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07 11:08:38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990 跟帖次数 6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武王属下大司寇苏忿生的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根据史籍《元和姓纂》的记载,郗氏是高阳氏的后代,出自黄帝之子玄嚣。

玄嚣有个后代有个叫苏忿生,为人公正无私,在周武王姬发执政时期官至司寇,专门负责诉讼事宜,有清正之声。苏忿生有庶子受封于郗邑(今河南沁阳),其后人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郗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xī(ㄒㄧ)。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郄縠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史书记载:晋国有大夫郄献子(姬叔虎),食邑于郄(今河南沁阳贺村),因氏。通作郄,与卩部㕁别。其后代称郄氏,亦称郤氏,古代“郤”、“郄”二字通用。

春秋时期,晋文公姬重耳创建三军,谋求各军的领军元帅,找大夫赵衰商量。赵衰说:“郤縠可。臣亟闻其言矣,説《礼》、《乐》而敦《诗》、《书》…君其试之!”晋文公非常信任赵衰,虽然郤縠是一名文士,仍任命郤縠将中军(中军元帅),以郤溱佐之。

在后世的赋、诗、文中,常用“郤縠”来比喻儒将。唐朝著名大文豪韩愈在《酬别留后侍郎》一诗中:“为文无出相如右,谋帅难居郤縠先。”宋朝张耒在《送刘季孙赴浙东》一诗中说:“将军好书如郤縠,文中随船三万轴。”都是说郤縠。

在郤縠的后裔子孙中,有称郗氏者。至于为何由“郤”改“郗”,是因为人们在书写过程中字讹的缘故。在古代,“郤”与“郄”字同,后来人们又将“郄”误写为“郗”,遂以讹为正,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xì(ㄒㄧ),今音读作xī(ㄒㄧ)亦可。

著名宋朝学者黄长睿对此分析到:“郄诜,晋大夫郄縠之后。郗鉴,汉御史大夫郗虑之后。姓源旣异,音读各殊,后世因俗书相混,不复分郄、郗为二。陆龟蒙诗曰‘一段淸光染郗郞’,亦误写也。”



第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锡克德氏,亦称希克特氏、锡赫特氏,满语为Sikde Hala,世居卦尔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郗氏、线氏、奚氏等。

⑵.满族锡克特哩氏,亦称西克忒里氏、石克特立氏、锡得胡立氏,是锡克德氏的早期分支,满语为Sikteri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松花江与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郗氏、西氏、胡氏、石氏、奚氏、邵氏等。

满族郗氏正确读音皆作xī(ㄒㄧ)。



今有郗氏族人将自己的姓氏读音为qiē(ㄑㄧㄝ),例如著名航天工业热环境专家郄殿福,就如此读自己的姓氏,这是历史形成的“客音”现象,即在迁播过程中按客居地的方言读音随俗而形成的,非原始正读,按照入乡随俗的惯例也不算太大的过错。

不过,作为姓氏读音,还是应当遵循源音为上,并非所有的汉字读音皆可约定成俗的,特别是姓氏。在传统姓氏学上,随意更改姓氏读音,就等于宣告自己脱离本源,切记。



得姓始祖:苏忿生、郤縠(郄縠)。

郗氏的历史名人 -- 郗 虑:(生卒年待考),山阳高平任(今山东邹县)。著名三国时期曹魏大臣。

少受业于郑玄,建安初为侍中。

汉建安十五年,曹公表“温辟臣子弟,选举故不以实”。使侍中守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免温官。

汉献帝尝特见郗虑及少府孔融,问孔融曰:“鸿豫何所优长?”孔融曰:“可与适道,未可与权。”郗虑举笏曰:“融昔宰北海,政散民流,其权安在也!”遂与孔融互相长短,以至不睦。八月,丁未,以郗虑为御史大夫。

后曹操欲除融,郗虑承望风旨,以微法奏免孔融官。公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罪状,下狱死。

汉建安十八年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为魏公。十一月,汉皇后伏氏坐昔与父故屯骑校尉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辞甚丑恶,发闻,公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诏,其上皇后玺绶,退避中宫,迁于它馆。又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勒兵入宫收后。后闭户匿壁中。歆坏户发壁,牵后出。帝时与御史大夫郗虑坐,后被发徒跣过,执帝手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帝谓郗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杀之,完及宗族死者数百人。



