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谱网的来历
发帖用户: admin
发帖时间 2011-05-13 03:04:17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1546 跟帖次数 0

美国家谱网(Ancestry.com)应该算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家谱服务提供商。它的生意是从1983年开始的,公司成立于美国西部的犹他州(Utah),它原有的名称一直保持了15年。1998年7月,公司顺互联网发展之潮流,将名称改成了Ancestry.com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同年11月在特拉华州(Delaware)重组。一年后的11月,又将其名称改成MyFamily.com。2006年11月,公司正式更名为Generations Network有限公司。截至到2011年3月,它已经有了160万个付费用户。

美国家谱网的起点是搜集和电子化家谱的历史数据,它与美国各级政府机构、历史协会、宗教社团和个人建立有合作关系。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它的手写家谱数字化、检索、和搜索技术已日渐完善。美国家谱网自称,在过去4年里,它在全球的注册用户新建了2千4百万部家谱、24亿条个人记录、以及6千万个图片和扫描文献。从2005年开始,美国家谱网的营业收入从1亿4千万美金增长到2010年的3亿美金,每年增幅达16.5%。

2007年12月5日, Generations控股有限公司与Spectrum 私募基金取得Generations Network股份有限公司的控制权,Spectrum私募及其附属部门持有了公司67%的普通股。2009年7月,为更好地与美国家谱网最初的品牌形象保持一致,公司又将名称改回了Ancestry.com股份有限公司。至此,美国家谱网形成了以Ancestry.com为旗舰,包含Ancestry.co.uk,Ancestry.com.au,Ancestry.ca,Ancestry.de,Ancestry.fr,Ancestry.it,Ancestry.se,和jiapu.com等全球各分站点的一个完整的“家族体系”。

美国家谱网于2009年11月5日在美国上市,融资额达到1亿美元。

为何家谱在信息电子化的今天仍然需要打印 -- 家谱,自始就离不开打印。过去,信息的存储和展示都是用纸张来实现的,因此如果编纂家谱,就自然需要打印。打印出的家谱可以被广泛传阅、携带、以及保存。可以说在过去,没有打印,也就没有家谱。

上个世纪40年代的后期,人类发明了电子计算机。经过70多年的努力,现在电子计算机已经进入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信息的管理、储存、和展示,人们现在更是离不开电子计算机以及相应的技术。而对家谱而言,自然也深受电脑所带来的影响之中。现在,借助计算机,人们可以方便地输入自己的家谱信息、更新、贮存、以至于在电脑上直接展示自己的家谱。

那么,在信息被广泛电子化了的今天,传统家谱的打印是否是过时、甚至不需要了呢?答案并非如此。其中的有以下几个需要说明的理由:

首先,家谱的数据有两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十分庞大,而且结构性非常强。受到容量、显示、和网络通信能力的限制,电脑根本无法同时展示一部包含所有的图片、文字说明、以及结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家谱。相比之下,用纸张打印成册的一部家谱,翻阅者可以在一个庞大、而且机构复杂的数据里,随心所欲地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无论是全局总览、还是某个局部、乃至从一个局部到另一个局部之间的跳转。

第二,与纸张相比,电子化是人无法直接从中获取信息的一种媒介形式,而且电子化信息所依存的设备以及环境,都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面临不可避免的淘汰之命运。这里面,有的是电子技术根本就改变了、有的则是原来的开发人或者公司不存在了,等等。总之,以电子媒介为基础的内容管理,反而更多地隐含着信息遗失的巨大风险。而传统的打印技术,它带给人们信息更加直观和具体,相比之下也有很大的生命力。

第三,以电子化为基础的环境,毕竟是一个虚拟世界。在情感上,虚拟永远无法取代实物所能带给人的那种籍慰。这就是墓地与网上祭拜之间的区别,真人照片和传说故事描述之间的区别,等等。从有关谱学专家那里获得的资料看,我国在过去十几年里,在各地大力实行树葬、海葬、乃至网上祭拜的同时,家谱编纂和其打印市场也在快速发展。许多地方通过姓氏宗亲的联谊活动,积极成立族谱编纂协会,修复姓氏祠堂,装帧家谱和族谱,并为逝者殓装打印的谱系图谱。这就是说,并非使用电脑之后,打印出来的实物家谱并没有变得无足轻重。

在家谱服务领域,目前能够提供电子排版打印的厂商寥寥无几,而绝大多数仅是手工打印而已。既便是个别几个号称提供电子排版、打印服务的厂商,也只能提供非常有限的服务。面对多配偶、多子女,乃至超过百代以上的家谱,他们的系统根本无法胜任。如果再说到我国经典的“宝塔”或者“壁挂图”格式的电子打印,应该说除了我们“族脉网”提供的打印服务之外,那只能说是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

