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21 21:53:26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3425 跟帖次数 7

第一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古代易州有易氏部落,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有易氏,属于以易水河为氏。古易水在今河北省西北部,大清河上源支流,有北易河、中易河、南易河三支,均出自古冀州之地,今河北省易县境内,汇合后入南距马河,东南流注大清河。

相传,黄帝时代有一支游牧部落有易氏活动于易河流域,历经尧、舜、夏、商,一直活跃在华北地区。商王朝后期,“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可见有易氏部落在当时仍是北部地区的一支强悍部落。

其部落因居住在易河流域而称有易氏,有易氏的后裔在后来皆省文简化为单姓易氏,至今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裔中有人被封于易州(今河北易县),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北易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毕万在晋献公姬佹诸(公元前676~前651年在位)属下为大夫。

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0年),晋国以“赵夙为御,毕万为右”,攻灭了小国霍、耿、魏,毕万在战役中居功甚伟,因此晋献公把魏邑(今山西芮城、荣河一带)封赏给了毕万,并封他为大夫,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先祖。

在毕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人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孙遂以水名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桓公宠臣雍的封地,属于以先祖封号为氏。

据史籍《尚友录》、《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的记载,春秋时期,齐桓公姜小白的宠臣雍巫(饔巫)受封食采于易邑(今河北雄县赵北口一带),他擅长庖厨,餐饮制作手艺精湛无比,加上善于逢迎,所以很得齐桓公的欢心,世人称其为易牙。由于有人指出雍巫是狄族人,因此又被称作狄牙。

易牙和竖刁(竖貂)两位宠臣、以及原来卫国太子姬开方三人关系密切,与贤相管仲、鲍叔牙同时在齐桓公手下作事。

易牙作为厨师,最有名的故事就是“杀子烹献”。史书记载,齐桓公对易牙的烹饪技艺颇为赞赏,但日子一久,也难免会产生落套的感觉。就在齐桓公吃腻了各种口味后,顺口唠叨了一句“不知人肉味何?”,易牙便将自己的儿子杀了,烹调成美味肉羹进献,齐桓公吃了以后感觉十分鲜美,连连夸奖,问易牙是怎么做的,易牙回答“杀子以烹”,着实使齐桓公感动。

但管仲在逝世前尖锐地指出:“人之常情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易牙既然能如此残忍地对待自己的儿子,又怎么会爱国君您呢?此人连自己的儿子都能杀之以求宠,无疑与豺狐无异,后必乱国!”

管仲和鲍叔牙死后,易牙与竖刁(竖貂)等宠臣乘齐桓公病重之际,活活饿死了齐桓公。之后易牙、竖貂、开方三臣专政,发布了戒严令,因此齐桓公死后两个多月都没有人埋葬,以至于蛆虫泛滥,都爬到宫门外。齐桓公不听管仲的劝告,泱泱齐国之尊,春秋第一霸主,竟然沦落到了尸体用杨木门板遮盖的惨况。

齐桓公原来有三位夫人:王姬、徐姬、蔡姬,却都没有生子。因此齐桓公又娶了六位如夫人(妾妃):长卫姬,后生了公子姜武孟(公子无诡);少卫姬,后生了公子姜元(齐惠公);郑姬,后生了公子姜昭(齐孝公);葛嬴,后生了公子姜潘(齐昭公);密姬,后生了公子姜商人(齐懿公);宋华子,后生了公子姜雍,六位如夫人各育有一子。

当时,齐桓公和管仲皆喜欢郑姬所生的公子昭,还把他托付给当时以仁著称的宋襄公子兹甫,欲立为太子。

在齐桓公死后,其余五位公子交相攻伐以争王位,易牙拥立公子无诡继位,大杀朝臣和其他公子,齐国就此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内战,将齐桓公创建的春秋霸主地位丧失殆尽。可见,易牙虽然只是一名御厨,却对国家政治也有重大干涉。

公子无诡立位仅三个月,王座还未坐热即被杀身亡。宋襄公乘机派大军护送公子姜昭即位,是为齐孝公。而易牙仍然分庭抗礼,改奉公子雍,但在齐国根本就站不住脚,遂一同逃亡到了鲁国,之后就下落不明了。

在易牙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名字为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山东易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燕国之易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另据史籍《通志·氏族略》所载,战国时期,燕国有一易州,在今河北省雄县的西北部,因处于易水注入大清河的交汇处下游西南岸,因此称易州,曾一度为燕国的陪都(左易),该邑后被齐国所占。之后居于易州的燕国人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姬姓易氏的历史也有两千四百余年了。



第六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中的易氏族人比较少,来源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据史籍《太平图话姓氏综》中记载:在回族中“易”作为姓氏出现,最早见于明朝。因为在宋版《百家姓》中回族还无此姓氏描述。

回族易氏族人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一带。



第七个渊源:源于土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云南的临安府和元江府,即今建水和沅江地区的土著易氏,原先是来自内地的汉族。

明朝初期,沅江地区人烟稀少,于是明朝政府募民开垦,汉族迁民于明洪武八年迁沅邑,驻足垦荒,后融入了当地“土著”即土家族,世代相传至今。

今云南、四川一带多易氏,即与西南的易氏土著与汉族联姻有关。



第八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避难、因故改姓为氏。

今广东省鹤山市玉桥镇有个独特的传统节日:每年到农历4月22日,村民们就会齐聚一堂,以巡行、唱大戏、抢炮头等方式大肆庆祝,而且往往要持续十几二十日,这个活动被称为“庆神”。

根据该村的易氏族谱记载,从建村时计起,乡民就有在每年这一天祀奉汉朝开国功臣之一、太尉陈平的传统,到今天已经有七百余年的历史了。

传说,今玉桥镇的易氏族人本姓韩,是“兴汉三杰”之一韩信的后代。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之后,韩信因谋反被吕雉皇后诛杀,并累及三族被灭门。因此,当时的太尉陈平惋惜功勋家族,派义仆冒险潜入韩府,将韩信的孤儿救出,连夜逃往易水(今河北易县一带)避居。

为躲过官兵的追杀及其他人的耳目,该义仆将韩信的孤儿指易水地名为姓,将其韩氏改为易氏,从此逃过了劫难。其后,韩信遗孤的后裔子孙便世代称易氏,并尊陈平太尉为“庆神”,世世代代供奉之,直到今天。



第九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避难、因故改姓为氏。

传说北宋的杨家将之后裔有避难拆姓字为易氏的。杨字的繁体字为“楊”,拆开来分别就是“木”字和“昜”字,“昜”字近乎“易”字,因此亦称“易”。

所谓的“杨家将”,其戏剧、文学代表人物中的杨业(杨继业),原型就是杨重贵。杨重贵的父亲杨信是五代时期麟州(今山东菏泽巨野)的一个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了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杨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在杨信归附后汉政权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儿子杨重贵到太原归在刘崇帐下。后杨信投靠了后周政权,杨重贵则留在了太原。杨信死后,以其子杨崇勋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的刘崇。不久,杨崇勋又重新归附了后周政权。虽然有这样的屡次反复,但是由于处于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地位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年少的杨重贵当时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其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侍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后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传说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将军”。

然而,刘继业在北汉政权长达三十多年的“无敌战绩”,在史籍《宋史》、《辽史》中皆没有任何记载,而在《宋史》中提到过的几次宋军与北汉政权的交锋中,全部都是以刘继业的残败而告终。例如刘继业与宋军大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即被党进以少击众,大败,刘继业先是躲在壕沟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以这样狼狈的战绩,不知因何称为“无敌”?而在史籍《续资治通鉴》中,仅仅提到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在北汉君主刘继元投降以后,他仍在坚持战斗。后来直到宋太宗赵匡义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着解甲归降。

据说,北汉政权灭亡后,国破无本,无本(根)者何以为木(树)?因此杨重贵遂将自己的姓氏拆开,令子孙们去“木”改姓“易”氏。

一个屡战屡败的将军,后来竟然成为北宋王朝的忠烈家门,这个传说很是具有离奇色彩,只能是非常有政治意义的文学作品。因此,至今还没有易氏族人称自己就是杨重贵的后代。

另外“易”与“昜”两个字的读音和字义皆不相通,“昜”实际上就是古“阳”字,所以,该易氏来源之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十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水族、苗族、纳西族、提价祖、侗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易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易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姜尚(姜太公、姜子牙、吕尚)、毕万、易牙(雍巫、饔巫)。

