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的历史名人 -- 晏 婴:(公元前?~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晏子;山东高密人。著名春秋后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他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
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姜环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上大夫晏弱病逝,其子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有一次,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楚康王芈昭(熊居)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侍臣说:“晏婴是齐国一个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侍臣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就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楚康王说:“好,就这么办,咱们羞辱他一下!”
晏子来到楚国都城。楚国人以晏子身材矮小,不开大门,让他从旁边的小门进去。晏子不入,对楚国人说:“听说楚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吴出使的市泱泱楚国,难道你们楚国人都走狗洞之门吗?”
楚国人羞愧无比,赶紧开了大门请晏子进入。
见到楚康王后,楚康王说:“难道齐国无人啦,怎么让你为使臣呢?”
晏子对答道:“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楚康王又问:“然则,为何让你使臣呢?”
晏子对曰:“我们齐君任命使者,是看着各国君主的情况而定的。去贤者之国派遣贤使,去不肖之国则派不肖使臣。我晏婴最是不肖,故而适宜出使楚国!”
楚康王听了,讪讪的很不是滋味。
后来楚康王摆开宴席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公差果然绑着一个人到面前来。
楚康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公差们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康王看着晏子问道:“你们齐国人都是善于偷东西的吗?”
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你们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
楚康王回答不了,只能掩饰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这就是著名的“晏子使楚”的故事。
有一天,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
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还不知道呢,这是我的过错。”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和市租(当天的税收),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
晏子没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并没有推辞,你推辞不接受是为什么呢?”
晏子回答说:“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想来这是管仲的错,是我的对吧?因此再次拜谢而不能接。”
有一次晏子出使到吴国。
听说晏婴要来吴国,吴王夫差便对大臣们说:“都说晏婴身材矮小,却十分善辩,我倒要试试他的舌头到底有多厉害。”于是,他把礼宾官员们找来,告诉他们说:“如果晏婴来了,就对他说,天子想立刻接见。”
晏婴风尘仆仆地赶到吴国,听说吴王要立刻接见,为了施行礼仪,急忙整理好服饰,前往吴宫拜见吴王夫差。他坐在侍殿等候。一杯茶的功夫过去了,吴王夫差的侍卫才走进殿门,不冷不热地喊道:“天子接见!”
“天子?”晏婴听了眼睛一转,心想:“天子”只有周天子可以这样自称。吴王不过是周天子属下的小国君主,怎么也称起‘天子’来了?这不是有意侮辱我的人格吗?于是,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侍卫瞪了他一眼,见他象聋子似的,扯开嗓门高喊:“天子接见——”听到侍卫所喊的还是“天子”,晏婴坐得更稳了。侍卫见晏婴旁若无人,只好轻轻走上去,施个礼,一板一眼地说:“天子接见。”
晏婴早已想好了对答的词儿,他仰了仰脸,显出特别惊讶的样子,自问道:“哎呀,我晏婴怎么糊涂起来了?你看,今天我是受齐国国君的派遣,到吴国出差来办理国事的,怎么竟连方向都弄混了,走到周天子的大殿里来,实在是报歉!”
侍卫刹时不知该怎么对付。说什么好呢?侍卫正陷入泥沼拔不出腿的时候,只听晏婴道:“侍卫,我要找吴王,请问该往哪儿走?”
这话好象给侍卫铺了台阶,侍卫赶紧顺下去,吭哧着说道:“好,好…我去去就来。”
吴王听了卫士的回报,觉得晏子人小胆大,辞令扎人,只好令门人传话:“夫差有请。”
晏婴这才气宇轩昂地走进吴宫,去晋见吴王。
在齐景公执政时期,手下有三个勇士,分别是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以勇力搏虎闻名,且皆立有大功,因此也十分自傲,对其他答复都不怎么尊敬,连齐景公也感到头疼,因为这三个人越来越难以驾驭了。
有一天,晏子从他们身旁经过时,小步快走以示敬意,但这三个人却不起来,对晏子非常失礼。对此,晏子极为生气,便去进见景公,说:“我听说,贤能的君王蓄养的勇士,对内可以禁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上面赞扬他们的功劳,下面佩服他们的勇气,所以使他们有尊贵的地位,优厚的奉禄。而现在君王所蓄养的勇士,对上没有君臣之礼,对下也不讲究长幼之伦,对内不能禁止暴乱,对外不能威慑敌人,这些是祸国殃民之人,不如赶快除掉他们。”
齐景公叹了口气说:“我可没办法。这三个人力气大,与他们硬拼,恐怕拼不过他们,暗中刺杀,恐怕又刺不中。”
晏子说:“这些人虽然力大好斗,不惧强敌,但不讲究长幼之礼,对国君是一个危险。”于是便请齐景公派人赏赐他们两个桃子,对他们说道:“你们三个人就按功劳大小去分吃这两个桃子吧!”
