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氏的历史名人 -- 莘 融:(生卒年待考),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宋朝文士。
举进士甲科,博学多才,善属文知名。
莘 野:(生卒年待考),字叔耕;归安人(今浙江湖州)。著名明朝官吏。
明洪武年初,由蝗经为本县儒学训导,升枣强知县,因勤政爱民,时称贤县令。
他博学强记,善写文章。著有《环州集》。
莘 开:(生卒年待考),字芹圃;归安人(今浙江湖州)。著名清朝书画、篆刻家,擅长书画篆刻。
莘开裕:(公元1885~?年待考),山东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
1930年参加革命,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部通信员,在北上抗日的长征途中失踪,再无音讯,时年四十五岁。
莘长林:(公元2001~今),四川巴中通江人。著名抗震救灾优秀少年。
莘长林是通江县洪口镇永安坝村小学二年级学生。
在著名的“五一二”汶川大地震中,通江县洪口镇永安坝村小学教学楼坍塌,莘长林和部分同学被埋在废墟下。
年仅七岁的莘长林没有被突如其来的灾难吓倒,而是沉着、冷静地实施自救和互救。他一边鼓励身边的同学们不要害怕、要坚强,一边用稚嫩的小手使劲搬开压在同学们身上的砖块,把他们拉到空隙较大的地方,然后努力在黑暗中寻找逃生通道。
当他看到在一个方向上有光照进来时,便机敏地匍匐前进查看,发现是个窗口,于是先爬出去,紧接着把其他三位同学拉了出来,一直爬到废墟的顶部。
莘长林用巨大的勇气和毅力战胜了灾难,在死神面前不但挽救了自己,也成功挽救了三位同学的生命。
2008年6月28日,莘长林被中共中央文明办公室、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女联合会联合表彰为“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少年”。
2008年6月30日,巴中市委宣传部、巴中市文明办、巴中市教育局、巴中团市委、巴中市妇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市广泛开展向“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少年”莘长林学习的活动。 跟帖时间 2010-05-12 17:12:0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莘氏的字辈排行 -- 山东蓬莱莘(辛)氏字辈:“守氏天纯业世文本可长茂修国延运积善家余庆”。
山东日照莘(辛)氏字辈:“作公崇本全仕有方于泽克延后世永昌”。
四川蓬安莘(辛)氏字辈:“文庠怀今都太然庭学长天开运通景正永盛光树大世德隆昌绍顺宗”。 跟帖时间 2010-05-12 17:06:3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莘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2.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陇西堂:以望立堂。
雁门堂:以望立堂。
环州堂:明朝的时候,莘野开始做儒学的训导,后来升任为枣阳县知县。他作官体贴百姓,为民做主,深得百姓的爱戴,被认为是好官。著有《环州集》,故号“环州堂”,亦号“枣强堂”。
枣强堂:同环州堂。
五龙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孝友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2 17:01:4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莘氏的迁徙分布 -- 莘氏或是一个典型的汉族姓氏,总体来讲是先有𨐌氏,后演变为莘氏、辛氏。莘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但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八十九位门阀。
今山东、四川、安徽、浙江是莘氏族人主要的分布区域。 跟帖时间 2010-05-12 17:00:4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