易氏的历史名人 -- 易 甲:(生卒年待考),楚国人。著名战国初期秦国将领。

其先有食采於易水者,因以易为氏。

易甲赋性劲爽,乡里有义士之目。楚国太子白公胜闻而慕之,愿纳交焉。

及至白公胜将要弑杀楚惠王(公元前488~前432年)及子西时,欲得到易甲的帮助,便陈士勒兵以示曰:“与我,无患不富贵;不吾与,则此是也。”

易甲笑曰:“子常言吾义矣,今忘之乎?立得天下不义,吾不取也。今子将弑子之君,而使吾从子,非吾前义也。虽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忍为也。子行子之威,则吾亦得明吾义也。逆子以兵争也,应子以声鄙也。吾闻士立义不争,行死不鄙。”

遂拱而待兵,颜色不变,终遇害。



易 洸:(公元前128~?年待考),字文行,易荣国长子;山佐人。著名西汉将领

生于西汉元朔癸丑年(公元前128年)农历6月4日丑时,其先为山佐人,袭父将,仕西汉武帝,拜征南将军。

汉昭帝始元年间(公元前86~81年),易洸奉命领兵镇洪洲(今江西南昌)追启宜邑,卒于官,葬西山(又述葬宜西将坟山)。据郡邑武事志,当建武间,袁境安堵,不闻冠警,实易洸御克耳守耳,惜书缺,有关易洸之表现无可考信,而其防患固园,俾宜民宸处不惊,易洸之功德无量耶。



易 雄:(公元257年),字兴长;长沙浏阳人(今湖南浏阳)。著名晋朝官吏。

出身贫苦,他的祖先于蜀汉章武二年由江苏太仓州迁来浏阳、安家在淮川境内的巨湖山下(今西湖山)。

易雄曾任县吏,后辞官不就,再后继任郡主簿,恰逢匪寇张昌反叛,将太守万嗣抓捕,即将斩杀之时,易雄挺身而出,与张昌抗争,张昌怒不可遏,下令将易雄推出,一同斩首。易雄太义凛然,不为所惧,张昌为易雄的忠直所感动,遂释放了他二人,易雄因此名噪一时。

后被举为孝康,迁升别驾。易雄自以为出身寒门,不宜在官场久混,又辞官回乡。不久,朝廷诏用为舂陵县令(今湖南宁远)。

晋永昌六年(公元322年)春,大都督王敦据武昌,举兵反朝廷,湘州刺史谯王丞极力反对,遂召集各县军士保护郡城。易雄得悉此情,除书写檄文列出其王敦罪行以外,又招募兵士千人,支援湘州。此时州城城墙残破,且又缺乏兵力。王敦派遣魏义率万人来攻城。易雄以忠义激励将士,并身先士卒,抗击敌人,与敌人展开巷战,伤亡惨重,易雄被俘,押解至武昌。

王敦亮出易雄所写的檄文,怒目相视。易雄泰然自若地说:“此文是我所写,我恨自己地位低,力量弱,不能救国安民,朝廷如果被推翻,我活着也没有用,宁可做一个尽忠的鬼魂。”王敦见易雄大义凛然,内心恐惧又惭愧,当即将易雄释放,不久,又将他杀害,死时六十五岁。其妻潘氏,惊闻恶耗,悲痛欲绝,遂投水于巨湖山下樟树潭。

王敦之乱平定以后,易雄遗体被运回浏阳,与妻合葬于今枨冲镇颂佳园村将军洞。

元至治二年,元世祖忽必烈赠其侯爵、谥忠愍。

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赠宜阳别驾之神,祀乡贤祠,在巨湖山下建立易雄祠,后倒塌。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其墓经易姓后人修葺,并在峡山口处立亭建碑。



易 揣:(生卒年待考)。著名晋朝将领。

晋孝宗时武将。《晋书,张轨列传》中有:“祚宗人张瓘时镇枹罕,祚恶其强,遣其将易揣,张玲率步骑万三千以袭之。”又《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二》:孝宗穆皇帝永和十一年(乙卯,公元355年)凉王祚淫虐无道,上下怨愤。祚恶河州刺史张瓘之强,遣张掖太守索孚代瓘守枹罕,使瓘讨叛胡,又遣其将易揣、张玲帅步骑万三千以袭瓘。

张掖人王鸾知术数,言于祚曰:“此军出,必不还,凉国将危。”并陈祚三不道。祚大怒,以鸾为妖言,斩以徇。鸾临刑曰:“我死,军败于外,王死于内,必矣!”祚族灭之。瓘闻之,斩孚,起兵击祚,传檄州郡,废祚,以侯还第,复立凉宁侯曜灵。易揣、张玲军始济河,瓘击破之。揣等单骑奔还,瓘军蹑之,姑臧振恐。



易常亮:(生卒年待考),吉安太和人。著名唐朝诗人。

唐肃宗时(公元756~762年)举秀才。他与李白友善,时相唱酬。李白以天才傲睨一世,独对易常亮推许,甚至窜夜郎时赠易常亮以诗云:“少年解长剑,投赠即分离。何不断犀象,精光暗往时。蹉跎君自惜,窜逐我因谁。地远虞翻老,秋深宋玉悲。空摧芳桂色,不屈古松姿。感激平生意,劳歌寄此辞。”二人交好,略见於是。

易常亮年优游田园以吟咏自娱,惜诗集不传,零章断句无由见。

其远孙有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著名宋朝画家。



易 重:(公元806~872年),字鼎臣;袁州宜春人(今江西宜春)。著名唐朝大臣。

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乙丑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七人。复试落第七人。考官:左谏议大夫陈商。

该科榜发时张濆为状元,易重名列第二,进士及第二十七人。名士、举子皆以为此科取士不公,议论纷起。唐武宗即命翰林学士白敏中复试,结果张濆等七人被黜落,易重获第一,时人皆以为公允。

由第二为第一,易重颇为得意,即作《寄宜阳兄弟》一诗。诗云:“六年雁序恨分离,诏下今朝遇己知。上国皇风初喜日,御阶恩渥属身时。内庭再考称文异,圣主宣名奖艺奇。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得两重枝。”

后入仕,易重官至大理评事谏议大夫。

秉性耿直,为官清廉公正,不惧权奸贵族,据理抨击,晚年以大理寺身份游观各地,视察民间疾苦。

后游宦至上高县,唐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在上高病逝,享寿六十六岁。其子易征、易赟扶柩归里,葬宜春集支乡李家坊(今宜春市新坊乡里睦水库东侧)。宜春市人民政府在1964年定为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树墓碑和文物保护牌。

易重善诗,尤工文,有佳作千余篇,名显一时,惜多已散失。今《全唐诗》存其《寄宜阳兄弟》一首。



易 思:(生卒年待考),字景善;袁州人(今江西宜春)。著名唐朝诗人。

唐玄宗天宝年间人(公元742~755年),进士,诗人。



易延庆:(生卒年待考),字馀庆;筠州上高人。著名北宋大臣、孝子。

其父易赟以勇力仕南唐至雄州剌史。易延庆幼聪慧,涉猎经史,尤长声律,以父荫为奉礼郎。

宋显德四年周师克淮南,易赟归朝,授道州剌史,易延庆亦授大名府兵曹参军,后为大理评事,知临淮县。

宋乾德末易赟卒,葬临淮。易延庆居丧推毁,庐于墓侧,手植松柏数百本,旦出守墓,夕归奉母,紫芝生放墓之西北,数年又生玉芝十八茎,时人称其为“纯孝先生”,后成为易氏族人的重要堂号。

本州将表其事,易延庆恳辞。或画其芝来京师,朝士多为诗赋,称为孝感。服阕,延庆以母老称疾不就官。

母卒后,藁殡数年。易延庆出为大礼寺丞。尝司建安市征,及母葬有期,私归营葬,扼掩圹而返。知军扈继升言其擅去职,坐免所居官,复庐墓侧数年。

母平生嗜栗,易延庆植二栗树墓侧,二树连理,苏易简朱台符为赞美之。后知端州,卒。

子易纶,宋大中祥符元年进士及第。



易 言:(生卒年待考),字应之;宜州覆水蛮人。著名北宋官吏。

宋真宗执政时期,应召往说蛮酋,降其众,赐官,著有《排奸党说》。



易著明:(生卒年待考),字晦之;袁州宜春人。著名北宋大臣。

宋真宗天禧二年戊午(公元1018年)登进士第。

他博学精声律,累被乡荐。与石延年为诗友,宋真宗初赐三班奉职,终左班殿直。



易 充:(生卒年待考),分宜人(今江西分宜)。著名宋朝学者。

聪慧超群,年仅十六、七岁时即通《易》、《书》、《诗》,号“三经处士”,著有《中州文集》。



易 青:(生卒年待考),惠州归善人。著名南宋将领。

易青时为都督行府摧锋军效用。

初,广东贼曾衮本军士也,己受招复叛。宋绍兴六年十月,经略使连南夫与摧锋军统制韩京会于惠州,督诸兵讨之。京募敢死士七十三人,夜劫衮营,易青在行中,为所执。贼驱至后军赵续砦外,续曰:“汝大军为我所擒甚众。”

