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时间日期及天文地理历史的知识
发帖用户: lintianyan
发帖时间 2009-05-17 20:38:34 [收藏话题] [删除] 浏览次数 2283 跟帖次数 71

:) 我们在编纂家谱时都要输入成员的生辰八字,通俗一点就是记录出生的具体日期和时间。你可能会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天天就接触到时间和日期,谁不知道日期和时间,有什么可谈的,真是小题大做,但实际上对时间和日期有真正了解的没有几个人,因为时间和日期涉及到天文历学历史等多方面学科,让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个话题吧!
[ 本帖最后由 lintianyan 于 2009-5-17 21:33 编辑 ]

“8”数字真的很吉利吗? -- 广东人很喜欢“8”这个数字,其谐音为普通话的“发”,真的用“8”的数字就发了吗?这种现像波及到了全国,人们挑日子要8月8号,送礼也要“888”元末几位有“8”的数字,电话号码也争着选带“8”的。实际上“8”并不能带给人们幸运,更多是灾难,如5.12汶川大地震,5+1+2=8,今年的8月8号甘肃舟曲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看来“8”并不吉利,我们这有句古话叫“七成八败”,说的是七能成功,八会失败,以我之见还是“六六”大顺,“七七”真真切切,“九九”天长地久。 [ 本帖最后由 lintianyan 于 2010-8-21 22:57 编辑 ]

跟帖时间 2010-08-21 22:54:56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地理风水] -- 我觉得中国的风水挺有道理。福气或者灾难我不知道,但是风水之说,不如说是西方美学的中国版再论。匹配、冲突这些美学的词,在我们风水这里同样可以找到对应的词,像中国人的相宜、相冲。当然,环境布局不好了,人的视觉会影响心情不好。结果还真的惹来疏忽或者亢奋,进而有了福气或者灾难,那也在所难免。

跟帖时间 2009-08-09 11:45:4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amy

论西元纪年的谬误和支持黄帝纪年代替西元纪元 --








跟帖时间 2009-05-24 18:25:3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沿用黄帝纪年的重要性 -- 沿用黄帝纪年的重要性
  黄帝纪年法,在很多中国学者的书籍中其实已经开始采用了,只是没有得到公开的承认,该法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已经有大量历史古籍资料佐证,黄帝绝对不是传说中虚构人物,复旦教授的历史知识显得很浅薄,按照其逻辑黄帝只是传说中的人物,那么我们更有理由怀疑基督的诞生年份虚构性,耶稣基督从来没有被证实跟新约故事一样。相反耶稣研究会以及很多耶经学者倒是证实耶稣根本就是一个私生子和流浪汉。所谓的公元纪年完全是西元五世纪一个基督徒杜撰的。在没有印刷技术和文字出现之前,原是部落的长老一般靠口头背诵本民族部落文明知识和历史,比如西藏的格萨尔王诗篇。神农架地区的汉族民间上古民间诗篇。比如上古神话传说荷马史诗的特洛伊城,上古大洪水等等,经过考古发现都是真实存在的、复旦学者的治学研究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缺陷不够全面和严谨。忽视了人类口头历史的传承和研究工作。,任何形式和内容都是统一的,。我们中华文明应该有自己的纪年法。本人建议采用黄帝纪年法加邵康节先生的皇极经世元会运世纪年法在正规的历史国学书籍中。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欲亡其国先亡其历史。纪年法是本民族历史的规矩标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绝对不像复旦教授这么空中楼阁般的只要学习孔子的一些精神这么简单。1935年1月10日王新命等十位教授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宣言》说:“中国在文化的领域里消失了”,政治的形态、社会的组织和思想的内容与形式,已经失去其特征。这没有特征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所化育的人民,已经渐渐不能算得是中国人了。从文化的领域去展望,在世界里面已经没有了中国,没有了中国人。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与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必须用批评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检阅过去的中国,把握现在的中国,建设将来的中国。