公孙接仰天长叹说:“晏子果真是位聪明人。他让齐景公叫我们按功劳大小分配桃子。我们不接受桃子,就是不勇敢;可接受桃子,却又人多桃少,那就只有按功劳大小来分吃桃子吧。我第一次打败了野猪,第二次又打败了老虎。像我这样的功劳,可以吃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吃一个。”于是,他拿起了一个桃子站起来了。
田开疆说:“我手拿兵器,接连两次击退敌军。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自己单吃一个桃子,用不着与别人共吃一个。”于是,他也拿起一个桃子站起来了。
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大鳖咬住车左边的马,拖到了河的中间,那时,我不能在水面游,只有潜到水里,顶住逆流,潜行百步,又顺着水流,潜行了九里,才抓住那大鳖,将它杀死了。我左手握着马的尾巴,右手提着大鳖的头,像仙鹤一样跃出水面。渡口上的人都极为惊讶地说:‘河神出来了。’仔细一看,原来是鳖的头。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自己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能与别人共吃一个!你们两个人为什么不快把桃子献出来!”说罢,便抽出宝剑,站了起来。
公孙接、田开疆二人对望了一下说:“我们的勇敢赶不上您,功劳也不及您,拿桃子也不谦让,这就是贪婪啊;然而还活着不死,那还有什么勇敢可言?”于是,他们二人都交出了桃子,刎颈自杀了。
古冶子看到这种情形,说道:“他们两个都死了,唯独我自己活着,这是不仁;用话语去羞耻别人,吹捧自己,这是不义;悔恨自己的言行,却又不敢去死,这是无勇。虽然如此,他们两个人若是同吃一个桃子,是恰当的;而我独自吃另一个桃子,也是应该的。”他感到很羞惭,放下桃子,刎颈自杀了。
齐景公的使者回复说:“他们三个人都死了。”
于是,晏子用两个小桃子就计杀了三个大勇士。齐景公派人给他们穿好衣服,放进棺材,按照勇士的葬礼埋葬了他们。
这就是著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晏子历任齐灵公姜购、齐庄公、齐景公姜杵臼三朝,辅政长达四十余年,他在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病逝之后,孔子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晏子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子,将其比为管仲。
晏婴著有《晏子春秋》八卷二百五十章。现存的晏婴墓在今山东剩淄博市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三百五十米处。
晏 殊:(公元991~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文港乡人(今江西进贤)。著名北宋宰相、词人。
晏殊字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
宋仁宗即位候,他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加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宛丽。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有胡亦堂辑《晏元献遗文》一卷。
他的儿子晏几道也是北宋著名的词人。
晏几道:(公元1040~1112年,一说1030~1106年,待考),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的第七子;抚州临川文港乡人(今江西进贤)。著名北宋词人。
晏几道有《小山词》。晏氏父子均以词负盛名,合称“二晏”。他的词风与其父及张先、欧阳修诸人相似。
晏几道在《小山词自序》中说到自己写词的动机,是“往者浮沉酒中,病世之歌辞不足以析酲解愠,试续南部诸贤绪余,作五、七字语,期以自娱”。这说明两点:一是他也把词作为娱乐的艺术,所以其词作的题材也比较狭窄,不脱“尊前”、“花间”的艳科;二是他对“世之歌辞”有所不满,认为它“不足以析酲解愠”,这一婉转说法真实的意思是指当代词作在情感上缺乏震撼力。我们读欧阳修、张先等人那种以典雅精致、柔婉含蓄风格写男女恋情的作品,确实多少有“隔”的感觉,因为作者常常是把男女恋情作为合适的文学题材来写的,自身的感情投入不深。而晏几道的情况有所不同。
他虽出于相门,但少年时代父亲已去世,在仕途上并不得意,仅做过开封府推官等下层官吏,他又不喜欢攀附权贵,后半生贫困潦倒,而又任意疏狂。在此境况下,他与歌妓舞女的交往,不仅具有真切的同情和理解,在自己的感情上,也是深深的慰藉。因而他写恋情时包涵了自身的经历和体验,能写得入骨,在凄楚伤感的情调中,给读者以较大的感染。如下面二首《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前一首写主人公在酒宴上爱慕上一个歌女而不能自制的情态,和归来后不能忘却的相思;后一首写主人公与情人别后重逢对往事的回忆,和重逢之夜犹怀惊疑的心理。在感情的表现上,这二首词都显得淋漓尽致。前一首“梦魂”两句以梦魂的自由无拘反衬现实中的阻隔,写出内心的渴望;后一首“舞低”两句写出双方情感在歌舞中的深深沉溺,都是很动人的。
晏几道的词作,词彩比较华丽,意象也比较密集,但他处理得相当流动,绝无平板凝滞之病,这可以说是糅合了花间词与南唐词的特点。而词句的精巧新颖,也是明显的长处。
晏 铎:(生卒年待考),字振之;四川自贡富顺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朝永乐十六年(公元1411年)进士,入国子监,选入内阁读书、翰林院庶吉士,授福建史,巡按两浙和山东等地,声警很高。后因事获罪,被贬汤为上高县典史。任中,兴办学校,抑制豪强,查究奸究,政绩斐然。
他学问渊博,才华出众,为官清正,政绩斐然,受到人民爱戴,是明英宗时期的“景泰十才子”之一。
晏铎文学造诣很高,学识丰富,时人把他和汤允励、苏平、沈愚、王淮、邹亮、蒋忠、王贞、刘薄等并称县泰十才子。著作有《增注孝经》、《周易参同契解》、《阴符经注》、《青云集》等。
晏天章:(生卒年待考),字文可;庐陵人(今江西吉水)。著名宋、元时期棋师。
世家子弟,善弈。元至正年间与严德甫各出家藏棋谱及平日心手之所得。
他不但棋下得好,而且善于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著有《玄玄棋经》六卷,并作《序》。为后世研究下棋理论提供了材料。
晏敦复:(公元1120~1191年),字景初,晏殊曾孙;临川文港沙河村人(今进贤)。著名宋朝大臣、学者。
少就学于程颐。宋徽宗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中进士。初任御史台检法官。
宋绍兴元年,由礼部郎迁吏部郎。因事件右丞相吕颐浩,贬为贵溪知县。后改临江军通判。不久,复召为吏部郎,转左司谏,进中书门下诸房公事。
晏敦复为人刚直敢言,曾弹劾准西宣抚使刘光世强换淮西民田;揭露右丞相汪伯彦之子汪召嗣无德无才,反对派他担任江西盐司(转运使)和袁州知州。
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金人遣使前来议和,要南宋君臣拜接金熙宗的诏书。晏敦复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上疏坚决反对。
宰相秦桧派人暗中拉拢,许以高官厚禄:“公能曲从,两府旦夕可致”。
他横眉冷对,声裂金石:“吾决不以身计误国家,吾乃姜桂之性,到老愈辣。”
宋绍兴十五年,晏敦复代理吏部尚书,兼江淮经制使。因与秦桧不合,改任宝文阁直学士,并先后出任衢州知府、毫州提举。后闲居数年病逝。
宋高宗曾给予“严峻耿直,敢于议政”的好评。
晏斯盛:(公元?~1752年待考),字虞际,号一斋,新喻浒江人(今上高蒙山乡)。著名清朝大臣。
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江西乡试第一名,次年举进士,为庶吉士。
清雍正元年分校顺天乡试,授翰林院检讨。清雍正五年为会试同考官。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晏授山西道监察御史。
山西,是雍正皇帝的宠儿、当朝宰相朱轼(高安人)于康熙年间的官史,做出了好成绩的地方。因此,当晏斯盛前往山西任上,清雍正皇帝赐他浮水古砚及笔墨时,郑重说明:“此太学士朱试所进,今以赐汝,汝可时时把玩,勉为朱轼可也。”
清雍正这番话,晏斯盛当然心领神会,铭记在心。一到山西,便新官上任三把火,敢于碰硬脑。当时清政府派往山西驻防、监视民众的镶黄旗军胡作非为,恣意要马匹,凌辱官绅。晏斯盛了解到这情况,即向清雍正皇帝如实报告。
清雍正皇帝阅后即批;“晏斯盛据实陈奏,甚属可嘉,若隐忍不言,则此辈愈多事矣,晏斯盛着交部议叙。”
晏斯盛到安徽上任的第三、第四两年,连年旱灾,安徽江北州、县人民大量逃荒,离乡别井,外出求食。旱灾原因,主要是没有修水利。晏斯盛花了很大精力,用以工代赈办法抓兴修水利,同时写了江北水利书二卷,总结水利兴修与否的经验教训,及其兴办措施等等。其时又奉上级命令,要他暂时管理好龙江、西新各关口税务,并要将这些税务关口的积弊上奏,要实事求是,不以隐以私情。
大概是这两件事情都办得不错,乾隆大帝比较满意,在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农历3月又擢升为山东巡抚。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农历3月,晏斯盛调湖北巡抚。
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春,晏斯盛闻乾隆大帝要南巡,曾往安徽淮上迎驾,兼述衷肠。这年的农历11月,晏斯盛又往北京祝皇太后寿。乾隆大帝问晏斯盛:“汝母年几何?”对曰:“八十又八。”翌日,乾隆大帝赐晏母“春永萱庭”匾额及内缎荷包。
次年(公元1752年)农历1月晏抵家,不久便病逝。乾隆大帝遣官谕祭。
晏著有《易学初津》、《禹贡解》、《楚蒙山房易经解》、《诗集》数十卷,皆梓行。
晏阳初:(公元1890~1990年)、又名兴复、遇春、云霖;四川巴中人。著名近现代教育家。
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后转美国耶鲁大学,主修政治经济学,1918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1919年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攻历史学,获硕士学位。
1944~1945年,美国锡拉丘兹等三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晏阳初大学毕业后,立志献身平民教育。
1923~1949年长期担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总干事。1926年在河北定县(今河北定州)开始乡村平民教育实验。
1940年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后名乡村建设学院),亲任院长。
1950年离台湾赴美国。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协助菲律宾、泰国、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及加纳等国建立乡村改造促进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菲律宾创办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任院长及该院理事会主席。晏阳初还曾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担任顾问。
