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氏的姓氏渊源
发帖用户: lxyi
发帖时间 2010-05-14 10:15:31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688 跟帖次数 4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殷商王朝官吏宰,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宰,是殷商时期就设有的官称,最初是对厨师的称谓,后逐渐晋升为负责家事和家奴,属于奴隶主贵族的臣仆。

到了西周王朝时期,“宰”成为王公贵族家务事的总管,直接听命于王后,后来逐渐晋级为在君王左右参与政务,到了春秋初期,各诸侯国均有设置,后来甚至在卿、大夫家中皆设有,多称“太宰”、“家宰”等。例如,孔子的弟子仲由,字子路,就是卫国大夫孔俚的家宰,因为孔俚属于季氏家族,因此子路的官称就是“季氏宰”。

在宰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宰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宰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宰夫,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个官名,是管理王朝的内外事务,分有各类职责。总领宰父的最高长官就是太宰,或称宰父,太宰的副手称为“左宰”或“宰辅”。

春秋时期,有周公旦的后裔周公孔在周王朝担任太宰(宰父、宰辅、宰甫),亦被称为宰孔,因称宰周公。他的后裔子孙便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宰父氏、宰甫氏。在古代,“父”、“甫”二字通假。

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记载:“周大夫宰孔,周公之后,以官为姓。宰予,仲尼弟子。”在史籍《姓解》中也记载:“周卿士宰孔之后…当时周天子的太宰的后裔之中,也有以宰为姓的。”

在宰夫、太宰(宰父)、左宰、宰辅(宰甫)等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宰父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宰氏,如孔子的弟子宰予,字子我,就是宰父氏的后裔,世代相传至今。但宰父氏(宰甫氏)这一复姓至今仍有。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官吏宰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宰人,亦称宰官,是两周时期一方邑地的最高行政长官,也就是春秋时期的邑宰,战国时期以后的县令。

起初,宰人的职责是负责掌管礼书(札书),并接待各级来宾,后来逐渐演变为负责主持公室内务,成为后来宰夫中的一种,常被外派为一邑之长官。

例如,孔子的弟子言偃,字子游,就是武城宰(今山东费县),后来孔子到武城时,“闻弦歌之声,甚嘉许。”

在宰人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宰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宰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宰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宰士,也是两周时期所设置的官称,负责管理王朝的事务,与宰夫不同的是,宰士仅只管理王家内外事务,不涉及宫外。宰士例归宰相辖制。后来在王朝最高行政机构饿司徒府中,也设有专职宰士。

在宰士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宰士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宰氏、士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宰辠,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宰辠,亦称宰罪,原来是周王朝分设在各邑监狱中办事的官吏,类如今天的典狱长。“辠”,就是罪人、犯人。

著名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宰辠,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实际上就是监督罪犯服役的执法官吏,是中央政府派驻地方的刑官之一。在后来的秦朝时期,秦始皇因为“辠”字与古“皇”字相似,因此改“宰辠”为“宰罪”。

在宰辠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宰辠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宰氏、辠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末期的宰衡,属于以官爵尊号为氏。

宰衡,是西汉末期独特的一种官称,是汉平帝刘衎授予大司马、安汉公王莽的官爵尊号。

西汉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篡汉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臣子通过篡位当皇帝的先河。

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年),农民起义军绿林军攻入长安,混乱中王莽为商人杜吴所杀,新朝历十五年灭亡。王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砍掉脑袋又被割去舌头的皇帝。

新莽王朝灭亡后,王莽一族被残酷屠戮,其族人分散四处迁逃,其中有以王莽尊号为姓氏者,改王氏为宰氏、衡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宰氏,源出蒙古族蔑里乞部族,先祖为元朝时期担任宰相的蔑里乞·马扎儿台。

明朝初期,蔑里乞·马扎儿台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汉姓,称宰氏,以躲避兵乱灾祸,后信奉伊斯兰教而融入回回民族,世代相传至今,主要分布在今贵州省的威宁县黑石镇、草海镇中塘村一带。



得姓始祖:宰孔(宰周公)、宰予、王莽、蔑里乞·马扎儿台。

宰氏的历史名人 -- 宰 予:(公元前522~前458年),字子我,故又名宰我,孔子得意门生;鲁国人。著名春秋时期儒学者,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宰予列于孔门言语科,口才特别好,而勿厚于德,和子贡一样因为辩才而有名。

孔子的“礼”讲的太烦琐,好多人提出过批评,但孔子仍然很坚决地坚持“礼”为上。

有一次宰予也探讨性的提出质疑,他问孔子:“一个人死了父母以后要求守孝三年,这时间是不是过于长了。君子三年不习礼仪,礼仪一定会遭到破坏的;三年不奏乐,音乐也肯定会溃散。依我之见,守孝的时间一年也就够了。”

孔子反问:“父母去世一年以后就一切恢复正常,作为一个孝子,你能心安理得吗?”

宰予回答得很简练:“能!”

孔子说:“你要是能安心就那样做去。一个君子,在为父母守孝的时候,即使吃美食也不会觉得甘美,听音乐也不会觉得好听,所以才不忍心那样做呀,那样的话实在是太不仁义了!小孩子生下来三年后,才开始能稍微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子女为父母守孝三年不是很合理吗?这是天下共同遵行的道理呀!”