跟帖时间 2012-03-07 09:21:3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admin

家谱服务应尽可能提供双平台模式 -- 电子家谱,指的是用电脑,把家谱信息搜集、存储和整理起来。不同于过去那种以手工和纸张制作的家谱,电子家谱的最大好处是更改起来容易、维护方便、而且可以广泛与自己亲友甚至好友分享。目前,提供电子家谱的服务商有两大类:第一是提供单机电脑软件,第二则是提供一个网站。

从表面看,单机和网站没有什么区别,其本质都是把家谱数据录入到一个电脑系统。只是这个电脑系统,一个是个人的电脑,而另一个是主机服务器。个人电脑由用户自己管理、更新、和维护,这在不需要上网和没有染上病毒的情况下,的确是不错的选择。何况使用个人电脑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个人数据。然而,使用个人电脑存在有许多隐患。譬如,电脑的操作系统总是需要升级、系统会感染病毒、甚至新软件技术的运用、乃至软件的开发商停止经营,等等,这都会让在个人电脑上输入的家谱数据失效。最后,以个人电脑为基础的家谱往往很不容易与其他家谱成员分享,以至于家谱变得无人问津的“孤本”,更不易“移交”。

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正好与个人电脑相反。由于网络是集中管理和维护,所以用户不必再担心系统的升级、病毒感染、以及新技术应用等等问题。而且网络版的家谱还非常容易与大家分享、传阅,甚至被家谱的版主正式“移交”给自己中意的接班人。当然,纯网络家谱不是没有缺点。这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点。譬如,用户使用一个网络家谱服务时,必须依赖网络。其二,因为家谱是在网上,所以总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最后,网络的服务链比个人电脑要长、而且复杂,这使得在网络上一点出现的错误就可能导致整个服务受到影响。

对用户来说,最理想的情况应该是服务商提供个人电脑和网络双平台模式。如此一来,用户可以有选择地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最适合的平台上编纂家谱。目前在整个家谱服务市场上,能够提供电子双平台服务的服务品牌寥寥无几。在国外,仅有以色列的Myheritage.com公司,而在我们国内,还只有我们族脉网。

跟帖时间 2012-03-04 14:43:4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admin

以色列Myheritage的问题和营运风险 --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热心网友,中国民间家谱编纂业余大师林天燕先生已经谈过了。我们在这里也只想提纲携领地补充几点如下:

首先,就像天燕先生讲到的,它的服务和美国家谱网一样,太小看了我们祖祖辈辈家谱所横跨的年代,以至于允许输入的年份都无法超出上个世纪。对其他很多家谱数据项,Myheritage和美国的家谱网一样,根本就不支持,譬如我们中国家谱的堂号,字辈派语,姓氏和名字的前后次序,以及子女之间排行和成册次序的区分,等等。

第二,国外的家谱,因为内容量小,考虑的问题只能是100年上下。碰到我们在“公元”外都可能有祖先的家谱,自然“公元前”这三个字就能把它们的系统打爆了。最主要的是,基于小数据量设计的系统,它往往是图文并存地一起显示。这,初看上去家谱可以被展示得非常好,但对大家谱而言,每次在家谱里的移动就要耗费大量电脑和网络资源,给用户带来很大不便。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家谱不是100人,而是1000人甚至10000人的时候,怎么同时显示图片、连线、名字,而且还要快速生成每幅页面呢?

第三,在经营模式上,以色列和美国的公司采取了不同赚钱策略。前者是对超过一定人数的家谱直接收费,而后者是把从中国图书馆影印来的家谱放在自己网上直接收浏览费。不是说服务不能收费,一个好的服务还只有解决好了资金问题,才能持续和持久地提供高质量服务。可是如果连整个服务都还在一个新市场里,在摸索以及完善中,提供服务者就急急忙忙要收费,那等于就是在牺牲用户的利益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利益。

第四,以色列的这个公司在中国根本就是一种“钓鱼”心态,它还不如美国家谱网那样“诚心诚意”一些。譬如,美国的家谱网起码来到了中国,注册了相应的公司、申请了工商执照和互联网的 ICP 经营牌照。此外,家谱网还四处活动,和图书馆签合约去影印家谱,又和电视台合搞一些节目。当然最终,美国的家谱网还是连说一声再见都没有就悄悄离开了中国。而以色列人呢,更是精打细算。他们连公司都不注册,连ICP牌照也不申请,甚至连一个中文名字都愿意自己花钱起一个。它们的动机很明确:来到中国这个市场,不花钱甚至少花钱,但是幻想赢得对市场拥有100%的覆盖率。毕竟搞家谱,谁敢忽略中国呢?

