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氏的历史名人 -- 终 苌:(生卒年待考),著名西汉朝大臣。
终 庞:(生卒年待考),著名西汉朝大臣。
终 军:(公元前139~前112年待考),字子云;历城仲宫人(今山东济南),一说章丘平陵人(今山东章丘龙山镇)。著名西汉朝大臣。
少年勤奋读书,以善于说理和写文章出名,谈吐间豪情壮志非常动人,十八岁时即向汉武帝上书评论国事,当选为博士弟子,以后又担任谏议大夫。
从济南步行入关,关吏与繻为信,令其返还时验合,终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
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南越与汉朝和亲,汉武帝派遣终军出使南越,劝说南越王入朝,同内地诸侯一样听令受封。终军奉旨前往劝说越王,越王允许,请求全国内属朝廷。汉武帝大悦,赐给南越王大臣印绶,改用汉法,因为需要新改其俗,所以命令终军留下镇抚其地。
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国相国吕嘉谋反叛汉,终军在叛乱中被杀,死时年仅二十六岁,因此世称其为“终童”。
终军之墓今在章丘市黄河乡临济村西南。在史籍《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有《终军》八篇,今有清朝时期的辑本。
终军故里的具体位置,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未有定论的话题,历来有关终军的籍贯都有仲宫说和龙山说两种。如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的仲宫镇和章丘市的龙山镇,都把本镇当做终军的故里,在各自的书籍、报刊、网络中,都将终军列为本地的历史文化名人,还因此彼此争执不休。
章丘市在对终军故里的考证中认为,终军的出生地应该在古平陵城附近,即现在的龙山镇一带,一般来说这个结论除了在章丘本地的文字介绍中能见到外,其他资料上很少出现。关于终军是章丘人的解释依据可能来源于两点:一是终军墓的所在。大多数的资料上记载,在章丘黄河乡的临济村有一座古墓葬,据说墓葬的主人是汉代终军。但由于汉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墓葬在各个朝代的更替中能否保存下来,并能一直延续并有确定的墓主确认,实在无法考证。而且从史籍中的记载上看,当年终军在南越被害之后,遗体的确是回归故里安葬,但具体葬在何处并没写明。但由于终宫镇和黄河乡的距离也太过遥远,如果以终宫镇是故里而推断,该墓很有可能不是终军的,毕竟古人的墓葬一般都喜欢安放于离故里不远的地方,落叶归根即是此道理。但如果反之而推,如果该墓真是终军的,那龙山镇距离黄河乡的距离就能说的过去了。
不过历史上关于终军墓的位置本就说法不一,《齐乘》中有记载:“终军墓在临淄南牛山之西北,名终村”,这处终军墓现在位于淄博临淄区齐都镇,虽然该终军墓现在的封土较临济的那座保存要完整,但考究其墓主是否是终军的真实性看,该墓的可疑之处更多,在这就不多赘述。关于终军墓我的分析是:南越距济南相隔数千里,道路阻塞,终军系被乱军所杀,遗体归葬似不可能,葬于济者,应为衣冠而已。
问题是,黄河乡临济村的这座古墓葬能不能被真实的确认就是终军的呢?如果这一点都不能有定论,那反之得出推断就更无从谈起了。所以,以一座千年古墓葬来确定该地为墓主故里,其可能性经不起推敲。
关于章丘龙山是终军故里的另一段史料来源于《汉书·元后传》中的一段记载:“王政君(公元前71~公元13年)西汉元帝皇后,成帝之母(王莽的姑母)。其祖父王贺,系项羽所封济北王田安之重孙。武帝时,王贺官至绣衣御史,因与东平陵豪族终氏为怨,迁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该记载中提到了章丘龙山镇(原平陵郡)一带居住的一个豪族“终氏”。《潇洒济南丛书-济南史话》一书中对平陵终氏的注解是“终军的同族。”
汉朝时期,由于开国之初为了巩固政权,朝廷采取了比较缓和、妥协的对外策略,保留了部分分封制。当时的济南为齐国,齐国之中又分出了济南国。在这种缓和社会矛盾和妥协的策略下,分封地内形成了很多豪门大姓的士族,当时济南地区的终氏家族也是其中之一,终军当年就是终氏家族中年轻一代的佼佼者。
