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氏的历史名人 -- 阴子方:(生卒年待考),南阳新野人。著名东汉朝孝子、富豪。
据《后汉书·阴识传》记载,西汉宣帝时期,阴子方事亲至孝,积善有德。
汉朝时期,人们祭祀灶王神都是在夏季,实际上是从先秦、两汉时期的夏季祀灶蜕变而来。
在某年的腊月二十四日早晨,阴子方正在灶台旁升火举炊,灶王神却在此时突然露相了,于是他连忙下跪感恩,并将一只家养的黄羊宰杀供奉。大概是灶王神非常满意,从此以后,阴子方接连发财,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户。
阴子方后来家极富有,拥田七百余顷(上万亩),曾自豪地说:“吾之子孙必大”(我的子孙后代必定富贵昌盛)。受到他“黄羊祭灶”传闻的启发,当时很多人亦都改在腊日宰牲祭灶。
南梁学者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有腊日“以豚酒祭灶神”的记述,他注引阴子方祭灶致富的传说,说明了汉、晋、南北朝时期兴盛的腊日祭灶这一民间习俗改变的由来。
至晚在宋朝时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腊月二十四日祭灶神,就是从阴子方在腊月“黄羊祭灶”的传说演变而来。
阴 识:(公元?~59年待考),字次伯,阴子方曾孙,皇后阴丽华的兄长;南阳新野人。著名东汉朝重臣。
阴识虽贵为外戚,但他为人忠厚,汉更始年间因功封阴德侯。导了汉光武帝刘秀时期,阴识官至侍中。
每当汉光武帝出巡,阴识皆留守京师代政。他入朝能直言对错,但平时与其他大臣、宾客们谈话则绝不提及国事。
后来汉光武帝要给阴识加封,他坚辞道:“臣托属掖庭(皇宫中的帝舍,宫嫔所住的地方),不可再加爵邑!”此举为两汉时期外戚中唯一的政治楷模。
后来在汉明帝刘庄继位执政时期,阴识官至执金吾,掌管东汉王朝的最高司法。
阴丽华:(公元3~63年),女;南阳新野人。著名东汉朝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
阴家先世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一脉,传到第七代管修,以医术名世,从齐国迁居楚国,为阴大夫,便以“阴”为姓。秦汉之际,阴氏子孙迁徙到南阳新野。
南阳当时还有一位著名人物,即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他是汉高祖的九世孙,长沙定王的后裔,九岁而孤,寄养在叔父刘良家里、他有两个哥哥,长兄刘缤,次兄刘仲,都气度恢宏,轻财仗义。刘秀更是生得一表人才,待人接物,慷慨磊落,行事更是睿智勇毅。
阴丽华秀丽端庄,刘秀一直钟情于她,少年时期就立下一个心愿:“娶妻当娶阴丽华”,这一志愿在当时看来只是不着边际的空想,因为当时汉朝已历十二帝,总计二百一十三年,帝裔子孙众多,不可能—一照顾周全,更何况当时王莽已经篡位称尊,刘氏子孙更受到无情的摧残,刘秀一家早失去贵族的身份,在乡里的财势与声望上,刘家似乎还比不上阴家,刘秀虽然熟知阴丽华貌美,但真正能把她娶过来作为自己的妻子,还是一件十分渺茫的事,当时只是心里想想而已。
刘秀当时还有一个志愿。一天,他在长安市上,看到执金吾(秦汉时率禁兵保卫京城和宫城的官员,本名宫廷中尉。其所属兵卒也称为北军。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改名为“执金吾”。王莽时改名为“奋武”,东汉时复称执金吾。西汉时执金吾担负京城内的巡察、禁暴、督奸等任务,和守卫于宫禁之内的卫尉相为表里。执金吾秩为中二千石,有两丞及候﹑司马﹑千人。属官有中垒、寺互、武库、都船四令、丞。又式道、左右中候及京辅都尉,也与执金吾有相属关系)出巡,前呼后拥,车骑很盛,于是发出“仕宦当作执金吾”的感慨。“执金吾”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卫戍司令,刘秀当时在政治上最大的追求也就如此而已。想不到时势造英雄,后来他竟成了中兴汉室的汉光武帝。
