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6-18 09:04:56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2020 跟帖次数 6

第一个渊源:源于姞姓,出自商朝时期的密须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商王朝时期有个小诸侯国叫密须国(今甘肃平凉灵台),国君为姞姓。

关于密须国,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典籍中,记载并不多见。在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大雅·皇矣》中有“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周祜,以对天下”的诗句;同在《诗经·笃公刘》中有“止旅乃密,芮鞫之即”的诗句,这是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记载密须国的文字。《皇矣》是周人自述开国历史的诗篇,有关开国建业的大事才记在其中。史载周武王出兵攻打商纣王,到达孟津,原来归属于商的诸侯国竟有八百多个投向周王,在这么多的诸侯国中,密须国两次出现在当时文人笔下,并被《诗经》收录,说明当时的密须国确实是有实力的诸侯国。

汉朝以后的史料中,对密须国的记载也是不尽周详。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说:“明年,伐密须。”而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五年》条下注释说:“密须,姞姓国也,在安定郡阴密县。”在史籍《括地志》种记载:“阴密故城在泾州安定县东,鹑觚县西,其东接县故城,即古密须国也。”在史籍《元和郡县志》记载灵台县:“天宝元年改为灵台县,今县理西有阴密故城,即古密须国也。”在史籍《舆地广记》中则记载了灵台县的沿革:“商时密须国之地。”

近年来,有学者对殷墟出土的数件文物卜辞进行释读,从中发现了一些有关密须国的珍贵史料。卜辞中商族人惯称密须国为“须”或连称“密须”,周人称“密”或连称“密须”。有一年,商王派人传达命令,要当时密须国名叫“龟”的伯侯须伯龟派兵同商朝军队一起“从伐一方”,须伯龟积极执行了王命,其他细节不可知。这是密须国对外用兵的最早记录,说明当时密须国依附于商,且有较强的军事实力。

在卜辞中反映,商王把密须国辟为王家田猎区,并派驻“须犬”,即密须国的犬官,负责管理商王田猎事宜,在王室狩猎时侦察禽兽并当先导。某年,商王先后用了四十天的时间,从渭水流域出发,经过密须国境内名叫“密岗”的地方,在密须国狩猎10天。从地理位置推断,这个“密岗”很可能就是蒲窝中塬一带。还有一年,商王在密地狩猎前,专门占卜,看能猎获一只老虎还是不能。在须伯龟统治密须国时,密须国已经有了“伯”、“任”的官职名。商王曾赏赐给“须任”两只铜盘。“任”是商制官名,小于“伯”,相当于周代的“男”。卜辞还记录了一条商王特意为密须国举行祭祀的事,说明他们这种依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

多年来,在灵台县境内以百里镇为中心,东至邵寨镇,西到梁原黑河流域的范围内,陆续发现带有“密”字戳记的战国至汉代的泥质灰陶罐数件,这些出土实物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史料记载的准确性。

从姓氏起源看,黄帝这个姬姓部落原来包括二十五个氏族,后来发展成为十四个部落,除过两个部落保持姬姓,又出现了十一个新姓,姞姓是其中之一。据史料记载,姞姓一部分在山西境内,即后来的南燕,另一部分即密须氏,他们在迁徙泾水支流达溪河流域后,历经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禹、夏、商,凡一千六百多年,开山辟水,依原始的狩猎及农业经济,生养繁衍,由弱到强,至迟在商朝时,在彬、泾、歧之间的泾水流域成为强盛一时的奴隶制方国。

以目前所见到的史料为依据,结合灵台县当地民间传说,人们可以大致描绘出密须国的历史轮廓。

密须国起于何时,现在已不可知。但至少在商朝,约公元前1500年前后,密须国已是一个完全听命于商王、代表殷商号令周围虢、虞、芮、卢、共、阮等方国或部落的诸侯国,密须王被誉为天下之明君。密须国有较强的军事实力,百里镇街道的西端和东端靠南有两个人力夯筑的土墩,当地人称之为“北将台”和“南将台”,当地百姓代代相传,说是密须国对外用兵时拜将的台子。说明卜辞中“密须国听命于商王对外用兵”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密须国有专司狩猎、农业垦殖、垦辟等工作的专职官员。