郗 览:(生卒年待考),著名晋朝车骑将军郗将军。



郗 音:(生卒年待考),著名晋朝司空。



郗 绍:(生卒年待考),著名晋朝中书侍郎。



郗 夔:(生卒年待考),著名晋朝中书侍郎。



郗 鉴:(公元269~339年待考),字道徽;山阳金乡人(今山东金乡)。著名晋朝大臣。

郗鉴少孤贫,博览经籍,躬耕吟咏,不应辟命。

晋明帝初年(公元323年)拜安西将军,假节镇合肥。为王敦所忌,征还。寻迁车骑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与王导、卞壸同受遗诏辅少主。祖约、苏峻之乱,鉴登坛流涕,誓师勤王。事平,进太尉,封南昌县公。卒,谥文成。鉴作有文集十卷传于世。

东晋门阀政治格局形成的原因,是士族专兵和皇权不振。士族专兵而又不允许一族独占兵权,皇权不振而又不允许任何其它士族取代司马氏的地位,这就需要一些人物的调处经营。郗鉴对付的办法,一是维护司马氏皇权的存在使之成为维持稳定局面的因素,一是抑制过分强大的士族门户以绝觊觎。郗鉴在江左完成的几件大事,都是属于这类性质:其一,郗鉴建议用流民帅的兵力以平王敦之叛;其二,郗鉴协调当权门户王氏、陶氏、庾氏关系;其三,郗鉴经营京口,控制东道。

郗鉴名义上虽居朝廷三事之列,但从未入主中枢。他的所作所为,主要属于战略性的奇谋异策之类。《世说新语·排调》“郗司空拜北府”条王徽之已讥其“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所以他在东晋并没有什么轰动的事迹足资称述,古今史家也多不甚重视郗鉴其人。同时,他的家族在江左也未曾获得最高的社会地位,像王、谢那样。

郗鉴先世,郗虑以后没有显宦,其家族在两晋之际,基本上未曾脱离东汉儒学家族轨道,直到郗鉴的子侄辈,才完成向玄学士族的转化过程。两晋之时,居于显赫地位的士族人物,往往多方网罗名士,充实幕府,制造声誉。东晋王敦、庾亮、桓温府内,莫不名士充盈,人才济济。可是郗鉴以三公之尊居重镇历十余年,而名士出其州府者则寥寥无几。这也是郗氏家族地位、门户状况的一种反映。当然,郗鉴与出自另一儒学大族的卞壸又有所不同。卞壸与门阀政治格格不入,可以为司马王朝死节,而不能像郗鉴那样厕身于门阀政治之中并能有所建树。

郗太尉在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拜司空、领徐州刺史后说:“平生意不在多,值世故纷坛,遂至台鼎,朱博翰音,实愧于怀。”郗鉴之意,以为自己只不过是像朱博那样的吏才而得登于台鼎,像鸡飞上天一样,在门阀政治中,这本来是想象不到的事。当时逢祖约、苏峻反叛,一时间威胁到社稷存亡,郗鉴率军予以平定

后郗鉴在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为太尉,虽在公位而冲心愈约,劳谦日厌,诵玩坟索,自少及长,身无择行。家本书生,后因丧乱,解巾从戎,非其本愿,常怀慨然。封为南昌县公。

郗鉴两拜三公,相隔近十年,而谦退旨趣前后如一。正因为郗鉴不操其柄,无竞于朝,所以能够久任于京口,善始令终而无殒坠之虞。

不过,郗鉴毕竟是流民帅,也有过流民帅所共有的杀人越货之事,郗鉴在性格和素养上,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郗 超:(公元336~378年),字景兴,一字嘉宾;高平金乡人(今山东高平)。著名东晋大臣。

郗超的祖父是东晋名臣郗鉴,父亲是郗愔,郗超是郗愔的确良长子。

郗超自幼“卓荦不羁,有旷世之度,交游士林,每存胜拔,善谈论,义理精微。”父亲郗愔信道教,而郗超却信佛。郗愔好聚敛,积钱数千万,曾开库任郗超所取。而郗超生性好施予,曾在一日之内将钱财全部散与亲故。