晏阳初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著有《平民教育概论》、《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
晏庆明:(公元1900~1933年),湖北大悟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
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青年时代,靠替地主放牛和卖长工度日。1930年2月在大悟县河口参加赤卫队。
1930年2月后,历任大悟县赤卫队排长、队长等职,率领部队经常活动在红安、河口、刘集一带,打击地方民团的反动势力。
1931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任红四军团长。在攻打七里坪战斗中,亲自率领突击排,插入敌人的阵地直捣敌军老巢,给敌军以重创,并活捉了敌团长,为夺取整个战斗的胜利创造了条件。红四方面军西征后,留在鄂豫皖苏区坚持游击斗争。
1933年9月,在红安大山寨战斗中,胯部受伤,寄住革命群众家中疗养。不久因国民党进攻,转移到刘集新屋咀养伤。由于医药缺乏致伤口恶化而去世,终年三十三岁。
晏维贵:(公元1912~1936年),湖北黄安人(今湖北红安)。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
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革命。
1928年参加黄安县赤卫队,积极发展地方武装,参加惩治土豪劣绅等农民运动。
1931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红四军。
1932年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入川后,根据中共党组织安排,留根据地继续坚持斗争。同年转入红二十五军,任红二十五军游击师师长。
1936年率部转战麻城,在一次与敌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终年二十四岁。
晏八风:(公元1905~1932年),安徽金寨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
幼入私塾读书十余年,辍学后在家乡教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5年随周维炯、李升武等到武汉入东湖农民运动讲习所。后以教书为名进行革命活动。1927年春在家乡创办共进第五小学,和毛绍成等组织农民协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秘密组织有志青年结拜“三十六弟兄”,开展革命活动。
1929年立夏节,率领三十六弟兄在包畈宣布武装起义,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32师。同年冬奉调中共赤南县委任秘书。
1931年夏调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任组织委员兼军事委员。
1932年春调中共固始县任组织部部长。同年秋升任中共固始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治委员。率部与敌作战时牺牲,终年二十七岁。 晏春山:(公元1893~1933年),女;湖北黄陂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
出生在贫寒家庭。十几岁时被父母送到武汉纱厂做工,结识了忠厚淳朴的码头工人潘家年,在患难中结为夫妻。1927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7年和丈夫带着两个小孩回到他的家乡河南省光山潘家湾(今河南新县郭家河)务农。潘家湾与湖北黄安(今湖北红安)七里区的杨家洼隔河相望。当时北伐军已攻克武汉,革命形势迅猛发展,杨家洼的农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直接影响到河对面的潘家湾。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夏带领潘家湾一带贫苦农民,参加了鄂豫边区的白沙关暴动,并当选为妇女主席,后任中共河南省新县潘家湾党支部副书记。
1932年秋任中共新县潘家湾党支部书记,兼管妇女工作。经常化装成卖烧饼、油条的小贩,来往于七里坪、潘家湾一带,搜集敌情,散发传单,帮助红军照看伤病员,购买粮食、食盐、药品、电池等生活必需用品。
1933年5月,在组织发动妇女的一次活动中,不幸被国民党“清剿队”发现,在湾店的周凹被逮捕,施以种种酷刑。一天佯装忍受不了酷刑,答应愿意带路去找游击队,敌人将她反绑起来,用铁丝穿透其手腕,荷枪实弹地跟在后面。当她把敌人带到悬崖陡壁的大花台顶后,“清剿队”问她:“红军在哪里?”“就在这里,你们跟我来。”接着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的口号,纵身跳下悬崖,壮烈牺牲,终年四十岁。
晏福生:(公元1904~1984年),原名晏国金;湖南醴陵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23年参加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曾任安源煤矿工人纠察队队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醴陵暴动,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醴陵赤卫团排长,湘东南独立师第三团副官,红八军第二十二师第十九团特派员、团政治委员,红六军团第十八师政治委员,第十六师政治委员,西路军总部教导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九旅第七一七团政治委员,陕甘宁留守兵团警备第一旅副政治委员,八路军南下第二支队政治委员,第三五九旅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一师政治委员,第二十八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七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湘西行政公署主任,湘西军区司令员,湖南人民政府民政厅厅长,湖南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4年4月7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八十岁。
晏道刚:(公元1889~1973年),亦名晏殿翘,字祖荣;湖北汉川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西北剿匪总部参谋长,原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
晏道刚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就读于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堂。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农历7月,晏道刚以学生军排长入伍,后参加武昌起义。1919年10月任湖北督军署参谋。1925年8月任两湖巡阅使署参谋。旋调任陆军第二师参谋处处长。次年8月加入中国国民党,参加北伐战争。
国共分裂后,晏道刚曾任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办公室主任兼第八期第一总队队长。1934年3月任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
1935年,蒋介石追堵红军长征失败,调晏道刚为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参谋长,监督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投入反共内战。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以渎职罪将其扣押八个月,并“永不录用”。
1937年8月,经何应钦保释回武汉,晏道刚出任军政部武汉办事处主任,主持抗日军队军火接济调配工作。1939年任重庆抗日战地党政委员会委员兼军务组长,曾与李济深、孙科等人秘密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主张倒蒋。
1945年8月,晏道刚被蒋勒令退职。
1946年,晏道刚回武汉闲居,次年赴上海,与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驻沪代表郭春涛接头,受命任民革驻武汉特派员,参加民革地下组织活动。
1948年,晏道刚接受中共江汉二地委城工部 部长邱肱良领导,参加迎接解放的工作。曾动员武汉警备司令部办公厅主任邬浩将南撤的火车头调回汉口使用;从其妻冯毅手中拿出黄金二两,收买将要倒进江里的二十五桶汽油,维持公共汽车开班;策动其侄子汉口市长晏勋甫下令增设警察岗哨维持武汉“真空”治安,保护水厂、电厂、码头、企业和人民的安全,迎接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晏道刚出任中南行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团结委员会委员;他积极推销公债,赞助捐献飞机,支援抗美援朝。1954年被选为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委员和省民革常委,任省参事室参事。
1958年,晏道刚被错划为右派,在1973年含冤病逝。1984年,中央人民政府为其彻底平反。
晏道刚著有《军队教育》、《中国之义务兵制》、《西安事变记》、《蒋介石追堵长征红军的部署及其失败》
晏子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三绥靖区整编第二师师长。 跟帖时间 2010-05-16 20:08:1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晏氏的字辈排行 -- 湖北红安晏氏字辈:“兴政首维高有志光钱席”。
湖北应城晏氏字辈:“启和崇哲…”
湖北麻城、重庆垫江晏氏字辈:“开学大有道中孝正乾坤”。
湖北黄冈晏氏字辈:“忠予日振兴克山传久远绍庆家升茂”。
湖北孝感晏氏字辈:“良修名(明)茂实”。
湖北襄樊晏氏字辈:“学开兆红兴”。
湖北咸宁桂花镇、花纹乡、古田乡(汀泗桥镇)晏氏字辈:“胜景长明启文开焕(汉)国光”。
湖南沅江晏氏字辈:“定其世序光於家邦人才续起大焕文章”。
湖南隆回晏氏字辈:“东经仁朝国世永昌崇锡大启贻忠孝才华毓彦良”。
湖南益阳晏氏字辈:“祖修洪德泽源远正家传”。
四川成都晏氏字辈:“名正言顺事成礼乐兴声鸿实大世代文章盛”。
四川泸州晏氏字辈:“福六云昌…”
四川仪陇晏氏字辈:“赵前天正大光明玉见勋任朝多吉庆永乐万年新”。
安徽灵璧晏氏字辈:“学朝东金荣桂怀忠”。