密须国以附近的密山而得名。密山又称吴山,就是屹立在百里镇西南面的吴家山,它是东西蜿蜒数百里的千山山脉东段临达溪河的一个小山头。密须国的都邑在密城,今灵台县百里镇,地处达溪河南岸二层台地上,这里一面依山,三面环水,面积一百多亩,北面临河岸汉唐古城墙遗址尚存。台地之南有一块十数亩大的高台,相传是密须国当年的宫城遗址,近代以来一直是学校校址,至今,还有一颗唐代的古槐枝繁叶茂地生长在台地边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密须国君的宫殿肯定不会像后世帝王宫阙那样金碧辉煌,恐怕只是深宅大院里的多组茅草大屋。

那时,密须国境内气候湿润,丘陵山区林木茂盛,河谷平地已经垦种农作物,谷子是当时主要农作物品种,人们已有了修窖储备粮食的观念。考古工作者在什字镇草脉殿齐家文化遗址发现了长十一米七、宽五米八的长方形谷窖,窖底至今仍然遗存八十厘米原有碳化谷粒。密须人的生活用具已比较丰富,猪、狗等动物开始家养。在百里蒋家咀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精美的陶器、石器和骨器,大量半地穴住室中有猪、狗等动物骨骼,说明密须人掌握了很高超的制鼓技术,已经有了原始的文化艺术生活意识,周文王伐密后,密须国制造的鼓及其他乐器曾被运回周人的临时都邑丰京。

密须国是在殷商末期被西伯侯姬昌所灭的,具体时间还有待考证,但大体能够确定是在虞、芮两国归顺西伯侯之后,这在《左传·定公四年》中有记载:“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

按史书记载,当时纣王(帝辛子纣)荒淫无道,群臣反叛,穷奢极欲,天人共诛。纣见势难收,便秘授天子才能拥有的神鼓于密须,御名“密须之鼓”,并授予密氏首领赢王权,号“密须王”,以震西陲,发起抚平。然而“密人不恭,侵阮阻共,敢据大帮(阮、共、帮诸国皆在今甘肃泾川),胁周之治,横扫域内,殷纣大悦,文王惧之。后密王不正,专淫跋扈,与纣无异,密人暴动,发动内变,里应外合,文王顺势,连接阮共,兵分二路,内外夹击,密须灭亡,时文王四十六年(公元前1125年)秋,后祭天筑‘灵台’”。

成功地征服密须国,是周文王执政晚期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为了纪念此次战役,周文王将密须国的重要祭祀器皿“密须之鼓”作为战利品保存传国。在灭密须国的第二年,周文王伐吠夷,接着伐耆(饥)国(即黎国)、崇国,正式拉开了整个周族东进灭商的序幕。这在史籍中也有记载:周文王脱离“羑里之厄”之后,商纣王赏给他弓、矢、斧、钺,授权他讨伐不听命的诸侯,于是“文王受命,一年晰皮、芮之质,二年伐于(邢),三年伐密须,四年伐吠夷,五年伐耆,六年伐崇,七年而崩”。在后来周成王姬诵分赐给弟弟唐叔虞的宝器中,就有“密须之鼓”在内,后来成为晋国的国器之一。

在密须国灭亡之后,其国王族后裔子孙皆以国名为姓氏,称密须氏,后在春秋时期省文简化为单姓须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该支须氏正确读音作xū(ㄒㄩ)。



第二个渊源:源于姚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附庸遂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史籍《左传·庄公十七年》中记载:“春,齐人执郑詹,郑不朝也。夏,遂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飨齐戍,醉而杀之,齐人歼焉。”

按史书的记载,在成汤灭夏桀之后,建立了商王朝,他敕封虞舜之后于遂地,故址在今山东省东平县接山乡上遂城村南部,建有遂国,子爵,国君称遂子。

在春秋时期,遂国为鲁国的一个附庸小国,国人只有四姓,分别为须遂氏、遂因氏、工娄氏、颌氏。

周釐王姬胡齐元年(鲁庄公姬同十三年,齐桓公姜小白五年,公元前681年)春,为平定宋国之乱,鲁庄公与齐桓公会于北杏(今山东曲阳),因曾遭受过齐国人的侵害,遂国人拒绝参与会议,结果因此惹怒了春秋霸主齐桓公,遂国在会后不久即被齐国所灭。而当时鲁庄公惧怕齐桓公,对遂国被齐桓公所灭听之任之,“伪作不屑”,其实齐桓公灭遂国之后,就将土地还给了鲁庄公,而鲁庄公也十分乐意白得一邑。

