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11 21:21:16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552 跟帖次数 6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夏王朝缔造者大禹的老师,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上古时候,有一位叫鬰华的人,学识渊博,很有才能,大禹便称他为师,虚心向他学习本领,这位鬰华就是鬰氏的先祖。

因为先祖在上古就有崇高的地位,所以鬰氏家族在当时很兴盛,后来,传说在这个姓氏家族中出了个神奇人物,叫鬰林,还修炼成了仙人,其后裔子孙遂以其名字为姓氏,称鬰林氏,古音读作wèi(ㄨㄟˋ)。

在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宋玉在《高唐赋》中提到:“鬰氏出自鬰林氏复姓。”那位成仙的鬰林,其实原本就是鬰华的后代,而他的后裔子孙以先祖成仙之事为荣,曾将他的姓名合在一起作为姓氏,一度变为复姓鬰林氏。

现在的汉字“鬱”字被写成“郁”字,但在过去《百家姓》中,两个字是两种姓氏。由于两字的发音相同,而且鬱字笔画太繁琐,于是渐渐地被鬱氏族人简化写成鬱氏。

鬰氏族人后来大多简笔为鬱氏,多尊奉鬱华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郑国公子翩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苑》中记载:“鬰氏出太原,与蔚姓通。”

该支鬰氏是由蔚氏改字而来,源出蔚邑(今山西平遥、灵丘一带),是周宣王姬静执政时期(公元前827~前784年),有郑国公子翩被封于蔚邑,史称蔚翩。

在公子翩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蔚氏,由于“蔚”字作地名古读yuè(ㄩㄝˋ),成为姓氏后逐渐改读yù(ㄩˋ),后有部分族人改以同音字称鬰氏,因此该支鬰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后又由于“鬰”字又与“郁”字同义,是“郁”字的古体字,因此后来多改称鬱氏。

该支鬱氏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今读作yù(ㄩˋ)亦可。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鬰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鬰人,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实际上是祭祀人员,负责以鬰草贯祭,然后摆放在祭坛的指定位置,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属下有鬰鬯,就是助祭人员。

在典籍《周礼·春官》中记载:“鬰人和鬰鬯,以实彝而𨻰之。郑司农云:鬰,草名。十叶为贯,百二十贯为筑,以煮之鐎中,停于祭前。鬰为草,若蘭。”鬰鬯,就是负责串鬰草的小祭司。

鬰草,就是一种兰科植物,就是今称“圆叶虎尾兰”、或称“棒叶虎尾兰”的兰花品种。鬰草叶片为圆的,可以像钱币那样串起来,每十片叶子串为一贯,每一百二十贯为一筑。祭祀之时,将一筑鬰草放于鐎内煮熟,放于祭坛前,会散发出浓郁的兰花香气。

在鬰人、鬰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鬰人氏、鬰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鬰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后多简为鬱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秦、汉时期西南鬰林郡,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前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鬰林郡,故秦桂林郡,属尉佗。又水名,<山海经>载:鬰水出象郡。”

鬰林郡,在秦朝时期称桂林郡,到了汉朝时期改称“郁林郡”。

秦朝末期,率十万秦军向岭南地区伐拓的南海郡尉任嚣病故,由其副手龙川县令赵佗代理南海郡尉。赵佗趁中原农民大起义之机,向属下南岭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义军队进犯,并借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各级官吏们,全部换上自己的亲信。

秦子婴元年(汉高祖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赵佗起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建立了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在岭南地区成为割据势力。

汉高祖建立西汉王朝之后,一直采用羁縻政策,仍封赵佗为南越王。到了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南越国宰相吕嘉反对归附汉王朝,坚持地方割据,并发动叛乱,杀死了汉朝使者韩千秋、樛太后的弟弟樛乐以及两千汉朝卫兵。为此,汉武帝在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派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率军南下,两路夹击,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灭了南越国。之后,汉武帝重新调整郡县设置,改桂林郡为鬰林郡。

