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6-17 16:26:47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5589 跟帖次数 6

第一个渊源:源于伊祁氏,出自上古尧帝之臣毋句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远古时期尧为部落首领时,他的属下有一个臣子名叫句。

句精通音韵,发明创造出了乐器“罄”,是用玉石做成的悬挂乐器,在技巧性敲击下,会发出有美妙的音乐。尧帝听后大喜,赐封给他毋邑(今四川蓬安),因称毋句。

在毋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毋氏、句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毋氏正确读音作wú(ㄨˊ)。毋氏族人大多尊奉毋句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春秋时期莒国公族的封地无楼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毋氏出自古牟夷国。在史籍《路史》中记载:“古有巢氏治石娄山,即牟娄也,本牟夷国。”

牟夷国,是在商末周初杞国据有牟娄之前的一个小诸侯国,与牟娄前后同为一城。

春秋时期的周桓王姬林元年(公元前719年),莒敖穆公发兵攻杞国,占据了杞国的牟娄城,从此牟娄城成为莒国的一个城邑,改称毋楼邑,亦称无楼邑,之后将自己的儿子己期封于无楼邑。

莒敖穆公逝世后,己期继位,是为莒兹丕公,又将自己的儿子己庶其封在无楼邑,时称毋楼公。到了己庶其继位为莒纪公后,其支庶子孙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毋楼氏。

周景王姬贵二十二年(齐景公姜杵臼二十五年,公元前523年),莒共公己庚舆竭力想摆脱齐国的控制,结果导致齐景公的大怒,因而连续两次发大军攻击莒国,此后莒国的国力大大衰退,再也无力与周围的国家抗争了。

春秋晚期,楚国的势力逐渐扩张到淮河上游,一举灭了蔡国。之后,在春秋末期的周敬王姬丐三十九年(楚惠王熊章八年,公元前481年),楚惠王亲率大军灭了莒国。但是由于莒国之地离楚国比较遥远,楚国无力长期占有莒地,莒国的全境最终成为了齐国的疆土。

在这个过程中,毋楼氏族人有省文简改为单姓毋氏、楼氏、娄氏者,分散四逃,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毋氏正确读音作wú(ㄨ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兹毋还,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兹毋还,就是鲁桓公姬允(姬轨)之孙公孙兹,字毋还,史称兹毋还,其父就是公子叔牙。

公孙兹鲁国为大夫,主掌军事,他一生都在军旅中度过,在周惠王二十一年(鲁釐公四年,公元前656年),他亲自率领鲁国大军会合了齐、宋、卫、郑、许、曹诸国,一起征伐陈国。直至(鲁釐公十六年,公元前644年)农历7月逝世。

在史籍《春秋·僖公四年》中记载:“冬,十有二月,公孙兹帅师会齐人,宋人,卫人,郑人,许人,曹人,侵陈。”

在公孙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兹氏;亦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兹毋氏;还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毋氏,后兹毋氏也有省文简改为单姓毋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毋氏正确读音作wú(ㄨˊ)。



第四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疆给其弟的封地毌丘,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在史籍《百家姓考略》中记载:“毋,系出田氏,齐宣王封弟于毌丘,以绍胡氏之祀,赐姓胡毌氏,其后分三姓,一曰胡毌,一曰毌丘,一曰毌氏。”

毌丘,亦称毌乡、毌仰、无盐,今山东省东平市一带,原来是卫国之地。在春秋末期,齐宣公姜积以田庄子(田白)为相,出兵伐卫国,夺取毌丘,从此毌丘成为齐国邑地。到了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疆分封自己的弟弟(字子都)于毌丘邑,以绍陈胡公子祀,并赐其姓为胡毋氏。胡毋氏的后裔子孙在后来又分衍为三支,即胡毌氏、毋毌氏、毌氏三个姓氏。

“毌”字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毋“字相通,后人遂以为“毋”字,称胡毋氏、毋丘氏、毋氏三个姓氏。著名西汉儒家学者、经学家、《春秋》公羊学家胡毋生,就是胡毋氏的后代。

西汉王朝时期,在汉武帝刘彻强行实施“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策以后,为了避孔子之名讳,诏令所有姓名中的“丘”字改为“邱”字,毋丘氏因此改称毋邱氏。

毋邱氏在历史上曾被讹称为曼丘氏,后有简改称曼氏者。再后来,胡毋氏、毋丘氏也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毋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毋氏正确读音作guàn(ㄍㄨㄢˋ),今读作wú(ㄨˊ)亦可。



第五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时期齐国无盐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毋盐氏,即无盐氏,为战国时期齐国无盐邑(毌丘、毌乡、毌仰,今山东省东平市一带)大夫之后,以邑地名称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这在史籍《汉书·货殖传》中有记载:“有毋盐氏,巨富,齐毋盐邑大夫之后。”

该支毋氏正确读音作wú(ㄨˊ)。



第六个渊源:源于姚姓,出自战国时期周王室大夫綦毋子,属于以复姓省文简改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姓解》等的记载,战国时期有綦毋子。

綦毋子,就是綦毋恢,是晋国大夫綦毋张的后裔,为战国时期周王室大夫。綦毋子有机辩之才,曾与自己的老师、战国时期著名的魏国思想家公孙龙(公孙子秉)争辩,还与齐国稷下学宫有名的学者邹衍辩论“白马非马”之论。

在史籍《战国策》中有记载,周赧王姬延二十二年(魏昭王魏遫三年,公元前293年),秦国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击败了魏军大将犀武以后,大破魏、韩两国联军,歼敌二十四万,夺取了魏国城池数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魏昭王、韩釐王韩咎被迫割地求和。

白起在伊阙获胜之后,紧接着就挥军准备进攻周王室。周赧王马上亲自赴魏国求援,魏昭王却以上党(今山西长治)情势紧急为借口,拒绝了周赧王的请求。周赧王在返朝途中看见了魏国的梁囿(大梁花园,今河南开封),十分喜爱,跟随着的綦毋子就对周赧王说:“魏国的温囿并不比梁囿差,而且距周又近,我能为您要来。”于是,綦毋子就返回去见魏昭王。

魏昭王见到綦毋子返回来了,就赶紧问道:“君王抱怨我了吗?”

綦毋子回答说:“他不抱怨您又怨谁呢?所以,我认为您将会自取祸患。您想啊,周赧王毕竟是诸侯的首领,周王室又可以做贵国的屏障,防御秦国的进攻,但贵国却不能为周王室防御秦国,依我看哪,如此一来,周赧王必然会掉头去讨好秦国。秦国如果再发动伊阙塞外的兵力与周王室联兵进攻贵国的南阳,那末,韩、魏之间的上党要道就会被切断。”

魏昭王一听,出了一身冷汗,马上询问:“那可怎么办呢?”

綦毋子说:“看样子,周赧王是不善于讨好秦国的,他很贪小利。您如果答应派三万人去驻守周王室的边境,并把温囿送给周赧王,那么周赧王对宗室贵族、朝廷百官既可以有所交代,又满足了他个人喜爱温囿游乐的私心。那样的话,他就一定不会再去与秦国联合了。我听说,温囿的所得每年可以达八十金,周赧王如果得了温囿,每年可以再多给您付四十金。这样,上党既没有祸患了,您每年又可得到一百二十金。何乐而不为呢?”

