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氏的历史名人 -- 幸 灵:(生卒年待考),豫章建昌人。著名晋朝传奇人物。
传说晋朝有个叫幸灵的奇人,生性寡言少语,他与大家在一起时,即使被别人侮辱了也不生气,同村人都称他傻子,父亲和哥哥也认为他痴呆。
幸灵生性特别柔顺和气,见到人就首先行礼,动辄自报姓名。凡有草木夭损受伤于山林的,他见了一定扶起或掩埋好;凡有器物翻倒于路途上的他见了一定去扶正它们。
父亲让他看守稻田,有牛跑来吃稻子,他看见了也不驱赶,等牛走了之后,就去整理被践踏乱了的稻子。父亲见了很生气,幸灵却说:“万物生长于天地之间,各得其意,牛刚才吃庄稼,凭什么去赶它?”父亲愤怒地说:“即使像你说的那样,还用去整理被踏坏的稻子干啥?”幸灵说:“这踏坏的稻子也应该终其性命呀,怎么能见它们受伤而不管呢?”
当时,顺阳人樊长宾是建昌县令,他征发百姓制作官船,命令每人做一双船桨。幸灵做完了后还没送交上去,很快就被人偷走了。结果偷船桨的人心痛得要死,幸灵说:“你没偷我的桨吗?”偷的人不回答,顿时痛得更厉害了。幸灵说:“你不把实情告诉我,就会死的。”偷的人着急了,便点头承认。灵于是拿水来给他喝,他的病便好了。船造成后,用十个人拉一艘,船不动;幸灵伸手相助,船这才往前走。从此,别人都对他表示敬畏,有人称他是神仙。
龚仲儒的女儿病了多年了,奄奄一息;幸灵拿水来喷她,结果立时大愈。
吕猗的母亲黄氏,瘫痪了十多年了,幸灵在离黄氏几尺远处坐着,闭上两眼寂然无声,过了一会儿,对吕猗说:“把夫人扶起来。”吕猗说:“得病多年了,不能马上起来。”幸灵笑笑说:“试着扶起来看看。”于是两人扶她站起来了,幸灵又让扶她的人松手,于是她便能自己走路,幸灵又给他们留下一杯水让病人喝。
高悝家里有鬼怪说话,屋里的器物自己走路,他用巫术大加镇压也不见效。幸灵来到他门前看见有许多符,说:“以邪救邪,哪能根绝呢。”叫他把符统统烧了,家里的鬼怪便绝迹了。
从此,百姓们便如云涌一般跑到幸灵家里求他,经他救愈的人多数都不敢报答致谢。
幸南容:(公元746~819年),又名幸显,字惕微;筠州高安华林乡洪城村人(今江西高安)。著名唐朝文士、教育家。
对文学、史学、哲学都爱好,很有研究,唐德宗贞元年间金榜举为进士,历官太常寺卿、国子监祭酒兼太子宾客。
据史料介绍,幸南容在唐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举进士,此时,幸南容已四十七岁,比柳宗元大二十六岁。柳宗元在给幸南容撰写的墓志铭中曾说:“公居胶痒时,以能文著,宗元甫龄,闻公盛名,每致翘慕,比应京试,得接公颜,宇量汪汪,问学渊源,质之素闻,若合左券,倾盖之顷,即不忍释去,遂为故交,相与讲论不置。阅数年,赖君淬砺,乃幸叨未荐,既而君果联名穆寂,宗元亦获附骥。”由此可见,在中举之前,幸南容因为学问渊博,文章出名,曾在京都或地方的学校任教。中举后,幸南容居官二十一年,唐元和四年他受任国子监祭酒兼太子宾客,“一时礼教为之重新,始复太宗旧制,且师道庄严”。“太子诸生,咸沐作育之化。”幸南容在办学育人上充分显露出卓越之才华,也积累了一套成功之经验,在当时影响很大。唐宪宗曾称誉其曰:“在翰林有论恩之益,兼僚有辅导之功,掌教成均,师道惟严。”
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幸南容以六十八岁高龄告老还乡回高安洪城,仍潜心教育,不改初衷,在洪城“筑书院以授业”首建中国最早的书院之一“桂岩书院”,讲学授徒,“颇获士望”。一时之间,远近文人字者蜂拥而来,幸氏洪城“应桥车马驱逐,长途游客如织”,此举也为幸家累世累代兴办家族教育开创了新风,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唐代教育家,他逝世后,唐宪宗封他为渤海郡开国子文贞公。
桂岩书院在历史上几经废兴,而幸氏子孙却一直坚持器重诗书,兴办教育。
