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16 06:43:00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475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姞姓,出自黄帝后代商朝姞伯倏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黄帝的姞姓后裔中有个人叫伯倏,在商王朝时期被商汤封于燕地(今河南延津),建有燕国,为诸侯国。后来历史上为与北方蓟地一带的周朝古燕国有所区别,称其为“南燕”。

周武王灭商之际,南燕国亦被灭国。其后,在姞伯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原国国号为姓氏者,称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召公奭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黄帝有个后代名弃,是姬姓周朝的始祖。

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封自己的庶弟召公奭(姬奭)于蓟地,召公奭在巡视自己的封地时,被雄伟秀丽的燕山山脉所吸引,就把自己的国家取名为“燕”,史称燕国,建都于蓟(今北京房山区),国境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一带,相当辽阔。后来历史上为了与河南延津地区的殷商古燕国有所区别,称其为“北燕国”。

周召公派自己的长子吕通、刘泽、刘定国、刘旦司马机(司马几,公元前864~前827年),而自己则留在国都镐京辅佐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姬诵。燕召公姬筮的后代则世袭燕国君位。

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北燕国在中国北方是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其历史作用,就是与当地的旧商贵族以及土著建立了联合政权,并最终使该地区的原东胡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

北燕国自公元前1045年燕召公姬筮开国至第九世燕惠侯期间,没有任何史书记载,直到第九世燕惠侯执政时期才有史书开始予以记载。

战国时期,北燕国为七雄之一。北燕国传至燕王姬喜时,在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被秦始皇所灭,共经历八百二十三年、四十三代君王。

在亡国后的周召公后裔子孙以及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国号为姓氏者,称燕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燕氏正宗。
第三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汉朝时期刘汉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封开国功臣卢绾为燕王,后卢绾在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反叛逃降匈奴,汉高祖在十二年(公元前195)改封自己的儿子刘建为燕王,以燕地为燕国,为一级地方政区郡、国并行,建都蓟城。汉高后吕雉七年(公元前181)刘建病逝,无后国除,改为燕郡。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雉封弟弟吕通为燕王,同年高后死,吕通被杀。

汉文帝刘恒元年(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徒琅琊王刘泽为燕王,都于蓟城,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刘泽曾孙燕王刘定国因罪自杀,国除改为燕郡。

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汉武帝刘彻立子刘旦为燕王,都蓟城。汉元凤元年(公元前180年),刘旦因谋反自绞死,国除,改为广阳郡。

在刘汉燕国的历代燕王吕通、刘泽、刘定国、刘旦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封国名号为姓氏者,称燕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三国时期曹魏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三国时期,曹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魏明帝曹叡封其叔曹宇为燕王,改汉朝燕郡为燕国,都蓟城。

三十余年后的曹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晋王司马炎篡夺皇位,曹魏亡国,燕国被除。

曹宇的后裔子孙为避免司马炎的虐杀,纷纷避难,其中有改以封国名号为姓氏者,称燕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高阳氏,出自西晋时期司马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晋王朝先祖司马懿,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周朝,以夏官为司马,其后为程柏休父,到周宣王姬静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称司马氏。

到了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篡魏建晋,称晋武帝。司马炎封其弟司马机(司马几)为燕王,都蓟城,称“燕国”,亦称司马燕国。

从晋惠帝司马衷永平元年开始(公元291年),一直到晋光熙元年(公元306年),晋王朝的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了长达十六年之久的战乱,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史称“八王之乱”,相对弱小的司马燕国在战乱中被废黜为郡。

废国之后,司马机(司马几)的后裔子孙为避祸乱,有改以封国名号为姓氏者,称燕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部四大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晋时期,鲜卑慕容部大酋长慕容廆被封为鲜卑都督,当是晋国北方的一个军官,他率本部人马居辽东境地,与段氏鲜卑和宇文氏鲜卑为邻。慕容廆与段氏鲜卑结为婚姻,其后大破宇文鲜卑,声势日益壮大。乘晋王朝的八王之乱,慕容廆自称大单于,拥兵自立。他的长子慕容翰勇力绝伦,是著名的虎将,趁辽东大乱,辽东晋军不能控制局面,慕容翰率兵击破叛乱的鲜卑部落,将叛乱部落劫去的晋民夺回,送归晋朝。