魏昭王听完綦毋子所说,觉得十分有理,便派孟卯献出温囿,并答应出兵三万去帮助周王室守边。后来,魏昭王还曾经向周赧王讨要綦毋子来作魏国的宰相,但周赧王死活也不给,令魏昭王十分不高兴。

在綦毋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綦毋氏。至汉、晋时期,著名的廷尉綦毋参、大夫綦毋张,都是綦毋子的后代。再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毋氏、綦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毋氏正确读音作wú(ㄨˊ)。



第七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齐国无盐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传说,古代毋车氏,出自乐安毋车伯奇,他为汉朝时期楚国下邳相,时有主簿步邵南,时人称毋车府君步主簿。其后裔干脆因此称毋车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毋氏、巫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毋氏正确读音作wú(ㄨˊ)。



第八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先秦时期官吏毋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毋将,当为毌将。“毋将”,可能为“毌将”之笔误所致。

毌将氏,历朝历代姓氏史籍、典籍皆语焉不详,所指出处者,诸如《姓考》、《广韵》、《汉书》、《风俗通》、《通志》、《左传》等,皆言其取“人臣无将,将则必诛”之铭言而为姓氏,称毋将氏。

铭言“人臣无将,将则必诛”应为“人臣毋将,将则必诛!”此言最早见于史籍《东周列国志》。

那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为人臣子者,绝对禁止恃权谋反,若是反叛,必将诛杀之!”毋将氏,意为忠诚不二之臣。在这里,“毋”、“无”二字意相近,都是“禁止”的意思。例如:

在史籍《东周列国志》中记载:

郑世子姬掘突嗣位,是为郑武公。郑武公乘周乱,并有东虢及郐地,迁都于郐,谓之新郑,以荥阳为京城,设关于制邑,郑国自是亦遂强大,与卫武公同为周朝卿士。周平王十三年,卫武公薨,郑武公独秉周政,只为郑都荥阳,与洛邑邻近,或在朝,或在国,往来不一,这也不在话下。

却说郑武公夫人,是申侯之女姜氏,所生二子,长曰姬寤生,次曰姬段。为何唤做姬寤生?原来姜氏夫人分娩之时,不曾坐蓐,在睡梦中产下了,醒觉方知,姜氏吃了一惊,以此取名姬寤生,心中便有不快之意。及生次子姬段,长成得一表人才,面如傅粉,唇若涂朱,又且多力善射,武艺高强,姜氏心中偏爱此子:“若袭位为君,岂不胜寤生十倍?”屡次向其夫郑武公称道次子之贤,宜立为嗣。

郑武公曰:“长幼有序,不可紊乱。况寤生无过,岂可废长而立幼乎?”遂立姬寤生为世子,只以小小共城,为姬段之食邑,号曰共叔。姜氏心中愈加不悦。

及郑武公薨,姬寤生即位,是为郑庄公,仍代父为周卿士。姜氏夫人见共叔无权,心中怏怏,乃谓郑庄公曰:“汝承父位,享地数百里,使同胞之弟,容身蕞尔,于心何忍?”

郑庄公曰:“惟母所欲。”

姜氏曰:“何不以制邑封之?”

郑庄公曰:“制邑岩险著名,先王遗命,不许分封。除此之外,无不奉命。”

姜氏曰:“其次则京城亦可。”

郑庄公默然不语。

姜氏作色曰:“再若不允,惟有逐之他国,使其别图仕进,以餬口耳!”

郑庄公连声曰:“不敢,不敢。”遂唯唯而退。次日升殿,即宣共叔姬段欲封之。

大夫祭足谏曰:“不可。天无二日,民无二君。京城有百雉之雄,地广民众,与荥阳相等。况共叔,夫人之爱子,若封之大邑,是二君也,恃其内宠,恐有后患。”

郑庄公曰:“我母之命,何敢拒之?”遂封共叔于京城。

共叔谢恩已毕,入宫来辞姜氏。姜氏屏去左右,私谓姬段曰:“汝兄不念同胞之情,待汝甚薄。今日之封,我再三恳求,虽则勉从,中心未必和顺。汝到京城,宜聚兵搜乘,阴为准备,倘有机会可乘,我当相约,汝兴袭郑之师,我为内应,国可得也。汝若代了寤生之位,我死无憾矣!”

共叔领命,遂往京城居住。自此国人改口,俱称为京城太叔。

开府之日,西鄙、北鄙之宰,俱来称贺。

太叔段谓二宰曰:“汝二人所掌之地,如今属我封土,自今贡税,俱要到我处交纳,兵车俱要听我征调,不可违误。”

二宰久知太叔为国母爱子,有嗣位之望,今日见他丰采昂昂,人才出众,不敢违抗,且自应承。太叔托名射猎,逐日出城训练士卒,并收二鄙之众,一齐造入军册。又假出猎为由,袭取鄢及廪延。

两处邑宰逃入郑国,遂将太叔引兵取邑之事,备细奏闻郑庄公,郑庄公微笑不言。

班中有一位官员,高声叫曰:“段可诛也!”

郑庄公抬头观看,乃是上卿公子吕。

郑庄公曰:“子封有何高论?”

公子吕奏曰:“臣闻‘人臣毋将,将则必诛’,今太叔内挟母后之宠,外恃京城之固,日夜训兵讲武,其志不篡夺不已。主公假臣偏师,直造京城,缚段而归,方绝后患。”

郑庄公曰:“段恶未著,安可加诛?”

子封曰:“今两鄙被收,直至廪延,先君土地,岂容日割?”

郑庄公笑曰:“段乃姜氏之爱子,寡人之爱弟。寡人宁可失地,岂可伤兄弟之情,拂国母之意乎?”

公子吕又奏曰:“臣非虑失地,实虑失国也。今人心皇皇,见太叔势大力强,尽怀观望,不久都城之民,亦将贰心。主公今日能容太叔,恐异日太叔不能容主公,悔之何及?”

郑庄公曰:“卿勿妄言,寡人当思之。”

公子吕出外,谓正卿祭足曰:“主公以宫闱之私情,而忽社稷之大计,吾甚忧之。”

祭足曰:“主公才智兼人,此事必非坐视,只因大庭耳目之地,不便泄露。子贵戚之卿也,若私叩之,必有定见。”

公子吕依言,直叩宫门,再请郑庄公求见。

郑庄公曰:“卿此来何意?”

公子吕曰:“主公嗣位,非国母之意也。万一中外合谋,变生肘腋,郑国非主公之有矣。臣寝食不宁,是以再请。”

郑庄公曰:“此事干碍国母。”

公子吕曰:“主公岂不闻周公诛管、蔡之事乎?‘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望早早决计。”

郑庄公曰:“寡人筹之熟矣。段虽不道,尚未显然叛逆,我若加诛,姜氏必从中阻挠,徒惹外人议论,不惟说我不友,又说我不孝。我今置之度外,任其所为,彼恃宠得志,肆无忌惮。待其造逆,那时明正其罪,则国人必不敢助,而姜氏亦无辞矣!”

公子吕曰:“主公远见,非臣所及。但恐日复一日,养成势大,如蔓草不可芟除,可奈何?主公若必欲俟其先发,宜挑之速来。”

郑庄公曰:“计将安出?”

公子吕曰:“主公久不入朝,无非为太叔故也。今声言如周,太叔必谓国内空虚,兴兵争郑。臣预先引兵伏于京城近处,乘其出城,入而据之。主公从廪延一路杀来,腹背受敌,太叔虽有冲天之翼,能飞去乎?”

郑庄公曰:“卿计甚善,慎毋泄之他人。”

公子吕辞出宫门,叹曰:“祭足料事,可谓如神矣!”

