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在1946年7月15日昆明悼念李公朴集会上《最后一次的讲演》全文 -- :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枝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这成什么话?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
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青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我们有这个信心!
“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
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跟帖时间 2010-05-12 16:49:0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闻一多《红烛》一诗全文 --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底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底梦,烧沸世人底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底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跟帖时间 2010-05-12 16:47:0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闻一多《死水》一诗全文 --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清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戍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绔,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戍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戍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跟帖时间 2010-05-12 16:43:2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全文 --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跟帖时间 2010-05-12 16:41:2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闻氏的历史名人 -- 闻秀才:(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画家。
闻见昌:(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名士。
闻舜举:(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名士。
闻克祈:(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名宦。
闻 璋:(生卒年待考),字廷实;鄞县人(今浙江宁波古林镇)。著名明朝文士。
继承父亲闻可信敦厚善良的遗风,家庭富裕,凡向他借贷,无不答应,即使有不还的,他也不责怪,再借还给。居家孝友恭俭,人称“笃行君子”。
闻 泽:(生卒年待考),字美中;闻璋之孙;鄞县人(今浙江宁波古林镇)。著名明朝大臣。
明正德年间进士,历官兵部主事、江西布政司参议。曾因谏武宗南巡而受杖刑。
他居家孝友,为官忠勤,人们都说他能继承家中世代相传的美德。
闻 渊:(生卒年待考),字静中,鄞县人(今浙江宁波古林镇)。著名明朝大臣。
明弘治十八年进士。初授礼部主事,不久改升刑部尚书。
闻良辅:(生卒年待考),德清人。著名明朝广东近察使
闻良辅的才干与品行都出类拔萃,明洪武年间任监察御史,后历官大理少卿、广东按察使。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朱棣派遣副使闻良辅、行人宁善出使暹罗(今泰国)、苏门答刺,赐给其王织金文绮、绒锦纱罗,加强相互之间的友谊和两国之间的关系。
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闻韶,官象山县知事,对百姓普及教化,贤能称第一。
闻启祥:(生卒年待考),浙江杭州人。著名明朝文士。
自幼聪慧,好读书,以文章著称,居家不仕。后来有人几次推荐他作官,他坚辞不赴,誓作平民终身。
闻元奎:(生卒年待考),明朝人。著名明朝教育家。
以孝友出名。与人交,敬而有辩。由贡生授江阴训导,迁上海教谕。教导严谨,以身作则,造就人才甚多。
闻 珽:(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金石收藏家。
闻一多:(公元1809~1946年),原名闻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闻多,最后改名闻一多;生于湖北浠水。著名现代诗人、学者、爱国人士。
1912年,闻一多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报》编辑、《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发表旧体诗文多篇。
1920年7月,闻一多的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早期的诗,形式多为自由体,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秾丽的风格。1921年11月,清华文学社成立,为其重要成员。同年12月,在清华文学社作《诗的格律研究》的学术演讲,次年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进行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的理论研究。
1922年,闻一多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其间创作、发表了《太阳吟》、《孤雁》等诗,表达对祖国的思念。还在《创造周报》上发表《〈女神〉之时代精神》等有影响的新诗评论。1923年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后,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
1925年,闻一多自美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1926年发表论文《诗的格律》,提出新诗要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诗人。
1928年,闻一多的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收1925年以后的诗作二十八首,作品内容更为充实,形式整齐,语言凝练,形成了独具的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同年3月,《新月》杂志创刊,列名编辑,在该刊上发表少量译著。秋后,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1930年,闻一多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闻一多定居北京,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任教。
1938年,闻一多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此期间,他广泛地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由唐诗研究开始,上溯先秦汉魏六朝,乃至于古代神话、甲骨文和钟鼎文,以文学为中心,旁涉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体系。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研究的学术贡献尤大,著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等专著。