安徽广德晏氏字辈:“大庆玉永芳长”。
贵州盘县晏氏字辈:“正大光明…”
广东韶关晏氏字辈:“永模绍许福”。
陕西镇安晏氏字辈:“文玉明时启应(大)士(佑)廷居昌继祖承敬友儒学延积芳品自崇正道训宜遵典章名誉传昭代功烈纪太常忠直立心法作述定远长德泽大佑启万年绍书香”。
江苏阜宁晏氏字辈:“维步爱云程达”。
天津晏氏一支字辈:“春长玉金志”。
晏氏一支字辈:“仁义礼信智德文明家和地利国泰时顺祖积昌隆永世光荣”。 跟帖时间 2010-05-16 20:06:2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晏氏的家谱文献 -- 湖北汉川晏氏善交堂家谱七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汉川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仙桃晏氏家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仙桃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监利晏氏太原堂家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监利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洪湖晏氏太原堂家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洪湖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罗田晏氏姜桂堂家谱七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罗田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鄂州晏氏姜桂堂族谱全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鄂州市泽林镇(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大冶晏氏敦本堂家谱五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大冶市金山店(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阳新晏氏衮绣堂家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阳新县枫林镇(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武汉江夏晏氏久敬堂家谱,首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湖泗乡大屋晏村(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武汉江夏流芳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流芳镇龙泉乡(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武汉马安山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马安山(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武汉黄陂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城东晏家湾(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孝昌晏氏久敬堂家谱六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孝昌县晏家河(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孝感晏氏久敬堂家谱,首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孝感市棚兴乡(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安陆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安陆县凤凰村(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黄州团风晏氏久敬堂龙谱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黄州市团风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大悟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大悟县河口镇(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京山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京山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钟祥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钟祥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长阳晏氏久敬堂宗谱一卷,著者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长阳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麻城关厢晏氏久敬堂龙谱两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麻城市关厢晏家垸(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枣阳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枣阳市兴隆镇(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黄陂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黄陂区石门镇(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云梦晏氏善交堂支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云梦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大悟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大悟县阳平镇(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宣恩晏氏东海堂宗谱,首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宣恩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红安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大斛山(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建始晏氏东海堂宗谱一卷摘要,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建始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咸宁晏氏宗谱五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咸宁市桂花镇(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襄樊襄城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区卧龙镇(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麻城晏氏明七公支谱简介,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麻城龟山乡(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黄陂晏氏明一公分支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黄陂县祁家湾(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应城杨岭晏氏宗谱四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应城县杨岭(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汉川晏氏太原堂宗谱三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汉川(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罗田晏氏姜桂堂宗谱一卷,著者待考,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罗田(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随州晏氏久敬堂族谱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随州市万河(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随州晏氏宗谱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随州晏家寨(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随州晏氏世系,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随州大洪山(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房县晏氏宗谱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房县城关桃园(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陨西晏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陨西县晏家营(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石首晏氏济阳堂宗谱上、下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石首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南漳板桥晏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南漳县板桥镇(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神农架