鬰林郡的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贵县,其时辖境包括了布山、安广、河林、广都、中留、桂林、谭中、临尘、定周、领方、增食、雍鸡等县,辖地包括了今广西南宁地区的大部分、柳州地区的大部分、玉林地区的北部、河池地区的东部和南部,百色地区的大部分,即今南宁市、柳州市、扶绥县、崇左县、宁明县、天等县、龙州县、柳江县、柳城县、鹿寨县、忻城县、来宾县、象州县、武宣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合山市、玉林县、平南县、贵县、桂平县、上思县、河池县、宜山县、凤山县、都安瑶族自治县、罗城县、百色县、田阳县、平果县、田东县、德保县、那坡县、靖西县、凌云县、乐业县等广大地区。

到了汉灵帝刘宏建宁三年(公元170年),鬰林郡太守谷永招抚乌浒族人十余万内属,皆受冠带,开置七县。到了三国时期,孙权在岭南地区初置广州郡时,曾囊括了汉朝时期的鬰林郡南部,即今田东、贵县一带均包括在内。

鬰林郡的住民,主要是古代百越民族,也包括了后来成为西南各少数民族的西南夷先民百濮族,在大汉王朝强盛之势下,有人以郡望为汉化姓氏者,称鬰林氏,后简为鬱氏,再简笔为郁氏,世代相传至今。

要注意的是,该支鬰林氏与第一个渊源中提及的鬰华后裔、即那位成仙的鬰林没有任何关系。该支鬰氏(郁氏)正确读音作yù(ㄩˋ)。

得姓始祖:鬱华(郁华)、鬱林(郁林)、公子翩(蔚翩)。

鬱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作师贤圣;望出太原:上联典指相传鬱华为夏禹之师。下联典指鬱氏(郁氏)的望族居太原郡。

颍川绩著;高阳名传:上联典指鬱让事典(郁让,失考待查)。下联典指鬱昭敏(郁昭敏,事典失考待查)。

明廷计吏;宋代名医: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临淮人郁新,字敦本,洪武年间官户部度支主事,官至户部尚书。长于综理,精于计算,所作规划,都很完备。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鬱继善(郁继善),医术精深,为一时所重。

书香门第;宰相世家: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湖广副使用权郁文博,上海人。景泰进士。致仕归后,居万卷楼,丹铅校核不去手,尝校刊陶九成《说郛》一百二十卷。下联典指春秋时期的鬱贡(郁贡),世为鲁国宰相,其后姓郁,鬱贡(郁贡)为鬱氏(郁氏)始祖之一。



2.七言通用联:

少年能作五伦伦;耆老身居万卷楼: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神童”郁植,字大木,太仓人。诸生,八岁应试,作《五伦论》,及长,研究古学,诗宗盛唐。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湖广副使用权郁文博。

避席厌闻文字狱;著书愿为稻梁谋:此联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自题堂联。郁达夫,浙江富阳人,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有《郁达夫散文集》等。

绝交流俗因耽懒;出卖文章为买书:此联为郁达夫自题联。



3.八言以上通用联:

万卷搜罗,题名雁塔;九流妙术,秘得凤阳: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湖广副使用权郁文博。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医鬱继善(郁继善),深于医术,为时所重。

跟帖时间 2010-05-11 21:29:4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鬱氏的字辈排行 -- 山东郯城鬱氏(郁氏)字辈:“□□树仁恒传家友万章”。

山东日照鬱氏(郁氏)字辈:“传家有万章树德耐克昌本立福恩荣开启庆善翔”。

江苏新沂鬱氏(郁氏)字辈:“广芝安爱庆恩光秉树连继宗传道德保守玉廷殿国瑞家昌汉恒培补泽乾一九开运迪汝其乃平年”。

江苏南京、江西安福、湖南永顺鬱氏(郁氏)字辈:“和光步国大德传家人文蔚启世代荣华”。

湖南湘西鬱氏(郁氏)字辈:“大德传家人文蔚起”。

湖北武汉鬱氏(郁氏)字辈:“文唯大光明万国绍学业百代定荣华”。

广西鬱氏(郁氏)一支字辈:“炳恒昌学德文星显”。

鬱氏(郁氏)一支字辈:“天坤似钢光怀锡元慕泽”。

鬱氏(郁氏)一支字辈:“锡汝树焕在锦洪桂柄堂”。

跟帖时间 2010-05-11 21:28:2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鬱氏的族规 -- 一,敬祖宗:

人之有身,皆祖宗所传之身也。有祖宗,而不知敬,是忘其祖者矣。夫所谓敬祖者,惟在建祠宇,以妥之;兴祭会,已祀之。务宜竭力培养,求为长远之计。慎毋恃强,而吞食祠费;毋败行,而玷辱先人。如是,则祖宗安,而子孙自受其福矣。

二,敦孝弟:

人伦万事,根本孝友。人生大节,门内乖张,则根本已坏,大节先亏,任尔富贵显荣,终是不可为人。所以昔人垂训,开端便说孝悌。乃有一等人田产钱财,看得极重,父母弟兄,看得极轻。不知罔极之恩,碎身莫报。手足之亲,千金难买。今与众约,各宜猛力敬爱敬友恭之实,倘有不孝,不悌者,送祠惩责。

三,和宗族:

宗族之间,和睦为尚,虽非同父同母所生,实同一祖一脉而来。纵族众人繁,不无智愚贫福之别,而亲爱相同,总无厚薄等杀之殊。勿见富贵,而生忮求;勿见贫贱,而生骄傲。尊卑有序,长幼有伦,乃为一门大和耳。

四,睦乡党:

比闾之地,多系姻亲。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者也。威力不可恃,智巧不可逞。勿因私仇,使人父子不和;勿因私利,使人兄弟不睦。须排纷解难,不可背地生唆。须济急扶危,不可夸功自逞。吾族等,果能如此,不惟乡里和,而且阴?多矣。子孙勉之。

五,重教读:

从来父子间,不责善。故古者易子而教之。教之者,必匡直辅翼,乃能有成。子舆氏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虽利钝,出于子弟之质,而成败。实关父兄之教。毋以贫乏,而辍诗书,毋以顽钝,而废教读。”此其道,惟父兄有专责焉耳。

六,勤耕稼:

尝思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顾食由于耕田而得。田不耕,则食无所出。夫耕田之法,必勉力为上。农胼手胝足,早出晏归,勿致违时,勿自偷安。度一年耕,而有三年之食。盈止之象于斯可庆。富足之后,礼义乃兴也。

七,崇俭朴:

奢侈为败,家之由俭。朴乃保身之本。倘不崇俭,将祖宗数世积之而不足,子孙一旦败之,而有余诚可惜也。吾族好胜之心甚多,而奢侈之风难免。嗣是冠婚丧祭,衣服饮食,总宜量入为出,无以贫而效富,毋以寡而为多,则撙节久,而丰裕,自可致焉。

八,慎交友:

朋友为五伦之一。彼此相投,原不在声气之末。诗书与共,实有益于身心。善相劝,过相规,其谊然也,要其中有善有恶,不可不辨,使远善而近恶,不惟无他山之助,抑且有比匪之伤。语曰:“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良有以也。后代子孙,庶其慎之。

九,端心术:

心术为平生受用之本。心术正,则行为自善,心术不正,则所为皆恶,毋怀嫉妒。毋肆凶奸,毋行诡诈,毋弄刀笔。一切损人利己,刻薄寡恩之事,并宜戒之。

十,积阴德:

阴德非以望报也,然存心向善于人,必有所济。所积既多,其报自厚。盖福善祸淫,天理昭彰。此天地鬼神之常理,岂渺茫哉?昔窦禹钧种德,而五子联芳。司马温公曰:“积德于冥冥之中,可令子孙长享此。”皆实语实事。若行善事,而欲人称之,是求名也。岂阴?之谓乎?