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郗超被辟为抚军掾。

晋兴宁元年(公元363年)农历5月,桓温升为大司马,郗超也被升为参军。桓温为人英气高迈,所以很有少能被他推崇的人,在与郗超交谈后,对其却非常钦佩,常说郗超深不可测,遂倾意礼待,郗超也和桓温结下深交。时王珣为桓温主簿,也为桓温所倚重,所以府中人常说:“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髯指郗超,短指王珣。

最能体现郗超军事才能的是桓温伐燕之役。在晋太和二年(公元367年)农历5月,前燕太宰慕容恪病死,桓温准备趁机伐燕。晋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农历3月,桓温请与徐、兖二州刺史郗愔、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等讨伐前燕。时郗愔所领徐州,其民多劲悍,为精兵所聚之地。桓温常说:“京口酒可饮、兵可用”,很不愿意让郗愔居于京口。这时,郗超让郗愔写信给桓温,自称老病,不堪军旅,请桓温统率自己所领之兵,并乞闲职自养。桓温见信大喜,即刻转郗愔为会稽太守,自己并郗愔之兵,又自领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实力大增。(《晋书·郗超传》中的记载是:郗愔写信邀桓温一同出兵北伐,信被郗超截获,郗超将原信撕碎,模仿父亲笔迹另写一封告老信给桓温,于是桓温解了郗愔兵权。)农历4月,桓温亲率步骑五万自姑孰(今安徽当涂)出发开始北伐。郗超认为:“道远,汴水又浅,恐漕运难通”,桓温不听。农历6月,桓温军至金乡(今山东嘉祥南),适逢大旱,河床干涸,水运断绝。桓温派冠军将军毛虎生在钜野(今山东巨野北)开挖运河三百里,引汶水和清水(古济水自钜野泽以下别名清水)会合。桓温率水军从清水进入黄河,船舰绵延几百里。郗超又建议:“清水入河,无通运理。若寇不战,运道又难,因资无所,实为深虑也。今盛夏,悉力径造邺城,彼伏公威略,必望阵而走,退还幽朔矣。若能决战,呼吸可定。设欲城邺,难为功力。百姓布野,尽为官有。易水以南,必交臂请命。但恐此计轻决,公必务其持重耳。若此计不从,便当顿兵河济,控引粮运,令资储充备,足及来夏,虽如赊迟,终亦济克。若舍此二策而连军西进,进不速决,退必愆乏,贼因此势,日月相引,僶俛秋冬,船道涩滞,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不可以涉冬。此大限阂,非惟无食而已”。桓温仍不纳,继续挥军伐燕。果然在枋头(今河南浚县)为燕将慕容垂所败,狼狈逃回。桓温经此惨败,深为惭愧。

晋太和六年(公元371年)农历1月,桓温攻克寿春,问郗超:“此足以雪枋头之耻乎?”郗超回答:“未厌有识之情也”。桓温负其才力,久怀异志。其北伐本意是欲先立功河朔,然后还受九锡,渐窃朝柄。既有枋头之败,威望顿减。所以才有此一问。晚上,郗超至桓温营中,对其说:“明公既居重任,天下之责将归于公矣。若不能行废立大事、为伊霍之举者,不足镇压四海,震服宇内,岂可不深思哉!”桓温素有野心,遂纳其策,遂定废立之事。

由于海西公司马奕(公元366~371年在位)平素谨慎,没有过错,桓温与郗超商量,乃诬海西公有阳痿,是太监之身,并说海西公使嬖人相龙、计好、朱灵宝等与美人田氏、孟氏私通,生下三子,将要冒充皇子建储为王,改变皇家血统,倾移皇基。农历11月,桓温率军从广陵返回姑孰,半路止军于白石(今安徽当涂),带兵入朝,威逼褚太后废海西公帝位,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改年号为咸安,司马昱是为简文帝。简文帝诏桓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郗超被升为中书侍郎,执掌朝廷机要。