易青大呼曰:“勿信,所擒者我尔。”

贼又言:“吾不汝杀,第令经略持黄榜来招安。”

易青又呼曰:“勿听,任贼杀我,我惟以一死报国。”

贼怒焚之。易青死,骂不绝口。

易青无妻子。事闻,朝廷特赠保义郎。合门祗侯,官为荐祭焉。



易 祓:(公元1156~1240年),字彦章,号山斋;潭州宁乡人(今湖南宁乡巷子口镇巷市村)。著名南宋大臣。

易几先之长子,易妙之孙。

以祖纶公侨居沩上,弱冠举于乡,不乐仕进,恩例文林郎,翌年转儒林郎。

易祓博学多才,素工诗词,文人博士交相倾慕,咸以望见颜色为幸,尊称布衣居士。

至宋淳熙乙巳(公元1185年)荐于朝,殿试第三名探花,帝甚嘉之,赐封释褐状元。

宋绍熙甲寅(公元1194年),易祓入荆南师幕,宋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除著作郎兼实录检讨官,掌修国史,位次编修,兼权起居郎,侍从皇帝记录皇帝言行。

宋嘉定三年(公元1203年),易祓任尚书佐郎。翌年农历3月除枢密院检讨,农历4月磨勘(考绩升迁制度)转朝散大夫郎,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又除国子司业(中央书院国子监副长官)。

宋开禧乙丑元年(公元1205年),易祓升中书舍人,职掌起草诏令。农历8月除左司谏议官兼侍讲,讲论文史,备君主顾问。

宋丙寅(公元1206年),易祓升右谏议大夫转朝散大夫。农历7月除礼部尚书,职掌礼仪、祭享、贡举等事长官,兼直学士院,易祓负责起草任免将相等机密诏令,并备咨询要政。是年南宋伐金,史称“开禧北伐”,翌年丁卯,师旦失败贬死,农历11月易祓谪融州,移金州,戊辰移衡州,得旨自便寻叙。

宋嘉定乙酉(公元1225年),宋理宗登极改元宝庆,恩赐易祓为朝议大夫,提举玉隆万寿宫事,安置罢退之臣及闲员。

宋丁亥(公元1227年),恩赐易祓朝议大夫、宁乡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

宋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易祓转中奉大夫,磨勘大中大夫,赠正奉大夫。

宋嘉熙庚子(公元1240年)农历3月20日,易祓殁,寿终八十五岁。御赐祭葬,墓在宁乡县原十都三区沩上之下屏山(今宁乡县巷子口乡)寅山申向,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石柱。封硕人,谥文昌。

易祓著有《周礼周易释义》、《禹贡疆理记》、《易学举隅》、《周礼释疑》、《汉南北军制》、《山斋集》。

易祓著述甚丰,著有《周易总议》、《周礼总义》、《禹贡疆理记》、《汉南北军制》、《山斋集》等书,但留世极少,其状元御试论文在当时是最著名的文章之一。



易 完:(生卒年待考),字德备,易完系易优之后,历管、环、金、溃,弁,而为易弁之次子。著名宋朝学者,现存最早撰易氏谱序和纂谱者。

宋哲宗时解元,两举学士,时人号曰富文先生,史籍无载。

据宋哲宗元祜六年(公元1091年)易完撰易氏谱序时称,他是现存最早撰易氏谱序和纂谱者,与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和苏洵(公元1009~1066年)几乎同时。

从该谱序及易氏谱首卷来看,自唐以来世系图纪齐全,更有传记,早已具有欧苏体例的内容。易氏谱历史悠久而优异,易完有承先启后之功。



易炳文:(生卒年待考),襄阳人。著名元朝大孝子。

父丧,庐墓六年,时人慕之,乡人称为易孝子。



易 华:(生卒年待考),字闻远;湖南长沙湘乡人。

曾祖易炎正,字致中,号涟溪,九岁能文,从许衡,笃好宋五子书,穹探性理之奥。元仁宗延祜七年庚申(公元1320年)第进士,官宁乡丞。有善政,学问旁洽,四方踵门受经者甚众。著有涟溪集若干卷,府县入祀乡贤公。

其曾孙易华,少有大志,喜谭兵学,豪气纵横,不可一世。

时值元末,群雄蜂起,豪杰集义,保御一方,非割据窃号者比。易华则屯兵湘潭之乌石寨,保守长衡永宝一路,他寇不敢侵,乡里德之。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易华敕受参政。洪武大定,始散屯,后死为神,一方皆严事之。



易元吉:(生卒年待考),字庆之;长沙人(今湖南长沙)。著名北宋画家。

天资颖异,灵机深敏,善画。初攻花鸟、草虫、果品,后专写獐猿。曾游荆、湖间(今湖南、湖北一带)搜奇访古,深入山区,入万守山百余里观察野生动物生活和林木岩石景物,每遇胜丽佳处,辄留其意,心传目击,写于毫端。于长沙寓居后开凿池诏,间以乱石丛篁、梅菊葭苇并驯养水禽山兽,以观其动静游息之态,故所画动植物富有生趣。

画上多自书“长沙助教易元吉画”,落款于树石间。

后官至州学助教,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景灵宫建孝严殿,召易元吉入宫画花、石、禽兽等屏风,皆惟妙惟肖。后复召画《百猿图》,惜画未成而感染时疾,竟至暴卒(一说遭画院中人妒其能而鸩死)。

《宣和画谱》著录御府所藏其作品有《牡丹鹁鸽图》、《梨花山鹧图》、《夏景戏猿图》、《猴猫图》、等二百四十五件。传世作品有《猴猫图》卷,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蛛网攫猿图》册页现藏故宫博物院;而《聚猿图》卷则被日寇掠走,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易 英:(生卒年待考),字子顺;湖广澧州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洪武年间,他以州学训导擢工部主事,升郎中,累官至礼部左侍郎。



易绍宗:(公元?~1401年待考),湖广攸县人。著名明朝将领,抗倭英烈。

明洪武年间从军有功,授象山县钱仓所千户。

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倭寇入侵,易绍宗大书于壁曰:“设将御敌,设军为民,纵敌不忠,弃民不仁,不忠不仁,何以为臣;为臣不职,何以为人。”

之后,易绍宗命妻李生奠诀而出。率将士跨马而处,战杀贼倭寇,追至海滨,马蹈于淖,遂壮烈牺牲。

后数十年又有先者,死黎利之难。



易 节:(生卒年待考),字时中;江西万载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永乐十三年进士,官礼部员外郎,升贵州布政使。



易 思:(生卒年待考),字景善;湖广夷陵人。著名明朝官吏。

以“明经行修”任怀柔县丞,有政绩,升任知县。



易 先:(生卒年待考),字太初;湖广湘阴人。著名明朝官吏。

以国子生授谅山知府,有善政。



易 纶:(生卒年待考),湖广益阳人。著名明朝大臣。

少有大志,明宣德间以举人教仪陇,召入为御史。

易纶在任独立敢言,结果忤逆权贵,被谪教宜川学。



易 倣:(生卒年待考),字惟效,号霍冈;湖北黄冈人,玉衡学谅大堂裔。著名明朝大臣。

易倣由府庠生获嘉靖甲子乡录,登明隆庆戊辰科(公元1568年)进士,授礼部行人司行人。

易倣任钦差巡按,江西福建云南道监察御史。以劾严嵩党鄢懋卿,谪广安州判,转东平州,知江山县。寻晋户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升知衢州。衢旧有兄弟讼争不决,易倣不问曲直,各取一手连梏,偶坐累朝不脱,两人相顾相怜,时复相笑,不觉争心之冰释也。众初骇莫喻。迨既,翕颂易倣如周召父。

后易倣转四川涪州道。时杨应龙蠢动綦江,朝廷未遑用兵,计先豢龙,特命易倣往。易倣深入龙穴,宣朝廷威德。杨应龙俯首奉易倣惟谨,随易倣待命重庆。易倣因功晋升四川大参。丁林太孺人忧。后杨应龙叛,严嵩一党借此报复易倣,遂致仕。