跟帖时间 2010-05-11 21:26:2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鬱氏的家谱文献 -- 江苏南京安福鬱氏(郁氏)谱碟、安福鬱氏(郁氏)上团民房族谱,(宋)鬱明礼(郁明礼)初修于宋乾道年间。(明)郁叔彦二修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户部尚郁新序,(明)郁志钢、郁键理三修于明成化丙申(公元1476年),四修于清雍正乙卯(公元1735年)为上三团民房族谱,县令张崇朴,县儒学教谕滏修序。(清)郁彝斋序并五修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04年),六修于清咸丰已未年(公元1859年)为上三团民房族谱,(民国)郁德润序并七修于民国丁已年(公元1917年)为上三团民房族谱;每部谱现存木刻活字印本十三本。八修于1998年,为《鬱氏(郁氏)温公族谱》计算机打印本。安福鬱氏(郁氏)下三团有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所修《谦公鬱氏(郁氏)族谱》共八册。这些族谱现被收藏在洋溪窑家加山、洋溪店背、洋溪牌头、洋溪牌头下路、洋溪合村等地。

江苏无锡鬱氏(郁氏)宗谱六卷,(清)郁惟泰等纂修,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为郁望,始迁祖为[明]郁开宗。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上海崇明鲁国郡鬱氏(郁氏)宗谱,(清)郁兆培纂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为[宋]郁麟。始迁祖为[元]郁君盛。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上海崇明鲁国郡鬱氏(郁氏)宗谱,(清)郁士仁等纂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为[宋]郁麟。始迁祖为[元]郁君盛。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上海鬱氏(郁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郁惠培等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清]郁建臣,始迁祖为[清]郁润桂。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上海鬱氏(郁氏)家乘不分卷,(民国)郁锡璜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铅印本。始迁祖为[清]郁天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湖南长沙善邑鬱氏(郁氏)初修宗谱二卷,(民国)郁映瑞纂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郁祚远,先祖为[明]郁敬祖。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鬱氏(郁氏)宗谱二十卷,(民国)郁秉坚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为郁望,始迁祖为[明]郁开宗。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阴澄江鬱氏(郁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郁殿安主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铅印本。始迁祖为[元]郁彦良。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跟帖时间 2010-05-11 21:24:5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鬱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黎阳郡:西汉高祖年间设黎阳县,属冀州魏郡,这是浚县设县之始,治所在大伾山东北。王莽时改名黎蒸,东汉恢复黎阳县名。东晋朝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晋朝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属黎阳郡,黎阳县属汲郡。北魏朝孝昌年间(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魏朝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北齐废黎州,北周朝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阳郡并废,黎阳县属卫州。隋朝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辖黎阳县。隋朝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废黎州,黎阳县属汲郡。唐朝武德二年(己卯,公元619年)置黎州总管府,辖殷、卫、澶、洹四州。唐朝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总管府,黎州属相州都督府。唐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废黎州,黎阳县属卫州。北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军,治所在今大伾山与紫金山之间,辖黎阳县。北宋朝天圣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军,治所迁至浮丘山西。北宋朝熙宁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废军,黎阳县属卫州。北宋朝元祐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复置通利军,辖黎阳县。北宋朝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军升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巅,辖黎阳县。金国皇统八年(戊辰,公元1148年)改浚州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未,公元1151年)复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农历4月,降州为县,始称浚县,治所迁至浮丘山东北平坡。清朝顺治元年(甲申,公元1644年)浚县属大名府,清朝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属卫辉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北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改行署。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属第十三行署。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冀鲁豫边区行署。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国浚县政府改属第四行署。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浚县全境解放。1949年己丑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浚县民主政府改为浚县人民政府,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壬辰11月15日撤销平原省。12月1日,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8年戊戌4月18日,撤销安阳专区,浚县划归新乡专区。1961年辛丑12月19日,恢复安阳专属,浚县归安阳专署。1970年庚戌安阳专区改为安阳地区。1983年癸亥10月撤销安阳地区,改设安阳、濮阳两个市。浚县属安阳市。1986年丙寅1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浚县划归鹤壁市。1986年丙寅,浚县辖10乡1镇,即城关乡、善堂乡、王庄乡、屯子乡、白寺乡、钜桥乡、大赉店乡、卫贤乡、小河乡、新镇乡和城关镇。1992年壬申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厅批复,撤销善堂乡、大赉店乡,设立善堂镇、大赉店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辖行政区域不变。1995年乙亥6月12日,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撤销新镇乡、小河乡,设立新镇镇、小河镇。1997年丁丑7月15日,省政府批准,将浚县大赉店镇划入鹤壁市郊区。1997年丁丑12月29日,屯子乡撤乡建镇。1998年戊寅10月8日,钜桥乡撤乡建镇。2000年庚辰末,浚县辖六镇四乡,即城关镇、善堂镇、屯子镇、钜桥镇、新镇镇、小河镇和城关乡、王庄乡、白寺乡、卫贤乡。