跟帖时间 2009-05-23 18:34:4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黄帝纪年的正方观点 -- 黄帝纪年的正方观点
  【驳历史专家】
  西元纪年纯粹是一个历法白痴的基督徒在乱编。公元(AD)这个概念是公元525年一个叫来自巴尔干半岛名叫狄欧尼休·易市胡斯(Dionysius Exiguus)的罗马僧侣计算复活节日期的时候发明的。在狄欧尼休的复活节日期表里,他把公元532年等同于罗马国王戴克里先(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在位248年。狄欧尼休复制了西里尔表格(Patriarch Cyril)结束于罗马国王戴克里先在位247年的最后一个19年循环。然后他再增添了一个称作主耶稣年代(Anni Domini Nostri Jesu Christi )95年的数字表格。狄欧尼休发明始于532年的新95年表格的唯一理由是在他创制表格那年(525)距离西里尔表格结束还有6年。他没有说耶稣降生在其他历法中是哪一年,而只创制耶稣降生距今已525年。他没有意识到亚历山大复活节日期每532年一次循环,即使他明显知道维多利亚历法的532年一循环,却只指出复活节95年后不会重复。他知道维多利亚复活节与亚历山大复活节的日期不同。因此他必然假设两者与亚历山大历法循环无关。另外,他明显没有意识到仅仅用19×4×7(19年循环×闰年的循环×每周天数)就能得到亚历山大历法循环的532年总数。否则就是他故意没有提到这个简单的事实(19×4×7-7=525)。后来西方学者们算出来狄欧尼休确定的西元1世纪对应的是罗马历DCCLIV ab urbe condita(罗马建城754年)。奥古斯丁大帝还未冠以“奥古斯丁”的称号,是时西元前30-27年。因此狄欧尼休把这几十年算漏了。
  华夏历史5000年不准确,那西元以及西方史就更不准确了。黄帝纪年只需要建立在史书的准确性上即可,不需要考古证据。西元纪年也不是一个绝对的纪年,更不是一个准确的纪年。全球化更不是西方化,中国也可以全球化西方,只要我们有比西元纪年更准确的纪元法。绝对的纪年的确不可能,但是总比基督教的纪年准确。孔子和柏拉图可以比较的时候,是因为双方都换算成了西元纪年。同理,柏拉图也可以算成黄帝纪年跟孔子比较。黄帝纪年存在时,柏拉图就不可避免的要接受用黄帝纪年来标示年代。能提供一定的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只能是黄帝纪年。13亿人搞自己的,别国要不要被中国全球化那是他们的事情,只是国内问题而已。用史书和干支进行黄帝纪年的推算已经很准了。像埃及古代史断代也只是粗估,法、英、德国的考古学家作出了不小贡献。埃及古王朝(3200—2700BC)的纪年是粗估。第Ⅲ王朝孟菲斯时代(2750BC)精度为数十年,第Ⅴ—Ⅵ王朝的赫利波利斯时代(2400—2375BC)精度达到十年以内。第Ⅶ—Ⅹ王朝以后(2280—2050BC)精度已为数年。第ⅩⅡ王朝(1991—1786BC)共213年,是帕克(R.Parker)据古文献纪录:某王登位的第7年第8个月第16天天狼星在东方升起时的月相计算出来的,标明精度为±6年。以色列科学院副院长特德莫(H.Tadmor)。他是亚述学家,中东和以色列古代史专家,由于19世纪中叶识译了亚述巴尼拔(668—625BC)王宫馆藏泥版文书上的楔形文字,借助天文学,解决了古巴比伦王国阿卡德(2378—2371BC)以后的精确纪年。对古亚述(3100—1600BC)是粗估。巴比伦第一王朝第十个王的在位时间是由天文学家根据对金星的文献纪录算出来的(H.Tadmor:The World History of Jewish People,Vol.Ⅱ,Israel,1971)。中国利用史书历法和天文观测估计精确的帝王年代是可能的。连开普勒可以根据马太福音里约瑟的一句话里的一点星光来确定希律王去世的年份西元前4世纪,再来推测耶稣的诞辰,并且在西方成为信史。中国历史学家拥有那么多史书,却无胆进行推算,想要疑古的时候又不得不依赖史书的记载。而想用考古证据或者疑古论来反驳黄帝纪年的人却往往只看到史书对考古有利的解释,无视史书的全部,这样的“考古证据”和解释本身就是靠不住的。
  【驳社会学家】
  西元纪年五世纪才发明,直到八世纪的时候才被欧洲各国采纳,到了十一至十四世纪的时候,西元的概念才普及。而西元成为世界主流也是欧洲殖民的结果,同时也传播了格里高利历,直到19世纪才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哪里会“实行了2000多年”呢?无知者无畏。把一个错误的纪元当作习俗恰恰是愚蠢而且矫情,是侮辱了一个创造了光辉历法的民族,是无视真理,那就是不可行的。由于公元纪年是非历法学者的基督徒人为拟定的,是建立在错误而且虚假的新约耶稣诞生之上的纪年。因此中国民族自豪感较强者对公元纪年持排斥态度,并要求继承黄帝纪年与公元抗衡,取代不准确的公元纪年并代之以近半万年精确不变的黄帝纪年。同时他们认为,一个国家的纪年应该是民族文明久远的标志,中国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历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使用的是“干支纪元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别组合起来,每60年为一个周期。同时,会使用历法是一个文明的标识,需要很高深的天文学观察。即使在世界各民族中,有能力原创历法的民族只有极其个别,形成系统历法的只有三个民族,更多的民族只是借鉴了别的民族的历法进行历法改编。就算是希伯来历法也是借鉴了巴比伦历法才改编的,连每个月的名字都跟巴比伦相似。自从人类文明曙光初现,只有古埃及人、古巴比伦人和中国人创制的自己的历法。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已经灰飞烟灭,只有华夏的历法仍在使用。黄帝纪年能够传承华夏的历法系统,让后世子孙不要忘记自己是属于仰望星空精于观察和创造的民族,而不是那些需要借鉴其他民族历法文化的庸碌之辈。黄帝纪年是根据干支纪年进行计算的,干支纪年据说是从黄帝开始的。而公元前2697年刚好是干支纪年的开始——刚好是甲子年。那么西历2009年就是黄帝4707年。世界上古老文明都有自己的传统纪年,比如西历2004年就是希伯来历5765年和印度历5106年(Kaliyuga)。在社会学上,黄帝纪年的符号功能以及仪式优势是非常强大的。没有意义吗?用社会学的术语说,仪式在符号交换理论里是非常重要的影响模式,比如对着国旗敬礼就是相当重要的维系国家认同的仪式。使用黄帝纪年同样是维系国家认同的仪式。我们需要的是用真挚的感情和崇敬对待黄帝以及古代先贤创造的纪元和历法。别的民族做不出来的东西无法提供的精确纪年正是黄帝纪年。中国已经立法使用公元纪年一甲子,应该是反省一下是应该与世界接轨还是世界与之接轨的选择了。
  【利益支持论】
  黄帝纪年与西元纪年并行并不矛盾,按利益说来看,增加黄帝纪年不会带来坏处,让愿意使用的人使用也未尝不可。