总之,希望我们的国内用户多多从美国家谱案例中吸取教训。不要再把辛辛苦苦的家谱录入一半之后,不曾想因为数据无法输入而不能继续整个家谱的编纂工作,甚至又因为外国公司的不宣而别,把好好的家谱全捐献给它们做研究去了。

跟帖时间 2012-03-02 09:08:2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admin

这样的家谱网在中国只是玩玩而已 -- 以色列的Myheritage.com家谱网,特点:家谱结构与美国的家谱网差不多,姓是在名的后面,成员的生日在1800-2013年超出就不能录入,也不支持我国家谱特有的农历录入,更不用说有时辰的录入了,中国人家谱讲究的是生辰八字,不能正确录入还成什么样的家谱,所以根本不符合中国人做家谱,如果是250人以上的家谱就要收费了,一个月要五美元。家谱上的有些操作还是英文的,并不适应使用中文的国人。上这个网站,如果网速不够快,家谱稍大一点,打开看要花很长时间,到这个网站做家谱,也只能说是玩玩图片游戏而已。依我看,该网站在中国一定水土不服!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去该网站看看,回来发表你们的高见。

跟帖时间 2012-03-01 19:23:3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以色列的Myheritage.com之特点 -- 虽然它是一个非上市公司,势力也许不如美国的家谱网那样大,但是像美国的家谱网一样,这个Myheritage.com有着自己一定的特点和实力。首先,它提供单机版的家谱编辑软件,这样就可以使得用户在线下编纂自己的家谱,而无须依赖网络。第二,它提供不少图片功能。譬如说,用户可以根据图片里的人头像来寻找相近的图片。第三,它还有一个基因检测功能,用户可以提交自己的基因血样,并支付检验费用,然后由Myheritage.com负责检测配比基因以寻找离散的血脉关系。

像所有公司一样,过份夸大自己的实力是市场宣传的一个常用手段。以色列的这个公司也是号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家谱服务品牌,拥有“最多”的家谱和录入人数,等等。当然,具体是什么情况,还要从用户那里去了解才行。而且不是“大”的就都有用。因为服务如果不满足我们中国用户的需求,再大的服务也只能是给外国人用的东西。可是我们都知道,外国人的历史毕竟短,家谱关系也没有我们复杂。换言之,Myheritage和美国的家谱网都一样,它们都是在一个缺乏我们国内市场需求背景下开发出来的,这是他们在面临我们国内用户时所体现的共同特点。

跟帖时间 2012-03-01 16:53:4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admin

以色列的Myheritage.com -- 犹太人,既有犹太教的概念,同时也有种族的概念。犹太教和基督以及伊斯兰这三个宗教,是同宗同源。但由于犹太教非常古老,也特别因循守旧,而且它不承认基督是上帝的儿子,更把自己认同为上帝直接手选的民族,凌驾他人之上。为此,他们一直在阿拉伯和西方世界受到排斥。

中国人大多数是无神论者,也不参与那些宗教的纠纷。但我们通过二战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以及中东地区的长期冲突,都多少了解一些犹太民族的背景和特质。应该说犹太教和犹太人,虽然古老,但也的确有不少优秀的传统和素养。特别在家庭观念上,他们一样非常注重。

Myheritage.com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由以色列Myheritage公司办的服务,这个公司与美国的家谱公司几乎是同一个时期来到的中国。所不同的是,它目前还是一个未上市公司,而且它也提供网络和单机版软件双重平台的服务。

跟帖时间 2012-02-29 17:08:4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admin

[市场信息] -- 天燕提供的情报和分析非常好,也多少和我的了解一直。但美国家谱网毕竟财大气粗,不怀疑它还会重振旗鼓,过些时间又撒些银过来吸引我们中国的用户。

据了解前两天我们域名解析出了问题,导致大家在节日期间无法正常上网。无论谁的责任,但用户遇到了问题就是我们要负责的。这是一次很大的损失,也是教训。我们向大家道歉,并会继续做好自己的工作,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跟帖时间 2012-02-17 05:39:5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amy