幸南容可谓是历史上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的杰出人才,无论是中举前的学校任教生涯,还是中举后担任国子监祭酒,主管全国教育的辉煌岁月,抑或是退休回家创办桂岩书院的历史遗迹,均以大量事实说明,幸南容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终生潜心教育事业的伟大教育家之一。
幸南容逝世后,皇帝追谥他为渤海开国子爵。浙东名人徐文华有挽诗曰:“遍野愁云锁帝乡,九天奎壁失光芒。儒林不见儒冠主,翰苑惟存翰墨香。丹桂几株悲夜雨,芳兰深径泣寒霜。可怜桃李思春冷,挥泪扪墙欲断肠。”诗的字里行间,表达了当时一代名人学者对幸南容去世的痛惜和勉怀,肯定了他在历史上教育家的地位和作用。
幸 轼:(生卒年待考),幸南容之孙;筠州高安华林乡洪城村人(今江西高安)。著名唐朝学者。
受祖父的教导,自小好学,聪明而又记性极好,读了许多书在装在心中,随时可运用,以博学强记有祖风而见称,于唐僖宗中和年间官拜太子校书郎,使得幸氏在江西的声誉,越来越是响亮。
幸元龙:(公元1169~1232年),字震甫,号松垣;筠州高安华林乡洪城村人(今江西高安)。著名宋朝大臣
宋宁宗元年间进士,一说宋庆元五年进士。历京山县丞、随州州学教授,改知当阳令,擢通判郢州。因上书论国是,忤史弥远,被劾致仕。
到了宋理宗的绍定年间,京师灾乱,他更激于一片爱国之心,自家上封事,论史弥远的作威作福,并且表示“愿戳其首籍其家以谢天下,然后断臣首以谢弥远,则灾自弭矣!”赤胆忠心,感人至深。逝世后谥号为“清节”。
吴潜在《乞裘万顷幸元龙遗泽表》中称赞幸元龙:“英词伟论,万字立成。直气雄才,一毫不屈”。
幸元龙著有《松垣文集》传世。
幸寅逊:(生卒年待考),蜀人。著名宋朝大臣。
在朝廷做官时,曾上书给宋太祖,说王室人员出外打猎取乐,给百姓带来不少害处,要求禁止。宋太祖觉得天下初定,更当如此,很赞赏他。
幸寅逊直到九十岁时还做着官,仍心怀壮志。
幸元林:(公元1914~1985年),湖南醴陵渌江乡泉湖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少年时入安源煤矿学徒。1930年4月在安源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第七师第十九团班长、排长、连指导员、连长,红九军团第二十二师第六十四团政治委员、团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五次反“围剿”作战,五次负伤。1934年4月,在江西会昌战斗中负重伤。10月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任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队长、军委无线电台第一分队政治指导员。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统计科长、总务处长。西征失败被俘,在狱中秘密参与组建党支部,与敌人斗争。后组织越狱成功,带领八十六名干部归队,受到组织奖励。
抗日战争时期,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学员队政治指导员、协理员、教员。1939年3月,参加军委战地工作考察团,赴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调查、帮助工作。9月任冀中军区教导团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反“扫荡”战斗。1942年参加中央党校整风学习期间,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反对审干清特扩大化。1944年11月,任八路军南下支队第三支队副队长。随王震、王首道、王恩茂等向豫、鄂、湘、粤敌后挺进,历经众多激烈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第五师第十五旅参谋长、陕西五分区参谋长、第二野战军第十二纵队第三十五旅参谋长,第三十五旅第一○四团政治委员,江汉军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曾参加了著名的中原大突围、洛河之战、鲁西南大战等到战役,为创建新的根据地,解放湖北、湖南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省益阳军分区副司令员,邵阳军分区司令员,指挥洞庭湖和大龙山剿匪战斗。