由于中原大乱,很多晋朝官民纷纷投奔慕容部。慕容廆设立郡县,开办学校,使世子慕容皝等入学读书,一时之间,辽东竟成为乱世中保存汉文化的一块净土。

晋室南渡后,在辽东方面对慕容部颇为重视,但晋朝留在辽东的官员却十分嫉妒慕容部,他们挑动段氏鲜卑、宇文氏鲜卑和高句丽国围攻慕容部的根据地棘城。宇文部酋长宇文悉独官派重兵猛攻镇守徒河城的慕容翰。勇将慕容翰设伏兵,大破宇文部。慕容翰则趁势与慕容皝前后夹击围攻棘城的宇文部,大破宇文悉独官主力。三部因此吓破了胆,纷纷向慕容部求和,晋朝官吏吓得逃走,辽东全归慕容。接着慕容廆派使到建康(今江苏南京)报捷,晋元帝大喜,封之为平州刺史,辽东郡公。

随后,慕容廆写信与晋朝大将陶侃联络,准备率军北伐,消灭匈奴人的石赵国,但不久陶侃和慕容廆先后去世,世子慕容皝接掌大权,是为第二代领导人。慕容皝的庶长兄慕容翰是位勇将,慕容皝平时就对这位虎将大哥最为嫉妒,所以他一上台,慕容翰就知道不好,立即逃往段氏鲜卑。慕容皝的两位同胞兄弟慕容仁慕容昭,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好汉,都想干掉慕容皝,自己当老大,结果还是慕容皝棋高一招,将二弟杀死。慕容皝再攻段氏鲜卑,段部大败,慕容翰再逃往宇文部。慕容皝假意劝他回来,后找了个借口命他自杀,一代豪杰最终死在自己兄弟手里。

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公元337年),慕容皝自称燕王,建立燕国。后赵国石虎见前燕国崛起,遂发大兵来攻,被燕军奋力击退。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四年(公元348年),五十二岁的慕容皝去世,去世前对他的世子慕容儁说:“你兄弟慕容恪可以做你的好帮手。”慕容恪是慕容皝的四儿子,智勇双全,但慕容儁最为嫉恨的是他的五弟慕容霸,后来燕国复兴,慕容霸在历史舞台上称雄一时。

这时石赵国已灭,前燕国成为北方大国,经常与东晋王朝交战,并且势头压过前秦国。燕军南侵,连连获胜。

东晋升平四年(公元360年),慕容儁去世,年四十二岁,十一岁的世子慕容暐即位,慕容儁临死前将他托付给慕容恪。慕容恪为太宰,慕容霸为河南大都督,荆州刺史,这哥俩皆前燕名将,龙兄虎弟,于东晋哀帝司马丕兴宁二年(公元364年)发兵南侵,一举攻占洛阳。慕容霸被封为吴王。

东晋废帝司马奕太和二年(公元367年),慕容恪去世,临死前对少主说:“吴王才能胜我十倍,推举他做大司马,号令全国军队,我国必能统一天下。”少主慕容暐的兄弟慕容冲做了大司马,鲜卑贵族们不服,要谋害慕容霸,慕容霸在老家站脚不住,只好带着儿子慕容保和慕容令投奔前秦国。在慕容霸逃跑之前还最后为慕容世家建立了功勋:东晋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当东晋大将桓温率五万晋军北伐时,慕容霸领兵迎战,派少弟慕容德劫断晋军粮道,晋军被迫退兵,慕容霸率军凶狠追击,斩杀晋军三万。

就在前燕国自毁长城之际,北方另一政权前秦国则度过危机,苻坚大帝上台,得王猛相助,国势蒸蒸日上。东晋太和五年(公元370年),苻坚派王猛率大兵伐前燕国,燕军三十万迎敌。但没了慕容霸,燕军不是王猛的对手,潞川之战,王猛指挥秦军杀燕军五万,俘虏十余万。之后前秦兵包围燕都邺城,城破,前秦兵将慕容暐追捕擒获,前燕国灭亡。苻坚随后再灭前凉国,一统北中国。

慕容家族全部落入前秦国手中,苻坚对这些鲜卑贵族一个不杀,全部优待,先期投奔的慕容霸还得到重用。亡国之君慕容暐也没事,好端端地,前燕国统兵大司马慕容冲还出任平阳太守。虽然亡了国,但慕容家族毕竟是英雄家族,不要说慕容霸,连亡国之君慕荣暐都暗藏着变天帐,做梦都想有翻身的那一天。肥水之战,前秦国大败,慕容家族终于等到了机会。