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神农架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襄樊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襄樊市晏楼(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广水马坪、长岭镇晏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广水县马坪、长岭镇(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洪湖晏氏太原堂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洪湖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汉川晏氏太原堂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汉川(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嘉渔晏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嘉渔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靳春晏氏宗谱两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靳春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红安晏氏宗谱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红安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公安晏氏宗谱十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公安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宜春晏氏一本堂宗谱二十二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宜春市洖村(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宜春晏氏姜桂堂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宜春市霞坊、大锡(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宜丰棠浦晏氏宗谱清公支谱全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宜丰县棠浦镇沙塘村(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宜丰新晏氏宗谱清公世系简介,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宜丰县新庄乡口溪村(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上高晏氏起源摘要,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上高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上高晏氏宗谱明祖斯盛公家谱简介,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上高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上高晏氏修叙堂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上高县天山村(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上高先公世系,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上高县蒙山乡钧石塘(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上高晏氏明公支统修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上高县卢州镇黄山村(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上高晏氏宗谱麒公支系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上高县蒙山乡杭头湾溪(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上高晏氏宗谱光纶公世系,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上高县蒙山乡白石新村(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上高晏氏宗谱光仪公世系,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上高县蒙山乡浒江村(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上高晏氏宗谱五惇堂世系,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上高县蒙山乡浒江村(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上高晏氏宗谱光文公世系,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上高县蒙山乡锦江镇钟家渡(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上高晏氏宗谱明公支德酞公世系,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上高县蒙山乡浒江村东严坑(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高安晏氏萃美堂宗谱九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高安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分宜晏氏承先堂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分宜县杨桥西田村(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吉安晏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吉安市长塘镇晏家村(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吉安晏氏廷仁公支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吉安市上巷(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吉水晏氏象贯堂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吉水县白沙镇罗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安福斗塘支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安福县斗塘(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丰城晏氏叙论堂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丰城市石滩镇湖山村晏家(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樟树晏氏齐郡堂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樟树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樟树晏氏宗谱镇江公支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樟树市临江镇王家圳(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樟树晏氏家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樟树市义城乡乌塘村(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靖安晏氏衮绣堂宗谱一卷,著者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靖安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丰城晏氏宗谱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丰城县张巷九坊(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丰城晏氏杨梅支谱两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丰城县袁渡镇(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新余晏氏玉浪谱两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余市界水县茶陵乡(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新余晏氏宗谱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余市九龙山乡棱上村(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新余晏氏先公支谱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余市鹄山乡兰塘村(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分宜晏氏宗谱生公支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分宜县洞村乡小吉村(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上高晏氏宗谱明公支世系,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湖北省上高县蒙山乡茭湖村(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北丰城樵江晏氏世系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省丰城县樵江乡(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江西南昌晏氏重修族谱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