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氏的历史名人 -- 雍 纠:(公元前?~697年待考),著名春秋时期郑国大夫。
郑庄公死后,发生继嗣之争,小儿子郑厉公赶跑了大哥姬忽继位。他管着郑国,管了没一会儿,发觉并不过瘾。一天他在花园散步,对亲信大夫雍纠抒发感情说:“你看天上的飞鸟,想飞就飞,想叫就叫,我贵为国君,反不如鸟儿来得自在。夕阳雨夜,引起寡人多少忧愁。”
雍纠一听,明白了,跪下说:“在下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愿为主公除去祭足一患。”原来,郑厉公手下大臣祭足是郑庄公时代的重臣,十分傲气,相当专权,郑国大事小事都被他管,把郑厉公架空了。
郑厉公问:“你不是祭足的女婿吗?杀你的岳父,你肯吗?”
雍纠回答:“主公您放心,明早祭足出城办事,我于路上设宴送行,用鸩酒毒死他。”于是,雍纠早早回家准备。他的夫人,也就是祭足的闺女,一看丈夫神色不同以往,便反复盘问。雍纠是实诚人,不会做戏,索性和盘托出准备谋杀老丈人祭足的计划,并请他夫人跟他一起保守机密。
祭大闺女觉得,如果就咱两口子保守机密,力量还不足够,就打电话给老妈,请老妈也过来帮忙保守机密。“祭大闺女”问老妈:“丈夫和爹,哪个更亲啊?”
妈随口回答:“当然是爹亲了啊。丈夫嘛,人人都可以当丈夫的,而爹却只有一个,怎么能比啊。”
祭大闺女一听,觉得妈说的有道理,老爹比起丈夫来不能总换。于是把丈夫雍纠要毒死老爹的事跟妈说了。老妈一听,这还了得,赶忙通知老公。
次日,谋杀人员如期在东郊设帐,雍纠持酒给外出公干的岳父祭足饯行。祭足大喝一声,目睚尽裂,把酒拍在地上,果然是烈性毒酒。众人冲上去,捆住雍纠。当刽子手准备砍掉雍纠脑袋的时候,雍纠爱恨交织地望了一下他的娇妻,说道:“我的意中人,你曾经对我说,你要和我一起保守秘密。可是我猜中了这开头,却猜不中这结尾。”
刺杀的主使人郑厉公躲在宫殿里,听说雍纠反被祭足杀了,叹口气道:“谋及妇人,宜其死也。”已经打草惊蛇了,郑厉公不想干坐等死,趁着风高夜黑,逃跑出国。
郑厉公的大哥公子忽本来是郑庄公指定的继承人,被郑厉公赶跑了的。现在,便趁国内出现真空跑回来主政,没两年,又被杀死了。接下来,相继走上郑国君主位的是郑庄公的另外两个儿子,但也都死于非命。
史说,治大国若烹小鲜。郑国几个国君走马灯似的交替变更,国力大衰,郑庄公时代的风光,被折腾得一去不复返了。春秋时代第一个百年,公元前八世纪的故事就这样告终了。
雍 子:(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时期楚国大夫。
羊舌鲋(公元前580~前531年),一名叔鲋,字叔鱼。羊舌鲋担任楚国司寇后,受大夫韩起之命处理一桩诉讼多年未决的土地纠纷案。当事者是晋国两个地位显赫的人物:邢候和雍子。
邢候的封地和雍子的封地毗邻,封地的界限事前没有严格划分。雍子便扩大边界侵占了邢候封地,导致相互之间不断争夺。
羊舌鲋经调查后,发现错在雍子。雍子得知是羊舌鲋来办理这桩公案,便将自己的女儿许给羊舌鲋为妻。羊舌鲋得到雍子的女儿,便不问是非曲直,宣判罪在邢候,雍子无罪。
结果,邢候听判后怒不可遏,就在王宫内当堂拔剑将雍子和羊舌鲋刺死了。
后来韩起询问羊舌鲋之兄羊舌肸:您看,这桩案子到底是谁有过错呀?
羊舌肸沉思了一会儿,回答道:都有罪!