次日早朝,郑庄公假传一令,使大夫祭足监国,自己往周朝面君辅政。

姜氏闻知此信,心中大喜曰:“段有福为君矣!”遂写密信一通,遣心腹送到京城,约太叔五月初旬,兴兵袭郑,时四月下旬事也。

公子吕预先差人伏于要路,获住赍书之人,登时杀了,将书密送郑庄公。郑庄公启缄看毕,重加封固,别遣人假作姜氏所差,送达太叔。索有回书,以五月初五日为期,要立白旗一面于城楼,便知接应之处。

郑庄公得书,喜曰:“段之供招在此,姜氏岂能庇护耶?”遂入宫辞别姜氏,只说往周,却望廪延一路徐徐而进。公子吕率车二百乘,于京城邻近埋伏,自不必说。

却说太叔接了母夫人姜氏密信,与其子公孙滑商议,使滑往卫国借兵,许以重赂。自家尽率京城二鄙之众,托言奉郑伯之命,使段监国,祭纛犒军,扬扬出城。

公子吕预遣兵车十乘,扮作商贾模样,潜入京城,只等太叔兵动,便于城楼放火。公子吕望见火光,即便杀来,城中之人,开门纳之,不劳余力,得了京城。即时出榜安民,榜中备说郑庄公孝友,太叔背义忘恩之事,满城人都说太叔不是。

再说太叔出兵,不上二日,就闻了京城失事之信,心下慌忙,星夜回辕,屯扎城外,打点攻城,只见手下士卒纷纷耳语。原来军伍中有人接了城中家信,说:“庄公如此厚德,太叔不仁不义。”一人传十,十人传百,都道:”我等背正从逆,天理难容。”哄然而散。

太叔点兵,去其大半,知人心已变,急望鄢邑奔走,再欲聚众。不道郑庄公兵已在鄢。乃曰:“共吾故封也。”于是走入共城,闭门自守。

郑庄公引兵攻之,那共城区区小邑,怎当得两路大军?如泰山压卵一般,须臾攻破。

太叔闻郑庄公将至,叹曰:“姜氏误我矣,何面目见吾兄乎?”遂自刎而亡。

在史籍《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记载:

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秦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戌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

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前曰:“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

秦二世怒,作色。

叔孙通前曰:“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为一家,毁君县城,铄(熔化)其兵(器),示天下不复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人。使人奉职,四方辐辏(凑),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郡守尉今捕论,何足忧?”

秦二世喜,曰:“善。”尽问诸生,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秦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诸言盗者皆罢之。乃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

司马迁通过对这一场狱案的描述,论证了“非所宜言”罪名的确立,堵住了大臣讲真话的嘴,使秦二世的一意孤行达到了顶点,既破坏了国家的法制,也加速了秦王朝灭亡的深刻教训。

在史籍《宋史》中记载:

宋高宗即位后,命黄潛善为中书侍郎,汪伯彦同知枢密院事,授张邦昌太保,封同安郡王,五日一赴都堂,参决大事,寻复加爵太傅。开手即用三大奸臣,后事可知。罢尚书左丞耿南仲,右丞冯澥,用吕好问为尚书右丞,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置御营司,总齐军政。即令黄潛善为御营使,汪伯彦兼副使。王渊为都统制,刘光世为提举,韩世忠为左军统制,张俊为前军统制,杨维忠主管殿前公事,窜误国罪臣李邦彦至浔州,吴敏至柳州,蔡懋至英州,李鞈、宇文虚中、郑望之、李邺等,均安置广南诸州。宇文虚中似不应同罪。又以宣仁太后高氏,从前保护宋哲宗曾立大功,令国史馆改正诬谤,播告天下。追贬蔡确、蔡卞、邢恕等人,御史中丞张澄,复论耿南仲主和罪状,因将南仲窜死南雄州。

宗泽入见宋高宗,慨陈兴复大计,适李纲亦应召而至,两人敷陈国事,统是志同道合,涕泣而谈,宋高宗亦为动容。

偏汪伯彦、黄潛善两人,阴忌宗泽,不欲令他内用,但说襄阳为江防要口,应令宗泽镇守。宋高宗因命宗泽知襄阳府。

汪伯彦、黄潛善又忌李纲,复加谗间。李纲稍有所闻,力辞相位。宋高宗面语李纲道:“朕知卿忠义,幸勿固辞!”

李纲顿首泣谢道:“今日欲内修外攘,还二圣,抚四方,责在陛下与宰相。臣自知愚陋,不能仰副委任,必欲臣暂掌政柄,臣愿仿唐姚崇入相故例,首陈十事,仰干天听。如蒙陛下采择施行,臣方敢受命。”

宋高宗道:“卿尽管直陈,可行即行。”

李纲乃逐条说出:

“第一,议国是注意在守。能守而后可战,能战而后可和。

第二,议巡幸请高宗至汴都谒见宗庙,若汴不可居,上策宜都长安,次都襄阳,又次都建康,均当先事预备。

第三,议赦令祖宗登极,赦令皆有常式,不应赦及恶逆,及罪废官,尽复官职。

第四,议僭逆张邦昌挟金图逆,易姓改号,宜正典刑,垂戒万世。

第五,议伪命邦昌僭号,百官多受伪命,应倣唐肃宗故事,以六等治罪。

第六,议战宜修明军律,信赏必罚,籍作士气。

第七,议守宜于沿河、江、淮措置控御,严扼敌冲。

第八,议本政宜整饬纲纪,一归中书以尊朝廷。

第九,议久任戒靖康间任官不久之弊,令百官各专责成。

第十,议修德劝高宗益修孝悌恭俭,副民望而致中兴。”

宋高宗闻此十事,不加可否,但言明日当颁议施行。李纲乃退出。待至次日,颁出八议,惟第四、第五“僭逆、伪命”二事,留中不发。

李纲又剀切上书云:“僭逆伪命二事,乃今日政刑之大者,所关甚重。张邦昌在政府十年,渊圣即位,首擢为相,方国家祸难,金人为易姓之谋,邦昌如能以死守节,推明天下戴宋之义,以感动其心,敌人未必不悔祸而存赵氏。而邦昌方以为得计,偃然正位号,处宫禁,擅降伪诏,以止四方勤王之师。及知天下之不与,乃不得已请元祐太后垂帘听政,而议奉迎。邦昌僭逆,始末如此,而议者不同,臣请以春秋之法断之。夫春秋之法,人臣无将,将则必诛。赵盾不讨贼,则书以弑君。今邦昌已僭位号,敌退而止勤王之师,非特将与不讨贼而已。刘盆子以汉宗室,为赤眉所立,其后以十万众降。光武但待之以不死。邦昌以臣易君,罪大于盆子,不得已而自归,朝廷既不正其罪,又尊崇之,此何礼也?陛下欲建中兴之业,而尊崇僭逆之臣,以示四方,其谁不解体?又伪命臣僚,一切置而不问,何以厉天下士大夫之节乎?伏乞陛下立申睿断,毋瞻徇以失民望!”

宋高宗览书后,召汪伯彦、黄潛善二人与商。黄潜善代为张邦昌剖辨,营救甚力。

宋高宗因召问吕好问道:“卿前在围城中,必知邦昌情形。”

吕好问道:“邦昌僭窃位号,人所共知,业已自归,惟求陛下裁处。”首鼠两端。

宋高宗闻言,愈加踌躇。李纲复入谏道:“邦昌为逆,仍使在朝,百姓将目为二天子,臣不愿与贼臣同居。如必欲用邦昌,宁罢臣职!”言下泣拜不已,宋高宗颇为感动。

汪伯彦乃接口道:“李纲气直,为臣等所不及。”

宋高宗乃出李纲奏议,揭张邦昌罪状,贬为昭化军节度副使,安置潭州,并将王时雍、徐秉哲、吴幵、莫俦、李耀、孙觌等,尽行贬谪,分窜高、梅、永、全、柳、归诸州。

在史籍《元史》中记载:

王文统,字以道,益都人也。少时读权谋书,好以言撼人。遍干诸侯,无所遇,乃往见李鋋。鋋与语,大喜,即留置幕府,命其子彦简师事之,文统亦以女妻鋋。由是军旅之事,咸与谘决,岁上边功,虚张敌势,以固其位,用官物树私恩,取宋涟、海二郡,皆文统谋也。