倘若美慧秀丽的阴丽华早早地就嫁给了刘秀,而且刘秀又能在王莽政权中谋得一官半职,在如花美眷的拖累下,或踌躇满志的状况下,刘秀也许就此安于现实,不再有拼命谋求发展的斗志与浩气了。无奈多少士族少年向阴家求亲,都尝到婉转拒绝的滋味,刘秀更是不敢贸然有所行动;再说想要在王莽新朝获得立足之地,更是谈何容易,为了完成他的两个心愿,时势迫使他不借一切地另谋发展。
王莽篡汉以后,推行了一连串雷厉风行的措施:恢复井田制度,设置六关、五均、赊贷等经济制度,改革币制,复古建制,变更官制。因为准备不周,食古不化,执行操切,政令芜繁,造成经济萧条,民生凋敝,荒旱连年,盗贼蜂起的局面。
当时,樊祟起兵于山东一带,把眉毛涂成红色,号称“赤眉军”;王匡起兵湖北,号称“新市兵”;王常起兵江陵,号称“下江兵”;陈牧起兵荆襄,号称“平林兵”;刘秀也从长安回到故乡,号召家乡子弟兵起而抗暴,号称“春陵兵”。刘秀和他哥哥刘縯领导的“春陵兵”与王匡、王常等人的部队合在一起,号称“绿林军”,为了顺应人心思汉的潮流,大家推立了汉朝宗室刘玄为皇帝,以“反莽覆汉”为号召,改元更始,一路攻略,中原地区尽皆归夏。
在消灭王莽的过程中,刘秀的功劳最大,公元23年,绿林军几千人被王莽主力四十二万人包围在昆阳城中,是刘秀带十八人奋勇突围,并带回三万多援军,之后以少胜多,把王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从此,绿林军乘胜前进,推翻了王莽的统治,进占长安。
此后,随刘秀作战的阴氏兄弟说服家人,把阴丽华嫁给了刘秀,也正因为两人的结合,刘秀才逃过了更始皇帝诛杀功臣的一劫。
更始皇帝刘玄先是杀了刘秀的哥哥刘縯,刘秀表面还只能强颜欢笑,要哭也是晚上偷偷地哭。阴丽华劝慰丈夫:“更始皇帝气局狭小,小具规模便沉迷酒色,为求自保,不如向河北发展,也好相机独树一帜。”阴丽华的话给刘秀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一切计划妥当,十九岁的新娘回到母家暂住,刘秀以有名无实的特使虚衔,带领数百人马渡过黄河,一路抚辑流亡,废除苛政,排除万难,争取民心,赢得了河北诸郡的爱戴和拥护,刘秀就是以此作基础,建立东汉,他的“云台二十八将”也多出在这一带地区,可说阴丽华不仅使刘秀避祸,而且还使他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东汉政权。
当时,邯郸地方有一个以卜卦为生的术士王郎,乘群雄并起之际,许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自立为王,声势浩大,是刘秀在河北扩展势力的主要障碍,刘秀为了彻底击灭他,必须借重刘扬的势力,作为权宜之计,不惜答应娶刘扬的甥女郭氏为妻,终于借得精兵十万,击败王郎,廓清河北。不久,刘秀拒绝了更始皇帝刘玄的封号,另树一帜,不久即帝位于部南的千秋亭,以“建武”为年号,定都洛阳。
成为东汉开国皇帝后,便在册立皇后的问题上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是立郭氏为后呢,还是以阴丽华为后,尽管郭氏是刘秀患难相随的红粉知己,虽然在戎马倥偬中,郭氏一直追随左右,并已身怀六甲,但依然只得了一个贵人的称号,阴丽华是刘秀的结发妻子,刘秀一心一意要把皇后的位置留给她,星夜派侍中傅俊将她迎来洛阳。不料阴丽华却说:“困厄之情不可忘,而况郭贵人已经生子。”坚持不肯接受皇后的册封,汉光武帝迫不得已,只好立郭氏为后,封阴丽华为贵人。
阴丽华的谦德与她的家风是密不可分的。天下初定,阴丽华的哥哥阴识因随军征战有功,刘秀本拟破格封赏,以示对阴丽华的补偿,然而却受到阴丽华的谢绝,他说;“天下初定,将帅有功的多,臣托属外戚的关系,不能示天下以不公。”这是汉建武二年的事。又过了两年,阴丽华随侍汉光武帝征讨彭宠,在河北生下一子,就是后来的汉明帝。阴丽华的另一个兄弟阴兴当时为黄门侍郎,指挥武骑,随军征伐,算是刘秀的贴身侍卫长,每次出入,都拿一个小盖伞为刘秀遮风蔽雨。汉建武九年,刘秀升迁他为侍中,赐爵关内侯,印绶已经准备妥当,阴兴却坚决辞让:“臣未有先登临陷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赏,转令天下失望,诚所不愿。”事后,阴丽华私下问兄弟为什么要那样说,遭到阴兴的反唇相讥:“贵人不读书吗!亢龙有悔,盛极则衰,外戚家苦不知谦退耳!”