慕容霸随苻坚南征,肥水兵败,他的部队是前秦军中唯一完整的部队,慕容霸把这支部队交给苻坚,自己来到河南另起炉灶。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慕容霸在荥阳称燕王,建立后燕国,招兵买马,一下子部队发展到二十万。是年农历3月,慕容暐的另一个兄弟慕容泓起兵华阴,慕容冲起兵平阳,与慕容泓合兵,与前秦国在关中展开血战。慕容泓待下严苛,被部下所杀,将士们拥立慕容冲建立了西燕国,与前秦国展开血战。慕容冲连破前秦军,率兵一路杀到长安城下,苻坚气得半死。城里的慕容暐以儿子结婚为名,请苻坚赴宴,准备在席间将他干掉。太过疏阔的苻坚还就真的要去,幸亏天降大雨没有去成。后来慕容暐计谋暴露,气伤了心的苻坚将城中鲜卑人全部杀掉。

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慕容冲猛攻长安,苻坚身中数箭,前秦国眼看敌不过西燕国。苻坚留太子苻宏守长安,自己率部逃往五将山(今陕西岐山一带),结果被后秦国姚苌所杀。苻宏守不住长安,也弃城而逃,最后向东晋投降。西燕皇帝慕容冲杀进长安,一声令下,西燕军立刻在长安城里展开一场大屠杀。长安城又遭到一场浩劫。

慕容冲占了长安,打算以此为都城,把关中作为西燕国的地盘,但他手下的鲜卑人都想回河北去,因此对慕容冲怨声载道。慕容冲自己只顾花天酒地,在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农历2月爆发兵变,慕容冲被杀,西燕国全体四十万军民大举东归。先是慕容冲的儿子慕容遥被立为皇帝,后又被杀,西燕军民又立慕容泓的儿子慕容忠为皇帝,后也被杀。西燕军民东归途中,得知慕容霸已建立后燕国,不敢再往东走,乃拥立慕容永,慕容永击败前秦国在山西的余部,西燕国就占据了今山西一带。

慕容霸的后燕国是当时北中国最强大的国家,东晋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慕容霸以势不两立之态对西燕国发动进攻,次年攻破西燕都城长子,杀慕容永,西燕国灭亡。这时,北国雄鹰拓跋珪已经崛起,他派兵来救西燕国,已来不及了,从此与后燕国结下了梁子。

东晋太元二十年(公元395年),后燕国太子慕容保为元帅,率大兵攻北魏。拓跋珪以佯败诱敌深入,农历11月,北魏兵于参合坡偷袭燕军,燕军大败,四五万人被俘,慕容保仅以身免。被俘燕军全部被魏兵活埋。东晋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农历3月,已是七十一岁的老英雄慕容霸,率重兵前来复仇,力斩魏国勇将拓跋虔,掳其部落三万余户。燕兵过参合坡,见去年燕兵尸骨累累,全军哭声震天,老英雄慕容霸气恨难当,吐血而亡。慕容霸一死,拓跋珪再也无所顾忌,起兵攻燕夺取晋阳。农历10月,慕容保率步骑十六万,偷袭拓跋珪。拓跋珪死里逃生,立即组织反攻,将后燕国重镇中山和邺城包围。慕容保离开中山打算逃回辽东龙城据守祖宗故地。中山剩余的燕兵坚持了大半年,最终被北魏大军攻克。坚守邺城的是慕容霸的兄弟墓容德,失了中山后遂带了四万户出逃。

慕容保在逃回辽东的途中,他的长子慕容会又和他父子相残。慕容会也是一员勇将,甚得祖父慕容霸的喜爱,但慕容保却立小儿子慕容策为太子,慕容会向老子发起进攻,兵败被杀。而慕容保也被他的亲家杀死,他的另一个儿子慕容盛杀死岳父,报了杀父之仇,自立为后燕主,在位三年,也被手下杀死。慕容保的幼弟慕容熙即位。慕容熙是位花花公子,干了不少荒唐事,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三年(公元407年),被他迫害的燕将冯跋潜入龙城攻杀慕容熙,建立北燕国,后燕国灭亡。