世祖在潜籓,访问才智之士,素闻其名。及即位,厉精求治,有以文统为荐者,亟召用之。乃立中书省,以总内外百司之政,首擢文统为平章政事,委以更张庶务。建元为中统,诏谕天下,立十路宣抚司,示以条格,欲差发办而民不扰,盐课不失常额,交钞无致阻滞。寻诏行中书省造中统元宝交钞,立互市于颍州、涟水、光化军。是年冬,初行中统交钞,自十文至二贯文,凡十等,不限年月,诸路通行,税赋并听收受。

元中统四年二月,世祖在开平,召行中书省事祃祃与文统,亲率各路宣抚使俱赴阙。世祖自去秋亲征叛王阿里不哥于北方,凡民间差发、宣课盐铁等事,一委文统等裁处。及振旅还宫,未知其可否何若,且以往者急于用兵,事多不暇讲究,所当振其纪纲者,宜在今日。故召文统等至,责以成效,用游显、郑鼎、赵良弼、董文炳等为各路宣抚司,复以所议条格诏谕各路,俾遵行之。未几,又诏谕宣抚司,并达鲁花赤管民官、课税所官,申严私盐、酒醋、曲货等禁。

文统为人忌刻,初立中书时,张文谦为左丞。文谦素以安国利民自负,故凡讲论建明,辄相可否,文统积不能平,思有以陷之,文谦竟以本职行大名等路宣抚司事而去。时姚枢、窦默、许衡,皆世祖所敬信者,文统讽世祖授枢为太子太师,默为太子太傅,衡为太子太保,外佯尊之,实不欲使朝夕备顾问于左右也。

默尝与王鹗及枢、衡俱侍世祖,面诋文统曰:“此人学术不正,必祸天下,不可处以相位。”

世祖曰:“若是,则谁可为者?”默以许衡对,世祖不怿而罢。

鹗尝请以右丞相史天泽监修国史,左丞相耶律铸监修《辽史》,文统监修《金史》。世祖曰:“监修阶衔,俟修史时定之。”

元中统五二月,李鋋反,以涟、海三城献于宋。先是,其子彦简,由京师逃归,鋋遣人白之中书。及反书闻,人多言文统尝遣子荛与鋋通音耗。

世祖召文统问之曰:“汝教鋋为逆,积有岁年,举世皆知之。朕今问汝所策云何,其悉以对。”

文统对曰:“臣亦忘之,容臣悉书以上。”书毕,世祖命读之,其间有曰:“蝼蚁之命,苟能存全,保为陛下取江南。”

世祖曰:“汝今日犹欲缓颊于朕耶?”会鋋遣人持文统三书自洺水至,以书示之,文统始错愕骇汗。书中有“期甲子”语,

世祖曰:“甲子之期云何?”

文统对曰:“李鋋久蓄反心,以臣居中,不敢即发,臣欲告陛下缚鋋久矣,第缘陛下加兵北方,犹未靖也。比至甲子,犹可数年,臣为是言,姑迟其反期耳。”

世祖曰:“无多言。朕拔汝布衣,授之政柄,遇汝不薄,何负而为此?”

文统犹枝辞傍说,终不自言“臣罪当死”,乃命左右斥去,始出就缚。

犹召窦默、姚枢、王鹗、僧子聪及张柔等至,示以前书曰:“汝等谓文统当得何罪?”

文臣皆言“人臣无将,将而必诛”。柔独疾声大言曰:“宜剐!”

世祖又曰:“汝同辞言之。”

诸臣皆曰:“当死。”

世祖曰:“渠亦自服朕前矣。”

文统乃伏诛。子荛并就戮。诏谕天下曰:“人臣无将,垂千古之彝训;国制有定,怀二心者必诛。何期辅弼之僚,乃蓄奸邪之志。平章政事王文统,起由下列,擢置台司,倚付不为不深,待遇不为不厚,庶收成效,以底丕平。焉知李鋋之同谋,潜使子荛之通耗。迩者获亲书之数幅,审其有反状者累年,宜加肆市之诛,以著滔天之恶。已于今月二十三日,将反臣王文统并其子荛,正典刑讫。於戏!负国恩而谋大逆,死有余辜;处相位而被极刑,时或未喻。咨尔有众,体予至怀。”

然文统虽以反诛,而元之立国,其规模法度,世谓出于文统之功为多云。
在史籍《大清宫录》中记载: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十六日。圣驾抵京,召诸王贝勒、满汉文武大臣于午门前,宣布废斥皇太子。又云,“当胤礽幼时,朕亲教以读书,继令大学士张英教之,又令熊赐履教以性理诸书,又令老成翰林官随从,朝夕纳诲,彼不可谓不知义理矣。且其骑射、言词、文学无不及人之处,今忽为鬼魅所凭,蔽其本性,忽起忽坐,言动失常,时见鬼魅,不安寝处,屡迁其居,啖饭七八碗尚不知饱,饮酒二三十觥亦不见醉。非特此也,细加讯问,更有种种骇异之事。”“以此观之,非狂疾何以致是。”

九月十八日。令将胤礽幽禁于咸安官。祭天之前,康熙命胤禔及众皇子将告天祭文给胤礽阅看。胤礽言:“我的皇太子是皇父给的,皇父要废就废,免了告天吧。”又言:“皇父若说我别样的不是,事事都有,只是弑逆的事我实无此心。”康熙帝得知后,命启开胤礽颈上之钡,并告知胤礽:“为你得了疯病,所以锁你。”

九月二十日,胤禔奏言:“胤礽所行卑污,大失人心。相面人张明德曾相胤祀后必大贵。今钦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康熙闻言,随即命令胤禔将张明德拿交刑部尚书巢可托、左都御史穆和伦审问。

九月二十五日,康熙召诸皂子至,追述胤禔前言,云:“朕思胤禔为人凶顽愚昧,不知义理,倘果同胤祀聚集党羽,杀害胤礽,其时但知逞其凶恶,岂暇计及于朕躬有碍否耶?似此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之人,洵为乱臣贼子,天理国法皆所不容也。”同时,又就张明德事谕巢可托、穆和伦等:“闻彼曾为胤祀看相,又散帖招聚人众,其情节朕知之甚明。此案甚大,干连多人,尔等慎毋滋蔓,但坐张明德一人审结可也。”命大学士温达、侍郎穆丹一同会审。

九月二十九日,康熙召众皇子至乾清官,谕曰:“前已有旨,诸阿哥中如有钻营识为皇太于者,即国之贼。废皇太子后,胤禔曾奏称胤禩好。春秋之义,人臣无将,将则必诛。大宝岂人可妄行窥伺者耶?胤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朕素所深知。其党羽早相要结,谋害胤礽,今其事旨已败露。著将胤禩锁拿,交与议政处审理。”

时皇九子胤禟对皇十四子胤祯曰:“尔我此时不言何待?”于是胤祯奏言:“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愿保之。”

康熙当众斥之:“你们两个要指望他做了皇太子,日后登极,封你们两个亲王么?你们的意思说你们有义气,我看都是梁山泊义气。”

胤祯发誓,言语冲撞,康熙大怒,拔出小刀道,“你要死如今就死”,欲诛胤祯。

皇五子胤祺跪抱劝止,众皇子叩首恳求,康熙帝收小刀,将板子打下,胤禟跪上抱住,被打两嘴巴。帝又命诸皇子将胤祯责打二十板,然后将胤禟、胤祯逐出。



但是,仔细考究“毌”字,其本义中却没有“禁止”、“无”的意思。

在历史文献中、各类典籍中,“毌”有这样几种含义:

①在典籍《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穿物持之也。从一横贯,象宝货之形。”