由于羊舌鲋徇私枉法,死后仍被晋国贵族论律定为“墨”罪(贪以败官为“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奴隶制法典钉在耻辱柱上的贪墨之官。
雍 禀:(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齐襄公出猎郊外时被大夫连称、管至父所弑。两人奉公孙无知为君。公孙无知,即姜无知。管至父拥立有功,被拜为亚卿。
篡位要树名声,树名声要招贤人。于是这管至父想起自己的族侄来,就是管仲,推荐给公孙无知。公孙无知要召见管仲,管仲说:这些人,名不正、言不顺,众人不亲不附,刀架在脖子上还不自觉,还想连累我,我得走。想到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女,于是和召忽带公子纠出奔鲁国。
公孙无知元年,百官聚集朝房,见连称、管至父意气洋洋,于是众臣人人怨愤。连、
大夫雍禀见众人不附,便散步谣言说:“有客人从鲁来,我听说公子纠将率领鲁军伐齐,你们听说了吗?”各位大夫都说没听说,雍禀就不说话了。
退朝后,各大夫都想知道这件事,便纷纷到雍禀家里打听。
雍禀等大家差不多到齐了,探大家的口风说:“你们觉得鲁军伐齐这事怎样?”
大夫东郭牙说:“齐襄公虽然过分,但是孩子没错啊,都是好孩子,我们都等他来啊。”于是有人开始哭泣起来。
雍禀见群情如此,说:“我也是人啊,我卑躬屈膝,想的是委曲求全,你们如果愿意,我们一起杀了逆贼,迎立先君之子,难道不是大功?”
东郭牙问怎么办?雍禀说:“老大夫高敬仲,德高望重,连称、管至父多次巴结不上,如果他摆酒设宴,请连、管二贼,二贼必然赴约,埋伏刀斧手,关门杀贼,易如反掌。我则托言公子纠之兵信进见公孙无知,他愚蠢且没有勇力,等他近身,出其不意刺杀他,谁也救不了。等我事成,举火为信,高敬仲那里立刻对二贼下手。”
东郭牙说:“好!高敬仲疾恶如仇,我去见他,必然应允。”于是东郭牙连夜造访高敬仲,告诉他如此如此。
高敬仲果然让东郭牙去请连称、管至父,请他们饮酒。连、管二人果然如约。
高敬仲关了门,假意对连、管二人说:“襄公无德,我日夜担心国家安危,幸亏你们两位将军援立新君。我老了,当时病了,也没去称贺。近来稍微康复,摆了酒,请两位来,一来表示感谢,二来我的孩子们还得你们多照顾。”连、管二人谦谢再三。高敬仲传命将大门紧闭,说:“今天喝酒图痛快,不醉不休。”
雍禀揣了匕首,求见公孙无知。启奏:“公子纠带领鲁兵起兵伐齐,得早做打算。”
公孙无知便问连、管二人何在。
雍禀答道:“连国舅与管大夫在城郊喝酒没回来,百官都在朝中专侯主公议事呢。”
公孙无知出了朝堂,众大夫一拥而上,把他围在中间。雍禀拔出匕首,从后面一刀刺进公孙无知的后心,血流满地,登时气绝。公孙无知当朝仅月余。
刺杀了公孙无知后,雍禀立即命人在朝门外放狼烟,烟入高天。
高敬仲陪连管二人酒不过三巡,门人报说:外边起火啦。高敬仲起身就往内室走。
连管二人正纳闷,刚想问个明白,预伏的杀手蜂拥而起,把两人砍翻。连、管的随从都手无寸铁,一同遭杀。
之后雍禀同各位大夫陆续到了高府,于是大家商议,一面将二人取了心肝祭奠齐襄公(古人野蛮,残忍),一面派人去鲁国迎公子纠。听了消息,鲁庄公大喜,即刻为公子纠起兵。
当有大夫施伯劝谏说:“齐、鲁两国互为强弱,一山二虎。齐国无君,对鲁国有利,所以别急,不如以静制动,还是先看看再说吧。”
鲁庄公于是犹豫不决。鲁庄公的母亲文姜自从齐襄公遇害后,便日夜催促鲁庄公兴兵讨伐公孙无知。现在听说公孙无知已死,齐国派遣使者来迎公子纠,不胜欢喜,立即督促鲁庄公起兵。鲁庄公不愿违拗母亲,于是亲自率兵车三百辆,用曹沫为大将,护送公子纠回齐国。
管仲对鲁庄公说:“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更近,要是他们先到,我们就很被动了。不如这样,先借给我好马,我去会会他们…”之后,便发生了管仲箭射公子小白(齐桓公),争夺齐国君主之位的故事。
雍 锄:(生卒年待考),一名雍疸。著名春秋时期宋国大夫。
雍门子周:(生卒年待考),著名先秦时期人。
雍门子周,以琴见于孟尝君。
孟尝君曰:“先生鼓琴亦能令文悲乎?”