1942年,闻一多出版了《楚辞校补》,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
闻一多早年曾参加新月社,主张新诗格律化,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新诗,后主要从事《楚辞》、《诗经》、《周易》等学术研究,成为著名学者。其主要著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有《楚辞校补》、《怎样读〈九歌〉》、《乐府诗》等。
闻一多的诗歌感情激烈,形式精美。内容上抒写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朱自清称他为“诗歌爱国主义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
闻一多在诗歌艺术上追求“三美”,开创了新格律诗派。他后期的杂文创作,充满了激昂的战斗精神,是他为民主而斗争的有力武器。
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了由朱自清亲自编纂的《闻一多全集》。
纵观闻一多的短暂一生,历经了学子、诗人、旧学者、民主斗士四个阶段,最后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诗篇。
在清华读书时,深受梁启超渐进改良思潮影响的闻一多对共产主义思想十分反感,认为共产主义“是只破坏不建设”,在他早期的言论中无不表现出对共产主义的憎恨与厌恶。
1925年回国后,他一度与著名的国家主义者李璜有所来往,并表示:“现在北京的共产党闹得不成话,非与他们先干一下,唱唱花脸不可。”他参加过几次国家主义派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反苏反共大会,几乎每次都与共产党人发生激烈冲突。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还曾谈及此事:“开会时有多数赤魔入,大肆其捣乱之伎俩,提议案竟一无成立者。结果国家主义者与共产主义者隔案相骂,如两军对垒然。骂至深夜,遂椅凳交加,短兵相接”。
甚至,在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西方帝国主义势力,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八十余名共产主义者,之后在4月28日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残暴地将李大钊等二十位共产党人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这一历史事件中,闻一多还曾举杯相庆,表示“大快”。
日寇悍然侵占东三省的“九一八事变”后,青岛大学连续三次爆发了抗日学潮。每次学潮发生时,担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闻一多则表现出坚决反对学生罢课,甚至顽固主张开除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由此被愤怒的学生们指斥为“准法西斯蒂主义者”。
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闻一多仍与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对国民政府虽有种种不满,但基本立场还是站在国民党当局一边的。“西安事变”爆发后,他曾与朱自清、冯友兰、张奚若、吴有训、陈岱孙、萧公权等七人联名发表宣言,公开谴责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举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过程中,闻一多对社会下层生活的广泛、真切的了解,成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同时他本人的迅速贫困化,使得他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改变。
1943年春,蒋中正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蒋正在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三一专制主义”,不仅反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这对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闻一多来说是难以接受的。闻一多后来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此后,闻一多认真阅读了各种左倾书籍,开始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之后,闻一多的思想与立场发生了急剧的转变,这种转变是迅猛和彻底的。
1944年夏季,他秘密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他在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开始全身心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
抗战胜利后,闻一多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总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一名积极的民主斗士,多次积极进行宣扬民主、反对独裁的斗争。为此,闻一多深受广大民众的爱戴,并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切齿痛恨。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公开言辞激烈地抨击国民党当局,当晚即在昆明市的西仓坡西南联大教职员宿舍门口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一起被暗杀的还有长子闻立鹤。
闻一多,是中国具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逐渐认识社会,走上革命道路的一个光辉典范。毛泽东曾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周恩来则称赞道:“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的榜样。”
附1_暗杀闻一多的凶手: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昆明西仓坡离家不远处被暗杀,时年不到四十八岁。毫无疑问,是国民党特务暗杀了闻一多。
对于闻一多的被杀,当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这些对暗杀行为的叙述,实际上也存在着各种复杂性,人们现在可以对这种复杂性再做一次叙述。这种叙述主要依据的是以下三种文献:
一.程一鸣的《回忆录》,二.沈醉的《回忆录》,三.唐纵的《日记》。
李公朴、闻一多前后被暗杀后,许多人都认为是国民党军统特务干的。沈醉当时是军统局总务处长,但他并不知道这件事的内幕,就连当时军统局的负责人也不清楚。沈醉说:“蒋介石从庐山打长途电话到南京责问毛人凤的时候,毛人凤也回答不出是什么人干的,只能说他没有叫人干这件事。”
蒋中正对闻一多被暗杀非常生气。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才把刚刚上任的全国警察总署署长唐纵派到昆明去调查此事,并下令严厉制止这类事件再度发生。
唐纵的日记是非常私人化的文本,一般说来,一个正常的人当时不可能在自己的日记中做假,绝不像如今中、小学生在老师的强迫下所写的“应景日记”。唐纵后来逃往台湾,日记却没有来得及带走。现将唐纵日记中有关闻一多被暗杀的记载抄在下面,并和沈醉、程一鸣的回忆对比着看,可能从中能得出一些更为接近事实的判断:
7月16日晚10:00,在吴秘书长(吴铁城,时任国民党中央秘书长)公馆会商昆明近日接一连二凶案处置问题,李公朴被刺,闻一多又被刺,究为何方所为?