②在典籍《广韵》、《集韵》中解释为:“音贯。义同。通作贯。”

③在史籍《史记·田完世家》记载:“宣公伐卫,取毌丘。毌,音贯。毌丘,古国名。卫之邑。今作毌者,字残缺耳。”

④在史籍《括地志》中记载:“故贯城卽古贯国,今名蒙泽城,在曹州济阴县南。”

⑤在典籍《字汇补》中解释:“贯高之贯音冠,本毌丘,复姓,后去丘为毌氏。又作贯氏。魏有毌丘俭,今多呼为父母之母,非也。据此,则毌丘氏当从沽欢切之毌字,不当从微夫切之毋字矣。其误已久,不可不辨。与毋、母俱别。”

实际上,据本书考证,“毌”字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即为一种狩猎、作战用的武器,为骁勇大力士使用,具有强大的远程攻击力。例如在《史记·匈奴列传》中就有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

“毌”,实为一种机械组合的强弓巨弩,原为齐宣公时期齐国军队所创,攻城略地,甚为有效,即后世称之为“巨弩”的武器,后被蜀汉时期的诸葛武侯改造为多支箭联发的单兵武器。







战国末期,齐国自济西之战(公元前283年)受到燕国军队重创以后,实力虽然一直未能恢复,但在战国七雄中仍然具有强大的实力。秦国在灭六国、统一中原的战略方针下,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先避免与齐国进行战争对抗,采取一切非军事手段争取齐国中立,以削弱六国抗秦的力量。齐国君主田建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对秦亦采取结好政策,不敢支援其他五国抗秦。由于齐王建“事秦谨”,所以“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齐国丞相后胜为秦国重金收买,只幻想着与秦国联盟,既不与各国合纵抗秦,也不在本国加强战备,齐王建则完全听信了后胜的主张。直到秦国逐一攻灭了其他五国以后,齐王建才感觉到了秦国的巨大威胁,慌忙将大批军队集结到面对秦国的西部地区,准备抵御秦军进攻。

期间,秦始皇对齐军攻击力强大的“毌”十分感兴趣,迅速进行精巧化改造并用其部署军队。有许多史书说“弩”是诸葛亮发明的,其实,诸葛亮不过是进行了机械改造。早在诸葛孔明之前六百余年即公元前400年左右,弩就已经在齐、卫、晋、燕、鲁国广泛使用了。目前人们能见到的最早建造的战国弩,已经具有了比较先进的铜弩机。

秦朝时期的弩已经十分精巧;到了汉朝时期,军队最常用的六石弩,张力为一百八十六公斤,射程二百八十~三百四十米;唐朝时期的四石弩,射程在三百五十米的平射射程;北宋时期的床子弩,射程则可超过五百米,在当时世界上是非常惊人的远距离攻击武器。

中国发明和使用弩的时间,比西方要早得多,直到公元十世纪,古俄罗斯才模仿蒙古军队制造出弩,而西欧则在公元十一世纪末才出现弩这样的武器装备。

到了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以齐国拒绝秦国使者访齐为由,不直接与齐国部署在西部地区的主力交战,而是命令大将军王贲率领秦军由原燕国南部(今河北北部)做了个战略大迂回,避开齐军主力,南下进攻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齐军士气本不旺盛,面对秦军突然从北攻来,更是措手不及,迅速土崩瓦解。秦军一举攻占了齐国都城临淄,俘虏了齐王建,齐国至此灭亡。

此战,秦军采用避实击虚、大迂回到侧翼发动进攻的战略,轻而易举地攻灭了齐国。秦军对齐军的作战势如破竹,取胜是必然结果。值得一提的是,秦军在灭齐时,吸取了在灭楚时数次轻敌失利的教训,避开了齐军正面,由燕南下,乘虚而入,直插临淄,令齐国人猝不及防,因此顺利地完成了灭齐的任务。至此,秦国全部灭亡了赵、韩、燕、楚、魏、齐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显然,“毌”的威力在当年秦军中是十分强大的。作为一支集中使用“毌”的军队,当属“特种部队”,有专业指挥的将领,“毌将”应即其官职称谓。

以官职称谓为姓氏者,为中国自古以来主要的姓氏源流之一,以“毌将”为姓氏,称毌将氏,比较符合该姓氏的历史进程。否则,按“人臣毋将,将则必诛”之论,其姓氏具有极其强烈的奴性,其字面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冲突,决非古代时期的取氏之道。

该支毋氏正确读音作guàn(ㄍㄨㄢˋ),今读作wú(ㄨˊ)亦可。此论,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九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新莽时期勇士巨毋霸,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在史籍《汉书》中记载:“有巨毋霸,王莽改为巨毋氏。”

新莽六年(公元14年),天下大乱,匈奴犯边,义军四起,夙夜太守韩博向王莽推荐大将:“有一个奇人,身高过丈,腰有十围,来到臣下的家里,说愿意为陛下抵抗匈奴。他自称是山东蓬莱人,名叫巨毋霸。一般的车子坐不下他,三匹马也拉不动他。臣下我用四匹马拉着特别的大车,挂着虎旗,把他带到了京城来见陛下。他睡觉要用大鼓来做枕头,吃饭必须用铁筷子。希望陛下能用高大的车子,虎豹之皮做的衣服,一百人的仪仗队来迎接他。如果在京城里有些门太小,他穿不过去的话,希望陛下能下令把门改高加阔…”

按史书中的记载,巨毋霸不仅身高超过三米,而且还有一个特殊的本事,就是他能够驱使、控制虎、豹、犀、象等猛兽来作战。王莽见他如此神勇,特赐其为巨毋氏。

在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农历6月,王莽的军队与汉光武帝刘秀的军队大战于昆阳城下(今河南叶县)。

刘秀率领三千敢死队与王莽的队伍对阵,王莽军的主将王寻一看刘秀军人少,不放在眼里。他亲自带着一万人马、加上巨毋霸率领的上千只猛兽与刘秀交战。但是一万人还真打不过刘秀的敢死队,打了一阵,这时候,天空突然暗了下来,响起了一声大霹雳,接着狂风呼啸,大雨像倾盆一样的直倒下来。巨毋霸带来助威的那些猛兽也吓得直打哆嗦,不但不往前冲,反而往后面乱窜,王寻的军队立即乱了起来。刘秀军的将士们则越打越有劲儿,猛冲而上,大家看准王寻,围上去乱砍乱杀,结果了王寻的性命。

在昆阳城里的汉军首领王凤、王常等一见外面的援军打了胜仗,就打开城门冲了出去。两下夹攻,喊杀的声音震天动地。王莽军一听主将被杀,全都慌了神,再加上背腐受敌,乱奔乱逃,自相践踏。刘秀军指挥汉军一股劲儿往前追杀,王莽军好像决了口子的大水一样直往滍水(今河南鲁山沙河)逃奔,兵士们掉在水里淹死的成千上万,把滍水也堵塞了。

在这场战争中,巨毋霸其人不知所终,大概随那些野兽一起逃走了。也许其后裔子孙中有称毋氏者,尤未可知,不过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十个渊源:源于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在历史上,有毋终氏、毋知氏等诸姓氏,其后裔子孙中皆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毋氏者。



得姓始祖:毋句、胡毋、綦毋恢。

毋氏的历史名人 -- 毋将隆:(生卒年待考),亦称毌将隆,字君房;东海郡兰陵人(今山东枣庄峄城区)。著名西汉朝大臣。

汉成帝刘骜执政时期,毋将隆从事中郎,随后又升迁掌管谏争、议论的谏大夫。汉哀帝刘欣执政升任京兆尹、执金吾当职。

毋将隆为人正直,敢于直谏进言。

汉元延四年(公元前9年),已经在位二十五年的汉成帝由于长期操劳,加上沉湎酒色,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不得不开始考虑皇位继承的问题。可他本人无后,能够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只有他的二弟中山王和他三弟的儿子定陶王。