跟帖时间 2009-05-23 18:34:2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黄帝纪年的反方观点 -- 黄帝纪年的反方观点
  【历史专家】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称,使用“黄帝纪年”需谨慎。首先,他认为中国的历史是多民族创造的,是一个融合的过程,一般把黄帝看成是汉族的祖先,而我们不应一族独大。其次,他认为,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不应过分强调一个国家的纪年,所以使用“黄帝”需谨慎,他说,“这就是我为什么反对黄帝纪年的原因。”他还说:“顾晓鸣说,“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一说其实已不准确,现在可考证的历史至少有7000年,那么4705年也不准确”。顾晓鸣表示,这个年份怎么算其实没有意义,找一个绝对的纪年是不可能的。”他向新民网表示,接受西历是不可避免的。他称,“如果我们只用黄帝纪年来计算时,可能孔子是黄帝纪年2000年左右,这就无法与西方柏拉图等人进行比较,所以, 西历存在着, 我们就无可避免地要接受。”顾晓鸣还说,“根本上来说,西元的纪年法和中国对于自然的、对于人事的那种复杂的、神秘的、富有哲理的想象是根本不吻合的。”他表示,中国的纪年法实际已经存在,而用“黄帝”、“炎帝”甚至“中华”纪年,表面上跟西元对着干,实际上还是线性思维方式。如果按照中国纪年的方式,从科学的角度,两者平行是很合理的。中国的历法全世界是最早的,以太阴历和太阳历结合。如果使用甲子纪年、24节气,西元就能看成是一个标记了,不用理会内涵,只是西方形式化的标记手段。他说,“要去计算中国有多少年,一万多年,或是几千年,意义不大。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现在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多少年,这是因为我们是一个族群,国家族群,体现了一种依恋感归属感,这点对我们很重要。我们的纪年应是具有一定的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但需要全球化通过,一旦定下来将牵涉到国与国之间等国际问题。”
  【社会学专家】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认为,这种想法愚蠢且矫情,并且是不可行的。他向新民网表示这个想法没有任何意义,纪元实行了2000多年,为全世界接受,已成为约定俗成的标记,“把纪元改过来就能让我们更有民族自信心?就能让我们更好抵制西方文化侵略?就能让我们在全球化的时代发展得更好?”于海向新民网表示,“难道我们不加入到世界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中,而在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上标新立异?我们应该把创造性、民族自信心放在怎样给世界提供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此外,于海还认为,黄帝是个传说,本身有虚构成分,他说,“我对许多祭黄仪式、祭孔仪式有保留态度,所上演的是一些无生命力的、僵死的仪式,我们真正的要恢复的是孔子儒学中真的精神,自强、人格修养、自尊”。
  【草根观点】
  一些普通人认为,黄帝纪年很幼稚,他们闻所未闻,只相信西元纪年是已经约定俗成了东西,也不相信“全民族恢复认同”,更不相信黄帝纪年能带来好处,能带来民族自信心。他们也认为若要改成黄帝纪年,那也要把历法改回夏历。否则基督教的格里高利历法和华夏的黄帝纪年混用不伦不类,中不中,洋不洋的。同时有些人甚至认为衣服啊,服装啊,语言啊,.多着呢,已经消失的东西,应该就让他消失,并且对汉字会消失的信仰感到乐观和欢欣。