易倣性醇谨敦笃,府县会谒,必及民俗,公务不稍干以私。每以寒蝉为戒云。祖居肘腋陈姓者,为易倣世邻,或以卧榻语进。易倣曰:“老邻也,丈夫得一官便失一邻,谁复愿邻。有读书子乎,尔居腋下,至今无以异”。

易倣晚年捐百余亩入祠,以供祀事,复以租稞入祠,以供文会,制银牌一面,上书“乐贤父兄”四字。拜曦侯先生为文章祭酒。以时课子弟,文会茂矣。崇祯庚辰岁,督学王讳永祈崇祀乡贤,尊重易倣名望。



易三接:(生卒年待考),号康侯;湖广零陵人。著名明朝贤士。

易三接性耿介,博学多才。

明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官吏互相结党营私,官场腐败。科举取士,考官只看考生父辈的地位和行贿的财物,不重考生的才学。

易三接决心只凭自己的才学考取功名,他三次应试,文章结构严谨,内容切中时弊,语句秀丽,堪称上乘佳作。但由于他父亲仅是一名白衣秀才,又无重金行贿,因此三次应试最终还是名落孙山。

从此以后,易三接看淡功名利禄,开始他的游侠生活。

易三接遍游大江南北,名胜古迹,祖国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他的足迹,所到之处方亲探友,饮酒赋诗,怡然自得。这样的生活,他一共度过了二十一个春秋。

易三接晚年回到零陵,在潇水河畔筑屋定居,号称“康候先生”。他将自己的经历全部记载下来,主要著作有《永州野史略》、《零陵山川志》、《忠鬼录》、《暇斋咏古诗》等。



易舒诰:(公元?~1524年待考),湖广攸县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翰林检讨。

当年太监刘瑾擅权,人争趋附。易舒诰独不屈,遂改南京户部主事。

刘瑾败亡,复入翰林,后以亲老乞归,杜门却扫,家居十四年卒。



易翼之:(生卒年待考),字孔章;云南腾越人。著名明朝贤士、教育家。

明正德二年举人,任四川长寿县知县,后归隐龙川江讲学,为一时师表。

易翼之著有《四书音义会编》、《春秋经传会编》、《诗话类抄》、《古今诗评》、《腾司志稿》等。



易 直:(生卒年待考),字子顺;江西宜春人。著名明朝大孝子。

正德问,父遭事系狱,自缚跪府门外请代罪,其父获免,时人称为孝子。



易时中:(生卒年待考),字嘉会;福建晋江人。著名明朝官吏。

嘉靖元年举人,任夏津县知县,有惠政,升顺天府推官。



易元贞:(生卒年待考),字正之;桂林人(今广西桂林)。著名明朝官吏。

嘉靖间自崇阳知县调平县,,为官清廉,性清介,尤恤孤弱,禁强御。暇日延诸生论道谈文。死后贫无以葬,人民为他举办葬礼,罢市相送。



易之贞:(生卒年待考),字忠甫;湖广蕲水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隆庆四年举人,官户部郎中,督饷易州,奏免积年欠赋三百六十馀石,迁马湖府。



易仿之:(生卒年待考),字惟效;湖广黄冈人。著名明朝大臣。

隆庆进士,知衢州府,有政声,转四川涪州道,升参政致仕。



易文字:(生卒年待考),江西临川人。著名明朝官吏、文学家。

以贡士任高淳县丞,署县事,筑堤御灾,有德政,著有《诗书春秋大义》、《秋潭集》。



易应昌:(生卒年待考),字瑞之;江西临川人。著名明朝大臣。

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天启时由御史累迁大理少卿,崇祯二年任左佥都御史,进左副都御史,弘光时迁工部右侍郎。



易学实:(生卒年待考),字去浮,号犀厓;江西雩都人。著名明朝贤士。

崇祯年间举人,后奉母入山,闭门三十年,著有《犀厓文集》、《云湖诗集》。



易 刚:(生卒年待考),字正道;湖广衡阳人。著名明朝官吏。

由乡举知武康知县,以宽和廉洁称。



易奇际:(生卒年待考),字开伍;广东新会人。著名明朝贤士。

性清介,事母至孝,登崇祯乡荐,讲学授徒,著有《逸纪》、《书诗传解》、《拂剑草》、《侨梧集》、《吾豫漫笔》等。



易道暹:(生卒年待考),字曦侯;湖广黄冈人。著名明朝贤士。

易道暹以文章为天下祭酒。凡天下文章上无不收名定价于先生。详文学传。

明万历戊午游京师,值东乱初炽党户方殷先生,独敬西安孟旋方先生讳应详曰:此当今郭有道也。方先生亦以先生无愧黄叔度。刘廷杜松败没,易道暹作文哭祭。

庚申泛舟馀杭,逾两浙,历三吴,遇山公则疏籍人才以资启事,遇狄公则开注英贤以助桃李。每曰秀才以天下为己任。讵俟异日一话一言皆期有益国家,有功世道,毋逡巡徒自负也。

西陵梅之焕,专阃甘肃,当路忌之,几不可测职。方余大成廷争如虎,梅之焕曰:“暗素生平,何意乃尔。”余曰:“我不知公,知公者易曦侯先生也。”

乙亥二月,太行寇渡河南。流劫光罗英霍,易道暹联乡族子弟,置义仓习骑射将有绪,贼自西陵间道飚至,易道暹方卷书走僻,贼驱执之曰:“我知若为海内知名士,若从我,我以汝为前部。”

易道暹叱曰:“大兵旦夕韭粉尔矣。尔非南倭北虏,地方资足活汝饥,何乃肆兵纵火焚掠大明天子百姓也。”

贼怒甚,焚之。督学王承权进祀乡贤,三楚士谥曰“忠烈先生”。其子易为瑚痛父死非命,立寨杀贼。仲子易为琏字叔赐,同日被执,贼迫之跪,强项大骂曰:“我膝岂为若屈耶!”南望父所恸哭,受刃以死。贼弃池中,身首异处,怒其骂之历也。与父同祀乡贤,谥曰孝烈。



易为鼎:(生卒年待考),字用玉,号汪来子;湖广黄冈人。著名明朝贤士。

以文章节气名,明亡,筑室白云山,教授学生,学者称大隐先生,有《易肤说》。



易绍宗:(生卒年待考),湖广攸县人(今湖北攸县)。著名明朝抗倭将领。

明朝洪武年间因军功授象山县钱仓防千户,后在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在与倭寇作战中丧身。



易翼之:(生卒年待考),腾越人(今云南腾冲)。著名明朝学者。

明正德中期知长寿县,因与上司不和而隐归,著有《四书音义汇编》、《春秋经传汇编》、《古今诗评》等。
易道三:(生卒年待考),字明甫,一字象生。著名明朝末期大臣。

明万历年间人。易道三治书为府庠生。主户政。明季所在流寇蜂起,公约乡人结砦自保,立教条,明禁令,乡人悉遵约束,卒赖以安久之。旁县亦闻之,若蕲水罗田麻城共四十馀砦,咸来联合,听节制。

明崇祯六、七年,流贼窜入湖广残破州县无算间。有入境劫掠,易道三指挥四邑互相应援,辄受重创以去,由是贼耳其名不敢逼。

明崇祯十六年,张献忠陷武昌置伪官属,公合四邑兵擒黄州知府。是年农历8月,总兵左良玉攻献贼于武昌,易道三与监军道王质沔阳知州章旷武昌生员程天一起兵助之,遂复蕲黄汉阳诸邑。先是庄烈帝封良玉宁南伯,命复武昌。未几京师失守,庄烈殉难。

福王嗣位,南京武昌捷,闻王进封左良玉为宁南侯。左良玉奏易道三战守功,状荐,材堪专阃,宜急起用,以予国乱。王手诏褒奖,召赴行在。易道三以乡梓多故,辞未赴命。

巳而清军入关,攻克湖广,易道三所辖各邑诸寨不下。大吏计擒易道三于白云山寨,被执时啮指血书“梵云仙汉”四字。时人铭石勒碑置寨次。今之登白云山者,无不争睹公血迹碑也。