当年慕容德率部逃出邺城后,辗转夺取了青州(今山东青州),建立了南燕国。慕容德死后,其侄慕容超即位。东晋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东晋大将刘裕起兵北伐南晋,大破南燕军。慕容超逃回都城广固,晋兵将城围得水泄不通。南燕向后秦国求援,但后秦国当时正被刘勃勃的赫连夏国打得焦头烂额,自顾不暇。东晋义熙六年(公元410年),被围困大半年的南燕军民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开城迎接晋军,慕容超突围被擒,南燕国灭亡,山东半岛至此重新归于东晋王朝。

自公元337~410年止,鲜卑慕容部的四个燕国先后崛起,纵横北中国,叱咤风云七十余年,最终四个燕国全部在内讧中了结。

其后,即有鲜卑慕容部族人多有以故国名称为汉化姓氏,称燕氏,归并入北魏王朝,最后分别融入汉族、蒙古族、女真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唐末五代时期的桀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桀燕国,是唐末五代时期军阀割据之地,是原燕王、卢龙节度使刘守光割据的势力范围,故地位于今北京和河北北部,割据的时间为公元895~913年,正式称帝割据的时间为公元911~913年仅二年。

唐朝末年,刘守光曾因与担任卢龙节度使的父亲刘仁恭爱之妾罗氏通奸,被刘仁恭一顿棒打后,怒绝父子关系。

唐哀帝李柷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刘仁恭在城外大安山享乐,城中没有任何戒备,宣武将军李思安率军攻陷幽州(今北京)。当刘守光从城外率军进入击退李思安后,随即自称卢龙节度使,并派兵擒住父亲刘仁恭,将其囚禁起来。此后,刘守光与其兄义昌节度使刘守文不断自相攻击,到了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再擒刘守文,随后即将兄长杀害,同时兼有了两镇之地。同年,刘守光为后梁太祖朱全忠封为燕王。

刘守光本性平庸愚昧,在兼并义昌后骄傲自满,曾口出狂言:“我地方三千里,带甲三十万,直作河北天子,谁能禁我?”自认为父兄的失势都是上天所助,其荒淫和暴虐的程度与日俱增,而相邻的各节度使欲使其恶贯满盈,亦表现出畏惧卢龙的态度,刘守光由是有称帝之意。

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农历8月,刘守光不顾众将臣的反对,坚持要登极称帝,国号大燕,改元应天,史称“桀燕”。

桀燕政权建立后,立即不断受到晋王李存勖的攻击。后梁乾化三年(桀燕应天三年,公元913年)农历11月,李存勖攻陷幽州,俘获被囚禁已久的刘仁恭,而刘守光在逃亡后不久亦被擒住。至此,桀燕国灭亡。

后梁乾化四年(公元914年),刘氏父子而人被献牲于太庙。李存勖在监斩刘守光时,刘守光至死求饶不绝。在刘守光的族人后裔中,有以先祖所创桀燕国国号为姓氏者,称燕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钦巴莎玛氏,原为吐蕃语,在藏传佛教中为莎玛寺中的神祉,汉义就是“燕子”。

燕子对于藏族、蒙古族牧民来说是春天到来的征兆,燕子飞来,草原万物复苏,牧场生机盎然,预示美好的开端,因此又称“春之神”。所以,蒙古族中有人在北宋时期即以汉字单姓“燕”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燕济氏,亦称颜济氏、严穆吉氏,满语为Yangi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燕氏、颜氏、严氏、杨氏、吉氏、穆氏等。

⑵.满族燕札氏,亦称颜扎氏、颜查氏、阎拉扎氏、颜之哈拉氏、库雅拉彦札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颜盏部,以姓为氏,满语为Yanja Hala,世居雅兰西楞(今俄罗斯滨海地区苏城东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民间多冠汉姓为燕氏、颜氏等,官家则多冠汉姓为阎氏、张氏等,其中的张氏为乾隆大帝赐姓。



得姓始祖:召公奭、姞伯倏、燕召公(姬筮)、燕王喜(姬喜)、吕通、刘泽、刘定国、刘旦、司马机(司马几)、慕容世家、刘守光。

燕氏的历史名人 -- 燕 伋:(公元前541~475年),字思;陕西千阳人。著名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