当时郗超因为与桓温的关系,朝中大臣皆畏之。谢安曾与左卫将军王坦之一起谒见郗超,到晚上还未能入见,王坦之欲去,谢安说:“不能为性命忍俄顷邪!”由此可见郗超的权势之大。郗超一直是桓温的谋主,谢安和王坦之见桓温时,郗超卧在帐中窃听他们的谈话。恰巧这时来一阵风把帐幕吹开,谢安笑道:“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

晋太元二年(公元377年)农历11月,郗超去世,时年四十二岁。

郗超是桓温的党羽,而其父郗愔则忠于晋室,郗超临死时,为了不让郗愔伤心,便取出一箱书,对门生说:“本欲焚之,恐公年尊,必以伤愍为弊。我亡后,若大损眠食,可呈此箱。不尔,便烧之”。

郗超死后,郗愔果然哀悼成疾,门生便将书交给郗愔,郗愔一看,里面写的都是郗超与桓温密谋的事,郗愔大怒说:“小子死恨晚矣!”从此不再哭泣。



郗 纯:(生卒年待考),字高卿;兖州金乡人。著名唐朝大臣。

约唐玄宗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前后在世。

举进士第。张九龄、李邕俱称之。自左拾遗七迁至中书舍人。处事不回,为宰相元载所忌,遂辞疾还东都,自号伊川田父,十年不出。

唐德宗立,召为太子左庶子,集贤院学士。不拜,以老乞身。改詹事,听致仕。世高其节。

郗纯著有文集六十卷行于世。



郗士美:(公元?~819年待考),字和夫,郗纯之子;高平金乡人。著名唐朝节度使。

郗士美之父郗纯,以文才闻名,与颜真卿、萧颖士、李华等人为好友。

郗士美年少好学,与人讨论经传,对答如流。还没到二十岁,就被任命为阳翟县丞,唐代名将李抱真镇守潞州时,任命他为从事,前后经历两任主帅,都是由郗士美辅佐。

此后,郗士美历任坊州刺史、黔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持节黔中经略招讨观察盐铁等官。当时,溪州贼帅向子琪连结夷獠,控据山洞,有党羽约七八千人,郗士美将其讨平,得到皇帝劳慰,加检校右散骑堂侍,封高平郡公,再迁京兆尹,后出为鄂州观察使。

唐元和五年,郗士美拜河南尹,不久又迁任栓校工部尚书、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充任昭义节度。

郗士美号令严明,赏罚有度,一改前任积习,当时朝廷下令讨伐割据承德的王承宗,郗士美派遣兵马使王献率领精兵一万充当先锋。不料,王献畏敌,逗留不进,郗士美将其召回,数其罪后斩之。下令军中:敢后出者斩!然后,郗士美亲自击鼓,昭义兵奋力死战,承德叛军大败,连下三营,包围了柏乡。当时,包围承德的有来自七、八个藩镇的军队,共十余万人,但只是包围着镇、冀二州,并不真正作战,且多犯法,只有郗士美的昭义士兵勇敢精勇,威声甚振。

此后,郗士美转任工部尚书,拜忠武节度使、检校刑部尚书。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农历9月卒,年六十四。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景。

郗士美与人交往,有求必应,为人豁达,知人善任,为当时人所称颂。他的儿子是刑部尚书,父子双尚书,一时美谈。



郗恩庭:(公元1949~今),河北保定人。著名乒乓球世界冠军、教练。

郗恩庭是中国乒乓球历史上第三个男子单打世界冠军。他曾书写过一段传奇:二十六岁“高龄”时,在徐寅生的“激将法”之下由正胶换反胶,当时距第三十二届世乒赛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那一次他破釜沉舟,把世界冠军赢了回来。

现已近花甲的郗恩庭,1958年入选保定市业余体校,1960年入选省队,1965年进国家队。郗恩庭右手握拍,直板反胶、左推右攻打法,以三手绝技(发球、推挡和弧圈球)著称。1971年中国队夺得第三十一届世乒赛团体冠军,郗恩庭是主力成员。1973年在第三十二届世乒赛上,他首次男单称雄,成为中国第一个直板反胶男单冠军。