考古工作者发现,古遂国都城遗址属山间台形地,东西长四百五十米,南北宽三百五十米,文化层堆积厚约六十厘米,表层为黄土,地表暴露物有灰、褐、红色罐和鬲口沿、豆盘等器物陶片以及饰绳纹的灰黑色较薄形小陶砖等。遂城遗址区内西南部有一高土台,为当时遂国内城城址,当地百姓称之为“南城台子”。

在遂国被齐国灭亡之后,其王族子孙以及国民皆成为鲁国子民,其中的须遂氏族人在后来有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须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须氏正确读音作xū(ㄒㄩ)。



第三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周朝初期太昊伏羲氏裔孙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须,出太昊伏曦氏风姓后裔,有须句国。”

西周初期,周武王将太昊伏羲氏的裔孙封于须句(今山东寿张、东平之间),建有须句国,亦称须朐国,子爵,史称其国君为“须句子”。

春秋前期,作为一个小诸侯国的须句国屡遭邻邦邾国的侵犯,在周襄王姬郑十五年(鲁釐公姬申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年), 邾文公曹蘧蒢出兵攻破须句国,国君须句子仓皇逃至鲁国。由于鲁釐公的母亲成风是须句国君的女儿,便对鲁釐公说:“崇明祀,保小寡,周礼也;蛮夷猾夏,周祸也。若封须句,是崇昊、济而修祀,纾祸也。”因此,鲁釐公接纳了须句子并好言相慰,然后于次年(鲁釐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出兵伐邾,夺取了须句国,把须句子送回国去复位。

此后不久,须句国再度为邾国所灭。到了周襄王三十二年(鲁文公姬兴七年,公元前620年),鲁文公再次出兵伐邾国,夺回了须句国之地。但他嫌须句子软弱无能,因此未再使须句复国,而是将当时逃奔鲁国的郑文公姬捷的儿子安置在那里,显然须句已成为鲁国的一个邑地,并改称为“须昌”。

在亡国后的须句国王族后裔以及国民中,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须句氏,后省文简改分衍为单姓简须氏、句氏两支,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须氏正宗。

该支须氏正确读音作xū(ㄒㄩ)。须氏族人大多尊奉伏羲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官吏竖头须,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竖头须,是春秋时期晋国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掌管王室的宝藏,是王室重臣,多由王室中赤胆忠心者担当,多为世袭。

这在史籍《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有记载:“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

在竖头须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简改为单姓须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须氏正确读音作xū(ㄒㄩ)。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的须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卫国境内有个邑地,名叫须,故址在今河南省的滑县、长垣、濮阳三县交界处。

春秋时期,须邑的最高行政长官名称“句须”,一如鲁国与晋国的“宰”、齐国与楚国的“令”,就相当于后来的县令。

在句须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句须氏,再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须氏、句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另外,居于须邑的古代住民中,亦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须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须氏正确读音作xū(ㄒㄩ)。



第六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樊须,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樊须,字子迟,齐国人(一说是鲁国人),有些史书中亦干脆称其为“樊迟”。

樊须是一个农民,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在孔子周游列国回鲁国后拜师。樊须的特点是求知心切,曾三次向孔子请教关于“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业、辩惑”等。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樊须,字子迟。少孔子三十六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曰:‘知人。’”

据说,樊须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周敬王姬丐三十六年(鲁哀公姬将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简公姜壬一继位,即因鄎国之事发动了伐鲁战争,当时孔子的另一弟子冉求受命率鲁国的左师御敌。冉求认为同学樊须能服从命令,且有勇武精神,便以其为车右。

在战斗的对峙阶段,鲁军将士们都停在稷曲沟(今山东曲阜附近的一条大沟)边不过去迎战,樊须一见,当即说道:“非不能也,不信子也。请三刻而逾之”——建议冉求自己先带头在三通鼓响之后冲过沟去,冉求按樊须的建议率先冲出,结果将士们一见主帅都冲过去了,于是士气大振,奋起攻击,一举击溃齐军右师,使鲁军大获全胜。