根据汉初政策,地方人士如能守法效忠,则可以荐举于朝廷。根据史料记载,终军即由此入仕,同期入朝的还有同郡平陵王氏家族的王贺,说明王贺与终军为同一时期人,且各自的家族同为济南郡下的豪族。
按当时济南另一大豪族锏氏的记载,该族共有宗族三百余家。如果按这个数计算,终家也属大族,估计和锏氏家族不相上下,这么大的一个家族分散居住于所处郡治内的各处应该是比较正常的。这也可能就是为什么章丘平陵也有终氏居住的原因。不过,这个论断论也是推断而来,不能就此确定终军就是出生于在平陵居住的终家,以该推论断定终军是平陵人(今章丘龙山镇),依据并不充分。
终军故里的另一种说法就是指济南市历城区的仲宫镇。仲宫古镇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原称终宫。据当地人称:该名称的来历与少年英雄终军有着密切联系。
秦、汉时期,“宫”系指房屋、住宅,终宫之意为终军府第之所在地。据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所撰著的《历城县志·古迹考》中记载:“又历城南九十里,有终军村,地沃民勤…或日古名终翁聚,即军故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尚存的仲官古镇南阁楼上即刻有“终军镇”三字,在1942年前,仲官南阁楼有石匾刻“终军故里”四字,此匾长约八十厘米。据当地老人回忆,阁楼旁尚有庙宇。经查此处原系终军故居,后改为家庙,四季奉祀。建国后建终宫区,后撤区建终宫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因“终”字笔划较多,“终”字被简化为“仲”。
历城区的终宫镇在近年来在镇政府驻地的北面建起了一座新牌坊,上书“终军故里”,并在牌坊的西面修建了“终军广场”。而由著名书法家蒋维崧题写,安作璋、林言顺撰写铭文的终军雕塑,巍然屹立在仲宫镇的街心。
从名称的沿革上看,仲宫镇似乎更贴近终军本人。但目前收集的大部分有关终军故里在仲宫的记载和推断,都出自明清以后。而终军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人物,其籍贯的问题早在宋、元以后就没有了定论;到了明、清时期,考证过程与当的考证推断和依据基本上相同,都是根据典籍中的只言片语去推论,所以皆不足取信。
那么,终军的籍贯到底在哪里?今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历城区仲宫镇人,也有学者认为可能就是章丘龙山镇人。看来,只有寻找更为详实的文史资料,再从中挖掘了。
终 带:(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校尉史、新朝大臣。
王莽执政时期,他与陈良一起残杀了许多校尉,自称废汉大将军。
终 郁:(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官吏。
唐玄宗执政时期的县令。
他为人仁义,做县官时是诗圣杜甫的朋友。杜甫和他很有交情,曾写过不少诗篇赠送给终郁。
终慎思:(生卒年待考),山东人。著名宋朝文士。
有大志而苦学,朋友董储以书信把他推荐给朝廷,却未得任用。他取书信回家,然后写信告诉董储:“鲁箭高飞,原以为聊城必下。谁知秦都不遇,我带着赵璧回家了。”
终其功:(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大臣。
明朝永乐年间鸿胪寺主簿,在明永乐中期曾奉旨出使朝鲜。 跟帖时间 2010-05-23 09:19:3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终氏的典故趣事 -- 憨头女婿:清朝乾隆年间,荆州城里住着一位终姓员外。其家业之大,大到荆州城东南西北四个门,仅终家就占了一门之多。但终家却人丁不旺,直到中年,终员外才得一千金,取名梨花,自然视若明珠。
梨花自幼乖巧,聪明灵慧,待到二八,已出落得闭月羞花,不仅知书达理,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是,求亲者纷至沓来,险些踏破门槛。但终员外一一见过,又都一一回绝。为何?终员外说了,他瞧不上这些纨绔子弟穷酸秀才。