跟帖时间 2009-05-23 18:34:0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恢复黄帝纪年的倡议 -- 恢复黄帝纪年的倡议
  2007年春节前后,清华大学特聘教授许文胜、华声在线总编辑荣松和孙虹钢等网上倡议:中华纪年应恢复“黄帝纪年”,并征集支持者的签名。他们认为:
  “公元2007年,是源于基督教的纪年方式,对于信仰这个宗教的国家完全适合,但是对于我们这个社会主义无神论国家,使用此纪年方式就有欠妥当了。应该说,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台湾省对此的称呼更为确切,即“西元”…国家的统一,首先是文化的统一,其本质是让所有人对本国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而纪年的认同则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每个人都拥有本民族的血脉,每个人的出生时间都应该跟本民族的始祖相比较,而每个民族的历史丰碑和朝代事件也应该有本民族的时刻记录,这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个人都应该遵从的基本规则,但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却将这些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具有重大意义的时间记录跟耶稣扯上关系。凭什么具有八千年文明的中国,还要采用具有西方殖民色彩的基督教纪年作为我们民族的公用纪年?凭什么拥有优秀智慧思维的中国,还要用别人的宗教历法来计算着我们自己历史的时间和未来? 中华民族自身纪年的传承与弘扬,可以树立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可以全面凝聚全球华人的民族共鸣精神,使得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都联系在统一的民族情结之上,有利于团结全球华人的凝聚力、向心力与亲和力,从而形成全世界龙的传人都对中国大家庭的灿烂文化产生共同认知和诚挚景仰,更会对祖国两岸的统一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黄帝纪年作为中华自身纪年的传承与弘扬,及至民族文化的宣扬与推广,一定会逐步被世界各国人民所熟悉和认知,这必将带给中国文化、政治、经济以及世界影响力等方面的显著增强。对此,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责无旁贷。”倡议者给出了黄帝纪元的公式,即:黄帝纪年=西元纪年+2698年。2007年2月1日下午,新民网分别联系了该活动的三位发起人。第一发起人许文胜向新民网表示,要通过该倡议“唤醒国人、恢复和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但不抵制外来文化”。他说,“我们的传统文化很好,是第一个开始纪年的,中国人可以用自己的纪年”。荣松和孙虹钢也向新民网表示,支持许文胜1月30日发起的《中华纪年应恢复“黄帝纪年”》倡议。倡议书中提出,每个国家或者民族的自有“历法”,是这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明是否久远的判断标准之一,而“纪年”则是“历法”构成的基本基石。 荣松向新民网介绍,所谓公元并不是真正的“公元”,而是基督教纪元,公元前的英文是Before Christ(基督出生之前),公元后Anno Domini 是拉丁文,意为“基督出生之后”。中国称之为“公元”,其实不确,西方国家明确称之为基督教纪元,而伊斯兰国家多用“伊斯兰纪元”,不少国家使用自己的纪元,只在外交和国际事务中用基督教纪元。中国农历虽然年份与公元一样,但实际上历法完全不同。 许文胜认为,“公元”应指所有中国人秉承的纪年法,作为世纪的开始以此为核准;而“西元”是指中国人不承认这个纪年法,只承认这是西方的纪年法。