雍门子周曰:“臣何独能令足下悲哉。臣之所能令悲者,有先贵而后贱,先富而后贫者也。”
孟尝君曰:“否!否!文固以为不然。”
雍门子周曰:“然臣之所为足下悲者,事也。夫声敌帝而困秦者,君也;连五国之约而南面伐楚者,又君也。天下未尝无事,不纵则横。纵成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楚王、秦帝,必报仇于薛矣!夫以秦楚之强,而报仇于弱薛,譬之犹摩萧斧而伐朝菌也,必不留行矣。天下有识之士,无不为足下寒心酸鼻者,千秋万岁之后,庙堂必不血食矣!高台既以坏,曲池既以渐,坟墓既以下而青廷矣。婴儿竖子樵采薪荛者,踯躅其足而歌其上。众人见之,无不愀焉为足下悲之曰:‘夫以孟尝君尊贵,乃可使若此乎?’”
于是孟尝君泫然,泣涕承睫而未殒。雍门子周引琴而鼓之,徐动宫徵,微挥羽角,切终而成曲。
孟尝君涕浪汙增,欷而就之曰:“先生之鼓琴,令文若破国亡邑之人也。”
雍 齿:(公元前?~前62年待考),沛人(今江苏沛县)。著名汉朝将领。
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名武将,骁勇善战,很能打仗,因战功而被封为侯爵。
西汉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终于取得了政权。登上了皇帝宝座,称汉高祖,开始大封功臣,然封来封去,还是只封了萧、曹等二十多个亲信。一些人开始窃窃私语了,多少有些不服。
臣下不服,就容易闹事。这时,张良出现了。
张良是个老好人,并已封为留侯,刘邦的天下一半是他的功劳。在紧急关头,他似乎有些不客气地对刘邦说:“你本是一介布衣,同时也就是靠了你这一批兄弟朋友取得了天下,当了皇帝。本来,大家都是有功的,而你封功臣却只封了萧、曹等一些老朋友和你喜欢的人,你不喜欢的人尽都诛杀了。分封不均,诸将就要造反了。”言外之意就是:你一介布衣造反来都可以得到天下,更何况那些虎视眈眈的军中将领呢??
于是,刘邦开始着急了。昨办呢?张良问:“皇上一生最恨的,群臣都知道的那个人是谁?”
刘邦说:“就是雍齿啊。这家伙和我积怨很深,曾多次使我难堪,使我受辱,很想杀他。但因为他立的功很多,所以不忍心杀。”
张良说:“好,现在当务之急是先封雍齿以侯爵,并示以群臣。”
于是,刘邦赶快下令,封雍齿为什邡侯。一方面叫丞相御史办理定功行封手册,一方面置酒,亲自款待雍齿。如此一来,群臣背地里喜道:连雍齿都能封侯,我们还有啥话说呢。
雍齿呢,相当于白捡了一个什邡侯来当。试想:以刘邦的脾气,雍齿曾经背叛过他,还多次顶撞,充其量也就是是排在“不杀”之列,哪能给什么好处。况且汉朝本来实行的是郡县制,分封诸侯与国家的体制又相矛盾。没办法,要保住刚刚打下来的江山,权宜之计吧。也因此有了在民间流传的“汉高祖咬牙封雍齿”之历史典故。
就当时论,刘邦发圣旨的时侯肯定是咬着牙的。但君无戏言,圣旨一下,雍齿仰天大笑,到什邡走马上任去了。
什邡侯食邑二千五百户,虽不及张良的万户,但也相当不错了,毕竟是独占一方的诸侯国,级别也与将相排在一起,并且荫及三世子孙。
当时的什邡虽是区区一县之地,却因为有了雍齿,而被世人称为“汉之国中之国”长达六十三年(公元前201~前62年),而什邡县城也从此被称为雍城,一直沿用至今。
雍齿逝世后,大汉朝廷专为他修了墓。
据说,当时的雍齿墓高达四丈,宽四亩,墓园占地约六十亩,甚为堂皇;人们还专为他建了一座寺庙,名西雍寺,塑雍齿坐像,享香火朝拜。
什邡城所在地方亭镇,昔称雍城。史书记载:“雍侯墓在城西五里,墓前西雍寺。”
雍 陶:(生公元805~?年待考),字国钧;成都人(今四川成都)。著名唐朝诗人。
他是唐代后期的重要诗人,尤以写山水名噪一时,被称为“山水诗人”。
雍陶少年时家境贫困,因蜀中战乱,颠沛流离,羁旅他乡。他曾考试落第,写有《自述》诗:“万事谁能问,一名犹未知。贫当多累日,闲过少年时。灯下和愁睡,花前带酒悲。无谋常委命,转觉命堪疑。”叙述了他当时穷困潦倒和悲观失望的心清。他又曾把自己的诗文写成卷轴投送给当时的宰相裴度。
唐文宗大和八年(公元834年)登进士第,为当时名辈所推重。
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授国子毛诗博士。在长安,他与张籍、王建、贾岛、无可、徐凝、章孝标等友善,以琴樽诗翰相娱,时相唱和赠答。这些人中有的是当时名士,有的因怀才不遇而后归隐,他们对雍陶有相当影响。
雍陶在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出任简州刺史。简州的治所在阳安(今四川简阳)。
据说有一天,他送客到城外情尽桥,向左右问起桥名的由来。回答说:“送迎之地止此。”雍陶听后,很不以为然,随即在桥柱上题了“折柳桥”三字,并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这诗即兴而作,直抒胸臆,笔酣墨畅,一气流注。第一句“从来只有情难尽”,即从感情的高峰上泻落。诗人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断然口气立论,道出了万事有尽情难尽的真谛。“从来”二字似不经意写出,含蕴却极为丰富,古往今来由友情、爱情织成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无不囊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为情尽桥”,顺着首句的势头推出。难尽之情犹如洪流淹过桥头,顺势将“情尽桥”三字冲刷而去。
前两句是“破”,后两句是“立”。前两句过后,诗势略一顿挫,好象见到站在桥头的诗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自此改名为折柳”的诗句来。折柳赠别,是古代习俗。诗人认为改名为折柳桥,最切合人们在此桥送别时的情景了。接着,诗又从“折柳”二字上荡开,生出全诗中最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艺术光彩的末句—“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使人想见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恻的场面。
诗的发脉处在“情难尽”三字。由于“情难尽”,所以要改掉“情尽桥”的名称,改为深情的“折柳桥”;也是由于“情难尽”,所以宁愿他别情伤怀,离恨条条,也胜于以“情尽”名桥之使人不快。“情难尽”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故给人以一气呵成的和谐的美感。
虽然雍陶后来又曾出任雅州(今四川雅安)刺史,但后来雍陶却辞官隐居庐山,养疴傲世,与尘世隔绝而终。