第三十二届世乒赛,中国男单进入前八名的只有郗恩庭一人,男团丢了,只寄希望于男单了。为了防止精神过度紧张,他别出心裁地采用了一种“鸵鸟战术”,他只要教练告诉他下一个对手是谁,该怎么打,其余一概不问,就这样闷着头往前闯,居然进入了决赛。

决赛是在郗恩庭与瑞典的约翰森之间举行,前三局约翰森以2:1领先。第四局,郗恩庭硬着头皮狠逼对方反手,以21:19胜出。打到决胜局15:15时,当时的总教练徐寅生临场指挥,坚持让郗恩庭逼住约翰森的反手,而约翰森正手发力好,反手也不弱,“不许变正手,死也要死在反手上,输了我负责”。果然,按徐寅生的打法,郗恩庭赢了,终于站到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

1973年第三十二届南斯拉夫世乒赛上,郗恩庭孤军奋战、单骑闯关,乒乓史上经典的“鸵鸟战术”就是那届叫响的。在赛场上,敏锐的各国记者很快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场上的这个中国选手每打几个球,总会低头看看手心,然后嘴中默念着什么,难不成他在施魔法。当决赛中郗恩庭最终以3:2力克瑞典“铁锤”约翰森后,潮水般涌过来的记者纷纷去抢郗恩庭的手,想看个究竟。郗恩庭一口唾沫,粉碎了老记们所有的好奇,一时间猜什么的都有:佛教的经文,甚至说是毛主席语录。

其实谜底就是“分分20平,不打冤枉球!”郗恩庭在场上正是用这句话来时刻提醒着自己。因为在三十一届上自己生生把唾手可得的圣勃莱德杯拱手相让的教训太惨痛,因为二十六岁的“高龄”换球板,时间却不等人,因为那时候他深知换板后自己的实力还不足以拿世界冠军。可就这样,靠决心和韧性,郗恩庭拿到了世界冠军。“当时我在赛场上什么都听不到,完全投入到比赛中,告诉自己每场球每局球每个球都要当作20:20来打。捡球的时候就会看看手心里写下的这些字。所以说,技术实力只是一方面,第三十一届感觉自己玩着就能捧杯的情况下愣是输了,可在第三十二届在不被任何人看好的情况下,我却拿到了。”据说当时打进八强后,郗恩庭身体一直不适,在实力、身体状况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那种豁出去、拼命咬牙顶住的精神让他紧紧握住了成功。

退役后,郗恩庭做起了教练工作,先后到法国和南斯拉夫等国执教。1981年又先后到日本、墨西哥、波多黎各、洪都拉斯等国家培训讲学。现在的南美和日本乒乓界提起郗恩庭的名字,仍旧如雷贯耳。

1990年,郗恩庭接替许绍发继任中国男乒主教练,曾经先后培养出陈静、陈龙灿、韦晴光等多位世界冠军。之后,他东渡日本,开始了授课讲学工作。

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乒史上立下赫赫战功的领军人物,在2004年重返家乡,成为今河北省保定市正大乒乓球学校的总教头。他是保定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也是保定体育界成功的象征,在他之后,作为体育之城的保定又先后培养出十四位世界冠军:齐宝香、钱虹、郭晶晶、任洁…都是一代代运动员追求成功的目标。



郄殿福:(公元1967~今),著名航天工业热环境专家。

1991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就读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1994年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飞行器设计专业硕士学位。

郄殿福从就读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开始,就和中国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真空热环境试验技术负责人,高级工程师,曾任“鑫诺二号”通信卫星和“神州六号”载人飞船热试验技术总指挥,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跟帖时间 2010-05-07 11:16:4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郗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昆山玉洁;幕帐风开:上联说西晋朝时期的郗诜,对策第一,曾对晋武帝说:“我好像桂林中的一枝,昆山的一片玉。”下联说典指晋朝时期的高平金乡人郗超,字景兴,一字嘉宾,家中世传天师道,而他却信佛教。任桓温的参军,深受信任,谢安曾拜访桓温议事,桓温让他卧在帐中听,风吹帐开,谢安看见他,笑着说:“郗生可算是入幕之宾了。”桓温把持朝政,他任中书侍郎、司徒左长史等职,参与废、立皇帝的密谋,一时间大臣们都畏惧他的权势。