跟帖时间 2009-05-23 18:33:3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换算公式: -- 换算公式:
  黄帝纪元的换算:
  由公元纪元换算黄帝纪元 黄帝纪元=公元纪元+2698
  由黄帝纪元换算公元纪元 公元纪元=黄帝纪元-2698
  民国纪元的换算:
  由公元纪元换算民国纪元 民国纪元=公元纪元-1911
  (亦可用:民国纪元=公元纪元-1912+1)
  由民国纪元换算公元纪元 公元纪元=民国纪元+1911
  (亦可用:公元纪元=民国纪元+1912-1)

跟帖时间 2009-05-23 18:33:0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计算黄帝纪年的干支 -- 计算黄帝纪年的干支
  由于夏历与格里高利历的日数差,黄帝纪元1年夏历甲子11月13日,对应的西元前2697年1月1日。所以黄帝元年要先做是看做是公元前2697年,用来计算西元纪元元旦时对应的黄帝纪年干支,然后在后推到2698年之后的干支。因为计算西元纪年元旦的天干地支的时候,用公元前2697年为黄帝元年纪元对应的是前一年的干支。算出来的黄帝纪年的末尾数字是几,就是天干的第几位。黄帝纪年除以12,余数是几,就是地支的第几位。
  例如,公元2000年,是黄帝纪元的4698年,把黄帝元年看做2697年,末尾数字是7,对应天干第七位“庚”;4697除以12余数是5,对应地支第五位“辰”,可知公元2000年是“庚辰年”。
  若想反推算历史上“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稍稍麻烦些,也方便。“甲”对应天干第一位,所以这一年的黄帝纪年的末尾数字必定是“1”;“午”是地支的第七位,那么这一年除以12,余数应当是“7”。某数字末尾只有是“4”加上“7”才能末尾是“1”。和12相乘的那个数,只有末尾是“2”或者“7”相乘后,末尾才是“4”,因此可能的是387×12或者382×12。
  387×12+7=4644+7=4651年,4651-2697=1954。
  382×12+7=4584+7=4591年,4591-2697=1894。
  因此,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年。所以计算夏历天干地支的时候,应该先在公元纪年上加2697年,而只计算黄帝纪年的时候只需在公元纪年上加2698年。因此,农历的西元1912年应为黄帝纪年壬子4610年。