雍 云:(生卒年待考),字幼山;兴元人。著名宋朝山水画家
进士出身,工山水,又善墨竹墨梅。
雍 献:(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画家。
山水画名盛一时,而又善于画竹和画梅花,并且不爱上色,用墨笔分浓淡,就使梅、竹生动多姿,这种画法称为墨竹、墨梅。
雍熙日:(生卒年待考),无为人。著名明朝围棋国手。
精围棋,称国手。士大夫与之竞技,皆不能胜。著有《弈正》。
雍 泰:(生卒年待考),字世隆;咸宁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进士,授吴县知县。
当时太湖泛滥,淹田近千顷,他筑堤防水,人称之为“雍公堤”。后召为御史,督管两淮盐务。
雍泰曾出任凤阳、南阳知府,官至山西按察使。太原知府尹珍途遇他时未回避,即被鞭笞。尹珍因此上诉于朝廷,并奏劾他杖死犯人,因而被捕入狱。赦免后降为湖广参议。
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雍泰起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宣府(今河北宣化)。边卒贫苦,他多方周济,颇得军心。后因被劾非法逮捕将校及其女婿受贿,被革职。
明武宗即位后,雍泰又起为南京右副都御史,提督操江,管理江防事务;辞不赴任。
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雍泰又起为南京户部尚书。因不肯阿附宦官刘瑾,上任仅四天便被解职。
在明朝历史上,雍泰是官位起起降降最多的官吏之一。
雍 焯:(生卒年待考),字阎仲;狄道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嘉靖年间官监察御史,曾巡按山东,奉公守法而有风采。
著有《过溪前集》二十卷,又《后集》三卷。
雍 恭:(生卒年待考),字可南,清水人。著名明朝官吏。
明朝时期的富川知县。富川地多瘴,前宫避古城寨莅事。雍恭修城缮学,复居县治,百姓安之。
雍家源:(公元1898~1975年),字海楼;江苏南京人。著名会计学家专家、现代政府会计制度的设计者。
雍家源早年留学美国芝加哥忠实信托银行实习员出身,后回国任民国政府审计院协审。
1930年国民政府财政部成立会计委员会,雍家源被委任为主任委员。
他主张改革政府会计制度,与他人合作设计《中央各机关及所属统一会计制度》,著有《中国政府会计论》,是影响很大的预算会计理论。
1935年,雍家源出任审计部审计及总务长,1945年任南京政府会计长兼南京各高校教授。
主要著作有《中国政府会计论》等。
雍文涛:(公元1912~1997年),贵州遵义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1934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教育工作者联盟。193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鄂西特委书记,鄂中特委常委,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政治部代理主任,延安中央党务研究室研究员,天门、汉川地委书记,新四军挺进支队团政委等职,是中共七大代表。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吉林省工委延边地委书记,延边军分区政委,东满省委吉东分省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吉林省委民运部副部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北人民政府计委秘书长、物资分配局局长、林业部部长,东北财委副主任,国家林业部副部长、森林工业部副部长,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委兼秘书长、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兼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市政协主席,国务院文教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委书记,广东省委常委、省委书记,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林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林业部部长、党组书记,林业部顾问。
1995年离休。在中共十二次、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列席人员。著有《林业建设问题研究》。
1997年9月7日在广州逝世,终年八十五岁。
雍文远:(公元1916~今),四川渠县人。著名当代经济学家。
早年就读于重庆中央大学、南开大学。
1948年获美国威斯康辛大烹经济学硕士,历任上海财经学院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经济学会、金融学会常务理事等。
主编有《社会必要产品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作用》等。
雍世鹏:(公元1933~今),甘肃康乐人。著名现代生物学、生态学家。
1951年,雍世鹏毕业于临洮中学,同年考入兰州大学植物学系,1953年转入西北大学生物系,1955年毕业后,被选拔考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1956年10月赴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生物一土壤学系留学,攻读副博士研究生学位,此间,他在苏联科学院草原定位站,完成了题为《中哈萨克斯坦植被复合体》的学位论文,并以优秀成绩于1960年10月成功地通过论文答辩,该校学位委员会授予他生物学副博士学位并颁发给证书。
1960年11月,雍世鹏回国,于1961年4月受国家教育部委派来内蒙古大学从事高等教育,至今已近四十年。
雍世鹏先后曾任讲师及生物系地植物学教研室副主任(1962~1980年)、副教授及内蒙古自然资源研究所副所长(1981~1985年)、1986~1994年被聘为生物系植物生态学教授,并继任内蒙古自治资源研究所副所长,1995年后继聘为生态与环境学系教授及生命科学学院学术委员。