7月17日在国府商昆明李公朴、闻一多被刺案,吴铁城约陈辞修(陈诚,字辞修)商量时,陈诚首先坚决地表示:“此事件决非霍揆彰(陈诚的亲信,时为云南警备区总司令)所为,绝与军方无关…余旋电牯岭(当时蒋中正在庐山牯岭避暑)报告,晚上牯岭电话,主席嘱我前往昆明主持破案…”
7月27日抵沪,寓九十四号仙岩饭店。晨乘中航机由沪经京飞浔,11:00抵九江…五时半赴主席(蒋中正)官邸,报告此行经过,主席愤怒犹未已,大骂霍揆彰是疯子。余曰,闻一多于招待记者会时,侮辱领袖,力斥特务分子,刺激过甚,青年人血气方刚,一时控制不住。主席长吁短叹,曰,汝再赴昆明一行。余曰,请示方针。曰,已告顾总司令(顾祝同,时任陆军总司令),此事务期水落石出,不能冤枉人!
程一鸣在他的回忆录中也记述了他在参与此事过程中的一些情况。当时他已调任交通部粤汉铁路管理局警务处长。1946年8月1日,他突然接到蒋中正从庐山打来的长途电话,要他立即飞赴昆明,帮助唐纵破获李公朴、闻一多被暗杀案。
程一鸣到昆明以后,曾和唐纵有一次谈话:
程一鸣问唐纵:“李公朴、闻一多被暗杀案的经过怎样?有没有破案的线索?”
唐纵回答:“这两件暗杀案已交云南省警务处处长李毓桢和昆明市警察局局长龚少侠办理,现在还没有头绪,你去和他们研究怎样破案吧。”
程一鸣和李毓桢、龚少侠都是军统的官员。程一鸣他们研究了李公朴、闻一多被暗杀的经过,他还到西仓坡西南联大教职员宿舍门口,勘察了闻一多父子俩一起被枪杀的现场。经反复调查研究后,根据当天目击者的指证和现场军用吉普车等物证,程一鸣认为暗杀闻一多的主谋是霍揆彰,并把他调查的结论告诉了唐纵。
一般来说,《回忆录》大多是靠不住的,特别是如今那些年纪轻轻的“腕儿们”所写之《回忆录》,自粉洋洒,不堪入目。而程一鸣在《回忆录》中所说的那些情况,证之唐纵日记中的记载,可以说大体上是准确的。
程一鸣说:“过了几天,主席派参谋总长顾祝同、参谋次长冷欣、宪兵司令张镇来昆明。唐纵和他们一起在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的公馆里进行商谈,我没有参加。商谈后,唐纵回来告诉我,卢汉提议将李公朴、闻一多两案缩小,冲淡对外的影响,只公布闻一多暗杀案已被破获,不提李公朴暗杀案。张镇认为,如果宣布霍揆彰是暗杀闻一多的主谋,对政府和老先生(蒋中正)都不利。建议由宪兵司令部负责,捏造一个事实,就是说驻昆明宪兵团派了两名宪兵去侦查李公朴暗杀案时,混进了西南联合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会,听到闻一多辱骂委员长心里很气愤,才将闻一多打死。”
沈醉回忆了他和唐纵商量如何找人来顶替的事——他连夜到两个看守所中去挑选,在二十多个被囚的军统特务中,只发现一个在军统局文书科担任过司书的姓王的人符合这些条件,但这个人很胆小,怕宣判死刑后当场执行来不及换出来。沈醉再三安慰他,还做主加了五两黄金的奖金,那个人才答应了。
第二天,沈醉向唐纵回话时,唐纵又说一个人不够,最好有两个人。沈醉答应他再到重庆站去挑选一个。当天中午,唐纵突然派人找沈醉,叫沈醉到他住的地方——戴笠在重庆神仙洞建的公馆(今重庆市党委对面)去吃午饭。唐纵见到沈醉后,便说不必再找人,一起去昆明。
他们到达昆明时,李毓桢、龚少侠和云南站长王巍等把他们接到李毓桢家里,马上开会。王巍说云南站昆明组已经查出暗杀李、闻的凶手有六名,全部是霍揆彰手下的人。唐纵听了汇报后,决定先与霍揆彰谈谈,因他和霍揆彰是湖南酃县小同乡,私交一向很好。唐纵当时决定,他自己住到陆根记营造厂老板陆根泉在复兴新村的家中,其余的人则住在李毓桢的家中,每天晚上开会研究一下。
第二天,唐纵和霍揆彰谈了一个上午,霍揆彰对此事一直不肯承认。于是唐纵把云南站查获的全部情况向蒋中正报告,并说霍揆彰对此案企图抵赖。
此后,蒋中正立即派顾祝同到昆明查办,还把霍揆彰叫到庐山去当面询问,霍揆彰才不得不承认是他指示部下干的。蒋中正当场将霍揆彰撤了职,并下令公开枪决凶手,即云南警备总司令部特务营连长汤时亮和排长李文山两人,以了此案。
实际上,最后被枪决的人都是冒名顶替的。枪决前,他们先将两个替死鬼用酒灌醉,枪决后马上掩埋了。