1951年9月任空军第二十二师首任师长,参与人民空军创建工作。1954年9月~1959年上半年,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队列部长和系主任。1959年6月后任新疆乌鲁木齐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北疆军区司令员,乌鲁木齐军区顾问。1962年,为北疆千里边界线边防站勘察定点,曾两次登上喀喇昆仑山,深入边防哨的,为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做了必要的准备工作。10月参与指挥了著名的对印自卫反击作战。他一生致力于部队的战备、训练、边防、后勤建设。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5年11月8日,幸元林因病在乌鲁木齐逝世,终年七十一岁。 跟帖时间 2010-05-10 09:17:0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幸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姓启幸臣;阀阅南昌:全联典指幸氏的源流和郡望。
廷弹蠹相;庙祀龙王: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高安人幸元龙,字震甫,庆元年间进士,官郢州通判。绍定年间,曾上书弹劾奸相史弥远。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高安人幸南容(另一说为晋朝时期的幸灵),有文学之才,唐贞元年间进士,官至国子祭酒。据传后来发现神异,百姓称他为“龙王”,建庙来祭祀。
松垣世德;渤海家声:此联为江西省南康县幸氏屋排中心祖厝联。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幸元龙,以忤史弥远被劾致仕。著有《松垣集》。下联典指幸氏的郡望。
雁门世泽;渤海家声:全联典指幸氏的郡望。
2.五言通用联:
高安家声远;雁门世泽长:此联为江西省瑞昌县高丰乡幸氏祖厝联。
兄弟八进士;子孙三乡贤:此联为江西省高安县洪城村幸氏祖厝联。
富贵家声旧;楼台气象新:此联为江西省高安县洪城村幸氏祖厝桂岩书院联。桂岩书院创办于一千二百多年前,据目前已有资料考证,它是中国历史上创办最早的招徒授业的私家书院。书院座落在江西省高安市华林山洪城村西边,今上游湖北端的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方。据史记载,书院当年建筑规模宏伟,“环植桂三百株”、“中置书院,旁翼四斋”,附建有习武用的跑马场、观武用的“歇豪亭”和供休息用的“紫翠亭”,总面积超过一百亩。书院因所在地多桂花树和页岩而取名为“桂岩书院”,南宋宰相周必大曾在该书院二次重修时为其题额,以示鼓励。书院自唐至清,历经三大兴废,规模曾渐趋完善,有朝拜厅、授业堂、自修堂、习读斋、藏书室、花园、膳食房,其执教人均由创办人、重修人亲自担任,同时邀请名人志士来院讲学。据高安华林山洪城村《幸氏宗史》记载,当年“应桥车马驰逐,长途游客如织”,(“应桥”指古桂岩书院一带的一座石桥)前来求学、讲学者络绎不绝,开一代兴学重教之先河。桂岩书院的创办人幸南容(公元746~819年)处在唐朝中期,目睹朝廷对科举致仕者重用有加,毅然辞官归家自办书院,并进行当时达官贵人不屑一顾的授业活动,自己也于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通过科举荣登进士(与柳宗元同榜并结为忘年之交),官至国子监祭酒(今教育部长),曾出使和藩,政绩斐然。