周景王姬贵十四年出生于今千阳县水沟镇燕家山。

据燕氏家谱记载,燕伋一家三代同堂,有祖父、祖母、父亲和母亲。是一个家道殷实、知书好礼的耕读传家之旺族。燕伋的祖父名燕公胜,父亲名燕公滕。

当时,孔子在山东曲阜办学受徒,声名远扬,世人共仰。燕伋的父亲早就想让儿子远去山东求学。但因儿子年幼,路途遥远,未能成行。

燕伋十八岁取妻壤氏,贤而知礼。十九~二十岁时,不幸父母相继去世。二十二岁那年,他遵照父亲的遗愿,负笈千里,到山东曲阜参与“杏坛”笔者拜师求学。

二十三岁时跟随老师孔子及同学南宫敬叔、仲由等人,周游列国,考察周社会的吏制和道德规范。用孔子的话说就是“问礼”。因为周王朝是周公姬旦辅佐期兄建立的国家。孔子领众多学生到周,一是问礼、学礼,二是传播儒家学说和齐鲁文化。燕伋在孔子门下读书,周游考察,经过五年,于二十七岁回故里。

在家过了八年耕读生涯,三十五岁时又去齐国,跟随老师孔子读书考察。后随孔子至齐国。浏览了齐桓公庙,瞻仰了一朝霸主齐桓公的画像,受到齐桓公雄才大略、英风豪气的熏染,开阔了眼界,扩大了胸襟,增长了见识与学问,较全面的接受了齐鲁文化的熏陶与洗礼。这次,他在鲁国住了五年,四十岁回到了千阳。

燕伋第二次从鲁游学归来,开始在渔阳(千阳古称)办学教书(当时在西关裴家台),正式传授儒家学说。他在渔阳办学十八年,直到周敬王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因孔子的儿子伯鱼去世,他第三次去鲁,留住四年,正欲返回时,不幸又逢尊师去世,又留在了鲁国,与众同学为尊师治办丧事,戴孝守灵三年,辞鲁归里。

其时年高六十五岁,回家又一年后因病去世。后人在他的千阳故居建立了“望鲁台”,号称“尊师第一台”。



燕 达:(生卒年待考),字逢辰,开封人(今河南开封)。著名宋朝将领。

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

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行伍出身,善于骑射,喜欢读书。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砦。宋哲宗时官武信军节度使。

宋神宗即位后,曾问他用兵以什么当先,他说应以爱为先。宋神宗又问:“爱超过威可以吗?”他答道:“威不是不可以,但要以爱为先。”由此深受宋神宗赞赏。

当时西夏人三万骑薄城,战竟日不决,燕达所部当时只有五百人,他跃马奋击,所向披靡。因功擢鄜延都监,数次率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走,遣燕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但宋神宗以燕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西上阁门使、领英州刺史,为秦凤副总管。

讨破河州羌,遂降木征。迁东上阁门使、副都总管,真拜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燕 肃:(公元?~1040年待考),字穆之;山东青州益都人,后迁居阳翟(今河南禹县)。著名宋朝礼部侍郎、计量器具发明家、书画家。

幼年贫困好学,中进士后,曾任左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等职。

宋仁宗明道元年农历4月19日(公元1032年5月30日),宋代著名科学家燕肃知青州事到任。

燕肃祖籍青州,五代时为避战乱,举家迁居曹州(今山东曹县)。他少年孤贫,但勤奋好学,曾游学四方,至四十五岁中进士第。燕肃曾先后在凤翔府、临邛县、考城县、河南府、赵州、明州、梓州、毫州、青州、颍州、邓州等地做过地方官,后以礼部侍郎致仕。他不仅是一位能干的官员,而且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对宋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潮汐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宋朝时期,人们并不知它的成因,于是产生了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推测。自宋赵宗大中祥符九年起(公元1016年),燕肃利用在沿海州县做地方官的机会,对各地海潮的涨落进行了认真的记录。经过多年的考试,他于宋赵宗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写成了著名的《海潮论》,并绘制了《海潮图》,对潮汐现象作出了科学的解释,认为潮汐形成是由于日月的吸引所致,并指出一月之中朔望潮大,止下弦潮小的发生规律。他还对潮候进行推算,指出了每天海潮涨落的时间,为当时的渔业生产和海上交通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依据。

指南车是中国古代行军作战时测定方向的仪器,但至宋朝便已经失传。燕肃根据简单的文献记载重新设计,于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复原并改进了古人发明的指南车。燕肃制造的指南车为双轮独辕,车上一个木人伸臂指南,由于齿轮系的作用,不管车向什么方向行驶转变,木人的手臂始终指南。