而真正开枪的凶手汤时亮、李文山(李明山)等六人,早已由霍揆彰派专车连夜送到云南大理,交给自己的亲信滇西警备司令王凌云。王凌云则把汤时亮、李文山等人安置在大理后山的无为寺内,保护起来了。
附2_暗杀李公朴、闻一多的凶手们之下场:
一直到云南解放后,参加暗杀李公朴、闻一多行动的云南省警备总司令部特务十几人,其中袁炳南、崔宝山、兰亚民、吴传云于1951年4月15日被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判死刑,熊福广、王子民、蔡云祈、赵凤祥亦后来皆相继被人民政府逮捕判以殛刑:
1951年4月15日《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布告》:查暗杀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凶犯袁炳南、崔宝山、兰亚民、吴传云于1946年勾结匪首霍揆彰,迫害民主运动,匪首督查长袁炳南受霍匪指使,令匪部行动组情报组收集李、闻两先生言论,并暗中予以监视。7月上旬,霍匪令其在三日内将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逮捕或暗杀。7月11日,崔镇山率兰亚民、崔宝山等二人驾驶吉甫车二辆,带有麻醉药哥罗芳等侯于青云街口、大兴街口、圆通街、北门街一带。是日下午6:00时,李先生偕夫人到大光明看戏,由汤时亮、赵凤翔、吴传云跟踪,戏散后,李先生夫妇至南屏街口乘公共汽车时,汤时亮即发枪杀害,因枪机失灵未果,又尾随至青云街。李先生至大兴街时,汤时亮连发二抢,赵凤翔、吴传云各发一抢,李先生应声倒地殒命。事发后,引起全市及全国人民之愤恨,7月15日学联在云大开追悼会时,闻先生指出反动派之无耻阴谋。会前特务即混入会场及布置埋伏。散会后,闻先生父子行至西仓坡时,特务李明山等开枪,闻先生中弹倒地殒命,其子闻立鹤亦受重伤,造成全国人民均表愤恨之大血案。1949年兰亚民、吴传云到卡佤山进行特务活动,其他均因屠杀人民有功升官他调。云南解放后遂将该四犯逮捕归案,经审讯后,供认上述罪行不讳。查该犯等杀害民主人士,罪大恶极,全国人民无不愤恨,一致要求严惩凶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第七条将该袁炳南、崔宝山、吴传云、兰亚民四犯判处极刑,于14日下午3:00将上列四犯验明正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罪犯:袁炳南,化名袁荣焜,四十七岁,湖北黄岗人。崔宝山,三十四岁,河南郎城人。吴传云,化名吴笑采、吴汉民,二十九岁,湖北黄陂人。兰亚民,化名兰鹏,三十三岁,湖北黄陂人。主任陈赓、副主任周保中。
1950年3月14日重庆公安局《暗杀李公朴闻一多的凶首,匪帮特务熊福广就擒,供认暗杀系奉霍揆彰命令执行》审讯公告:1946年7月在昆明暗杀李公朴、闻一多的国民党特务凶首熊福广,已被重庆市公安局逮捕归案。该犯供认暗杀李、闻系直接奉昆明警备司令霍揆彰之命令执行。熊匪当时任伪警备司令部特务营长,行凶后曾受到蒋介石匪首奖励,1947年被提升为重庆伪警备司令部机动部队指挥官,其后调伪“徐州绥靖公署”任团长,淮海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击伤逃脱。1950年到四川国民党第七十二军任团长。第七十二军起义后,熊匪潜来重庆,企图进行反革命活动未遂被捕。
1951年3月19日成都《暗杀李公朴闻一多的主犯王匪子民在成都伏法》公告:1946年在昆明暗杀李公朴和闻一多的主犯、国民党特务分子王子民已在成都市伏法。1946年,国民党匪帮以刽子手霍揆彰任匪“云南省警备司令部总司令”,王匪子民任该匪部“昆明稽查处少将处长”,企图进一步镇压昆明的民主运动。是年四、五月间,王匪提出了包括昆明各大学教授、学生及各界民主人士在内的40余人的黑名单,经由霍匪揆彰交蒋匪介石圈定暗杀或逮捕。同年7月,王匪即亲自部署其下属组成行动小组,于11、15两日连续以美制无声手枪暗杀了李公朴和闻一多。1947年后,王匪调任匪“湖北省第四区保安副司令”,继续进行反革命活动。湖北省解放后,王匪逃至四川新都,化名潜伏,但终被我川西区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捕获归案。成都市人民法庭于本年1月10日召开了三万八千余人参加的群众公审大会。会上,中国民主同盟成都市临时工作委员会代表张松涛控诉了王匪的万恶罪行。在与会群众的一致要求下,人民法庭当即判处王匪死刑,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已执行枪决。