一日,有一游僧到终府化缘,终员外施舍之后又好酒好菜款待一番。谁知那疯和尚自斟自酌也喝的酩酊大醉,装疯卖傻赖着不肯走,死活要与府上小姐见上一面。终员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都不见效,只好着人请出小姐。疯和尚却眉眼不抬,悉悉窣窣从袈裟里摸出个签筒,上下左右摇晃数下,让小姐抽上一签。梨花信手拈了一支,仔细端详,只见签上画着一只绣球,一个咧嘴傻笑的男人。下有注解,曰:“绣球掷出美姻缘,首尾两姓紧相连。鲜花插在牛粪上,却是花好月又圆”。梨花不解,正想请教,疯和尚却早已飘然而去了。
自从梨花抽签后,终员外就显得心神不定,整天茶饭不思。夫人劝道:“恐是天意呢!”员外一声叹息:“凡事命中注定,只好听天由命了。”不日,荆州城北门搭起一座高高的绣楼。中秋月圆之时,梨花在丫鬟们的簇拥下登上楼台。楼台之下,早已人头攒动。梨花环顾片刻,闭上眼睛将绣球抛了出去…
却说北门之外,有一农户,父子二人,两条光棍,靠做豆腐为生,儿子赵憨头是远近出了名的“憨人”。这天,两爷子进城卖豆腐回来,途经北门,正赶上终家小姐抛绣球,憨头就挤进去看热闹。不料,刚挤进人群,那飞来飞去的绣球不偏不倚正好掉在他的豆腐桶里。憨头从小磨豆腐长大,练的一身蛮力,只见他抱了绣球,三下两下就冲出了人群,飞也似地向城外跑去。终府的家丁紧追慢追,追出好几里地,才弄清他这“乘龙快婿”是何许人也。
终员外得到回禀,心中十分不畅,但绣球抛出,已是覆水难收。憨头又确实姓赵,属百家姓首姓,正应了签上的“首尾两姓紧相连”。思量再三,还是派人捎去口信,让憨头尽快来见。
憨头抱了绣球回家,并不知是何物。有人逗他,说绣球是他媳妇,憨头就当真天天搂着绣球睡觉。终府这边见绣球抢去几天了不见动静,又派人来催,赵家父子这才挑了担豆腐到终家去下聘礼。一路上,老的交待小的,到了大户人家,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又怕憨头在酒桌上“露相”,就规定以踩脚为号,踩一下脚才准动一下筷子。
到了终家,终员外亲自作陪。寒暄片刻,酒席就摆了上来。憨头哪见过这些个山珍海味美酒佳肴,心慌慌地只巴不得老子快点踩他的脚。终员外说声:“请!”父子二人毕恭毕敬举杯敬酒,然后,踩脚,夹菜,倒也斯文。酒过三巡,突然有只狗钻到桌下啃骨头,一条狗腿正好踩在憨头的脚上。憨头以为是老子在踩他,就一个劲地夹菜,狗不挪脚,他就夹个不停。嘴塞满了,碗也装满了,脚却还被踩着。憨头抬眼望望老子,老子却无动于衷仍在低三下四地给员外敬酒。他一急,“啪”地砸下筷子,吼道:“你踩着不放,我吃的下啊?”四座皆惊。终员外摇摇头,很体面地将赵家父子打发了。
回家路上,憨头被老子骂了一路。到家后,老子又翻箱倒柜找出三匹白布,砸给憨头,说:“这是你娘生前攒下的,你拿去,给老子学点乖回来!”
第二天一大早,憨头便背着三匹白布出门了。日上中天,来到一条小溪边。溪上只有一座独木桥,见对面过来一人,他就让在一旁。那人过来后,冲憨头点点头,说:“双桥好过,独木难行啊!”憨头立即上前,打躬作揖,说:“把你刚才那句话教给我吧,我送你一匹白布。”那人自然高兴,连教数遍,直到憨头记下了,才收下白布赶路。
傍晚时分,憨头经过一片林子,遇见两个打猎人,双双举枪,正瞄准树上的一只野鸡。其中一人道:“花花绿绿一只鸡,我们二人把枪举,我若打中属于我,你要打中就归你。”未及枪响,憨头抢上前去,打躬作揖,说:“把你刚才那句话教给我吧,我送你一匹白布。”野鸡被皆惊飞了,猎人正要发火,但见一匹白布,也就笑嘻嘻地应允了。
此后数日,憨头背着剩下的一匹白布,四处寻找,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之后,才又遇到一位“高人”。那天早晨,雨过天晴,憨头来到一片梨园,见梨花盛开有如冬之瑞雪,就停下来呆呆的望着。守园的老者以为是来了赏花者,连忙起身相迎,还故作卖弄地叹一句:“带雨梨花分外娇啊!”憨头一听,立即上前,打躬作揖,说:“把你刚才那句话教给我吧,我送你一匹白布。”老者这才知道遇到了“冤大头”,正要走开,但见一匹白布,也就笑嘻嘻地应允了。
三匹白布用完,憨头也长了“见识”,心里很是滋润。他心急火燎往回赶,一心想早点赶到终府,好让终家人知道他也是聪明人了。
再说终府终员外,自见过憨头之后,便生了反悔之意。待将实情说与女儿,梨花只有掩面而泣。大家闺秀,既要讲名节二字,但又怎能甘心嫁给一个憨人?早有垂涎梨花容貌者,在探出风声后,又蠢蠢欲动起来。憨头赶到终府时,正遇到东门钱员外的公子钱秀才也来提亲,终员外就有意将二人留下,想在酒桌上借机羞辱憨头一番,好让他知难而退知趣而去。 酒席摆开,终员外上座,憨头和钱秀才分坐两侧。终员外成心为难憨头,就叫人只给他摆了一支筷子。憨头捏着筷子,横竖不好使,情急之下,就想起学的“乖”来,只见他冲员外点点头,说:“双桥好过,独木难行啊!”
