻关项目,科学院重大和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金项目和省市课题五十余项。担任“十五”、“十一五”973项目首席科学家,863专家委员会主任、专家组组长。

获得了国家发明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相南翔:(公元1955~今),安徽滁州人。著名现代作家。

1982年毕业于江西大学中文系。

历任江西(南昌)大学教师,深圳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江西省第八届政协委员,江西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无处归心》、《相思如梦》、《南方的爱》,中篇小说《因果》、《永无旁证》、《失落的蟠龙重宝》等四十余部,论文《困窘与选择》、《耽迷于东方既白》等。

中篇小说《谁是祖父的子孙》、《淘洗》、长篇小说《海南的大陆女人》连续三届获江西省《谷雨》文学奖,报告文学《一个城市的生命底座》获1998年《人民日报》优秀征文奖,长篇报告文学《人民的好警察邱娥国》获1997年江西省五个一工程奖。



相昱华:(公元1956~今),香港九龙人。著名现代中医、目前国内最大的“普药”生产企业领导人。

擅长治疗各类胃病、胃癌。目前是相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相昱华在2000年就意识到:必须避开与其他制药企业的正面竞争,转而开发广大的城乡市场,也就是人们现在所说的“第二临床”。

在2000年召开的全国药品交易会上,相氏生物公司的到场人员虽然也都统一身着西装,但是大多没打领带,西装也平廉皱巴,与药品交易会上那些左手大哥大、右手笔记本电脑、西服革履的药品界“精英们”相比,简直都是一群“乡巴佬”。然而,就是这些的“乡巴佬”,给中国的医药市场以极大的、令人尊敬的震撼!他们能住到乡镇那些不太卫生的小旅店里而没有任何怨言,他们能够非常融洽地与乡镇卫生所的大夫打交道而没有任何鄙视之意。

反观国内那些“精英们”,他们能做到这一点吗?他们只配奔波在大城市里,住在豪华宾馆里,以高于医药制造成本二十倍以上的高额暴利吞噬着亿万平民百姓的干瘪钱包。

相氏生物公司称产的医药产品,80%以上的销量来自“第二临床”。在2004年《中华医药》中文版首次在华对中小企业“选秀”,相氏生物公司跃上“中国潜力100榜”,并位居第十七位。

2006年,相昱华明确提出“做精品平价普药”的发展战略,大力发掘面向平民百姓内需的“第三终端市场”,当年相氏生物公司的销售额就突破七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普药”生产企业。

反观国内其他的医药企业:2006年,医药行业累计亏损企业为一千三百六十八家,行业亏损面为22.62%;累计亏损额为四十四亿六千三百万元,同比增长27.37%。

仅从这一点上,人们就可以看到相昱华及其领导的相氏生物之销售结构,是与其开发“第三终端”的战略一致的。

跟帖时间 2010-06-18 11:03:0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相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宗开相地;秀毓西河:全联典指相氏的源流和郡望。

帝相启姓;巴郡阀阅:全联典指相氏的源流和郡望。

赋讽德猎;守戍延安:上联典指十六国时期后秦的冯翊人相云。文桓帝姚兴喜欢出游打猎,影响了农事,相云作《德猎赋》来讥讽,姚兴读后,认为他提得好,赏赐金帛给他。下联典指明朝安邑人相世芳(读作xiāng),明朝正德年间进士,官刑部郎中。明嘉靖年间,戍守延安十三年而无怨言。博览群书,能诗文。

兴朝辅弼;翼帝股肱:全联典指元朝时期的相威事典。



2.八言以上通用联:

木沸叶绿,兴旺之象;目清眉秀,俊杰之才: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相氏之“相”字的析字联。

猎德赋成,上林媲美;徙都畏逼,后嗣分支: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相云,作《德猎赋》。下联典指上古夏后相商王河亶甲,原居于相,为羿所逼,徙都商丘,后嗣以相为氏。