告老还乡时,柳宗元著《送筠洲大司成幸南容归序》表示敬意;死后其《墓志铭》又由柳宗元亲自撰写,朝廷追封其为渤海郡开国子文贞公。书院曾于唐中和二年(公元882年)荒废,宋朝幸元龙(郢洲通判)于公元1211年重修,至宋朝末期被元兵烧毁;明朝成化年间,幸楚德、幸顺迪又重修了一次。后又曾遭受过魏忠贤“毁天下书院”的浩刼,片瓦不留;现存遗趾是明、清期间重修的建筑物残留。桂岩书院自兴至废历期千余年,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仅《幸氏宗史》记载的幸氏,受读于桂岩书院而中进士者达五十多名。受桂岩书院办学影响,唐宋時代江西就先后办起了皇寮、义门、梧桐等书院,把教育推向了社会。
3.六言通用联:
宋时行军司马;唐朝太子校书: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镇国军行军司马幸寅逊,蜀人,初事孟昶为茂州录事参军,预修前蜀书,历官简州刺史。随昶归朝,尝上疏谏猎,宋太祖嘉之。以镇国军行军司马罢职。年九十余卒。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学者幸轼,高安人。为唐贞元年间进士、国子祭酒幸南容孙、博学强记,有祖风,中和间为太子校书郎。
4.七言通用联:
雁飞万里传喜讯;门对千山引祥云: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幸氏望族居住地“雁门”二字的嵌字联。
英气劲节钦震甫;疗疾名医有灵公:上联典指宋朝郢州通判幸元龙的事典。幸元龙,字震甫,高安人。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名医幸灵,豫章建昌人,“为人疗疾,辄有验,赖济者甚多。”
5.八言以上通用联:
烂贝灿珠,蜚词华于艺苑;言规行矩,高气节于松垣: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幸南容,有文学,唐贞元年间进士,仕至国子祭酒。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幸元龙,以忤史弥远被劾致仕。著有《松垣集》。
洪者大也,大会三门子孙,源流渤海;城其成乎,成为百代宗祖,派逆沧州:此联为江西省高安县洪城村幸氏祖厝联。
由宁化而开基,本儒学而受恩荣,艺苑之芳声宛在;自豫章而胥宇,采芹藻而探桂杏,兴朝之伟绩聿新:此联为幸氏宗祠“渤海堂”堂联。
栋宇卜官田,门捍日月,座镇鼓旗,山岳钟灵长毓秀;渊源承渤海,迹著尚书,名传御史,簪缨继起绍前徽:此联为江西省南康县幸氏屋排中心祖厝联。
赐姓自周朝,衍渤海,衍沧州,本本源源,万派千枝同一脉;发迹由唐朝,若名臣,若理学,彬彬秩秩,五常百行位三才:此联俗称天子扇联,即贴于祖龛左右楹柱的长联,为幸氏宗祠“渤海堂”堂联。 跟帖时间 2010-05-10 09:15:0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幸氏的字辈排行 -- 全国幸氏合族字辈:“肇观玉文调登秀九郎克建钦朝志才寿子公习蒙春天高应瑞淑景鹏来程贤良垂世泽仁礼振家邦积善培洪福荣昌庆大廷国运正开泰明达佐隆平彦俊弘伟业科教育英雄富贵德为本人财旭日升”。注:江西赣州南康、于都仍沿用全国字辈。“肇”→全国字辈第六十字自此开始,“登”→江西赣州南康第一世,“郎”→广东梅州兴宁第一世,“瑞”→湖南字辈自此始,“鹏”→贵州、广西字辈自此始。
四川德阳幸氏字辈:“家方宗凤廷永有德高明安邦定国志世代正乾坤”。
四川达川幸氏字辈:“定鼎立功人贵自强克己谦和临元端庄修身体道焕然成章懋昭祖德长乐永康绍绪纪美云集祯祥后光辉映名著乡邦本支安固作求显扬螽斯衍庆兰桂腾芳”。
湖南醴陵幸氏字辈:“祖泽明扬显荣华万代昌”。注:祖字为一百零五世,与瑞字同辈。
贵州遵义幸氏字辈:“尔必克自树立乃能继汝先人仰承列祖遗泽恢绪丕振家声”。
广西灵山幸氏字辈:“国家文明日升月恒宗源远民辐礼义干和坤顺世泽长”。
湖北大悟幸氏字辈:“私有传家保儒又佐国针”。