就在同一年,燕肃又制成了计里鼓车。这是一种记录行程的仪器,东汉时期即已有之,后来也失传。燕肃制造的记里鼓车也为双轮独辕,车分两层,上层置执锤木人与鼓,下层设执锤木人与钟。车行一里,上层木人击鼓;行十里,下层木人击钟。指南车与记里鼓都是根据差速齿轮原理,通过车轮带动车箱内的齿轮转动而制成的,而欧洲直到十九世纪才发现和运用差速轮原理,比起燕肃的创造晚了近一千年。

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燕肃又制成了当时最先进的计时器——莲花漏。莲花漏用上下两柜盛水,上柜的水漏入下柜,下柜的水漏入石壶。石壶上有莲叶盖,盖中插入上端刻有莲花的木质浮箭,箭上标示刻度。水浮箭升,视刻度即知时间。标有刻度的浮箭视二十四节气和各地纬度的不同而更换。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莲花漏颁行全国使用。

当时著名文学家苏轼在《徐州莲花漏并序》中说:“故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燕公肃,以创物之智闻天下。作莲花漏,世服其精。”

到了元朝,科学家郭守敬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得到了一件石本莲花漏图,很可能就是燕肃遗留下来的石刻本。

燕肃还善画山水,笔墨幽雅,也能人物、牛马、翎毛等,成为后世人尊敬的宋朝书画家之一。



燕文贵:(公元967~1044年),一作燕贵,又名燕文季;吴兴人(今浙江吴兴)。著名北宋画家。

燕文贵曾入图画院为祗侯。工画山水、人物,尤擅山水,其特点创豆瓣皴,轨重似素描带染,细碎清润,观之可爱。他不泥古法,自成一家。所作山水画富有变化,时称“燕家景致”。

其作品流传至今的有《溪山楼观图》、《烟岚水殿图》等。



燕鼎九:(公元1894~1941年),河南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抗日英烈。

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次年毕业。

1927年8月,燕鼎九在中央军校第五期任区队副。1929年先后入中央军校研究班第七、第八期为学员。

1939年在河南省保安司令部教导队军官队任第一期学员上校区队长。次年,燕鼎九转任河南省汝南第八军分区上校保安副司令,并为第一战区游击挺进军总指挥部第二十二纵队副司令。

1941年1月下旬,日寇调集十五万余众由鄂豫边境沿平汉线三路北犯,企图消灭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打通平汉线交通。中国守军以游击部队同日寇保持正面接触,诱敌深入。燕鼎九奉命率部抗击,在汝南城郊与日寇展开激烈战斗,击毙日寇多名。后终因敌众我寡,力竭被俘。

日寇急于获取中国军队的行动计划,用麻绳将燕鼎九捆住,滥施酷刑,连番逼问。他宁死不屈,忍受着巨大痛苦,用头猛撞墙壁,以图舍身殉国。日寇连忙将其拉住,他大声怒斥日本侵略者。日寇一无所获,恼羞成怒,用刺刀连刺其喉管,英勇牺牲。

燕鼎九壮烈殉国后,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追赠其为陆军少将军衔。



燕 亮:(公元1938~今),蒙古族,一名巴拉;内蒙古丰镇市人。著名当代美术家、教育家。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美术家,摄影家协会主席、副高级美术师。现任报执行主编和内蒙古剪纸学会常务会长、呼和浩特教育学院美术摄影系名誉主任等职。

四十余年来一直从事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美术编辑、民间美术研究及美术、摄影、剪纸专业团体的组织领导工作。共有一千五百余件美术、摄影作品和学术论文在省级、国家级和国外展出发表或被收藏,二十多件获国家级和省级作品奖。

主编出版书报十余种。培养美术摄影人才数百名,现大都成为自治区艺术界的骨干。1996年中国摄协颁给“全国十佳最高组织奖—金烛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给“全国最高荣誉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于“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8年评为全国“德艺双馨”优秀会员。



燕 杰:(公元1941~今),内蒙古丰镇人。著名当代美术家、教育家。

1964年毕业于内蒙古师大美术系油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美协常务理事、内蒙古油画艺委会副主席、内蒙古艺术学院副主任、副教授。

油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和参加国际对外文化交流展出,有的作品获奖、出版及被收藏。作品《晨》参加全国美展华北地区作品作品展,《奶奶和孙子》参中第六届全美展,《沙漠里的牛犊》参加中国首届油画展,《栅栏、牧女和牛犊》参加全国第二届油画展,《挤奶姑娘》参加全国“民族百花美术作品展”并获银牌,《七月》参加八届全国美展。部分作品选赴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及台湾、香港等地区展出。