惠行内史;喜得东床: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高平金乡人郗迈,在永嘉之乱中长大,后官晋陵内史,为人谦爱,有惠政,官至护军。下联典指东晋郗鉴,字道徽,郗迈的叔父、郗超的爷爷。西晋惠帝时,宫中书侍郎。永嘉之乱中,被宗族乡人共推为主,率千余家避居峄山。东晋初,官兖州刺史,晋明帝时参与平定王敦之乱,历官车骑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镇守广陵。晋明帝逝世后,他与王导等受遗诏辅佐成帝,进太尉,封南昌县公。曾选坦腹东床的书法家王羲之为女婿。

昆山片玉;桂林一枝:全联典指西晋朝时期的郗诜,对策第一,曾对晋武帝说:“我好像桂林中的一枝,昆山的一片玉。”



2.六言通用联:

惟乐林泉清雅;不甘爵禄荣华:全联典指晋朝时期的车骑将军郗鉴的事典。

道徽三州军事;士美二部尚书: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郗鉴,字道徽,曾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典。下联唐朝时期的节度使郗士美,字和珍,累官工、刑二部尚书。



3.七言通用联:

高瞻远瞩气魄大;平易近人朋友多: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郗氏望族居住地“高平”二字的嵌字联。



4.八言以上通用联:

儒雅高明,乃识作床佳婿;人才卓荦,洵称入幕鸿宾: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名将郗鉴的事典。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散骑常侍郗超,字景兴,高平人。时人称为“入幕之宾”。卓荦,是特殊的意思。

跟帖时间 2010-05-07 11:15:3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郗氏的字辈排行 -- 河南濮阳郗氏字辈:“继志大业广积仁植基良和平传家远谦让卜世长”

山东郄氏郗氏字辈:“群文兴传光才良生”。

河北保定郗氏字辈:“永树进录家”

江苏沭阳郗氏字辈:“木应自起长文永敬玉大廷开延宗跻昌恒庆嘉绪芳仁宽步景耿”。

郗氏一支字辈:“金木水火土”。

跟帖时间 2010-05-07 11:13:5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郗氏的家谱文献 -- 天津宁河苗庄郗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

河南山阳郗氏宗谱,(现代)郗继琦序,1983年手写稿,1992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濮阳市谢店固堆。

山东新泰郗氏族谱,(现代)郗笃惠主编,2005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新泰市放城镇郗氏家族。

跟帖时间 2010-05-07 11:12:1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郗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山阳郡:古代山阳郡有二:①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的汉武帝建元年间(公元前140~135年),又将其改为山阳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②东晋朝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晋安帝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其时辖地在今在今江苏省清江、淮安一带。至隋朝初年(辛丑,公元581年),隋文帝又移其治所到今江苏省淮安市一带地区。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2.堂号:

山阳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文成堂:晋时有郗鉴,博览经籍,耕田吟诗,不愿接受朝廷征召。后来封安西大将军,迁车骑将军。皇帝临死托他辅佐幼主,他为了保卫新立的少帝,平了约峻之难,晋升太尉,封南昌县公,卒后谥文成。

跟帖时间 2010-05-07 11:11:0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郗氏的迁徙分布 -- 郗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三十三位门阀。

郗氏族人是在两千年前由苏氏分支出来的。根据史籍《元和姓纂》的记载,郗氏出姬姓,是高阳氏的后代,苏忿生的支子被封于郗邑,后代因而以此为氏,望族出于高平。而根据史籍《路氏》上说,苏氏的儿子因被封于郗(今河南沁阳),所以以郗为姓,称为郗氏。

汉族郗氏族人的最早发祥地就在沁阳,后来他们却在山东的高平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留在河南老家的子孙反而比较少。

满族郗氏族人主要出自卦尔察女真的锡克德部落,原世代居住在卦尔察,即被沙俄无耻侵占后称作乌苏里斯克的地区,后取原姓氏的谐音汉字为郗氏,成为郗氏大家族的一员。

跟帖时间 2010-05-07 11:09:5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