有一次,樊须向孔子请教种植五谷和蔬菜的事,结果被孔子斥责为“小人”。这在典籍《论语·子路》中有记载: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樊迟就又请教学习种菜,而孔子又说“我不如老菜农”。当樊迟离开以后,孔子批评樊须说:“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人们一般认为,樊须在学业上成就虽然不大,但他具有勇武精神,善于因事致断,仍然不愧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被唐玄宗李隆基追封为“樊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又被宋真宗赵恒加封为“益都侯”。

在樊须的支庶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须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须氏正确读音作xū(ㄒㄩ)。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官吏鱼须,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鱼须,在古代实际上是一种斑纹样式的称谓,由于其形如同鲤鱼的须子而得其所称。后来,人们发现了一种竹子的斑纹如同鱼须,即今天人们所称的文竹、须竹,就专门用其来制作笏、礼典用具,而持有鱼须竹笏的人,皆为朝堂上卿、大夫。此后,“鱼须”就成为中大夫以上官吏的俗称。

这在典籍《礼·玉藻》中记载:“笏,大夫以鱼须文竹。崔云:用文竹及鱼班也。隐义云:以鱼须饰文竹之边。”

在上古官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称俗号为姓氏者,称鱼须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须氏、鱼氏,世代相传至今。

在须氏家族中,只有该支须氏的正确读音作bān(ㄅㄢ)。



第八个渊源:源于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藏族同胞最初的姓氏,据著名藏学家达仓宗巴·班觉松保的《中藏史集》、巴沃·祖拉程瓦的《智者喜宴》、智扎喜·嘉措的《姓氏白莲苑》等有关史籍的苍久记载,是由猿猴和岩女繁衍不绝,逐渐形成嘎氏、珠氏、扎氏、党氏四大原始姓氏,在有些史籍的记载中将色氏、慕氏、冬氏、当氏列为原始的四大姓氏,然而姓氏学界一般认为色氏、慕氏、冬氏、当氏都包括在嘎氏、珠氏、扎氏、党氏这四大姓氏之中。

在各类藏文史籍中,对藏族四大姓氏的拼写方式不尽相同,但史学界认为,这是由于藏族在刚开始用文字记载时,由于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因此形成了同音但拼写方式不同的现象。

还有一些文献中另外认为西藏有六大原始姓氏,即除了四大姓氏,还加上了韦氏、达氏两个姓氏。据历史文献《中藏史集》的记载,韦、达两个姓氏的族人主要分布在西藏与内地交界地带,据近人考证,韦、达两姓氏的后代多已经被西藏东部和东北部的汉族和其它民族所同化而不复存在。因此,就目前仍保持民族本性的西藏民族而言,主要还是由嘎、珠、扎、党(冬)姓四大姓氏所组成。

藏族的这四大姓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分化,逐渐形成了无数的姓氏,如党姓(冬),就是史书中记载的党项民族称谓,根据《中藏史集》的记载,党项民族一开始分化为党噶氏、党纳氏、党查氏、党姆氏等,再分化为六大且氏和六大曾氏、十八大额氏、十八大查氏、十八大须氏等等。

在这个历史演进过程中,其“十八大须氏”对外世代汉称皆为须氏,例如今位于长江源头玉树地区的玉须氏、位于今青海省南部澜沧江上游地区的拉须氏、位于金沙江上游多康牧区的瓦须氏等,其姓氏名称和分布地域至今都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其中的拉须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亦有改称拉秀氏者。



得姓始祖:伏羲、须句子、樊须。

须氏的历史名人 -- 须 贾:(生卒年待考),魏国人。著名战国时期魏国中大夫。

战国时期,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号称七雄,各据疆土,倚强凌弱,互相吞并,不肯上下。魏国与齐国有积世之仇,齐国曾遣孙膑统领大军,明着说去救韩,暗中却来袭魏,在马陵山下,射死了大将庞涓,将公子魏申掳去齐国,并要魏国三年一进贡,从此魏国一蹶不振。

魏申之弟魏齐为魏国丞相,因魏惠王染病不安,命魏齐代理朝政,魏齐看三年已到,拟派大夫须贾前往齐国,一来还他三年贡物,二来求放公子丰回国,重修两国之好。须贾不才恐自己拙口钝辞,应对有误,提出推荐自家门客范雎一同前往。范雎学识过人,只因不善奉迎拍马,附势趋炎,因此怀才不遇,仅在须贾处任一门馆先生。魏齐特许他为副使与须贾共同入齐。若能保得公子无事还国,定重赏加官。