论文《阿尔寒乌里雅孙石窟壁画艺术》发表在《美术史论》,有画册《水彩人像集》出版。

传略收入《中国美术家辞典》、《中国历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现代美术家辞典》等。



燕文龙:(公元1942~今),山西沁水土沃乡交口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7年在沁水县南阳乡参加工作,先后在土沃公社、张村公社任通讯员。1959~1960年在沁水县法院任法院警察。

1960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60~1970年在陆军第一九六师任战士、文书、保密员、政治部干事。1970~1980年在北京军区司令部办公室任秘书、副科长。1980~1990年在中央军委总参谋部任秘书、政治部副秘书长、群工部部长。

1990~2000年在总参测绘学院、炮兵指挥学院任政治部主任、副院长。

1993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0年12月至今离职休养。



燕柳林:(公元1956~今),山西阳城人。著名当代商业画家。

曾参加湖北省青年美术节展览,香港—中国’90国际艺术大展,台湾—中国现代水墨大展、中国—美国现代水墨巡回展,湖北—台湾现代水墨联展等。

作品及艺术活动曾在《中国美术年鉴》、《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国美术家》、《江苏画刊》、《广州美术家》、《美术界》、《中国画》和台湾《艺术家》、美国《FIRTLINE》等上发表,作品曾在大陆、香港、台湾、美国、英国等收藏。

跟帖时间 2010-05-16 06:52:0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燕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燕国启姓;范阳阀阅:全联典指燕氏的郡望和源流。

用兵先爱;抚民以宽: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开封人燕达,字逢辰,行伍出身,善于骑射,喜欢读书,哲宗时官武信军节度使。宋神宗曾问他用兵以什么当先,他说应以爱为先。宋神宗又问:“爱超过威可以吗?”他答道:“威不是不可以,但要以爱为先。”由此深受宋神宗赞赏。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江西德化人燕善,明永乐年间举人,官武陵令,宽以待民,以循良著称。后官太仆寺丞。

官荣亲卫;业授圣门: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燕达善骑射,以材武选隶亲卫。下联典指春秋时期的燕伋,孔子弟子。

兰征业梦;莲漏按时:上联典指春秋时期的郑文公之妾燕姞梦天授以兰而生穆公。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燕肃造莲花漏计时,分刻不差。



2.七言通用联:

春秋圣门列高弟;永乐德化有循良:上联典指春秋时期孔子的得意弟子有燕伋,字思。下联典指明朝永乐年间的举人燕善,授武陵令,以循良称、擢太仆寺丞。

挥毫成就渡海图;聚贤为筑黄金台: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著名画家燕文贵,吴兴人。画山水、人物自成一家,有“燕家景致”之称。古籍上称其所绘《船舶渡海图》,“大不盈尺,舟如叶,人如麦,而樯帆槔橹,指呼奋踊,尽得情状。至于岛屿相望,蛟蜃杂出,咫尺千里,尤为物妙。”下联典指战国时期燕昭王的事典,燕国为齐国所破,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为郭隗筑黄金台,师事之。士争趋燕,国以富强。

刻木牍而除追扰;作莲漏以寂晨昏:全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礼部侍郎燕肃,计量发明家。山东益都人。举进士,性精巧,造指南、记里工鼓,计算方向和里程,十分精密。又创造莲花漏法以计时,非常准确。

跟帖时间 2010-05-16 06:50:2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燕氏的字辈排行 -- 河南商城燕氏字辈:“代宏恩福寿康宁”。

河南鲁山燕氏字辈:“鸣兆胜石…”

河南燕氏一支字辈:“景君守时国廷天克锡会元学义志昭永振”。

江西广饶燕氏字辈:“金木水火土”。

江西南昌燕氏字辈:“尧舜金师大龙楼凤阁高万明瞻旺远洪政乐安祥”。

山东烟台燕氏字辈:“乔振丕焕…”

山东东营燕氏字辈:“子治传勤…”

湖北荆州、云梦燕氏字辈:“永士文宗德朝庭万代相福寿保恩康国正天星顺官清明志安”。

湖北宣恩燕氏字辈:“上宗启树学正为良道明德立元远策长洪开锡进家声丕显□□□□永定承康”。

湖南桃源燕氏字辈:“绍宗起序学正为良道明德立源远泽长宏开锡庆永登平康家声丕振百世其昌乾坤月朗贻爱甘棠孝贤礼义荣耀东方”。

陕西宁强燕氏字辈:“天朋永武成大定”。

安徽怀远燕氏字辈:“汝广克金…”