赋成猎德,惊神泣鬼;政秉乌台,缉盗鸣冤: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相云事典。下联典指元朝时期的江淮行省左丞相相威,本国王速浑蔡之子,伐宋有功,官征西都元帅。

临事决议,所言必中;能诗善奕,当世无敌: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左丞相相威事典。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诗画家相礼,字子先,华亭人。能诗善奕,当世无敌。

跟帖时间 2010-06-18 11:01:4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相氏的字辈排行 -- 山东巨野相氏字辈:“法景德汝新星全广克效忠兆”。

山东邹城相氏字辈:“存德本兰学瑞修起龙广立家贵君长勇新同衍庆增美会廉方”。

山东相氏一支字辈:“桂月连恒新世仁德华升”。

江苏灌南相氏字辈:“庆堂(成)升开…”

浙江嵊州相氏字辈:“荣华富贵道德文章正大光明孝悌克振家声威煌”。

相氏一支字辈:“公延顶(正)入恒福茂”。

跟帖时间 2010-06-18 10:59:2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相氏的家谱文献 -- 浙江绍兴相氏宗谱,(清)相曜国纂修,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木刻活字印本,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1998年三次续修。现被收藏在浙江省绍兴市档案馆、浙江省绍兴市王坛镇蒋相村。

浙江嵊县剡西相氏宗谱六卷,(宋)相桂发于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始修,(清)相嘉星等续修,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叙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相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嵊县剡西相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清)相兆性、相鸿翔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首卷上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注:封面作《义门相氏宗谱》。

山东日照相氏族谱六卷,(现代)相永昌总编,1986年西河堂钢版刻字油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房地产开发公司相峰处。

跟帖时间 2010-06-18 10:53:5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相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巴 郡:亦称巴州,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东临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连陕西汉中;地貌多为山地和深丘。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古巴族人就在该地区繁衍生息,春秋时期,巴州是巴子国的首都。战国时期秦国取古巴子国之地置巴郡,其时辖地在今重庆市一带地区。东汉朝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刘璋改巴郡为巴西,治所在阆中(今四川阆中)。后另以江州(今重庆)为治所,置巴郡。南朝齐国代置垫江县,北周时期改称巴县。南北朝时期北魏建巴州,后期为楚州,隋朝时期改为渝州,又以渝州为巴郡。由于唐朝许多诗文中有巴南、巴中之称,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州为巴中县。199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原达县地区所辖的巴中、平昌、南江、通江四县划出设立巴中地区,并批准巴中撤县建市,地区行署设在巴中市。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巴州成为重庆市巴南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巴中地区和县级巴中市,设立地级巴中市,原巴中市改为巴州区。巴中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巴州区。



2.堂号:

西河堂:以望立堂。

巴郡堂:以望立堂。

讽德堂:后秦国人相云,善讽。后秦君主姚兴好佃猎,有时损害农作物,无人敢谏。相云就作了一首《德猎赋》,大意是猎者也要讲德,绝对不能伤害庄稼。对这一讽刺作品,姚兴读了,大加赞赏,赐了相云金帛。之后姚兴的行为也有所收敛。

叙伦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6-18 10:52:4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相氏的迁徙分布 -- 相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九十六位门阀。

今湖北省的襄樊市、长阳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辽宁省的营口市、沈阳市、辽阳市,上海市,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四川省的江北县,山东省的青岛市、巨野县、日照市东港区、临朐县、滕州市、邹城市、胶南市,山西省的运城市、莒县、临沂市、聊城市,江苏省的泗洪市、扬州市宝应县、无锡市、连云港市灌南县、赣榆县、灌南县、淮安市,云南省的元阳县,河北省的大城县、沧州市,浙江省的绍兴市上虞县、湖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莲花县,广东省的普宁地区,吉林省的四平市,河南省的洛阳市新安县,荷兰等地,均有相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6-18 10:50:2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