及逮至武昌,清吏许易道三以官爵,令薙发,易道三曰:头断可也,发不可断。吏恶其倔强,幽之暗室,屡遣人啖以官爵,公终不屈。遂行刑。

临刑前,易道三赋绝命诗一首,惜巳散失。其寄家人书,嘱其续成宗谱,有诗句曰:“谁抱祭器天涯外,剩水残山莫计秋。”时清顺治三年农历1月12日。

近者清帝逊位,民国成立,忠义如易道三,自合为国史所甄录,炎巳衰集其荦荦大者载入省志。



易贞言:(生卒年待考),字内美;湘乡人(今湖南湘乡)。著名清朝学者。

清康熙年间诸生,著有《周易讲义》等。易宗氵君清朝著名学者,曾在乾隆年间举鸿博而名震京师,著作甚丰,有《性理精微》等存世。



易宗捃:(生卒年待考),字公申。著名清朝学者。

清乾隆间举鸿博,名动京师。著有《性理精微》等。



易尚升:(生卒年待考),字与同;湖南澧州人。著名清朝官吏。

康熙四十四年举人,官直隶新城县知县。



易贞言:(生卒年待考),字内美;湖南湘乡人。著名清朝文学家。

康熙间诸生,性孝友,著有《五经精义》、《爱日堂集》、《松堂诗集》等。



易宗瀛:(生卒年待考),字公仙,号岛民,易贞言长子;湖南湘乡人。著名清朝大臣。

乾隆间举博学鸿词科,选浙江曹娥江盐场大使,工诗文。



易宗涒:(生卒年待考),字公申,号实庵,易贞言次子;湖南湘乡人。著名清朝文学家。

乾隆间举博学鸿词科,名噪京师,与兄易宗瀛被时人称誉为陆机、陆云兄弟,著有《五经辨疑》、《四书绎注》、《岸亭偶谈》、《丰霞楼诗文集》等。



易祖栻:(生卒年待考),字淑南,号啸溪,易宗瀛之子;湖南湘乡人。著名清朝官吏、书画家。

官江苏青浦主簿,工书法,善画墨竹,间作山水鱼虫,著有《啸溪诗稿》。



易良俶:(生卒年待考),号屏山;湖南黔阳人。著名清朝官吏、文学家。

嘉庆十六年进士,任河南卢氏县知县,劝民种植桑、茶,道光间调孟县知县,升邓州知州,著有《春秋撮要》、《中州风俗说》、《海防臆说》等。



易 棠:(生卒年待考),字念园;湖南善化人。著名清朝大臣、诗人。

道光九年进士,咸丰间官至陕甘总督,著有《贻芬书屋诗文集》。



易佩坤:(生卒年待考),字子笏,一字笏山;湖南龙阳人。著名清朝大臣、文学家。

咸丰五年以优贡出仕,官至江苏布政使,著有《函楼文集》。



易本娘:(生卒年待考),字眉孙;湖北京山人。著名清朝经史学家。

道光间举人,潜心经史,著述甚富,有《申顾》、《姓觽刊误》、《春秋楚地答问》、《字体蒙求》、《一蠡诗存》、《一粟斋试帖》等。



易 山:(生卒年待考),字国顺;湖南沅陵人。著名清朝医学家。

早年得异人传授,精于外科,手术多有奇效,人称易神仙。



易润坛:(生卒年待考),字昀荄,号荷生;湖南长沙人。著名清朝大臣、诗人。

累官道员,加按察使,著有《听竹草堂诗文集》。



易 宏:(生卒年待考),字渭远,号秋河,又号云华子;广东番禺人。著名清朝诗人

工诗词,著有《云华阁诗略》等。



易之瀚:(生卒年待考),字浩川,号蓉湖;江苏甘泉人。著名清朝数学家。

笃嗜算学,时罗士琳有《四元玉鉴补草》,因从问难,为撰《四元释例》。



易佩绅:(公元1828~?年待考),龙阳人(今湖南汉寿)。著名清朝官吏。

易佩绅生于汉寿,是清末儒将,官至四川、江苏布政使。写下诗词八百余首,有《函楼诗钞》、《函楼文钞》二十余卷。



易良叔:(生卒年待考),字屏山;籍贯黔阳县,洗马潭人。著名清朝官吏。

青年时期入岳麓书院习举子业。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举湖南乡试第一,翌年登进士弟。

清嘉庆二十五年,任河南卢氏县知县。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调孟县知县,

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升任河南邓州知县,继调直隶光州。

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以母亲老秘乞养归里。

易良叔任州县时,正值英、法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清廷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难不堪。他一面上《平夷条议》,一面采取利民措施,发展生产。

任孟县知县时,教发沿江岸植树扩堤,防治水患,并劝发仿制筒车车水灌田。

易良叔辞官回里后,受聘于龙标书院讲学,四方慕名求教者甚多。其书法苍劲道健,著作亦多,易氏家谱记载,著有《春秋撮要》、《三礼考》、《草木山海切要》、《大学中庸讲义》、《乡党考》、《中州风俗说》、《孟县水道图说》等书,终年七十一岁。



易顺鼎:(生卒年待考),字实甫,中实,硕父,哭庵;湖南龙阳(汉寿)人。著名清朝诗人。

光绪元年举人,是年冬应礼部试取道南京,一日成金陵杂感七律二十首。其诗文属中晚唐之一派,官至广东钦廉道(今广东廉江县及广西钦州地区),曾任袁世凯的代理铸印局长。后放荡歌舞场以终。才思横溢,少有神童之目。稍长从王凯运游,其诗即与宁乡程颂万、湘乡曾广钧并称湖南三诗人。治骈文及诗歌,师张之洞。与友樊增详并称两雄。颇自负,于学无所不窥,为考据,为经济,为骈文,为诗词。学问广博,足迹遍数十省,遗诗万首。其诗才绮绝,尤工裁对,博采各家,不喜用僻典。著有《四魂集》、《词集》、《诗集》、《经史杂著》、《盾鼻拾遗》、《出都诗录》、《官船诗录》、《蜀船诗录》、《巴山诗录》、《丁戊之间行卷》、《摩围阁诗》、《吴船舶诗录》、《樊山沌水诗录》、《锦里诗录》、《峨眉诗录》、《春城诗录》、《林屋诗录》、《游梁诗腾》、《庐山诗录》、《宣南集》、《甬东集》、《四魂外集》、《岭南集》、《眉心室悔存稿》等。



易子需:(生卒年待考),广东鹤山人。著名近代画家。

工于诗、词、书、画,尤精篆刻,曾与萧友梅合作新体乐歌。



易顺鼎:(公元1858~1920年),字实甫,又字中硕,号哭盦;龙阳人(今湖南汉寿)。著名近代诗人。

清光绪举人。清末官至广东钦廉道。中日战争时属主战派,曾两度到台湾为抗战奔走。袁世凯称帝,任代理印铸局局长,诌事袁子克文。诗才绮绝,尤工裁对;博采各家,不喜用僻典,自谓“或古或今,或朴或华,莫能以一诣绳之。”也作词及骈文。易顺鼎三岁能背诵《三字经》,清军将领蒙古番王僧格林沁曾誉为奇儿,大诗人王运也呼为仙童。

公元1863年他五岁生日那天,父亲易佩绅逗他对联,出句“鹤鸣”,易顺鼎不加思索地答曰:“犬吠”。父亲命他续对,他相继对出“猿啼”、“凤舞”、“龙翔”。那年,易顺鼎在一次逃难途中与家人失散了,先被太平军收养,后被清兵送回家。他即依据此事,在父母指导下写出一篇“述难”文章,于是“神童”之称传遍全国,以致到了1894年冬月21日,慈禧太后召见他时,头一句话便问:“你就是五岁神童易顺鼎吗?”

易顺鼎一生著述甚丰,有诗集七十二卷逾万首,词集十卷,杂著二十九卷,另外在经、史上,他皆有著作传世。当时与晚清另一著名诗人樊增祥并峙为诗界两雄,《全清诗》、《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均收了他的诗文。

除居官外,易顺鼎生平大部分时间浪迹江湖。一生遍历大江南北,登山临水,有诗近万首,尤为人称道。他心怀济世之志,却不为时所重,为官,弃官,仕途上屡经挫折。

在任广西右江道上,被两广总督岑春煊以“名士画饼”弹劾罢官,不为所屈,多次上书鸣冤,后得以重新起用。

甲午战时期,易顺鼎曾两度赴台帮助刘永福抗日。1920年秋病逝于京寓。有《丁戊之间行卷》、《四魂集》等传世。



易秀湘:(公元1905~1954年),江西赣县人。著名现代政治家、无产阶级革命烈士。

大革命年代,曾参加赣南农民武装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红四军、红一军团任战士和初级指挥员,参加巩固发展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1933年任连政治指导员。1934年任红一军团第一师三团总支书记。参加了第四、五次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冬到达陕北后,调任红一方面军红军医院政治委员,参加东征和西征战役中的医疗救护组织工作。1937年春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卫生部政治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卫生部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1938年秋兼任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卫生部政治委员,参与领导前方医疗卫生工作,参加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1939年秋调任中共中央军委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此后任中央军委供给部部长、中共中央管理局局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冀热辽边区政府贸易局局长、西满军区副参谋长、东北人民政府商业部副部长等职,参加东北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南财经委员会华南分会副主任、广东省人民政府财政厅厅长、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务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南行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等,参与领导广东和中南地区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954年10月8日因病在广州逝世。