1958年4月26日盐城《杀害李公朴闻一多的凶手蔡云祈在盐城伏法》公告:1958年4月26日,杀害李公朴、闻一多两烈士的反革命分子蔡云祈案,已经江苏省盐城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重行审判,下午在盐城县将蔡犯执行枪决。蔡云祈曾任国民党军队的排、连、营长,少校团附、联络参谋等伪职,是一个万恶的特务分子。1946年他在云南昆明任蒋帮预备第二师谍报组长时,坚决破坏民主运动,和蒋帮谍报队长特务头子陈国华等积极共谋杀害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同年7月,蔡云祈担任国民党特务机关所组织的以杀害李公朴、闻一多等为目的的行动小组组长。7月11日下午,蔡云祈指挥特务开枪打死李公朴烈士。同月15日,蔡云祈又率领特务侦察主持追悼李公朴烈士大会的闻一多的行动,随即布置特务在会场外埋伏。会后,闻一多行至昆明西苍坡时,被蔡云祈指挥埋伏的特务乱枪打死。
1959年3月24日长沙《杀害李公朴的主凶赵凤祥伏法》公告:杀害李公朴先生的主凶赵凤祥24日在长沙市伏法。1946年6、7月间,特务头子、国民党云南省警备司令霍揆彰积极执行蒋介石对李公朴、闻一多等进行所谓“秘密制裁”的阴谋,指使稽查处处长王子明召集特务骨干分子赵凤祥(特务组长)、崔镇三(组长)、蔡云祈(国民党昆明市城防司令部谍报组组长)等开会,秘密布置刺杀李公朴、闻一多。以后,赵凤祥即派特务分子专门监视李公朴和闻一多的行踪。同年7月11日下午,赵凤祥带领特务分子汤世良、吴博云等,趁李公朴先生外出返家的时候,开枪袭击,第二天李公朴先生因伤重在医院逝世。事后,特务机关发给了这些凶犯大批“奖金”,赵凤祥并由上尉被提升为少校。赵犯凤祥是湖南省湘潭县人。1943年至1949年间曾先后担任国民党陆军总部“调查室”和云南警备司令部稽查处的谍报组组员、组长,国民党湖北省第四区专员公署情报室副主任等职务。1949年5月赵犯由湖北沙市潜回湘潭后,伪造历史,长期隐瞒自己的罪恶。1958年上半年,在群众检举和公安机关侦察下终被清查出来。赵犯经湘潭县公安局逮捕后,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不得不供认了自己的罪行。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赵犯死刑,并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1959年3月24日在长沙市执行枪决。
闻玉梅:(公元1934~今),女;湖北浠水人。著名免疫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同年录取为上海第二医学院微生物免疫学研究生。
1963~1964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免疫系进修。
1980~1982年赴英、美肝炎病毒研究单位深造。
历任上医大微生物教研室讲师、副教授、教授。1984年批准为博士导师。现任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开放实验室主任,教授,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