谏大夫毋将隆也在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他一方面比较着两位可能人选的优劣,另一方面,也认真地比较着两位人选背后的力量。他身为谏大夫,他知道自己的职责,也深知面前的变故对于国家的深远影响。他看到身为定陶王亲祖母的傅太后忙乱的影踪,也想象得到傅太后和皇后赵飞燕、皇后的妹妹昭仪以及皇舅、大司马王根这样一群皇族为立定陶王可能的结盟。果然,他不久就听到消息,说傅太后安排赵皇后等人轮番劝说汉成帝,要立定陶王。

又有消息传出来:汉成帝为了选太子,专门召了中山王和定陶王上朝来见面,主要是想亲自考考他们的实力。在这次面试中,定陶王显示出深厚的学识,尤其是面对汉成帝突发的问题,他应对自如。而年长他几岁的中山王的表现却没有这么好,让他背书也背不出来不说,汉成帝问他一个问题,他只是冒汗,连话也说不出来。汉成帝显然也有意要立定陶王了。

毋将隆渐渐胸有成竹,他开始起草代表自己观点的奏章。

汉成帝深知选嗣事大,虽然有傅太后等人不断在身边替定陶王说话,并且自己也考验过他们两个人了,但他还是亲自召集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等到宫中商议选嗣问题。不甘寂寞的毋将隆关注着、等待着,他的奏章也已经写好。

也许真的是因为中山王太过无能,也许是因为有傅太后为定陶王做了太多的运作,所以,当汉成帝坐在大殿之上要听听意见的时候,那些议事的大臣们大多都拥戴定陶王,只有御史大夫孔光坚持要立中山王。当朝堂上争执不下时,身为谏大夫的毋将隆,适时地向汉成帝密上奏书,建议立定陶王为太子。使汉成帝终于选定了定陶王。

汉绥和元年(公元前7年),汉成帝颁诏立定陶王为太子。第二年(公元前6年)汉成帝驾崩,已经成为太子的定陶王刘欣继承了伯父的皇位,是为汉哀帝。新帝即位,论功行赏。毋将隆的职位也得到升迁,先是担任要职京兆尹,后又升任执掌京师防务的执金吾。

汉哀帝是西汉时期不好女色的皇帝之一。但是,他却有一个男宠,名叫董贤。

董贤在汉成帝末年曾任太子舍人,汉哀帝继位后,他升为郎官。因为董贤长得漂亮,并且十分善解人意,使每天处在统治危机中的汉哀帝从他身上寻求到了一些安慰,及至出则与汉哀帝同辇,入则陪侍在汉哀帝左右,还常常和汉哀帝同寝。一次,董贤和汉哀帝同床,汉哀帝想起床,但衣襟却被董贤压住了,为了不把董贤弄醒,就用刀把自己的衣袖割断了,可见汉哀帝对董贤的宠幸。

毋将隆对汉哀帝这样宠爱董贤很不以为然。但是他也知道,多年来外戚王氏专权,百姓民不聊生,汉哀帝也许只有通过宠爱董贤来排解自己对前途的恐惧。毋将隆替汉哀帝想的很多,所以当有人把汉哀帝召大匠为董贤修别墅,并在义陵之旁为董贤预起坟墓的事告诉他以后,毋将隆只是摇头,并没有向汉哀帝说什么。只是事态的发展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汉哀帝为了示宠,竟然再赐金缕玉衣以及武库中的兵器给董贤。毋将隆便再也忍不住了,遂向汉哀帝呈奏《谏私给武库兵疏》。

得到汉哀帝的允许后,毋将隆站在大殿之上,慷慨陈词,说:“武库中的兵器,是用国家的钱财制作的,是为了保护国家的利益而使用的。武器不是车辇,不能随意赏赐。”他的这些话,汉哀帝听着很不顺耳,但还是面带微笑继续听他说:“我很理解皇上为了赏罚分明,对一些有功的臣子们给予奖赐。但是,奖赐的东西要分明。不能拿事关国家安全的武库兵器来代替一般性的物资。同时,奖赐还要注意区分公私。”他的话好像越来越离谱了,汉哀帝的脸色开始不好看起来。毋将隆却说得刚刚兴起,继续说:“董贤实为弄权之臣。皇上对他已经非常好了,大可不必再如此重赏。臣请求皇上收回送给董贤的武库兵器!”

汉哀帝听了,自然十分不高兴。只是汉哀帝也知道毋将隆并不是有意要冒犯自己,所以只挥挥手,让他下去了,也没有治他的罪。

一些日子以来,毋将隆的心中窝着一股火,但是没敢让它窜出来。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这股火是冲着当朝傅太后的,而傅太后为人刚暴、擅长权谋,又与皇上极宠的赵皇后勾结一起,势力极大,毋将隆知道自己斗不过她们。

让毋将隆敢怒不敢言的,是傅太后安排朝中的人到外面收买婢女的事。如果傅太后只收买民间的婢女也就罢了,但是傅太后专门收买官家的婢女,而且还跑到他毋将隆的家里,收买他的婢女。毋将隆终于忍不住了,他又向汉哀帝上书,请皇上制止傅太后的行为。

汉哀帝最为惧怕和头疼的就是傅太后,毋将隆上书要他治傅太后,立刻就不高兴起来。汉哀帝忍着火问毋将隆应该怎么办理这件事,毋将隆十分认真地说:“要么请傅太后把那些婢女退回原来的人家,要么就把价格加上去。既然是购买,就要价格公平。”到了这时候,毋将隆仍然没有忘记替自己说几句公道话:“皇上,这事牵到为臣,但是,我今天绝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上书给陛下的。一个国家,一个皇族,要不失民心,就得有公道。我是为了公道才上书的。”

汉哀帝当然知道他是为了公平,可是,这次的公平却是为了官家的几个婢女。汉哀帝平时就经常和傅太后不和,那都是为了国家大事。今天,他真的不想因为几个婢女而和傅太后闹矛盾。何况,汉哀帝认为毋将隆不识大体,做事有失做臣子的风范。于是汉哀帝颁下诏书,说毋将隆“虽位列九卿,不仅没有协助朝廷解决大事情,反而与永信宫傅太后争论买婢女的价格。言语和行为都不遵循常理,如果争论苛求的行为自此开始,便会从此再没有标准来规范百官,从而失却风化。念他从前多次有过对国家有益的书谏言论,这次就不再深究他的过错了,让他到沛郡做都尉去吧!”其实,汉哀帝还是念着他当初密奏帮自己当上了太子的那段经历的。

因为婢女风波而遭降职的毋将隆在沛郡都尉任上并没有多久,汉哀帝就很快又把他升迁至南郡太守。可是好景不长,汉哀帝不久就驾崩了。汉哀帝驾崩,亦无子继位,而此前他也并没有指定继承人。他那七十一岁的祖母太皇太后王政君当机立断,在汉哀帝驾崩的当天,便把皇权的象征——玉玺收在了自己手中。

王太后又借为汉哀帝办丧事的机会,让自己的侄子王莽进了宫,并架空了时任大司马的董贤。紧接着,王莽唆使人弹劾董贤,说他任大司马以来天灾人祸不断,请罢免他。董贤极度恐惧,遂自杀而亡。

就是这个王莽,曾经十分看重毋将隆的人品和才智,多次要和毋将隆交友,却都被毋将隆拒绝了。毋将隆看不起王莽不学无术,同时也不喜欢他依仗姑姑王太后的权势专横跋扈,因此得罪了王莽。