雍世鹏曾带领学生参加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1961~1965年),进行植物资源调查。
在国家“六五”、“七五”、“八五”期间,雍世鹏先后主持和参与主持了《内蒙古草场资源遥感综合考察》等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并积极投入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和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等国家级综合性科研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他和同事们合作撰写的《内蒙古植被》以及由他为第一主编编绘的《内蒙古植被图》和发表的多篇学术论文,已成为现代生态学文库中重要的文献资料,受到国内外同行们的赞誉,并受到国家和自治区的多次奖励,他曾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二、三等奖多项。
基于雍世鹏多年来在生态学教育和自然保护事业领域所做的贡献,国家人事部于1988年给他颁发了《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于1989年授予他《热心环境保护事业的社会活动家》称号,国家教委为表彰他和同事们在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做出的突出贡献,于1989年发给《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的创建与发展》一等奖证书。
国务院决定自1991年起发给雍世鹏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证书,以资鼓励。
雍 涛:(公元1936~今),广西桂林人。著名现代哲学家。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7年7月武汉大学经济系提前毕业,1962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班毕业,后回武汉大学哲学系工作。曾任武汉大学哲学系主任、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毛泽东思想研究》杂志编委。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雍涛长期从事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武汉大学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一项,教育部文科博士点基金项目两项,湖北省社科基金两项。
出版著作时余部,主要有《毛泽东哲学思想大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毛泽东哲学的历史发展》、《毛泽东的探索——中国的1956~1976》、《毛泽东哲学分支学科研究》、《邓小平哲学研究》、《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历史反思》、《毛泽东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等。
发表论文百余篇,代表作有《毛泽东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贡献》等。其著作与论文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培养硕士研究生二十四名,博士研究生十一名。2000年9月赴美国参加第四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会上做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的专题发言,并对哈佛大学燕京书院、哈佛大学哲学系、纽约大学文理学院等单位进行了学术访问。
在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中,雍涛有其全面而又独特的思路和成就:
一是把毛泽东哲学思想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背景中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研究,注意同中国社会历史实际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文化的层面来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双重文化性格”,寻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深层机制。
二是认为毛泽东思想包括其哲学思想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应当从体系上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内在联系,同时也要研究不属于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早期和晚年的思想观点。
三是认为毛泽东哲学和邓小平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但重点在方法论上。因此在研究毛泽东、邓小平在哲学理论观点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的同时,更要着重研究他们的方法论原则,即开展毛泽东哲学分支学科和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的研究。
四是认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两个阶段,但就哲学而言,邓小平哲学不构成与毛泽东哲学思想并列的一个新阶段,而属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范围,是它发展的一个阶段;邓小平哲学主要不是以纯哲学形态出现的理论哲学,而是以方法论出现的“应用哲学”和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哲学”。这可以说是他研究邓小平哲学的独特视角。