长期从事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她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发现我国乙型肝炎病毒的多种变异株,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并系统阐述了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的机理。
1988年提出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免疫耐受性的观点,并研究了消除免疫耐受性的治疗策略。设计了有创新性的乙肝表面抗原-抗体复合物型治疗性疫苗,已由生产单位进入中试,被认为是研制治疗性疫苗的开拓者之一,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及部与省、市级科技进步奖等共九项。
主编中英文专著六部,其中1992年出版的英文专著《中国的病毒性肝炎:问题与控制策略》一书由国外出版与发行,备受关注。已发表论文一百六十余篇,培养博士生十余名及进修生多名,多数均已成为学术骨干。
1999年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跟帖时间 2010-05-12 16:39:5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闻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闻人;望出吴兴:全联典指闻氏的源流和郡望。
权操虎节;化洽象山: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德清人闻良辅,才干与品行都出类拔萃,洪武年间任监察御史,后历官大理少卿、广东按察使。曾出使暹罗(今泰国)。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闻韶,官象山县知事,对百姓普及教化,贤能称第一。
居仁孝友;莅政勤民: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鄞县人闻璋,字廷实,继承父亲闻可信敦厚善良的遗风,家庭富裕,凡向他借贷,无不答应,即使有不还的,他也不责怪,再借还给。居家孝友恭俭,人称“笃行君子”。下联典指闻璋的孙子闻泽,字美中,明正德年间进士,历官兵部主事、江西布政司参议。曾因谏武宗南巡而受杖刑。居家孝友,为官忠勤,人们都说他能继承家中世代相传的美德。
文章名世;直谅敷陈:上联典批宋朝时期的闻见昌。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闻克祈。
2.五言通用联:
门人有高弟;耳鼓容雅声: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闻氏“闻”这字的析字联。
兄弟两进士;父子皆仁君: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闻泽、闻渊兄弟二人(鄞县人),皆举进士。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名人闻璋,鄞县人,秉承其父可信之风,宽厚坦夷,时人称为“笃行君子”。
3.七言通用联:
遥看北斗挂南岳;常撞大吕应黄钟:此联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闻一多自题联。
4.八言以上通用联:
华国文章,姓字标题雁塔;问政得失,直亮殿奏龙墀: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士闻见昌事典。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名宦闻克新事典。