在称帝后的十年之中,刘秀恩威并济,使天下归心,成就了东汉大一统的局面,转而偃武修文。休养吏民,保全勋臣,崇尚义节,阴丽华也陆续生养了五名子女。终于,在汉建武十七年,刘秀废掉郭皇后,册立阴丽华为皇后。
刘秀亲自草拟诏书,说明废郭皇后,立阴丽华的道理,“皇后郭氏,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他子,训长异室,宫帏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睢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戴涉,宗正刘吉持节,缴上皇后印缓。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先是固辞后位,长久恭谨廉让,宜奉宗庙,为天下母。异常之事,非国之弱,不得上寿称庆。”反正找个由头,废郭立阴,刘秀对阴丽华长久的歉疚,终于得到补偿的机会。
阴丽华虽然真的没有当皇后的念头,但由此也明白了刘秀对她的真情厚意,心中自然是十分满足。但她仍一本初衷,恭俭仁厚,谦让自抑,不喜笑谑,事上谨慎柔顺,处下矜惜慈爱,天下都称她为贤后。
刘秀在位三十二年,每日凌晨起临朝处理朝政,直至日已西移方休,午后常召集公卿郎将,讲论经书的道理,入夜还秉烛诵读,直到更阑夜深。皇太子一次利用刘秀休息的时间加以劝说:“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生之福,愿颐养精神,优游自宁。”刘秀微笑说道;“我自乐此不疲!”
阴丽华一生谦德可风,相夫教子,主理后宫,不曾干预朝政,更能约束家人,使刘秀无后顾之忧,专心国事,才出现了与“文景之治”并称的“光武中兴”时代。
刘秀逝世后,阴丽华的儿子刘庄即位,是为汉明帝,他尊阴丽华为皇太后。又过了七年,阴丽华逝世,终年六十岁,合葬在刘秀的原陵。
皇帝的婚姻,鲜有幸福圆满的结果,而刘秀、阴丽华却和谐得令无数后人羡慕,这固然是由于刘秀的宽仁厚德,惜念旧情,而阴丽华的貌美德高与安份守己,更是最重要的因素。
尽管有阴丽华这样的皇后开了好头,但东汉王朝最终还是亡于外戚。历代太后、皇后皆通过自己的父、兄把持朝政,形成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是却刘秀和阴丽华所始料不及的。
阴丽华在临死前对子孙曾有一句千古流传的著名嘱言:“记住,生长富贵之中,当知蚕桑耕作之不易,当为天地惜物,且为生民惜福!”