两人到齐国后,范雎果然是深怀妙策,问一答十,能言巧辩。齐王听他一席话,大喜,遂放公子还国,两邦修好,永为唇齿之邦。齐国大夫驺衍鉴于范雎才能超群,对他作特别的款待,反把正使须贾冷落在一边。行前在驿站宴会上,范雎对自己广览群书,文武全材,虚淹半世叹道:“日月煎熬,利名牵扰,人空老,今日明朝,则俺这愁思知多少?”驺衍劝他道:“贤士有如此大才,久后必有大用。”范雎道:“自古书生多命薄,端的可成事的少。你看几人平步蹑云霄。便读得十年书,也只受得十年暴。便晓得十分事,也抵不得十分饱。至如俺学到老,越着俺穷到老。想诗书不是防身宝,划地着俺白屋教几曹。”又说:“…调大谎往上趱,抱粗腿向前跳,倒能够禄重官高…”借着酒兴发了一通牢骚。驺衍深感像范雎这样确有经纶济士之才,补完天地之手,文通三略,武解六韬,只合早决功名,立取荣耀,不该久困穷途。范雎却说自己年幼失教,不谙经史,想为官者要忠勤廉正,去暴除贪。自己是一个愚瞽之夫,只能待时守分,知命安身,不敢希望功名。驺衍劝他不可说这种没有志气的话,人生功名富贵,皆由自取,也不专是天命。

驺衍因对范雎的学识人品敬重,因此对他十分热情,临行又送他黄金千两(范断然不受)。须贾对此心想,我是大夫,受命为使,倒不受此款待,范雎是一从者,反受他牛酒款待又赠黄金。范雎是个寒士,因见我在此才不敢受,此事必然暗昧,想必范雎定在我背后以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重赏,待我还国后再与他计较。

临行前驺衍又对须贾说:“岂不闻任贤则昌去贤则亡。故秦用百里奚秦霸,郑用小产而郑强,吴去子胥而吴衰,越去范蠡而越灭,如你魏国可谓失贤,前者不用孟子为相却用庞涓为帅,所以才有马凌之战,你公子被掳于此,如今有一范雎不用,却用你为大夫,俺主公择放公子申还国者,专为范雎之贤也,你到本国应辞言谢罪,让位于范雎…”此番话更使须贾加深了对范雎的怀疑和仇恨。

回国后须贾把讨回公子申之功全归于己,并向魏齐告密,说范雎背魏通齐,二人谋划在须贾宴请魏齐时把范雎请来。一进门须贾先叫他脱去衣裳,他有些迷惑不解,心想可能是好意,怕酒菜弄脏了衣服,就把衣服脱下。须贾唤侍从把刑具、铁索、粗荆放在他面前。他万万没想到须贾会对他搞突然袭击,一下子如晴天霹雳一样,陷入了诬枉之灾。魏齐下令将些喂牲口的草料拌上粗糠,命范雎吃草。须贾恶恨恨的说:“我保你一同入齐为使,你却以阴事告齐,受他金帛牛酒,你与牲口何别,一根草添你一千岁,不吃,我将大棒打着。”直打得“血冬凌满脊梁,饿掉了三魂,敲翻了五脏,带肉连皮颤,彻髓透心凉…”他们不仅对范雎重刑鞭笞,并恶毒地将他丢入粪坑。可怜满腹经纶、才华出众的范雎竟遭此磨难。

“士可杀,不可辱。”范雎慢慢苏醒过来,悲愤填膺,好不容易挣扎起身,有心逃走又浑身污秽,走无法走,藏无处藏,幸好遇到了老院公,误以为他酒醉后跌入厕坑。待他一一说明原由,好心的老院公把他救起,冲洗干净,找了一件衣服穿上,从后门把他放走。

后范睢改名张禄,逃往秦国,官至丞相。须贾为魏国使臣往秦国庆贺,范雎假扮成贫士去见须贾,须贾见他如此穷困,便马上送给他一件“绨袍”(粗丝做的袍子)。

在各国使节参加的庆典上,须贾才得知张禄即是宰相范雎。在齐大夫驺衍面前,范雎当场揭露了须贾陷害自己的丑恶行径,然后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命须贾吃草。但最后范雎仍念须贾尚有赠“绨袍”的故人情义,还是宽恕了他,放他回国。