躲在屏风后窥视的梨花闻听此言,不由一震,立即让人给憨头添上一支筷子。那钱秀才也被憨头的话震住了,但他毕竟是公子哥儿,见过世面,就佯装未听见,举起酒杯敬了员外敬憨头,口中还念念有词:“仁兄,请了!”憨头却不领情,只用筷子指指桌上的清蒸鸡,说:“花花绿绿一只鸡,我们二人把枪举,我若打中属于我,你要打中就归你。”终员外和钱秀才都被他说的一楞一楞的,屏风后的小姐却激动的热泪盈眶。憨头见屏风后有动静,抬眼望望,自叹道:“待雨梨花分外娇啊!”
三日后,赵家迎娶梨花,终员外则以大半家当陪嫁给了女儿。从此,夫妻恩爱,白头偕老,自不必提。
单表新婚之夜洞房之时,憨头挑开新娘盖头,见天仙般一个美人儿,便猴急急地搂上床去。许是血气上涌,冲开了百会,经过一夜大战的憨头突然变得灵光起来。后来又在梨花的教诲之下,苦心修读,及至晚年,竟然金榜题名,考中进士。于是乎,修家谱,建祠堂,香火延续,脉脉相传… 跟帖时间 2010-05-23 09:18:2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终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返书归璧;弱冠请缨: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终慎思,有大志而苦学,朋友董储以书信把他推荐给朝廷,未得任用。他取书信回家,写信告诉董储:“鲁箭高飞,原以为聊城必下。谁知秦都不遇,我带着赵璧回来了。”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济南人终军,字子云,十八岁时人长安,官至谏议大夫。出使南越,自请“受长缨,一定捆住南越王的脖颈,把他带到宫殿下”。逝世时年仅二十余岁,世称“终童”。
流声高密;彰德郡南: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终苌事典。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终庞事典。
2.六言通用联:
显英名于弱冠;比侯吏于掩关:全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济南人终军,字子云,年十八当选为博士弟子,从济南步行入关,关吏与繻为信,令其返还时验合。终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后果执节出关,行使郡国。 跟帖时间 2010-05-23 09:16:5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终氏的家谱文献 -- 江苏盱眙终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油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 跟帖时间 2010-05-23 09:15:4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终氏的郡望堂号 -- .郡望堂号:
1.郡望: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到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济南郡:汉朝时期高祖刘邦设有济南国。荆楚七国乱政后改为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一带。晋朝时期移治历城(今山东济南)。北魏时期改为齐州。宋朝政和中期升为济南府。元朝时期则为济南路。明、清两朝均为济南府。民国时期废府制,改为山东省省会城市。
2.堂号:
南阳堂:以望立堂。
济南堂:以望立堂。
奔商堂:夏桀无道,凿池为夜宫,男女杂处,一月不朝。太史终古哭着劝谏,夏桀不听,终古遂携带历代史册弃夏奔商。后人因以立堂纪念之。 跟帖时间 2010-05-23 09:14:3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
终氏的迁徙分布 -- 终氏或是一个多源流的汉族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四十四位门阀。
终氏族人早期居住地在河南、湖北、陕西一带,汉朝以后在河南和山东有较大发展,以南阳郡、济南郡为郡望。到了宋朝以后,在山东、河北、北京、安徽、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 跟帖时间 2010-05-23 09:13:2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