易汉文:(公元1907~1936年),湖北礼山人(今湖北大悟)。著名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1929年参加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排、连长,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红九军教导师政治委员,第二十七师政治委员等职。

1936年11月在甘肃古浪战斗中牺牲,终年二十九岁。



易耀彩:(公元1916~1990年),江西泰和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军区独立团排长,独立第五师第十五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红八军团第二十三师连政治指导员,军委一局二科科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八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晋察冀军区第三十四团营长、团长,晋冀察军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张家口卫戍区司令部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第八旅旅长、第七旅旅长,第十九兵团第六十三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基地司令员,1953年至1958年入苏联海军学院学习。回国后任海军潜艇学校校长,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政治委员,海军军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0年10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四岁。



易 言:(公元1935~今),原名刘锡诚;山东昌乐人。著名当代作家。

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

历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和编辑人员,新华通讯社翻译部、对外部及国内部翻译、编辑、记者,《人民文学》文学评论组组长,中国民间文艺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论坛》、《评论选刊》、《中国热点文学》杂志主编,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旅游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俗文学学会第三届副会长、第二届会长。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创作漫评》、《石与石神》(合作)、《小说与现实》、《原始艺术与民间文化》、《高尔基与民间文学》、《作家的爱与知》、《中国原始艺术》、《走出四合院》,译著《俄国作家论民间文学》、《马克思与恩格斯收集的民歌》、《苏联民间文学论文选》,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民间文学集》等。《会说话的山岩》获1994年“我与云南”征文一等奖,《小说与现实》获1987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表彰奖。

现兼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易炳文:(公元1932~今),河北人。著名现代书画家。

现为河北省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保定老年书法艺术研究会”理事。其书法特色不拘一格,善写楷书、行书、行楷、隶书、篆书等多种书体。

曾出版《易炳文书法作品集》,易炳文先生书法创作有着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该书法气势磅礴、刚劲有力,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性书法艺术大赛,并多次获得大奖。作品曾在《河北日报》、《中国书法研究》《保定日报》《保定晚报》等多家刊物上发表。



易中天:(公元1947~今),湖南长沙人。著名现代文学家。

易中天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

近年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以及《帝国的惆怅》等。

这位年近花甲的老派副教授,2005年起,因在央视“百家论坛”主讲“汉代风云人物”而为公众所熟悉,一举成为当前内地最炙手可热的学者和作家,并被迅提为教授、博导。近日他还入选了中国作家富豪榜。每到一地他都会被众多的"意粉"围着争相留影和签名,甚至逼着他出门要戴墨镜。

易中天成为了2006年中国最火的大学教授。其作品《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品人录》等一纸风行。近日,其《品读三国》一书的书稿更是以首印数五十五万册、版税14%的高价竞拍出版权。

本书按:

易中天的成名,当一言以辟之:假无知者以得。恰恰就如同他自己在《闲话中国人》中所描述的那些典范的一个合成体。人们应当注意,其相关的史评著作只能当作文学作品去欣赏,而万万不可作为历史去学习,一如《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之间,截然不同尔。



易 英:(公元1953~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人。著名现代画家。

中央美术学院《世界美术》杂志编审。

1982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198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世界美术》杂志副主编。

发表的重要论文有《现代主义的困境与我们的选择》、《学院主义的黄昏》、《大众文化与中国前卫艺术》、《力求明确的意义》、《现代主义之后与中国当代艺术》等。

译著有《视觉与设计》、《油画风景技法》、《帕诺夫斯基与美术史基础》、《素描手册》、《当代艺术家的油画材料与技法》。

编著有《西方现代艺术美学文选—造型艺术卷》,专著有《世界美术全集(第20卷)——二十世纪西方艺术》、《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中国现代美术思潮》。



易安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八十七师第二五九旅旅长。

易凤翔:(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一九六师第五八八团团长。

易 毅:(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职务待考。

跟帖时间 2010-05-21 22:06:3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易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宗开易地;秀毓太原:全联典指易氏的源流和郡望。

产芝庐墓;攀桂仙才:上联典指北宋时期的上高人易延庆,字馀庆,聪慧而博学,尤其长乎声律。初官临淮知县,乾德年间因父亲去世而在墓旁筑庐守孝,墓侧产灵芝。太宗时官大理丞,又因葬母而弃官。母亲生前喜欢吃栗子,他便在墓前种了两棵栗子树,树长大后结成连理。当时人称他为“纯孝先生”。下联典指易延庆的祖父易重,字鼎臣,唐末袁州宜春人,会昌年间参加进士考试,开始发榜时居第二,有人议论不公平,于是又进行复试,易重以状元及第。由于已离家六年,他即写了《寄宜阳兄弟》一诗寄回家,有“内庭再考称文异,圣主宣名奖艺奇。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得两重枝”句。官至大理评事。后因做官到上高,便在那里定居安家。

通经处士;释褐状元:上联说宋朝时期的分宜人易充,字正翁,幼年时就以聪明出类拔萃,十六七岁就博通《易》、《书》、《诗》,号称“三经处士”。在乡间教书,远近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著有《中州文集》。下联说南宋时期的宁乡人易祓,字彦章,号山斋,淳熙年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著有《周礼周易总义》、《山斋集》等。释褐,脱去百姓的布衣换上官服。

一时师表;三经处士: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易翼之知长寿县,与上官不合而归隐,为一时师表。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易充,少年博通《易》、《诗》、《书》,人称“三经处士”。



2.六言通用联:

纯孝先生望重;工诗状元名香: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上高人易延庆,以荫为奉礼郎,知临淮县,宋太宗时升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时称“纯孝先生”,守孝父墓侧而产紫芝。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长沙人易祓,淳熙年间进士第一,后官至南宋礼部尚书,著述甚丰。



3.七言通用联:

周易讲义留芳远;性理精微播誉长:上联典指清朝康熙年间的诸生易贞言,字内美,湘乡人。有《周易讲义》等。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学者易宗君,字公申,乾隆间举鸿博,名动京师。有《性理精微》等。

三经处士传名远;二栗礼郎享誉高: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学者易充,字正翁,分宜人。年十六、七,博通易、书、诗,号“三经处士”。有《中洲文集》。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上高人易延庆事典。

德行称产芝孝子;诗词为释褐状元: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上高人易延庆事典。下联典指宋朝长沙人易祓事典。



4.八言以上通用联:

德行称产芝之孝子;诗词为释褐之状元: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上高人易延庆事典。下联典指宋朝长沙人易祓事典。

一点丹心,当年鄂瀦成忠鬼;千秋浩气,今日宜阳作正神:御赐浏阳太湖山忠愍侯易雄祠联。

释褐本先声,遐溯名元理学;产芝垂世德,勿忘孝子忠臣:此联为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南宋时期的易祓事典。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易延庆事典。

跟帖时间 2010-05-21 22:05:2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易氏的字辈排行 -- 湖南宁乡易氏字辈:

安化原派:“承先开国志昌(务)大(本)世(必)培(敦)元(伦)”;

临湘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湻化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河西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湘乡原派:“祖昌祚大盛德维新”;

株洲原派:“惟日奉若慎修思永”;

横头原派:“祖宗世泽光昭甲第”;

善化原派:“万大成荣德启文明伯世之宗鸾明”;

湘阴原派:“宗乾元焕文章光国运世德启仁贤(臣忠贝)”;还有一支为:“乾元焕文章鼎甲有辉光忠孝诒谋远诗书世泽长”;

益阳原派:“世良邦象日文明绍显光沩上分泽第资水泛祯祥”;

攸邑原派:“秉起宗昌茂泽贻芳大振家声用观国光开来承业长发其祥”;

华容原派:“禹(万)本光尧钟永东裕重镇”;

宝庆原派:“必唐重本福星魁璧光前瑞蔼启后炽昌”;

合族续派:“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南湘大理贤声重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尊孔孟精义法周张甲弟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华国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兼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沩宁易氏字辈:“承祚昭培巨泽雲光”。