须 无:(生卒年待考),汉初人。著名汉朝大臣。

汉高祖刘邦立国初期,须无功于荥阳,因而受封为陆量侯,绍(历代承袭)封达四代。



须之彦:(生卒年待考),明朝人。著名明朝大臣。

举为进士后当礼部仪制郎的官,当明神宗死后,须之彦力争使郑贵妃成为皇后,朝廷后来又让他担任更高的官职。



须用纶:(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

明朝崇祯皇帝时中举,当上州官。那时朝廷军费开支很大,向全国加紧征收额外钱粮,百姓叫苦不迭。

须用纶深知百姓疾苦,他不向百姓派征,而是节省政府,筹措上缴,当地百姓对他感恩不尽,交口赞誉。



须正勤:(公元1946~今),上海宝山人。著名中医医师。

毕业于宝山县半夜半读卫生学校,医师。毕业后分配在上海市宝山区刘行卫生院。先后曾在门诊药房、除保组及外借至县爱卫办工作,担任过院长助理及医院统计工作。

从1988年开始,在医院创设推拿门诊,从此专门从事对软组织慢性疼痛性疾患的诊治工作。近年来,所发表论文“小针刀治疗网球时二十六例总结”入载《当代外治精要》,“小针刀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入编西欧五国举办的“98中医治疗慢性疑难病国际交流研讨会”论文集编系列。

须正勤的论文《小针刀与压痛点强按压疗法治疗软组织疼痛机理探讨》,在全国首届华伦杯优秀论文大奖赛中获三等奖,入编《全国华佗杯大赛优秀论文集》;在首届生命力杯世界传统医学优秀论文大奖赛中获优秀成果奖,并入编优秀成果汇编与获奖者名录。业绩入选《当代医药人才选编》、《世界优秀医药专家人才名典》中国卷,《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人才辞典》等。

跟帖时间 2010-06-18 09:14:4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须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绨袍赠友;华胄绍封:上联典指战国时魏国中大夫须贾,范雎贫因的时候一度跟着他做事,曾诬陷范雎,使范雎被魏相魏齐派人鞭打致重伤。范雎在王稽、郑安平帮助下逃往秦国,化名张禄,受秦昭王重用,任秦相。后来,须贾出使秦国,范雎私下里穿着破旧衣服去见他,他赠给范雎一件绨袍(粗丝做的袍子)。当他发现范雎为秦相时,便光着上身前去射罪,范雎因他馈赠绨袍,还念故人情意,便也不再追究。下联典指汉初人须无,高祖时,受封为陆量侯,绍(历代承袭)封达四代。



2.七言通用联:

故旧有绨袍之赠;荥阳嘉摧敌之功:上联典指战国时魏国中大夫须贾“绨袍赠友”事典。下联典指汉初人须无,功于荥阳,受封为陆量侯。

跟帖时间 2010-06-18 09:11:5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须氏的家谱文献 -- 浙江绍兴虞南须氏宗谱三卷,(清)徐辅臣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孝义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注:卷端题《古虞须氏宗谱》。

江苏常州须氏续修宗谱二十卷,(清)须敏来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明]须良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家谱学会苏慎处。

江苏须氏续修宗谱四卷,外编一卷,(清)须惠清、须应模修,清朝末期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档案馆。注:记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

江苏常州三河口须氏家谱,(现代)须氏合族编修,苏慎协助,在溯起元朝的老家谱基础上续修,2008年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三河口镇须氏宗祠。

跟帖时间 2010-06-18 09:10:3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须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至今已千余年。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2.堂号:

琅琊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陆量堂:汉朝时有须无封,爵为陆量侯,四代世袭,其后裔子孙因以立堂。

务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孝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6-18 09:08:3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须氏的迁徙分布 -- 须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九十一位门阀。

今山东省的诸城市、临沂市、胶南市、东平市,江苏省的无锡市、常州市、常熟市、江阴市,上海市的宝山区、普陀区等地,均有须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6-18 09:07:1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须氏的各支始祖 -- 须良德:明洪武初避乱由辽东迁毗陵中右厢浮桥,後裔分迁至江阴、常熟、金坛、宜兴、阳湖等地。是为江苏常州须氏始迁祖。

跟帖时间 2010-06-18 09:06:1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