河北献县燕氏字辈:“祥宝世金海相培换”。

山西翼城燕氏字辈:“兆秉列永继”。

燕氏一支字辈:“永兴绍启光先才”。

燕氏一支字辈:“景君守时国廷天克锡会元学义志昭永振统承淑纪有祥万生同发光成清瑞开庆中良全兴希公维广绪传世常建道安正文修显扬”。

燕氏一支字辈:“明风宏闻世君开有国朝贤能尚学守忠信传家宝”。

跟帖时间 2010-05-16 06:48:5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燕氏的家谱文献 -- 江苏燕氏族谱,谱序一卷,世系宗图一卷,(清)燕训路、燕训诰等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三卷、首卷、世系宗图。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

河南济源燕氏族谱,(民国)燕氏宗族续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河北献县燕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省献县十五级乡小营村。

湖南桃源燕氏族谱,(现代)燕氏合族续修,2000年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跟帖时间 2010-05-16 06:47:5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燕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上谷郡:战国时期,赵国公子嘉自立为代王,驻军上谷。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后置上谷郡,治所沮阳(今河北怀来),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地区。

范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2.堂号:

上谷堂:以望立堂。

范阳堂:以望立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

召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想要振兴燕国,就以优厚的待遇向天下招贤。他拜郭隗为老师,为他筑黄金台,于是许多贤士从四面八方奔赴燕国,燕国于是得到振兴。

树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6 06:46:4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燕氏的迁徙分布 -- 燕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五十八位,人口约三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9%左右。

燕氏族人中的一支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打败商纣得天下后,分封各路诸侯。其中有一位叫姬爽的贵族被封到燕地(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一带)为王。到了战国末年,燕国被秦国灭掉。而姬爽的后代就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燕氏,形成了一支燕氏。

另有一支燕氏可以追溯到商王朝时期,那时有位叫伯倏的贵族被封到燕地(今河南延津),建立了燕国。伯倏的后代也以燕作为姓氏,是今天燕氏的另一个来源。

在古代,燕氏的望族大多出自于上谷郡。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上在周王朝时期有两个燕国,传自周召公的燕国史称北燕,另外还有一个南燕,位于今河南汲县的西方,是黄帝一支后裔的封国。

先秦时候的南燕和北燕,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一个是周文王之子召公奭的后代子孙世代相传,一个则是传自黄帝轩辕氏。但是他们的源流,追溯其根本,都是黄帝的姬姓后裔。不过,南燕存在的历史没有北燕的时间长,根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上记载,周召公奭的后代以国为氏,又有黄帝的后裔,这个燕国最先灭亡,也是以国为氏。

其后,历经汉朝、三国、晋朝、十六国、南北朝、五代等历史时期,均有以“燕”为国号的割据势力出现,大多在中国北方的华北地区出现,这些政权覆灭后,王族国人中皆有以国号为姓氏者。

后来燕氏望族出范阳郡,即现在的河北省汲县一带。

燕氏族人登上历史舞台后,都表现得比较突出: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位燕伋,曾被后世追赠为渔阳伯;汉朝时期有首先发现上官桀谋反,后被封为宣城侯的功臣燕仓。两晋以后的民族大迁徙,燕氏随之南迁,使这个源自河北、河南的古老姓氏在中国南方也渐渐强大起来,像北宋画家文贵,就是吴兴人(今浙江吴兴)。北魏时期的镇远将军燕风、河内太守燕崇,隋朝时期的大将燕宋,宋朝时期的武信军节度使燕达、画家燕文贵、计量发明家燕肃等,均是燕氏家族中的名士。

跟帖时间 2010-05-16 06:45:1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燕氏的各支始祖 -- 燕桂茂:字榜,明洪武时由山东沂水县任龙阳教谕,喜桃花源山水,遂开基于桃源县白石村。族人分布于本邑阳谷、赫曦、杨溪、沙坪、澄溪、硖洲、木塘、陬溪等乡,以及常德善卷村、沅陵柳林汊等地。迄今递传二十二代,桃源县境内男女丁口约四千余人。是为湖南桃源燕氏始祖。

跟帖时间 2010-05-16 06:44:0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