湖南湘阳易氏字辈:“宗乾元焕文章光国运世德啟仁贤”。

湖南攸邑易氏字辈:“秉起宗昌茂泽贻方大振家声用观国光开来承业长发其祥”。

湖南宝庆易氏字辈:“必唐仲本福星魁壁光前瑞”。

湖南衡阳易氏一支字辈:“积善承先久修仁啟祚长傅家惟孝友端品在忠良”。

湖南衡阳易氏一支字辈:“林光载士子才彦世可宗应志太原必文朝崇德义荣廷训万本永代汉福昌和善承先久修齐启发长传家惟孝友端品在淳良遵守前贤列方垂裕后昆绪业由继述诗礼务宜敦江河源流远英杰振乾坤智慧育栋梁威武展雄风”。

湖南黔阳易氏字辈:“子祖国廷仁志良绍舜尧孔圣读言传”。

湖南邵西易氏字辈:

魁房支派:“应以必文祖宗远廷福崇世成得正大光明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明房支派:“应天德以必文才永远思宗祖朝廷庆大科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榜房支派:“应林文发义通一志才廷秀永远思彦再兴天重恭敬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生房支派:“应宗德以必文祖有才廷永添继世朝崇定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四房合派:“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南湘大理贤声望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遵孔孟精义法周张甲第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华国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皆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湘潭易氏字辈:“言行谨笃力学登庸英士辅世名德昌隆在家宜孝报国贵忠文明发达伟业丰功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南湘大理贤声重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尊孔孟精义法周张甲弟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华国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兼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澧水易氏字辈:“尚应年承鸿显光秉忠善法继先长懋才福锡受民选维毓贤良德泽昌芝庭远大祖述宪章诗书济美孝友腾芳文能定国武可安邦英奇蔚起世第呈祥”。

湖南汉寿易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家齐世泽长”。

湖南浏阳易氏字辈:

淳口镇支派:“贤才书香绍文武桂光兴孝友本信诚世纪转后昆”;

浏阳县支派:“祖昌祚大盛德维新修礼守义作述斯征行业慕孔道传在曾才全利用贵必起论锡命笃祜世绪克绳”;

北乡支派:“再志思显政国兴良大仁贤才书香绍文武桂生馨雍乾起宏图续乘振厥谋符天奇瑞献飞龙建树优”。

湖北沩源易氏字辈:“承称开国华达家光”。

湖北黄冈易氏字辈:“道为时德寿中世继用孚原以淑成三思懋尚存弘庆希传延有可期行”。

湖北武汉江夏易氏字辈:“德清锦学有同”。

湖北鄂西易氏字辈:“贵思(洪)永景文尚为帮正士大吉昌运开远绍法继宗长懋才福锡寿朝选踊贤良德泽芝门高康祖过章诗书济美孝有胜芳道能定国武可安江”。

江西萍乡易氏字辈:“守道传家训恢汉世业昌贤才敦孝友经济唤文章承祖启新秀仁德兴吾邦”。

江西吉安易氏字辈:“城训林才子冰盘水围仁有朋开世志明德已为新诗书传大道君相锡皇恩”。

江西丰城易氏字辈:

拖船支派:“苏国子之曰玉廷重佩以为用景仰光辉威宜谪栋龙凤高翔文士齐昌春丽树茂福寿安康世代端祥”;

河湖支派:“文学振家声新章绍令名书香时毓秀词翰世蜚英济美犹长建凌云志立成品题如有定万古仰前旌”。

四川泸州易氏字辈:“朝庆万载世登云国仕昌龙凤麒麟转天星振其寒”。

四川南江易氏字辈:“以承子之仕登朝建明君国正天心顺世代永隆兴”。

四川南溪易氏字辈:“永乐君上有绍洪书元方良秀之顺理达(国)士朝承生纯嗣长念祖忠孝定光宗世事相发代(达)福远正昌隆”。

辽宁海城易氏字辈:“万登永富贵宝联熙宪明”。

广东赤岗易氏字辈:“承先开家文明光昌培元树本世守其芳”。

重庆万州易氏字辈:“世代忠良兴发荣昌”。

重庆秀山易氏字辈:“子祖国廷仁志良绍舜尧孔圣读言传”。

广西合浦易氏字辈:“在朝文广远仙人搬家乡”。

山东薛城易氏字辈:“明德恒克茂”。

江苏南通易氏字辈:“喜庆正安宁寿顺有象为知宗性道体用兼优俊杰焕新猷西京粹品鼎彝绵古泽南国良裘”。

香港横头易氏字辈:“祖宗世泽光昭甲第”。

台湾善化易氏字辈:“万大成荣德啟天文伯世之宗鷥明”。

新加坡易氏字辈:“光望正元林熙在清”。

易氏一支字辈:“光宗大祖人文秀启廷其显扬千家永昌”。

跟帖时间 2010-05-21 22:03:5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易氏的家谱文献 -- 江苏南通易氏三修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易鸣镛、易乾等主修,易荣塑纂,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通市博物馆。

江西宜春霖田易氏宗谱七卷,末一卷,(民国)易国祚等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亲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宜春赤溪塘下易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重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湖北浠水易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瑞芝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七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湖北宜昌县晓峰易氏家乘一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长阳县档案馆。

湖南长沙易民重修族谱九卷,(清)易维祺纂修,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庆源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长沙易氏宗谱十七卷,(民国)易为芬等修,民国年间绥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湖南长沙小笞竹坳易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十四~三十七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易氏族谱,(清)易承纶、易洸纂,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沩源易氏支谱,(清)易自卑、易荣庭修,易召南等纂,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今仅存第二卷。

湖南宁乡沩宁易氏支谱七卷,(清)易振翔、易振材等修,易培相等纂,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庆源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易氏族谱,(清)易宗君纂修,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易氏支谱六卷,(清)易大裕、易盛公等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湖南新化易氏四修宗谱,(清)易銮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古冈易氏世谱,(清)易学清、易鸿銮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鹤山易氏前谱考证一卷,(清)易其霈撰,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鹤山四益辰楼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广东新会玉桥易氏族谱二十三卷,(清)易道藩等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瓦锡田易氏家谱十卷,首一卷,(清)易宗藩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添裔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瓦锡田易氏续修家谱十四卷,首一卷,(民国)易泉主修,易瑞麟等纂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添裔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丰南鹿步易氏族谱十一卷,另三卷首上中下,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四己丑年(公元1769年)纯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缺第二卷、第七卷、第九卷、附卷第一~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易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瑞芝堂存三十四册,今仅存首卷、第十八卷、第二十~二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水口易氏文昌祀谱两卷,首一卷,(民国)瀚谷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联魁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长沙易氏支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百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易氏族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百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长沙县。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浏阳易氏族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丙戌年(公元1946年)继华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跟帖时间 2010-05-21 22:02:4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易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2.堂号:

济阳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瑞芝堂:来源自宋代江西上高县进士易延庆,官居大名府兵曹参军,因父丧,辞官庐墓,墓侧紫芝玉芝丛生;后又因母丧,复辞官庐墓,因母生前嗜栗,他在母亲墓旁种了两棵栗子树,后来这两棵栗树竟然长在一起,成了连理。人们都说这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称他为“纯孝先生”,其后裔的堂号为“瑞芝堂”、“纯孝堂"或“植栗堂”

纯孝堂:同瑞芝堂。

植栗堂:同瑞芝堂。

忠裔堂:资料有待补充。

添裔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继华堂:资料有待补充。

百禄堂:资料有待补充。

联魁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绥福堂:资料有待补充。

庆源堂:资料有待补充。

重桂堂:资料有待补充。

亲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跟帖时间 2010-05-21 22:01:2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易氏的迁徙分布 -- 1.总况:

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二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二十八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9%左右。

易氏最早的发源地为今河北易县一带和山东、河南间地。

秦、汉时期,易氏主要以山东、河南一带为繁衍中心,且零星向周边扩展。

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群雄逐鹿中原,烽烟四起,易氏较频繁地从北方向南方迁徙,始有易氏名人见于史册。如三国时魏国的易懂,西晋浏阳人(今湖南浏阳)易雄皆出于山东易氏。另有前凉(今甘肃武威)将军易挺亦名噪一时。

唐朝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富足局面,易氏得以休养生息,繁衍壮大,势力渐强。据载,有大理评事易重,游宦筠州上高(今江西上高),定居于此。

宋、元时期,见于史册的易氏人物渐多,且以湖北、湖南两省为最。宋朝时期的易氏人口大约有六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后。易氏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易氏总人口的59%,占湖南总人口的O.8%。易氏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山东三省,全国形成南部湘赣和北部山东两块聚集地。如有北宋画家易元吉居于湖南长沙;有南宋大臣易祓,为宁乡人(今湖南宁乡);有元朝襄阳人(今湖北襄樊)易炳文等。可见,此时易氏家族势力较之前代浩盛、强大起来,并且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以南方为主要聚居地。另外,此期避金人、元人战乱而南迁者也进一步巩固了易氏以南方为盛的状况。