陕西旬阳幸氏字辈:“拾丙辛万均胜文永显新世守思汝启茂崇洪道廷振邦维德学仲登以持本元嘉必建应作之其国兴忠厚传家宝五福临寿堂”。
江西南康幸氏字辈:“肇观玉文调登秀九郎克建钦朝志才寿子公习蒙春天高应瑞淑景鹏来程贤良垂世泽仁礼振家邦积善培洪福荣昌庆大廷国运正开泰明达兴隆平彦俊弘伟业科教育英雄富贵德为本人财旭日升”。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0 09:11:5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幸氏的家谱文献 -- 广东梅州幸氏古今,(现代)幸辉烈主编,1994年计算机排印本。注:先祖为[南宋]幸登嶷,始迁祖为[宋]幸郎酆。
江西高安洪城幸氏宗史一卷,(现代)幸氏宗史编委会修,1995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为幸尚、[秦]幸元道。
广东梅州幸氏古今(续篇),(现代)幸辉烈主编,1997年计算机排印本。
幸氏古今(续篇)十二卷,首一卷,(现代)幸辉烈主编,1997年铅印本。注:始祖为[周]幸偃,先祖为幸尚玑。
江西南康康邑幸氏四修族谱四卷,(现代)幸垂存主编,1999年计算机排印本。始祖为[周]幸偃,先祖为幸尚玑,始迁祖为[宋]幸登嶷。
安徽淮南幸氏宗史,(现代)幸氏宗史编委会修,1999计算机排印本。
湘黔邑幸氏族谱,(现代)幸氏宗史编委会修,2004计算机排印本。
广东潮州幸氏族谱,(现代)幸氏宗史编委会修,2005计算机排印本。
马来西亚怡保幸氏家族成员资料,(现代)幸氏宗史编委会修,2006计算机排印本。
甘肃兰州幸氏宗谱,(现代)幸氏宗史编委会修,2007计算机排印本。
江西修水幸氏族谱,(现代)幸氏宗史编委会修,2007计算机排印本。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0 09:10:4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幸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南昌郡:亦称南昌府、豫章郡,汉朝时期豫章郡治。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2.堂号:
雁门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称南昌堂。 跟帖时间 2010-05-10 09:08:0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幸氏的迁徙分布 -- 幸氏或是典型的汉族姓氏,人口总数不多,但如今幸氏族人繁衍于世界各地。
有资料显示:有江西于都,南康唐西乡数千人;湖南醴陵县、邵阳市武岗县、隆回县千多人;四川达川市东岳乡、德阳市中江县、云阳县、万县五桥区、盐亭县、长寿县、富顺县回龙乡数千人;马来西亚六百多人,印尼千多人,广西桂林、岑溪县、灵山县、平南县,广东珠海、罗定、博罗、河源、番禺,贵州遵义、贵阳、毕节,云南镇雄等均有幸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5-10 09:06:4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幸氏的各支始祖 -- 南昌郡幸氏世系:
第一世:
姬偃,渤海沧州青池人,周文王第四十七子(一说周文王七世孙),周武王之弟。姬偃因镇守朔北雁门有功,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于壬戍岁(公元前1079年)赐其叔姬偃为“幸”姓,故姬偃是幸氏的鼻祖。其子袭父职并传一十三代。
第二世:
幸仪,周康王岁其职,天下之有幸氏自此始。在丙寅使袭父职。子幸宣。
…
第十四世:
幸尚玑,周襄王丙申年仕楚为大夫,勤农课桑。至幕山,悦其山水,遂有迁基之志。至壬寅父卒葬其地,因卜居焉。高安之有幸氏自此始。于春秋周襄王郑二十七年(公元前625年)迁江西省高安幕山。子幸宏文。
…
第五十二世:
幸塾,于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永安元年(公元528年)出守雁门沧州兼领节度使。
…
第六十一世:
幸茂宏,唐高宗总章二年,徙家西蜀,武后通天二年任南昌府丞,后迁高安幕上故址。曾孙幸南容,登贞元进士,官至太常卿国子贤祭酒。故高安特尊茂宏公为一世祖。卒,葬清江界曲水桥头牛皮形驿路旁,大江朝小溪,水逆流。妣赵生幸惟忠。于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迁四川省,唐神功元年(公元697年)返迁高安幕山,为江南始祖。
…
第六十四世:
幸南容,幸茂宏之曾孙,讳颢,字易微,谥文贞。与柳子厚同年。子厚送之归,序曰:“登大常之籍,膺邯鄣之名,北会元戎,直道自达,吾侪器其略,南聘天朝,相礼述职公卿多其仪。”又曰:“比词联韵,奇藻逸发,烂若编贝,灿若贯珠,虽枚生长卿,无以尚之。”仕至国子监祭酒,封渤海郡。墓在洪城调露乡之幕山。柳子厚为之铭,宝历丙午年,调露乡里人建二贤庙,祀以应资项,事详一统志及郡志。本于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后迁葬靖安县长磉溪,有坟田一百二十亩,使陈兴八佃田看守。妣熊氏,生幸至善,于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前后,封渤海郡(今吉林敦化)。
…
第七十四世:
幸扩,字宏夫,幸南容十世孙,宋政和二年,中莫俦榜进士,康王南渡,辅佐有功。妣姓氏不祥,生三子:长幸之仁,徙居宁州温泉汤;次幸之文是为本支祖(江西赣州南康→广东梅州兴宁);三幸之武,承居洪城,是为幸元龙之祖。
…
第八十五世:
幸调元,妣不详,生二子:长幸登嶷,是为江西康邑一世祖;次幸登嵩,分往福建。
第八十六世:
幸登嶷,江西南康第一世,登字辈,宋朝末期迁江西省南康,先迁遂川、上犹,后定居江西省赣州南康,为江西南康一世祖。妣孔生二子:长幸秀艇、次幸秀航。
第八十七世:
幸秀艇:江西南康第二世,秀字辈,妣失考,生五子:幸九恩、幸九愍,幸九思、幸九忠、幸九志。
幸秀航:江西南康第二世,秀字辈,妣孟氏,生七子:幸九广、幸九康、幸九庆、幸九赓、幸九序、幸九庠、幸九座。
第八十八世:
幸九忠,江西南康第三世,九字辈,妣失考,生八子:幸郎都、幸郎邰、幸郎彬、幸郎郜、幸郎郗、幸郎邹、幸郎酆、幸郎隆。
第八十九世:
幸郎酆,登嶷公之曾孙,广东梅州兴宁第一世,也为广东开基祖,全国字辈排行为“郎”字辈,字伯茂,度名七十三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江西赣州市南康长伯图石塘堡幸村里迁福建宁化石壁村,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其曾孙幸钦凤、幸宗远、幸智崇、幸宗明四兄弟共负郎酆骸,幸起龙、幸文惠三代之金骸入广东梅州兴宁,葬于望天堂新仓下;幸钦凤、幸宗远、幸智崇、幸宗明四人则定居在今广东省梅州兴宁径心、径南一带,以后传往广东各地,江西赣州、于都(回迁)、四川、湖北,以及东南亚和台湾等地,故幸郎酆为幸氏广东开基祖,距今已有六百多年,从兴宁开基至今,已传二十七世。
第九十世:
幸克龙,广东梅州兴宁第二世,全国字辈排行为“克”字辈,谥端和,妣曾氏、妣林氏,生子幸建熠。
第九十一世:
幸建熠,广东梅州兴宁第三世,全国字辈排行为“建”字辈,字文惠,号体仁,妣梁氏,生四子:幸钦凤,幸钦远,幸钦崇,幸钦明。
第九十二世:
幸钦凤,广东梅州兴宁第四世,全国字辈排行为“钦”字辈。幸钦远,广东梅州兴宁第四世,全国字辈排行为“钦”字辈。幸钦崇,广东梅州兴宁第四世,全国字辈排行为“钦”字辈。
幸钦明,广东梅州兴宁第四世,全国字辈排行为“钦”字辈。传至幸习丰后,再由广东省梅州府兴宁县径心镇迁江西省赣州于都县梓山镇夏山村石下垅聚族而居。
…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0 09:03:5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