雍 琦:(公元1936~2007年),四川泸州人。著名法律逻辑学家。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60年毕业于原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1962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师资班毕业回校后,数十年来一直在本校从事逻辑学、主要是法律逻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公开出版的独著、主编和合编的专著、教材约二十部,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论著中获省、部级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五项。
出版的著作主要有:《审判逻辑简论》、《审判逻辑导论》、《法律适用中的逻辑》、《法律专业逻辑学》、《逻辑》、《法律逻辑基础》等。
雍 西:(公元1946~今),女,藏族;西藏日喀则人。著名歌唱艺术家。
雍西少年时跟着挂树上的高音喇叭学的唱歌,1964年十八岁那年第一次进北京,专程道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演唱《北京的金山上》,周总理后来亲自为这首歌修改了歌词。
雍西后为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歌手,而后与同团相声演员韩宝来结婚,在1971年生下了当代著名歌手韩红。
雍德卿:(公元1952~今),山东济南人。著名当代医药学家。
副主任药师,主要从事医院制剂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雍歧龙:(公元1957~今),云南昆明人。著名钢铁专家。
1977年昆明工学院冶金系热处理专业毕业,1987年在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云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他从1978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开始,就从事微合金钢的研究,取得博士学位后又继续这方面的工作,对微合金钢的研究,有相当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发现了不少新现象,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计算方法及公式,包括第二相析热力学、形核长大动力学、第二相析出与晶体缺陷关系等基本问题,修改了M(CN)相沉淀强化公式。
在国内一、二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并撰写出“微合金钢”专著,系统地阐述微合金钢的物理冶金问题,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受到同行专家的重视。
1982~1983年,他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热轧轴承钢亚温锻造工艺”课题的研究,负责理论试验研究及推广工作,提出第二相尺寸均匀性,园正度及园正度均匀性的试验方法等理论问题,该课题曾获云南科技一等奖,有一定经济效益。
1986~1988年他主持“35SiMnB新型弹簧钢”研究课题,负责钢种设计,通过基础理论研究,生产工艺试验等,首次提出了该钢油淬工艺及用拉压实验Bauschinger效应法,测定弹簧钢抗松弛稳定性,采用35SiMnVB钢,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他基础理论知识牢固深厚,实际生产经验丰富,多年来承担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课程共五门十余门次,教学效果良好,每年均超工作量一倍左右,具有良好的学风和科研合作道德,有一定组织工作能力,得到同事及学生的良好评价。
雍炯敏:(公元1958~今),上海人。著名现代数学家。
1958年6月7日生,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数学系,1986年在美国普复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
在留学期间曾以博士资格考试第一名而获得该校为研究生设立的Maclane奖。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以优异成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又在得克萨斯大学作了一年博士后研究,于1987年回国任教。
回国后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近十门新课,指导硕士研究生九名,其中两名已毕业。
科研上他从事微分对策论及有关问题的研究,在追踪与躲避最优转换与脉冲控制理论、分布参数控制理论、反馈镇定理论等多个方向上获得一系列成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分别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已完成六十余篇论文,大多数发表在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美国数学评论主编L.D.Berkovitz称他的关于具转换与脉冲策略的二人零和微分对称理沦是国际上第一位研究这类问题的,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次获得国家教委和上海市颁发的优秀论文奖。 跟帖时间 2010-05-14 11:32:2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雍氏的典故趣事 -- 种玉之缘:《搜神记》中说:“洛阳杨雍伯常施义浆,解行路人口渴。”后有一人,把石于一斗,给予雍伯。并且说:“把石子种了,可得美玉,并得美妇。”雍伯就把石子种在田里。后来右北平徐氏有女,很美,雍伯欲聘其为妻,徐氏道:“需要白璧一双为聘礼。”雍伯就在种石处掘得白璧五双,喜聘徐女。后来,人们称良缘为“诗题红叶”、“种玉之缘”、“种玉为缘”。 跟帖时间 2010-05-14 11:30:0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雍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源自周代;望出平原:全联典指雍氏的源流和郡望。