南昌县义家坪乡(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江西南昌武阳晏氏宗谱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南昌市武阳区蕉湖(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江西进贤东南晏氏世系纲领总图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江西进贤东南晏氏统修总谱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江西省进贤文港镇沙河村(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江西进贤东南晏氏统修谱南昌黄山分谱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沙河村(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江西进贤东南晏氏统修谱崇仁分谱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江西省进贤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江西进贤东南晏氏统修谱进贤北岸支谱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江西省进贤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江西进贤东南晏氏统修谱南昌亮公支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南昌市漳湖渡镇、沙港镇、丰城斗溪乡、樵江乡(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江西进贤东南晏氏统修谱东齐序(源流序)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江西省进贤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江西进贤东南晏氏统修谱总目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江西省进贤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江西进贤东南晏氏统修谱历代谱序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江西省进贤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江西进贤东南晏氏统修谱官宦录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江西省进贤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江西进贤东南晏氏统修谱宠膺录,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江西省进贤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江西新余晏氏茶陵玉浪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新余市珠珊镇垱下村(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江西新余晏氏界水玉浪久敬堂家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新余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江西新余明公支晏氏敦本堂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新余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江西修水晏氏青齐堂家乘,首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江西省修水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江西萍乡晏氏丛品堂家乘两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江西省萍乡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江西峡江晏氏宗谱摘要,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峡江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云南楚雄复归山东临淄后迁江西世系表,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江西省进贤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广西玉林晏氏久敬堂家谱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广西玉林樟木晏氏族谱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广西玉林塘基晏氏族谱全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南新化晏氏久敬堂五续家谱三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新化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南岳阳晏氏太原堂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岳阳市公田麻塘(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南平江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平江市洖口乡晏家洞(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南华容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南省益阳市华容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南隆回晏氏久敬堂家谱四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南省隆回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南怀化晏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怀化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南沅江晏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沅江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南常宁晏氏久敬堂宗谱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常宁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南茶陵晏氏久敬堂宗谱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南省茶陵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南醴陵、株洲晏氏分支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南省醴陵市、株洲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南株洲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株洲市晏家湾(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南隆回晏氏久敬堂宗谱台湾分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南省隆回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南湘潭晏氏济阳堂宗谱两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湘潭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南湘乡晏氏久敬堂宗谱珍公支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湘乡市泥湾乡(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南浏阳晏氏齐平堂宗谱三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浏阳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南安化晏氏太原堂宗谱二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安化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南宜章晏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宜章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湖南长沙泥湾晏氏族谱八卷,(清)晏大酉等修,晏奠达等纂,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七卷,另有一部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萍乡插岭晏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德彝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晏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久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巴中晏氏家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巴中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四川金堂晏氏家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四川省金堂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四川富顺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富顺