阴 铿:(生卒年待考),字子坚;武威姑臧人(今甘肃武威)。著名南朝陈国文学家。
其高祖袭迁居南平(今湖北荆州),其父亲阴子春仕梁,为都督梁、秦二州刺史。
阴铿幼年好学,能诵诗赋,长大后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仕梁官湘东王萧绎法曹参军;入陈为始兴王陈伯茂府中录事参军,以文才为陈文帝所赞赏,累迁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约在陈文帝天嘉末年去世。
阴铿诗歌以写景见长,尤善于描写江上景色,展现了江陵洞庭、武昌一带长江风物。他善于锻炼字句,沈德潜《说诗啐语》评其诗“专求佳句,差强人意”,诸如“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山云遥似带,庭叶近成舟”、“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等,都是在修辞上、声律上颇见用心的佳句。
在雕琢字句的同时,他也讲究谋篇,注意到通篇的完整,如《晚泊五洲》:“客行逢日暮,结缆晚洲中。戍楼因□险,村路入江穷。水随云度黑,山带日归红。遥怜一柱观,欲轻千里风。”中间二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已经接近成熟的五言律诗。此外如《晚出新亭》、《游巴陵空寺》、《秋闺怨》、《经丰城剑池》等篇,均可视为唐代律体的滥觞。阴铿的艺术风格同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杜甫诗云“颇学阴何苦用心”,又云“李侯(白)有佳句,往往似阴铿”,足见他们对唐代诗歌产生了积极影响。
原有文集三卷行世,今存《阴常侍集》一卷,有《六朝诗集》本,又名《阴常侍诗集》一卷。著有《二酉堂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阴 寿:(生卒年待考),字罗云;武威姑臧人(今甘肃武威)。著名隋朝将领、重臣。
他为人果敢有武略,曾以监军率部征尉迟回。在他的督导下,三军纲纪严明,成为不败之师,官至上柱国(国防部长),封赵国公。
阴幼遇:(公元1267~?年待考),字时夫,一字时遇;罗市镇阴村人(今江西奉新)。著名宋朝音韵学家。
约生于宋咸淳四年或五年,其父阴应梦是游十年的进士,做过朝廷官员,后因南宋朝政日益腐败,奸臣贾似道专权,便辞官带着家眷回到家乡,在家乡建造了一座规模宏伟的聚德楼,从此以读书自娱。
阴幼遇从小聪颖好学,才智过人,八岁便考中了九经童科。也就在阴幼遇考中九经童科的二、三年后,南宋为元朝所灭。或许是为了表明他们忠于宋室,从此,阴幼遇一家人中再也没有谁出去应考或做官了。
阴幼遇平时没有事,喜欢待在聚德楼的书房里翻阅藏书,一天,他在翻阅前人留下的有关音韵方面的著述时,觉得这些著述都不太全面,便萌发了编一部比较齐全的“音韵”类书的念头。阴幼遇在父亲的指导下,孜孜不倦地干了整整三十年,终于完成了这部书的编纂工作。
全书共二十卷,上涉群经,下包诸子。书编成后,阴幼遇的三哥阴幼达认为书中搜集的典故,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一看就懂的,于是便又给书随字注释,以备观鉴。这样,这部音韵类书就更齐全和完整了,题名为《韵府群玉》。
阴秉衡:(生卒年待考),字振平;四川内江人。著名明朝学者。
他读书多,博闻强记,有见解,但不愿做官,隐居不仕,一生著述,孜孜不倦。著有《慎经录》、《婚姻节要》等,都很受人好评。人们将他和孟子相比,称他“阴孟子”。
阴法唐:(公元1922~今),山东肥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旅组织干事,冀鲁豫军区县大队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团长兼政治委员,师副政治委员。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渡江、西南等战役和进军西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后,历任中共西藏江孜分工委书记兼西藏军区分区政治委员,西藏军区政治部主任,福州军区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成都军区副政治委员兼西藏军区政治委员,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西藏自治区第三届政协主席。1988年任第二炮兵副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1955年被授予校官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阴一刚:(公元1908~?年待考),河北保定容城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到延安,先后入陕北公学抗大学习,后任八路军延安留守兵团政治部股长、中共冀中区委党校副校长。
建国后历任中共保定市委第一书记、河北省委党校校长、河北省第四界政协副主席等职。
阴诚之:(公元1906~1982年),字正甫;山西沁源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事教官。
陆军大学第九期毕业。
抗战期间曾任第六十一军参谋长,1940年任军令部西北参谋班教官兼中央军校第七分校少将高级教官,1949年任第三十八军参谋长。
1950年1月22日,阴诚之在四川茂县率部投诚,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教官。
阴法舜:(公元1933~今),山东泰安肥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航空兵政治委员。