做家谱就上族脉网 -- 我以前也在“家谱网”上试做了一个小家谱,得到如下心得,发表在族脉网的论坛上:
几种网络家谱的比较家谱网
特点是:
1.在这个网上做的家谱实际上就是世系树状图加图像的网页家谱,而做的家谱只能本人浏览,更没有下载打印功能,还不如用单机版在自己的电脑上做。
2.做的家谱,成员生卒年月农历只支持1900年到2010年,根本不适应中国人做家谱几千年的历史。
3.想看“家谱网”上的家谱,这些家谱实际上是从各图书馆或用户搜集到的扫描或影印家谱,但还要付高费才能看。
如果在有多个后代的成员,误增加了配偶,你想删除掉根本不可能,除非你删除其所有后代,以我的亲身体验,中国人在这个网上根本做不好家谱,做了只是玩玩而已!下面是几张载图以作注解。
附件 (64.78 KB) 2011-5-26 11:23

(73.59 KB) 2011-5-26 11:23

(123.45 KB) 2011-5-26 11:23

(72.57 KB) 2011-5-26 11:23

(36.44 KB) 2011-5-26 11:23

(67.76 KB) 2011-5-26 11:23


想不到美国佬会这么快就窃取大量国人的家谱资料,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之后,事先不通知用户,就单方面关闭网站,给广大用户造成经济和情感上的严重损失,令人气愤!“家谱网”根本不适合国人做家谱,在中国的家谱市场中夭折是必然的,看来“族脉网”将成为“家谱网”的掘墓人。在家谱市场上还好有一个国人自己的网络家谱“族脉网”,做家谱还是“族脉网”好!朋友,做家谱就上族脉网吧!

跟帖时间 2012-02-16 18:46:1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美国家谱网悄然撤出中国市场 -- 美国的“家谱网”是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的。而且它是一个上市公司,拥有相当的实力,一向自称拥有全球最多的华人家谱。来到国内后,家谱网和国内几家大图书馆大搞合作,大量影印各地捐赠的馆藏家谱。据业内专家的不完全统计,估计有近万本家谱先后被它影印。为了争取市场,家谱网除了和国内图书馆合作外,还以发派一些小礼品来吸引用户,像手机,手表等等。此外他们还和湖南卫视合作,围绕家谱和姓氏历史等主题,开办过多期节目。的确,美国家谱网在国内风光了一段时间。

但由于它毕竟是外国人办的服务,除了拼市场有钱有势外,其系统和服务还是水土不服。美国家谱网是去年十一月开始撤离的。它的的不辞而别,让不少国内用户吃尽了苦头。好在不少用户朋友反映说,因为它们本来也是试探性使用其服务,因此数据量普遍不大,损失可以控制。这,也算是不幸里的万幸吧。

跟帖时间 2012-02-16 16:48:2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admin

美国家谱网的运行风险 -- 美国家谱网是以赚钱为唯一目的的。它的经营理念不像宗教社团、政府、公共图书馆、和非赢利组织那样可以简朴和不计成本,这就决定了它的风险性:

1。美国家谱网是上市公司,股票表现好坏的压力巨大,投资人期望值也大。所以持续发展、持续开发市场的高额费用是比不可少的。可是一旦付费用户锐减、营业收入下降,公司濒临现金流短缺甚至倒闭,大量宝贵的家谱数据怎么办?

2。美国家谱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美国和英国,而这种单一业务来源让其承担巨大潜在风险。因为一旦这些地方的传统付费用户锐减,整个公司的收支平衡就要受到冲击,现金流短缺不可避免。

3。美国家谱网的数据现在都集中在美国的丹佛市一个数据中心,而没有像其它互联网公司那样拥有分布全球的镜像备份措施,如果发生任何意外,所有珍贵的家谱数据在一个地方就会完全损毁。此外,一个外国的数据中心,相比本国的内容数据,又能对从异国他乡来的历史资料如何珍惜呢?

4。美国家谱网必须不断获取大量历史家谱历史数据,而这种做法会在各个地方,从法律、个人隐私保护、版权保护、文化传统、商业规范多个层面上,招致更多市场的反弹和抵触,甚至招惹法律诉讼的纠纷。

5。即便是对一些它现在所拥有的家谱历史数据,美国家谱网也只是拥有暂时的版权。而这些临时性版权无法保证其永久的使用权利。如果有一天它丧失这些权利、或者要更新版权而支付高额费用时,它的业务会受到重大冲击。

6。美国家谱网四面树敌,不断遭到它所经营地各国的当地竞争和挑战。甚至在其内部,由于投资人至今占有公司大量的股份,在经营方向和策略上,投资人和经营人之间不免会出现意见不同和大量内耗。

7。在异国市场开发上,因为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系统的开发和技术很可能是水土不服。譬如,英美家谱历史比中国人的短,家庭独立,成员关系也十分简单,所以按照几百个人开发的家谱服务系统未必可以胜任拥有成千上万成员的家谱编纂需求。此外,家谱的数据也会大大不同,英美人家庭简单关系会让以此为起点开发出来的系统无法接受我们中国人家谱的特有数据,像堂号、子辈派语、前书、后言、以及排行和成册次序,等等。