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四川泸县晏氏家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四川省泸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四川南充晏氏宗谱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王寨村、莲花乡(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四川新津晏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四川省新津县安西镇晏河村(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四川内江晏氏家乘四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内江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四川彭山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彭山县凤鸣乡(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四川彭山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彭山县观音镇(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四川崇洲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崇洲市三江镇(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四川眉山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四川省眉山市金花镇(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四川雅安晏氏宗谱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四川省雅安县晏场镇(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四川成都晏氏宗谱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四川省成都都江堰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四川内江晏氏衮绣堂家乘综合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内江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四川蓬安晏氏宗谱二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四川省蓬安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四川内江晏氏家乘,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石印本,今仅存第二~六卷。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巴陵晏氏族谱,(民国)晏中权等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太原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巴陵晏氏族谱八卷,首二卷,(民国)晏礼臣等纂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显齐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八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重庆江津晏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重庆市江津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重庆长寿晏氏家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重庆市长寿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重庆壁山晏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重庆市壁山县大路镇(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重庆壁山晏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重庆市壁山县燕市镇(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重庆晏氏敦本堂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重庆市云阳县、开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重庆铜梁晏氏宗谱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重庆市铜梁县安溪镇、大庙镇(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重庆铜梁晏氏家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重庆市铜梁县永嘉镇(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重庆壁山晏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重庆市壁山县河边镇(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重庆万州晏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重庆市万州区龙沙场(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重庆渝北晏氏宗谱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重庆市渝北区人和乡(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重庆忠县晏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重庆市忠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重庆武隆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重庆市武隆县、彭水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云南全省重新统修晏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云南省图书馆(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云南晏氏宗谱统修宗谱原谱四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云南省图书馆(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江苏仪征晏氏衮绣堂家谱世系及谱序,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江苏省仪征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江苏丰县晏氏系山西洪桐县迁丰县,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江苏省丰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江苏扬州晏氏善交堂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扬州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江苏阜宁晏氏善交堂鱼贯谱,首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江苏省盐城阜宁(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江苏沐阳晏氏齐敬堂家谱两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宿迁沐阳(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江苏宜兴钟溪晏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合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安徽灵壁晏氏善交堂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安徽省灵壁县晏路乡(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安徽含山晏氏久敬堂宗谱,首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巢湖市含山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安徽金寨晏氏姜桂堂家谱,首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安徽省金寨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安徽广德晏氏家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广德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安徽宣州晏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宣州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安徽南陵晏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安徽皖南支系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安徽省郎溪县姚乡西坡村(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河南光山晏氏三鳝堂宗谱,首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光山县、新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河南沈丘、杞县、濉县、安徽临泉晏