尽管宰予有时很让孔子头疼,比如看到宰予在白天睡大觉,孔子便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但孔子对这个学生的总体看法还是客观的,他在评价各学生时,总说宰予是自己最有才的学生之一。

后来,宰予出任齐国的临淄宰(县令),参与了反对齐简公姜壬的“田常政变”,结果他的全家因此都被杀害。孔子认为这很不值得,叹称“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宰予在唐朝开元年间被追封为“齐侯”,宋朝时期又封为“临淄公”,后又改称为“齐公”。



宰 鼌:(生卒年待考),亦称宰晁。著名汉朝大臣。

宰鼌是个执政非常严厉的官员,甚至执法过酷。

据史籍《后汉书·独行·彭修传》记载,汉朝建武年间,西部都尉宰鼌代行太守之职,“以微过收吴县狱吏,将杀之”,后经郡功曹彭修的劝解,方免其死罪。



宰应文:(生卒年待考),江宁人(今江苏南京)。著名明朝大孝子。

宰应文从小就失去了双亲,家境很贫穷。

长大以后,宰应文为了表达对父母的孝敬,把父母的形象刻成木人,而且像对待活人一样来侍奉,期望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

为此,宰应文在当时被人们称为大孝子。



宰步龙:(公元1964~今),安徽合肥人。著名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访问学者、翻译家。

1980年初中毕业后考入合肥林业学校(今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农村的初中学校里没有学过英语,所以,中专学校里开英语课时特别感到好奇,也就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学习英语,不久,他的英语成绩就在班上名列前茅。

他中专毕业后一直坚持自学,花了不少财力和精力,听坏了好几个收音机和录音机,终于有所彻悟。他自认为并不聪明,但比较勤奋。

为了学以致用,他于1988年前后试着翻译一些资料,投给《国外林业摘要》杂志社。这是一本主要刊载林业专家、教授摘译稿件的专业性杂志。投去的译稿大多石沉大海。终于在1992年第一期上刊登了他摘译的“豆腐块”。看到他的译稿变成了铅字块,又收到五块钱的翻译费,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从此以后,他便为杂志社、为本单位、为同事翻译一些材料,迄今为止,这部分翻译量约为三十万字。

从2000年开始,他曾试图与省科技翻译公司联系,为他们翻译。但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都无反馈信息,显然他们然对这个非英语专业的人的英语水平没把握。他又再次找到这家公司,并将自己可以翻译的领域及翻译过的部分稿件打印出来交他们。不久,公司让他翻译一段佛教方面的资料。这段文字虽然四五百字,但涉及的历史事件还真不少。他把它当成翻译公司对我的考验。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反复查找辞海等资料,力求准确全面,晚上躺在床上还在反复推敲字句,第二天早上交稿前又改动几个地方。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篇译稿终于获得通过,也标志着他通过了这家翻译公司的测试,公司还给了他一百元的翻译费。这是他第一次从专业的翻译公司挣得翻译费!

之后,这家翻译公司给了他许多翻译的资料,内容涉及交通、经贸、法律等,他都一一完成。

由于英语水平较好,他从1994年就被所在的所在单位安徽省林业厅抽去,做中德合作造林项目的英文翻译,既翻译项目的各类资料,又多次陪同来自德国、法国、芬兰的项目专家考察。

2000~2003年,他又通过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英语本科,获得英语文学学士学位。这是他的第二学士学位。他于1991年获得了第一个学士学位即农学学士,并于2003年8月获得安徽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生学历。内容广泛的学习为他的兼职翻译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到目前为止,他双向翻译的材料达到百万字以上,既提高了英语水平,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翻译经验,又获得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收入和良好的个人信誉。

如今,他已经成为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的访问学者。他自己说:“要继续深造,以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跟帖时间 2010-05-14 10:21:0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宰氏的宗祠通用对联 -- 1.四言通用联:

礼成宋国;誉起圣门:上联典指周朝时期的宋国人宰让,曾参与制定宋国礼仪制度。下联典指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宰予,字子我,孔子的弟子,以擅长言语著称。曾在齐国任临淄大夫。对孔子“三年之丧”的主张表示怀疑,说:“父母死后,守孝三年,时间太长了…服丧一年就行了。”

任会稽守;冠言语科: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宰鼌,官至会稽太守。下联典指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孔门十哲之一的宰予,为孔门言语科高弟。



2.七言通用联:

周室首九卿之选;会稽矜五马之荣:上联典指周朝时期的宰孔,官周王室太宰。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宰鼌(晁),官会稽太守。

跟帖时间 2010-05-14 10:20:0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宰氏的郡望堂号 -- 1.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2.堂号:

西河堂:以望立堂。

临淄堂:孔子的门下产生了很多栋梁之才,其中有一个叫宰予的弟子,后来做了临淄宰。他是孔子门下的四科十圣之一,后来在宋朝时期被封为临淄公,其后裔子孙因以“临淄”为堂号。

跟帖时间 2010-05-14 10:18:3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

宰氏的迁徙分布 -- 宰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零二位。

跟帖时间 2010-05-14 10:17:2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x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