此时汉哀帝驾崩,年仅九岁的汉平帝刘衎即位。王太后专权,当上大司马的王莽大权独揽。毋将隆眼看着朝廷发生的巨大变化,知道自己的好日子不多了。于是他整日深居简出,不与人打交道,以免惹祸上身。可是他想不到,其实在多年以前就已经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大权独揽的王莽列出了排除异己的名单交给大司徒孔光,孔光的目光最早圈定的也是在关键问题撒谎能够总跟自己唱反调毋将隆。孔光依王莽的意思,起草了一份弹劾毋将隆的奏折,向汉平帝奏毋将隆曾经对皇族多次不敬,其中包括对汉平帝祖母的不敬。

汉平帝,当然借机以毋将隆侵犯皇权、不适在朝做官为由,罢了毋将隆的官职,把他远远地流放到当时偏远蛮荒的广东合浦去了。



毋丘毅:(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校尉。



毋丘兴:(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文士。

毋丘兴,魏文帝时为武威太守,官至将作大将,封乡侯。



毋丘俭:(公元?~255年),字仲恭,毋丘兴之子;河东闻喜人(今山西闻喜)。

毌丘俭继承父亲毌丘兴的爵位高阳乡侯,任平原侯文学。

曹魏明帝即位后,毌丘俭曾上疏劝魏明帝停止加建皇宫的工程,因而升为荆州刺史。

曹魏青龙三年(公元235年),毌丘俭徙为幽州刺史,加度辽将军,使持节,护乌丸校尉。

曹魏青龙四年(公元236年),参与讨伐自称燕王的公孙渊。

曹魏正始七年(公元246年),毌丘俭带步骑兵万人出玄菟(今朝鲜北部),讨伐高句丽,大胜而回,追擒高句丽王至肃慎氏南方地区。

曹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毌丘俭都督扬州,与文钦、司马孚击退吴国太傅诸葛恪。

公孙氏败亡后,辽东诸郡尽入魏手。当时魏正忙于与吴、蜀的战争,内部司马氏与曹氏又斗得正欢,无暇回顾。高句丽故态复萌,东川王又开始频频入寇,攻打辽东几个小城,获得一些小胜,便自以为兵强马壮,大吹大擂。有大臣沛者得来绝食死谏,劝国王不要惹恼大魏,招来亡国之运,东川王哪里听得进去。

果然,不久吴蜀方面战事稍息,魏国派毋丘俭东征,以报高句丽侵寇之仇。曹魏正始七年(公元246年),毋丘俭带领魏军步骑万人,东出玄菟郡,向高句丽进发。高句丽东川王亲自率领步骑两万余人迎敌至沸流水,战魏军于梁口(今吉林通化江口村)。两军对阵,以死相搏,魏军以方阵迎敌。东川王被打得大败,魏军斩首数千级。东川王率少数残军狼狈逃回,据守坚固的丸都城。

毋丘俭围城后,见山城的西北面山体陡峭,上面的守兵也不多,就采用避实就虚,正面佯攻,西北偷袭的战法,选派一些身强体壮善于攀登的士兵,带着兵器长绳,偷偷地顺着山崖爬上去,先杀死上面的守兵,“束马悬车”,攻破了丸都山城。据《三国志》所载,魏兵“屠丸都”,采取了三光策略,唯独对当初劝说国王不要侵犯魏国的沛者得来一家网开一面,“俭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

不久,毋丘俭再征高句丽,东川王奔买沟(今朝鲜咸北会宁)。毋丘俭派玄菟太守王颀紧追东川王,过沃沮千有余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而还(1904年毋丘俭刻石记功碑在吉林辑安被发现,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东川王在逃亡中抑郁死去。魏军两次征讨,每次均俘获高句丽人口数千,将他们迁入内地。

毋丘俭东征,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征讨,魏之势力远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原属高句丽统辖的朝鲜半岛岭东秽貊地区,也归入了乐浪、带方二郡。高句丽几遭灭顶之灾,侥幸苟延残喘了下来。以后四十余年,高句丽不敢再向辽东入寇,并频频向魏、晋纳表称臣,过了一段太平的日子。

曹魏正元二年(公元256年)农历1月,毌丘俭与前曹爽门客、扬州刺史文钦举兵于寿春,讨伐司马师。还亲笔撰写起兵檄文。不过,该檄文看起来支持废齐王,立曹髦,但却指责司马师废齐王,并作为第六条罪状。这显然是后人加入的内容。因为在古代,臣废君是最大的罪过,不会仅排在“十一恶”的第六款。

司马师令各路大军不可与毌丘俭交战。毌丘俭、文钦不能进攻,退军又怕寿春被袭击。但是淮南将士的家属都在北方,于是士气低落,越来越多士兵投降,只有淮南新加入的农民仍然效忠。

不久,文钦被魏军打败,投降东吴。毌丘俭闻文钦战败,慌忙弃城,乘夜逃遁。走至慎县,左右侍从各自逃命,毌丘俭和弟弟毌丘秀、毌丘重藏匿在草丛中。

后毌丘俭被平民张属射杀,之后枭首送入洛阳,张属因而被封侯。毌丘秀、毌丘重则逃入东吴。其余都是之前被毌丘俭、文钦所胁迫,所以现在都投降。毌丘俭的家族事后被诛灭三族。

毌丘俭的其他后裔子孙在晋朝统一后回到中原,陆续担任了零陵太守、巴东监军、益州刺史等职务。



毋 雅:(生卒年待考),巴郡江州人。著名晋朝大臣、学者。

学冠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历官涪陵尹、汉平令、夜郎太守。



毋 煚:(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才子。

撰著有《古今诗录》四十八卷,为唐朝开元年间“今象亭十八学士”之一。



毋昭裔:(生卒年待考),河中龙门人。著名五代时期后蜀才子。

毋昭裔博学多才,投靠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姐丈孟知祥部。

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后唐出兵灭了前蜀,以孟知祥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孟知祥以毋昭裔为掌书记。

后唐应顺元年(公元934年)孟知祥建立后蜀政权,封毋昭裔为御史中丞。同年农历7月,孟知祥逝世,子孟昶即位。次年农历4月,毋昭裔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

后蜀广政三年(公元940年),毋昭裔兼判盐铁。

毋昭裔处理政事比较稳重。后蜀广政七年(公元944年),契丹出兵灭了后晋政权。次年,后晋大将何重建不愿归顺契丹,将所辖的秦、成、阶三州献给后蜀,孟昶又派孙汉昭攻占了凤州。这时孟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企图进一步夺取关中。正值驻守关中的大将赵思绾等造反,向后蜀求援,孟昶便准备发大军响应。毋昭裔上疏,劝孟昶吸取前蜀国的教训,不可轻易出兵。孟昶不听,最后赵思绾等被后汉出兵平定,后蜀军往返徒劳,无功而还。

后蜀广政十四年(公元951年),毋昭裔以年老致仕。

毋昭裔一生对后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发展雕版印刷业。他出身贫贱,但酷爱读书,有一次向朋友借阅《文选》,看到朋友露出很不乐意的神色,便发誓:有朝一日富贵了,一定要将书刻印出来,供大家阅读。在毋昭裔当了宰相后,果然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毋昭裔拿出百万私财,营建学校,雕刻书籍,命李德钊书写九经,刻成石经,放在成都学宫,这就是著名千古的《蜀石经》。

后毋昭裔又命门人勾中正、孙逢吉书写《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等,皆刻板印行。自五代时期开始到北宋朝时期,四川地区始终是中国的印刷出版中心之一,与江浙地区并称,这与毋昭裔对出版事业的重视和提倡有关。