返舟县令;种玉良缘: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雍泰为吴县县令,旧令离任,惯例馈楼船,惟泰不受。下联典出《搜神记》中雍伯种玉得美妇的故事。
2.六言通用联:
熙日围棋国手;兴元山水画家: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围棋国手雍熙日,无为人。著有《弈正》。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山水画家雍云,兴元人。字幼山,进士出身,工山水,又善墨竹墨梅。
3.七言通用联:
治国传循良之誉;工诗擅风雅之宗: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狄道人雍焯,字阎仲,嘉靖年间官监察御史,曾巡按山东,奉公守法而有风采。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成都人雍陶,字国钧,太和年间进士。擅长写诗,大中年间官国子《毛诗》博士,后出任简州刺史。
4.八言以上通用联:
乘夜破寇,功封县男;修城缮学,惠播富川: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龙州别驾雍无逸,吐蕃入寇,乘稚、夜破之,以功封什邡县男。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富川知县雍恭,字可南,清水人。富川地多瘴,前宫避古城寨莅事。恭修城缮学,复居县治,百姓安之。
书数纷更,直道驰声太学;才长吟咏,德政留名简州: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太学生雍冲事典。雍冲,洋州人。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国子毛诗博士雍陶,官简州刺史,有德政。 跟帖时间 2010-05-14 11:28:3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雍氏的字辈排行 -- 四川蓬安雍氏字辈:“可文呈宗太仕泽景兴其大德重天永弘登昭吉希”。
四川广元雍氏字辈:“文永占国自泽如天长修思万福祥先得应培祖加基汉大仓”。
四川南充雍氏字辈:“可文呈宗太仕泽景兴其大德重天永弘登昭吉希”。
四川南部雍氏字辈:“大生吕太昌西明学孝成”。
湖北鄂州雍氏字辈:“伯齿陶周昭日道尚宪刚朴时卅国里元世子孙昌荣大克振家声文武光全册中方尔后音勤俭承帮度俊秀耀门庭和孝节义本环宇享康宁”。
湖南湘潭雍氏字辈:“承受宗祖德永远子孙昌子孙昌荣克振家声文扬武烈厚泽光明门庭孝友品洁清贞”。
江苏浦口雍氏字辈:“之(芝)光永定太和”。
广西雍氏一支字辈:“财庆富君国广发继永纯顺德修振谱福中日月长”。 跟帖时间 2010-05-14 11:27:2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雍氏的家谱文献 -- 江西萍乡萍西雍氏族谱,(民国)雍庆秋、雍家傑等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燕贻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卷。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云南陆良雍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原版,近年合族整理手抄本。现被收藏在云南省陆良县芳华镇雍家村。 跟帖时间 2010-05-14 11:24:1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雍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时期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颖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东魏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北齐则改为长社县。隋朝初期曾废黜颖川郡。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川郡。
2.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颖川堂:以望立堂。
燕贻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4 11:23:0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雍氏的迁徙分布 -- 雍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八十四位,人口约二十二万一千五百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4%左右。
今北京市,湖南省的沅江市新华乡,江西省的萍乡市萍西镇,云南省的陆良县芳华镇,甘肃省的临洮县、康乐县,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上海市,山东省的济南市,云南省的昆明市,四川省的泸州市、渠县、成都市、南充市、蓬安县、广元市、南部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贵州省的遵义市,江苏省的南京市、沛县、淮安市、宝应县、如皋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中卫市、平罗县,安徽省的和县、台湾省等地,均有雍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5-14 11:21:4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