明朝年间,贵州、云南、广西、福建等省均有易氏人居住。明朝时期易氏人口已经有十七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O.19%,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宋、元、明六百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左右,易氏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六百年间中易氏人口纯增长率高达183%,净增加了十一万。易氏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39%)、湖北(26%)、湖南(15%)三省,大约占易氏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河南,这三省的易氏又集中了16%。江西为易氏第一大省,占江西省总人口的O.5%。宋、元、明时期,易氏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的易氏聚集区。如有易节为万载人(今江西万载);易元贞为广西桂林人;易时中为晋江人(今福建泉州)。

清朝时期,易氏仍以江南为主要繁衍中心,并有从沿海入居台湾进而迁入新加坡等地者。

从明朝至今六百年中,易氏人口由十七万激增到二百二十余万,增长了十四倍多。在全国,易氏族人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四省,大约占易氏总人口的89%;其次分布于广西、甘肃和贵州。四川为当代易氏第一大省,居住了易氏总人口的42%,约占全省总人口的O.8%。全国形成了长江中上游易氏聚集区。在近六百年期间,易氏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主要的流动是向西和向南。

如今易氏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云南北部、福建西北、安徽西南、青海东南、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和西部、河南南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易氏人口达到0.3人以上,中心地区的四川东部、湖南东北部,可达到1.8人以上。易氏人口分布密度最高的(O.9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总国土面积的8.4%,人口大约有一百零七万;O.3~0.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4.7%,易氏人口大约七十六万;不足O.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6.9%,易氏人口大约有四十五万左右。

今天的易氏族人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易氏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易氏是属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姓氏。在四川中部和东部、湖南北部、贵州西北、湖北南部、江西西部和中部、甘肃西部地区,易氏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O.36%以上,有的达到0.72%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0.3%;在四川西部、贵州东南、云南大部、广西大部、海南大部、广东北部、湖南西南、江西东北、福建西北、安徽西南、湖北西北、河南南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青海东部、甘肃西北,易氏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O.12~O.36%之间,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0.1%;在其他地区,易氏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O.12%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9.6%,其中比例在0.05%以下的占国土面积的54%左右。

在文献《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目前收入了易氏历代名人四十余名,占名人总数的0.09%,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七十二位;易氏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9%,排在并列第一百五十八位;易氏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9%,排在第一百五十一位。

2.迁徙与演变特点:

易氏的迁徙与演变具有“原点连散”、即主体呈“接力棒式”的迁播特点。

例如,苍南地区易氏族人,据苍南《易氏宗谱》记载,入迁苍南的易氏,都是福建漳州府易均宝(一世祖)的后裔子孙,于明末清初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入迁苍南县定居。

南坪柳垅易氏:始迁祖易世意(公元1695~1745年),字法宪,系易法居玄孙,易子美曾孙,易仕祐之孙,易文选次子。其先世祖原籍福建漳州府长泰县善化里芹果。传至第九世易子美由长泰县善化里芹果人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四十都青湾定居。易世意于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由平阳县四十都青湾人迁来此定居。配余氏,生子四女一:易定蔡、易定玺、易定郎、易定宝。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霞关、南关、马站、澄海路尾、县城灵溪等地。

灵溪东垟易氏:始迁祖易祖孙,系易二郎七世孙,易法隆六世孙,易亥生玄孙,易乔仁曾孙,易子大之孙,易光成嗣子。其曾祖易乔仁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由福建漳州府漳平县威化里钟垟人迁浙江平阳县四十一都下泛定居。易祖孙约于明末清初由平阳县四十一都下泛人迁来此定居。配梁氏,生子二:易长祐、易长祈。繁衍成族,后裔分居蒲城城内、渔寮荷包田和福鼎桐山七星墩。

魁里小姑易氏:始迁祖易长祈,名学祈,字文国,系易祖孙次子。何时由灵溪东垟入迁来此定居不详。配氏不详,生子一:易定凤。

云岩山门头易氏:始迁祖易勇英(公元1628~1660年),名勇廷,字长茂。系易乔仁玄孙,易子炽曾孙,易光异之孙,易祖成次子。于清顺治年间由平阳县四十一都下泛人迁来此定居。配李氏,生子一:易定文。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矾山街、昌禅华头内等地。另一支始迁祖易定柱,系易祖成之孙,易长仪三子。约于清时由平阳县四十一都下泛人迁来此定居。

兰松垟易氏:即今矾山镇埔坪王门坑村易氏,始迁祖易德馨,系易祖成之孙,易赐英之子。约于清时由平阳县四十一都下泛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城灵溪等地。

灵溪古磉易氏:始迁祖易于柏,系易祖成之孙,易三英之子。约于清时由平阳县四十一都下泛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桥墩三十七和霞浦牙城、丘底等地。

云岩对口易氏:始迁祖易定远,系易祖成之孙,易长慎之子。约于清时由平阳县四十一都下泛入迁来此定居。

云岩金家垟易氏:始迁祖易定国、易定省,系易祖贵之孙,易长俊长子。约于清时由平阳县四十一都下泛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钱库,龙港,县城灵溪和平阳县鳌江,温州市区以及宁波象山等地。

老城洪岭脚易氏:始迁祖易定积、易定爵、易定姬,易定科(分居),系易乔仁六世孙,易子炽玄孙,易光明曾孙,易祖荣之孙,易长赞三子。约于清时由平阳县四十一都下泛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炎亭东西沙,金乡城内,舥艚黄都,龙港和平阳县万全白马桥等地。

江南荪湖溪头易氏:即今望里镇溪头村易氏,始迁祖易光显,系平阳北港麻步下泛易乔仁之孙,易子炽三子。约于清初由平阳县北港麻步下泛人迁来此定居。配吕氏,生子三:易祖华、易祖忠、易祖豪。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金乡老城洪岭、云亭牛乾、马站、龙港、钱库和福鼎县周苍岭、倪家地、岐兠,霞浦县半岭观音亭,平阳县北港严家岙,温州李王占,玉环三合潭等地。

灵江余家桥易氏:始迁祖易朝机(公元1623~?年待考),系易均宝十世孙,易原谦九世孙,易崇德八世孙,易明宁七世孙,易二郎六世孙,易黄兴玄孙,易添进曾孙,易乔荣之孙,易应期九子。其先世祖原籍福建漳州府漳平县感化里。易应期由漳平县感化里迁居泉州府安溪县。易朝机约于明末清初由泉州府安溪县人迁来此定居。配郭氏,生子易日迈。易日迈配郑氏,生子二:易长文、易长贵。易长文配张氏,生子三:易定彩、易定麟、易定凤。易长贵配李氏,生子三:易定俸、易定礼、易定乐。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大渔大岙心、县城灵溪、金乡城内、矾山街、澄海路尾、沪山畔垟、湖前朱家站、灵江新街、龙港和平阳县鳌江、麻步桃园,温州市区,杭州市区,上海市区,安徽马鞍山,西安市区,福鼎桐山等地。

大渔大岙心易氏:始迁祖易定礼、易定乐兄弟,系易长贵之子。约于清乾隆年间由灵江余家桥人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灵溪、龙港和北京等地。

跟帖时间 2010-05-21 22:00:1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易氏的各支始祖 -- 易 雄:字典长,八月十四誔辰,举晋孝廉讨王膏尽节谥忠节娶潘氏七月十一诞辰並尽节生子二:天骥、天骏。是为湘潭易氏始祖。是为湘潭易氏始祖。

易天骥:兴长公子陶侃椽史官至刺史。是为湘潭易氏始祖。

易才三:三公齿錄,相公次子,原派德广,字熊,行才三。授修武校尉,元至正十九年已亥九月初六子时生,当元未时干戈大乱遂挚家匿跡於丰城及,明大定洪武二年已酉仍还湘潭下屯於上四都其地名曰易家巢才三立派居焉,宣德十年乙卯殁寿八十有四,葬潭邑上四都七甲易家巢鹅洲脑佛祖殿后上垅进冲瓦杂塘尾蒲葱嶺琥形山丙壬向,图,傅妣:易阙。元至正十一年辛卯十月十二午时生,明宣德四年已酉殁,寿八十有六,葬易家巢鹅洲脑佛祖殿后上珑进冲蒲葱嶺瓦杂塘尾琥形山与夫合塚同向。子一:万宝。是为湘潭易氏始祖。

跟帖时间 2010-05-21 21:58:5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