毋昭裔喜欢收藏古籍,好学不倦,还替后蜀皇帝孟昶教太子读书。他的学问极为广博,精通四书五经,并著有《尔雅音略》一书,属于与五经之中诗经有关的音韵学派著作。



毋守素:(生卒年待考),毋昭裔之子;河中龙门人。著名宋朝大臣。

在宋朝朝廷中任文官。又曾被任为州官,治理地方使百姓受惠,深受赞扬。



毋制机:(生卒年待考),蜀州人。著名宋朝学者。

分教黄州,兼领雪堂、河南两座书院,学者称他“平山先生”。



毋 祥:(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学者。



毋思义:(生卒年待考),蓬州人。著名明初官吏、诗人。

明朝洪武年间举人,工诗,能文。历任襄阳、凤阳教授,周府长史,为一时名宦。



毋效智:(公元1942~今),陕西扶风人。著名现代教育家。

新疆伊犁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196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报名到新疆工作。先后在伊宁市第二中学、伊宁市教师进修学校教语文,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伊宁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秘书组组长、副会长、会长。

1985年调入伊犁师范学院中文系,主讲现代汉语、普通逻辑、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等课。现任伊犁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兼党总支副书记。是伊犁师范学院学科带头人。《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编委,新疆汉语言学会理事,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会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员。

发表现代汉语、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方面的文章近一百篇,主要有《自动词和他动词》、《句子的语法分析一百例》、《鲁迅作品长句的语法分析》、《复句分析中一种常见的错误》、《是定语后置吗?》、《形容词性“的”字短语》、《扶风话和普通话的比较》、《扶风话中“了1;”和“了2”的读法》、《现代汉语教学方法的改革》等。

多次被评为师院先进教师和优秀班主任。被评为新疆高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新疆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1992年获新疆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三等奖,1993年获高校优秀教学成果自治区级二等奖,1997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奖。

跟帖时间 2010-06-17 17:08:5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毋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工诗名宦;兴学营宫:上联典指明朝初期的蓬州人毋思义,洪武年间举人,工诗,能文。历任襄阳、凤阳教授,周府长史,为一时名宦。下联典指后蜀中期的龙门人毋昭裔,博学有才名。历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左仆射、太子太师,嗜藏书,好古文,精经术。曾出资百万建造成都学宫。

教兼两院;学冠四科: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蜀人毋制机,分教黄州,兼领雪堂、河南两座书院,学者称他“平山先生”。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巴郡江州人毋雅,学冠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历官涪陵、汉平令,夜郎太守。



2.六言通用联:

晋代夜郎之守;瀛洲学士之班: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毋雅,除涪陵汉平令,为夜郎太守。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毋煚,撰《古今诗录》四十八卷,为唐开元今象亭十八学士之一。



3.八言以上通用联:

饮誉唐朝,文章绝妙声名远;蜚声后蜀,著述颇丰乡氏香: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毋炯。下联典指后蜀时期的毋昭裔。

跟帖时间 2010-06-17 17:06:5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毋氏的家谱文献 -- 贵州遵义尚秸毋氏族谱,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毋善灿首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毋应楠、毋荣熙等续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毋瑶浦续修,1963年毋德有、毋德应据旧谱续修,1988年毋德均、毋光崇、毋本书、毋大贤等根据旧谱续修,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贵州省遵义市尚秸镇毋家坝毋大珊处。

跟帖时间 2010-06-17 16:59:3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毋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巨鹿郡:亦称钜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地大破秦朝军队主力。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德州、高唐、河北馆陶之间地。汉朝至北魏因袭沿用。汉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平乡县以北及晋县一带。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2.堂号:

巨鹿堂:以望立堂。

河东堂:以望立堂。

跟帖时间 2010-06-17 16:57:2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毋氏的迁徙分布 -- 毋氏或是一个典型的汉族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位第三百八十六位门阀。

在《毋氏族谱》中记载:“毋氏远祖公讳宾古,宋真宗时工部度支,本汉夜郎太守毋稚之后。至唐,毋煚博学通显,为世名儒。开元时,以张说等十八人为十八学士图像於含象亭,而煚与焉。逮五代,毋昭裔捐巨资营学宫,奖进人才,一时称盛;且又创印书籍,嘉惠后学,此皆卓卓可传者也。宋真宗之建极也,我远祖公官度支,以子惠元元为怀。尝言:‘天下逋负,自五代迄今,理督未已,民困不支’,欲拟启损之。时三司判王钦若性机警多险智,闻之,一夕命吏密校成数,翼日即上之。真宗大惊,曰:‘先帝未知耶?’对曰:‘先帝固知之,殆留与陛下收人心耳。’即日放逋负一千余万,释系囚三千余人。真宗自是向用钦若,而不知钦若此举皆我远祖公之蓄志,而钦若窃而行焉者也。夫论功论其所由起,溯泽溯其所自来,当时咸谓有阴德,毋氏必有后,以德隐於当时,必显於后世也。时宾古公宦居汴梁,大河之南多忧河患。因事适河北,欲卜地居。以河内地处山麓,非河南漥下者比。行至苏家作村,有石碣云:周司马苏忿生故园,唐仪凤年立。因相阴阳,南距沁水二十五里,北距行山二十五里,近南沙卤则不毛,近北高亢则墝埆难耕,惟此地折中焉。山水映带,灵秀钟毓,显达可以绵远。且大河行山俱从西来,河东南流,山东北往,天然成椅圈形,居其中者必富贵。兼以沁、丹萦绕,西狭东阔,地形绝类牛角,故人号‘牛角川’,怀郡城号卧牛,良有以也。昔者陶侃葬母得牛眠吉地,其后显达,安知此地非牛眠乎!且人民淳朴俗尚敦龎,有唐魏风,处此子孙不流奢华,是可居也。时村有大宅,物恠频见,及买居,平安无他。当公之携家来也,咸以为新卜居者,举目无亲,意颇不愿。及至此,见人家机杼,以炭为薪,以为衣食不难,且菜果鸡彘,取用不竭,曰:‘此间乐,不怀故土也。’数传,值金兵陷汴,人民逃难,散之四方。迨大元灭金,宋随金亡,鼎革之际,兵燹日起,戎马蹂躏,人民奔窜,族众依山逃辟,故今日行山南北,多毋姓者,职是故耳。然亦有他往者。元世祖鼎定之后,天下扰攘渐起,至元季怀郡屡兵,父子多相失。我祖十七公独留不去,卒不被害。但乱离之后,家谱失落,从前难稽,故以十七公为始祖。厥后瓜瓞绵绵,本支百世,皆始祖十七公一脉之传也。迨明太祖削平祸乱,人庆乐居,而苏家作之毋姓亦有来依者,但后至之人,谱悉不载。旧闻思义公创修谱牒,今沦亡无存。又大元至元乡荐至正进士公毋琬亦修一册,稿亦不存。因叙来历,以垂奕冀。夫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不知祖则忘本,世岂有遗其本而末能茂者乎。此尊祖敬宗所以载在礼经也。茔在村东北隅艮方。”

今河南省的焦作市博爱县、沁阳县、禹州市,山西胜的晋城市、河津市、翼城县、平遥市,陕西省的华山县、宝鸡市、西安市长安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横县等地,均有毋氏族人分布。

有意思的是,今河南豫西灵宝市近郊有一座保存完整、仍有居民使用的古老堡寨杨公寨,传说是北宋抗辽英雄杨六郎建立的军寨,但如今居民中却没有一家姓杨,绝大部分都姓毋,人数占了灵宝全市毋氏的70%。

跟帖时间 2010-06-17 16:41:5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毋氏的各支始祖 -- 毋友贤、毋友谅、毋友政:三兄弟,原籍河北北真顺天府正定县虎皮口南乡村。宋朝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奉旨平蛮入播邑(今贵州遵义),后在贵州省遵义县尚秸毋家坝繁衍,今谱至十六代。是为贵州毋氏始祖。

跟帖时间 2010-06-17 16:37:2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