2.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黎阳堂:以望立堂。

宜稼堂:资料有待补充。

文盛堂:资料有待补充。

务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锡祉堂:资料有待补充。

耕读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1 21:23:4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鬱氏的迁徙分布 -- 鬱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已经与郁氏不分彼此,皆称郁氏(在台湾省仍有极少数人称鬱氏),在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位,人口约四十六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9%左右。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宰相名叫鬱黄,又被称为郁贡,自鬱黄之后,便有了鬱氏(郁氏)。

另据史籍《姓考》记载,春秋时期,吴国大夫食采于鬱邑,他的后代便以地名“鬱”为姓氏。又据《姓氏五书》记载,西域有鬱立国,其国人则以国名中的鬱为姓氏。

两千多年来,鬱氏(郁氏)族人不断繁衍壮大,并逐渐形成众多的支系。据历史文献考证,鬱氏望族历史上出自于黎阳郡。位于富春江畔的浙江省富阳市,这里聚居着一支鬱氏(郁氏)后裔,其祖上在南宋时期,以御医的身份从北方迁移到浙江,起初定居在余杭,后来又迁到萧山。绵延至第四世鬱义安(郁义安)时,他携家人到富阳经商做生意,从而定居在富春江边,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了。

魏、晋时期,鬱氏(郁氏)族人曾在今河南浚县繁衍昌盛,此地原属黎阳县,后隶黎阳郡,其与太原一样同为鬱氏(郁氏)发展史上之重要郡望。

唐、宋以后,鬱氏(郁氏)族人之繁衍重心已转移至南方,尤以华东为中心,他们分布于安徽淮南、江苏苏州、盱眙、昆山、太仓、吴江、上海、浙江杭州、崇德、嘉兴等地。

宋、元乱世中,鬱氏(郁氏)族人渐趋播迁于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南方省份。

明朝初期,山西鬱氏(郁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浙江、河南、陕西、甘肃等地。明朝中叶以后,鬱氏大多简笔为郁氏,广东、广西、海南岛均有了鬱氏(郁氏)人家,并有沿海之鬱氏(郁氏)渡海赴台,现今台湾之台北便留居有不少的鬱氏(郁氏)家族。

清朝时期,鬱氏(郁氏)族人在全国分布之地愈广。如今,鬱氏(郁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为多。

历史上,鬱氏(郁氏)不仅是富阳的望族,还是富阳的一个大姓。鬱氏(郁氏)家族在富阳有过很辉煌的时期。过去,曾经叫富阳城是鬱氏(郁氏)的天下,有“郁半街”、“郁半城”之称。大多商行都是鬱氏(郁氏)的。富阳城周围的田梯,也有大量是鬱氏(郁氏)的。周围的山上有鬱氏(郁氏)的祖坟。到了“洪杨”以后即太平天国以后,他们就逐渐衰落下去了,一部分鬱氏(郁氏)族人去了江西等地,留在富阳有三支宗族,一支在富春江以南的乡下,一支在富春江以北的乡下,鬱氏(郁氏)这一支宗族一直在富阳镇上住。从第四世鬱义安(郁义安)到富阳,到郁达夫这一辈,正好是十九世。现在浙江富阳的鬱氏(郁氏)已有了郁达夫的重孙辈,已到二十二世。

跟帖时间 2010-05-11 21:22:2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