自始迁灵,三百余年绵葛藟;由明而后,一十七世绍箕裘:此联为安徽省固镇县县城闻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闻氏由河南固始迁来(固镇明清时为灵璧县地)。“葛藟”,比喻枝叶繁茂,能庇护本根。下联典指自明朝以来,本支闻氏已历十七世。 跟帖时间 2010-05-12 16:36:2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闻氏的字辈排行 -- 湖北浠水闻氏字辈:“增定统世派幼秀定音刚祖训万代芳科才兴庭宇俊杰务朝章佳名昌盛世贤良佐邦家立心期中正厚德焕光华广学成佳品崇儒有道时泽长源必远衍庆本先培”。
湖北南漳闻氏字辈:“正大光明兆学子习根朝”。
湖北随州闻氏字辈:“开国成家登行立品“。
湖北宜宾闻氏字辈:“承天合道安社稷正大光明定乾坤英才辈出多圣贤光风霁月永祯祥”。
浙江杭州闻氏字辈:“世景昌荣德晋维启道义堂尧震圣安廷元颂寿春”。
浙江上虞、安徽岳西闻氏字辈:“日吉明玉盛时来赋金声忠信传世泽”。
安徽闻氏通族字辈:“廼大伯九镇宋圣章恒道学广体敬有庆安邦富国家泰荣昌同怀宽宪公正延祥继续传宝乐善从良贤才多举齐世立纲”。
安徽无为闻氏一支字辈:“通贵名润仲子永廷应正尚时光国顺天思广德盈善本忠良”。
安徽无为闻氏一支字辈:“正尚士光国顺天思广德盈善本宗梁杰厚开宏业”。
安徽铜陵闻氏字辈:“忠厚承先德诗书启哲词亲贤登百世利乐起习嗣”。
安徽芜湖闻氏字辈:“启大学之道明”。
江苏高邮闻氏字辈:“长家国永庆德邦彰世清景春荣万选唯厚读书明”。
江苏徐州闻氏字辈:“庆启元德建”。
山东肥城闻氏字辈:“孟玉保庆广”。
闻氏一支字辈:“统绪继子在贤万年可北”。
闻氏一支字辈:“广庆书乃涣荣光”。 跟帖时间 2010-05-12 16:35:0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闻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2.堂号:
正气堂:文天祥二十九岁生子文道生。南宋危难之际,文道生令妻子和年幼的儿子文伯平逃难到丰顺县。文道生病故后的公元1292年,遗子文伯平为避祸移居到凤凰山下埔村,以打铁兼务农为生。其族以先族文天祥浩然正气及千古诗篇《正气歌》为堂号。
超卓堂:超卓就是特别高超的意思。明朝时候,闻良辅才能和德行都特别高超。初为监察御史,后来升大理少卿,出使暹罗,权操虎节(古时出行官员所拿的表示身份的符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水国用龙节),官至广东按察使。
追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广宁堂:资料有待补充。
承恩堂:资料有待补充。
袭桂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2 16:32:1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闻氏的迁徙分布 -- 闻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八十六位,人口约二十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的0.013%左右,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5-12 16:27:0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闻氏的各支始祖 -- 闻 □:其先出自汴梁,北宋末扈南迁,遂世居杭州。是为浙江杭州闻氏始祖。
闻万十:自鄞县迁居桐庐。是为桐江阆苑闻氏始祖。
闻添八:原姓文,元初由吉水迁吴兴,始改姓闻。是为浙江吴兴闻氏始祖。
闻□□:南宋时自青州徙鄞,迄明季,时政复徙居石马塘。是为鄞西石马塘闻氏始祖。 跟帖时间 2010-05-12 16:25:2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