1950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海军航空兵部队机械师、机械长,海军驻军工厂技术员、军事代表、副总军事代表,海军装备技术部政治部干部处处长、政治部副主任,海军直属政治部主任,海军某基地政治委员,海军航空兵副政治委员等职,多次立功受奖、被评为先进干部,1988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94年离职休养。
阴法舜的父兄早年加入共产党,参加革命,受其影响,又目睹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对他家的残暴血洗,阴法舜从小就立志革命,报效国家。1947年8月入泰西公学学习。在全国解放后的第二年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入南京海军联校和青岛海军航校学习。从此,他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努力工作,以扎实的行动,逐步实践满腔的报国热情和科技强国、科技强军的强烈愿望。
1959~1979年,他先后担任海军驻军工厂的技术员、军事代表、副总军事代表,负责军工产品的监造。他以对党的事业、对国防建设高度负责的精神,刻苦钻研科学技术,严把质量关,为部队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军工产品。他带头抓生产、搞科研,组织开展群众性的科研活动,由他负责主持的科研革新项目取得了成功,并且报送全国科学大会展出。
1979年,海军装备技术部党委挑选了既懂技术、又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的阴法舜改做政治工作。阴法舜上任后,在部党委领导下,积极出主意、想办法,下大力气抓了科技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了对科技骨干的培养,选拔了一大批德才优秀的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为党委当好了参谋。
由于工作需要,1985年,他从海军直属政治部主任的位置上被越级提拔为海军某基地政治委员。担任政治主官和党委书记后,针对这个单位科研任务重、科技干部多的实际,充分认识到了加强科技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把“科技强军”的指导思想付诸于实际工作之中。为此,他带领党委“一班人”,以改革创新精神,大力加强科技干部队伍建设,对科技干部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行军事行政指挥与专家技术决策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建立完善了科技干部管理制度,使科技干部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以此推动基地各项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基地科技干部青黄不接,他注意激励科技干部的内在动力,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干部实行重奖,使一大批年轻科技干部脱颖而出,知识“断层”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同时,对科技干部在政治上从严要求,生活上关心照顾,想尽一切办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知识上不断更新,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工作上大胆使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通过这些措施,使基地的科技干部焕发了新的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科技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涌现了全军英模代表和“三八红旗手”等一大批优秀科技干部。基地加强科技干部队伍建设的做法,受到总部和海军的肯定,并在海军先进科技干部表彰大会上介绍了经验。
阴法舜是从技术干部成长起来的海军高级领导干部,他无论是从事技术工作,还是担任领导干部,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科技干部队伍建设,并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赢得了广大官兵的信任和尊敬。因此,大家都称赞他是科技干部将军,是管理科技干部的行家里手。 跟帖时间 2010-05-11 15:39:1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阴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子孙必大;爵邑当辞:上联典指西汉宣帝时新野人阴子方,性情至孝,家极富,有田七百余顷,曾说:“吾之子孙必大(富贵昌盛)。”传至其曾孙阴识,果然位至侯爵。下联典指阴子方曾孙阴识,字次伯,为人忠厚,汉更始年间因功封阴德侯。汉光武帝时官至侍中。汉光武帝出巡,他常留守京师,入朝能直言,但平时与宾客谈话则不提及国事。后来汉光武帝要给他加封,他辞道:“臣托属掖庭(皇宫中的帝舍,宫嫔所住的地方,因阴识的妹妹阴丽华为汉光武帝皇后,故称)不可再加爵邑。”汉明帝时官至执金吾。
汉廷烈后;陈国名卿:上联典指东汉光武帝皇后阴丽华,当初,刘秀曾惊叹她的美丽,曾说道:“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后来,刘秀称帝,果然把她纳为皇后,还生了汉明帝刘庄,死后谥号未光烈皇后。下联典指南朝陈姑臧人阴铿,字子坚,博览史传,尤其擅写五言诗。历官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