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河南省沈丘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河南新县晏湾晏氏宗谱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河南省新县周河镇(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河南商城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商城市丰集乡晏家冲(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河南晏楼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河南省信阳市九店乡晏楼(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辽宁新金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新金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辽宁凌源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凌源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贵州织金晏氏家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贵州省织金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贵州水城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贵州省水城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贵州金沙晏氏家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贵州省金沙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贵州大方晏氏家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贵州省大方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贵州晏氏久敬堂族谱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贵州省六枝特区(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贵州三都晏氏分支平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贵州省三都县、都匀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贵州黔西晏氏宗谱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贵州省黔西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贵州黔西晏氏家乘,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贵州省黔西洪县水乡大脚下村(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贵州纳雍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贵州省纳雍县晏家寨(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贵州毕节晏氏新化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贵州省毕节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贵州纳雍晏氏罗洪支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贵州省纳雍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贵州遵义晏氏宗谱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贵州省遵义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贵州镇远晏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贵州省镇远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贵州修文晏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贵州省修文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贵州龙里晏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贵州省龙里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福建清流晏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福建明溪晏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省三明市明溪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浙江安吉晏氏新县宗谱分支谱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安吉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甘肃古浪晏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甘肃临洮晏氏家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甘肃省临洮市太西乡南门村(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甘肃康乐晏氏宗谱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甘肃省康乐县(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陕西汉中晏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陕西省汉中市晏家营(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陕西城固晏氏家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陕西省城固县二里坝村(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陕西商州晏氏族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陕西省商州市(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北京晏氏族谱,世系表一卷,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北京市延庆区晏家堡(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山东淄川晏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淄川(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山东滕州晏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滕州(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广东龙归晏氏宗谱,著者、版本待考。现被收藏在广东省韶关龙归镇(原件)、湖北省武昌区小洪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晏春林处(复印件)。 跟帖时间 2010-05-16 20:05:1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晏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齐 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隋、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2.堂号:
齐郡堂:以望立堂。
济阳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
廉俭堂: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晏婴,他虽然身居高位,却严格要求自己,力行节俭,很少吃肉,他的妾也不穿帛,他的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孔子对他的品行很赞赏。
久敬堂:同廉俭堂。
合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显齐堂:资料有待补充。
德彝堂:资料有待补充。
善交堂:资料有待补充。
叙论堂:资料有待补充。
象贯堂:资料有待补充。
承先堂:资料有待补充。
萃美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衮绣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姜桂堂:资料有待补充。
善交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6 20:03:4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晏氏的迁徙分布 -- 晏氏或是一个典型的汉族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二位,人口约五十七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6%左右。
晏氏望族出齐郡,即是今天的山东临淄一带。尤以湖北、四川、江西等省多此姓氏,这三省的晏氏占全国晏氏人口的80%以上。晏氏是当今较罕见的姓氏,但分布颇广。 跟帖时间 2010-05-16 20:01:2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晏氏的各支始祖 -- 晏本原:明天顺二年戊寅五月十一日寅时生,寿六十一。正德十三年戊寅八月十八日辰时没,葬江西祖山。元配钟氏:明天顺四年庚辰二月十九日酉时生,寿六十。正德十四年已卯十月初六日申时没,葬江西祖山生子二:长子日英,次子日雄。是为湖南沅江晏氏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6 19:57:2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