8。对新技术的整合和运用也会给美国家谱网带来潜在风险,因为系统大了、问题复杂了,每次对新的家谱数据来源进行整合、对新技术手段的实施和应用都不免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9。美国家谱网的传统和主营业务是数字影印家谱资料,而这是一个漫长、高消耗的工作。如同它的高额市场开发费用一样,这毫无疑问也对它的业务带来潜在风险。

跟帖时间 2011-05-13 04:52:3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admin

美国家谱网在中国的发展 -- 美国家谱网是2005年前后进入中国市场的。它开始就沿用了自己在美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国内不知情的图书馆等单位合作搞家谱数字化工作,大量掠取中国宝贵的民间家谱文献,再反过来放到它的网站上向浏览者收费。典型的例子是它与上海图书馆就建立了所谓合作合同,系统地把上海图书馆从民间捐赠搜集的家谱影印成册。据不少家谱捐赠人的后代反映,他们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亲友提醒说祖上先人的历史就这样以赚钱方式开始在网上公布流传开了。

除了影印家谱赚取浏览费之外,美国的家谱网还积极与其它媒体合作,扩大自己的市场声势,以求获取更大的市场氛围。譬如它与湖南卫士曾合办有“非常靠谱”,但是后来因为其在中国市场的所作所为实在无法被国人所苟同,湖南卫视有良心的高层算积极顺应民意,结果这个节目也据说草草停办掉了。

当然美国家谱网还是有相当影响力的。除了与图书馆合作外,美国家谱网还与像“百度”这样的新型媒体抛送媚颜,以求发展。譬如它积极参与“百度知识”栏目,雇几个国产的号称“谱学博士”,专门以家史和修史专家的模样在市场上鼓噪,以博得网友的关注。不少人说,没有美国家谱网,大家还真不知道我们国家的高校还竟然培养“谱学博士”呢。

最有创意的地方就是美国家谱网的送礼活动。它经常会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站或渠道上发布送礼消息,像腾讯的QQ或者新浪的微博,等等。当然这些小手表、小手机之类的礼品也的确是我们年轻网友追求的东西,而迄今为止,这个“抛送贱礼而求博得美人颜”的活动的确是最有效果的。因为每每送礼来临,美国家谱网就会变得热闹非凡,相信它那些美国老板们也会为此而大涨自己的公司市值而欢心一场。

跟帖时间 2011-05-13 04:03:1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admin

美国家谱网的现状 -- 美国家谱网的业务遍及全世界,并拥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法国、瑞典、和中国等9个国家的分支网站。美国家谱网的营收模式是“先免费后收费”,它的主营收入主要包括两部分:用户的订阅收费入,即入会费,它占90%多;和产品与其他收入。

根据用户不同地域搜索需求,美国家谱网提供两种会员套餐:只查找美国范围家族史内的高级会员与需要查找世界范围内家族史的高级用户。两种不同的服务根据需要的时间收费也不一样:只查找美国范围内的高级会员包年费为155.4美元,包季费为50.85美元,包月为19.95美元;需要查找世界范围内家族史的高级用户包年费为299.4美元,包季费83.85美元,包月费29.95美元。用户可以随时通过登录网页“我的账户”或打电话联系客服订阅或取消服务。

美国家谱网在世界的其他业务地区除了提供搜索,建家族树等主要服务,也推出了富有地区特色的服务。以中国为例,美国家谱网是这样赚钱的:它的中国家谱网(jiapu.com)针对不同的群体推出了查找老谱、制作家谱和数字化三项业务,收费的具体情况如其网上陈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就其他收入而言,美国家谱网还有Ancestry.com DNA服务,它是通过出售DNA测试用品来帮助人们更加了解他们的家族史和古代祖先的信息。收取费用为149-358美元不等。其次是Footnote.com服务,它专注于和美国历史有关的文档记载,并有拥有最全的在线美国内战档案。第三是其他网页服务,像Mudia.com、RootsWeb.com等,前者是面对针对美国家谱网尚未触及的地区提供的多语言家族史网络服务,目前免收会员费,但未来随着会员结构的变化将收取一些低额的费用。后者是免费的家族社区网,提供上传照片、分享视频等服务。最后,美国家谱网还推出了自己的手机应用软件,它让用户可在IPad、IPhone、IPod平台在ITunes应用软件商店即可免费下载这款手机软件。

跟帖时间 2011-05-13 03:29:4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