2.五言通用联:
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此联为南朝陈国文学家阴铿《渡青草湖》诗句联。阴铿,字子坚,武威人。梁时官至湘东王法曹行参军。入陈,官至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诗以描写山水见长,善于炼字造句,有集,已佚。
3.六言通用联:
烈妇莫如荀采;娶妻当得丽华:上联典指东汉荀采嫁阴瑜为妻,夫卒,其父逼其改嫁,乃自缢死。下联典指东汉阴识之妹阴丽华有美色,光武帝悦之曰:“娶妻当得阴丽华。”
4.七言通用联:
前代甚夸阴孟子;后人犹忆赵国公: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学者阴秉衡,字振平,内江人。隐居潦国,作文翰楼,贮书千卷,手不停披,口不辍吟,生平著述孜孜不倦,有《慎经录》、《婚姻节要》等书行世,包称“阴孟子”。下联典指隋朝时期的上柱国阴寿,字罗云,武威人。少果烈,有武干,尝代总戎事,三军纲纪,皆决于寿。因功拜幽州总管,封赵国公。
始终如一千年茂;兴旺长久万代昌: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阴氏望族居住地“始兴”郡二字的嵌字联。
5.八言以上通用联:
至孝深仁,富如猗顿;天姿国色,贵为后妃: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孝子阴子方,腊日晨炊,见灶神形现。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家至巨富。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美人阴丽华,新野人。汉光武帝皇后。封贵人,生明帝,明帝即位,尊为皇太后。
幼善文词,高中九经科目;才长吟咏,丕著五言名诗: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学者阴幼遇,字时夫,奉新人。读书积学,七岁登宋宝祐九经童科。入元不仕,有著书立言之志,居聚德楼三十年,著《韵府群玉》行世。下联典指南北朝时期的诗人阴铿善事典。 跟帖时间 2010-05-11 15:37:4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阴氏的字辈排行 -- 朱丹之后阴氏字辈:“可庆泗玉元法祖(生)其冠军…招□昌”。
贵州思南阴氏字辈:“得泽承宗绪谋华显达彰家模须引久世代立纲常”。
四川内江阴氏字辈:“实代从文学”。
山东肥城阴氏字辈:“庆可嗣玉元法祖其冠金堂中培家树绪立昭繁昌”。
阴氏一支字辈:“德建志传忠孝克” 跟帖时间 2010-05-11 15:36:4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阴氏的家谱文献 -- 阴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二酉堂石印本五册。公开出版。
福建宁化中沙阴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宁化市城东门角背阴氏宗祠。 跟帖时间 2010-05-11 15:32:3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阴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始平郡:西晋时期置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一带地区。
2.堂号:
南阳堂:以望立堂。
始平堂:以望立堂。
二酉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11 15:31:2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阴氏的迁徙分布 -- 阴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八十二位门阀。
阴氏最早出自姬姓。在古代,山丘的南边或河流的北边,称为阳;山丘的北边或河流的南边,称为阴。传说,远古尧帝的后代有被封在一座大山的北麓,建立了阴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称为阴氏。
春秋时期齐国有大贤人管夷吾(就是管仲),是周穆王的后代,他学识渊博,又有治国安帮的雄才大略。他后来成为齐国的丞相,帮助齐桓公称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个,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春秋末年,管仲的第七世孙管修从齐国逃到楚国避难,被楚王封为阴大夫,封地在阴,他的后代有的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称为阴氏,是今天阴氏的主支来源。
阴氏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南阳。河南是阴氏族人的一个主要繁衍中心,阴氏家族在南阳是一个大家族,在南北朝时期,阴氏族人曾在甘肃武威地区显赫一时,其后世子孙陆续向全国各地迁播。
今甘肃省的武威市、兰州市、庆阳市,河北省的邯郸市广平县阴庄、固安县、乐亭先、保定市容城先、徐水县、邢台市、冀州市,山西省的介休县、平遥市常村、芮城县,山东省的肥城市桃园、莱州市阴家村,河南省的卫辉市后河、郑州市柳林镇沙门村、新乡市长垣县、洛阳市洛宁县,安徽省的马鞍山市、芜湖市,江苏省的镇江市句容县,湖南省的永州市,福建省的三明市宁化县,贵州省的思南地区,四川省的内江县,黑龙江省等地,均有阴氏族人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5-11 15:30:1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