跟帖时间 2009-05-23 18:32:1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黄帝纪年概念提出的背景 -- 黄帝纪年概念提出的背景
  黄帝纪元是中国清朝末期革命派使用的纪元。黄帝纪元基于史书中的黄帝,他被认为是中国人的祖先。
  从文化与精神层面上看,一个国家走上现代化的历程,必须打点它的精神行装,这种“精神”也必须是“民族”的。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将无法走好现代化的道路。没有“没有传统的现代化”,假定所有的精神全然是外国的,将因失去民族的自尊自信,被排斥于世界之林。章太炎在20世纪初就意识到“全盘欧化”的危害,就责成中国人认识建立民族文化的重要,并作了许多切实的努力,所以我们说他对中国文化建设有很大的贡献。章太炎将国粹作联系思考,认为阐发国粹,弘扬国光,要作的最大的工作是重视中国的历史。他对经学延续与发展没有说太多的话,恰将最大的希望寄托于史学的进步,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了国粹史学。应该说20世纪中国民族史学的最初形成与章太炎发端的国粹史学关系密切。日后中国民族史学逐成壮阔之势,国粹史学恰为其源头之水。
  在章太炎对中国文化作正面肯定的同时,刘师培也对传统表示温存,通过实证史学的实践,成为著名的国粹史家,他明确将史学作为鼓动民族革命的号角干戈。刘早年是一个激烈的反满革命派,与章太炎交往,且与孙中山有密切关系,参加过蔡元培的军国民会、暗杀团。清光绪29年(1903年),,革命党人刘师培为了表示与清廷势不两立,在《国民日日报》发表”黄帝纪年论”,反对年号制,同时也反对康有为等变法派主张的孔子纪年。他写过《黄帝纪年论》、《攘书》、《论激烈的好处》 等论文,宣传“排满革命”的民族文化思想。这时他手中的精神“武器”,是传统的“攘夷”思想。《攘书》(1903年)开首便说,“攘,《说文》云,推也”,“吾谓攘字从襄得声,辟土怀远为襄。故攘字即为攘夷之攘。今攘书之义取此。” 他又说,“豕韦之系世秉麟经,我生不辰,建虏横行,鉴于前言,扶植人极,炎黄有灵,实凭实式。黄帝降生四千六百十四年十二月,刘光汉识。”刘师培主张把黄帝诞生的那一年作为纪元元年,光绪29年岁次癸卯是黄帝纪元4614年。刘坚持黄帝纪年:凡是一个民族必须追溯其起源。中华民族之祖是黄帝,应以黄帝纪年。刘的思想存着一份爱国热忱,故对未来之中国抱着殷切的希望。他说:“吾远测中国之前途,逆料中国民族之未来,吾惟有乐观”,“则中国之在二十世纪必醒,醒必霸天下”他还说:“中国其既醒乎,则必尽复侵地,北尽西伯利亚,南尽于海。建强大之海军,以复南洋群岛中国固有之殖民地。迁都于陕西,以陆军略欧罗巴,而澳美最后亡。”“既醒之后,百艺俱兴,科学极盛,发明日富,今世界极盛之英德美不足与比也。”
  黄帝纪年是以黄帝降生之年为元年,但黄帝是哪一年降生的,在文献上没有明确的记载,这是当时同盟会创办的《民报》采用的黄帝纪年则是根据宋人邵雍和晋人皇甫谧之说推断出来的。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为首革命派的杂志采用了黄帝纪元。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采用黄帝纪元,各省政府也跟着使用。不过,在建立共和政府的讨论中,黄帝纪元被认为是基于帝王的纪年法,这与民主共和的精神不相称。
  孙文(即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发布《改历改元通电》规定:“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于是宣布将黄帝纪元4609年辛亥11月13日(1912年1月1日)作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但与黄帝纪年同用。因为辛亥年是干支的第48位,根据历史记载往上面数76次干支,就得到干支纪年的元年,也就是黄帝创制干支纪年之时,即黄帝历创于公元前2698年。这个算法也是与史书得出的结果一致。后人用2698或4609推算黄帝历。4609减去2698,即公元1911年。西元2009年是黄帝纪元4707年已丑年。

跟帖时间 2009-05-23 18:31:5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皇极经世》与黄帝纪年 -- 《皇极经世》与黄帝纪年
  邵雍,北宋五子之一,北宋理学家,对易经极有研究,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渔樵问对》等。北宋的易学家邵雍与司马光是好朋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起东周威烈王23年(公元前403年)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年959年),凡1362年。邵雍则著《皇极经世》,帝王纪年起唐尧元年(公元前2357年)至后周显德六年,邵雍在《皇极经世书》称尧元年为甲辰年,使现代人能推定这一年为公元前2357年。2000年11月 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西周共和元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这是许多专家学者多年辛勤工作的成果,在断代研究工作中,参考了大量甲骨文的记载,并利用C14等高科技手段对出土文物进行了年代鉴定,应该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该《夏商周年表》夏年表列禹至癸17王(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无每王在位始终年代),商前期年表列汤至盘庚迁殷前21帝(公元前1600-公元前1300,无每帝在位始终年代),商后期年表列盘庚迁殷后至帝辛12帝(公元前1300-公元前1046,其中分别有武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在位始终年代),西周年表列武王至幽王12王、1共和(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各列每王在位始终年代)。邵雍“以运经世”尧甲辰元年为公元前2357年,尧在位72年、舜在位61年,则禹即位于公元前2224年。
  我们把《皇极经世》“以运经世”中的有关内容分别整理成为夏、商、周三张历史年表,并与目前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进行对照。于是就发现了问题:为什么早在九百多年前邵雍能搞出比今日《夏商周年表》更为详尽的历代纪年表?这使我们联想到:当时邵雍所进行的断代研究,必定有相当的文献依据,而且可能是今日见不到的文献依据。因此,阐明邵雍的“夏商周年表”的来源,对今后进一步完善《夏商周年表》,或许会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跟帖时间 2009-05-23 18:31:2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帝王世纪》与黄帝纪年 -- 《帝王世纪》与黄帝纪年
  另外,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是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一部史书,所叙上起三皇,下迄汉魏。内容多采自经传图纬 及诸子杂书,载录了许多《史记》及两《汉书》阙而不备的史事,分星野,考都邑,叙垦田,计户口,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皇甫谧是西晋学者、医学家,博览儒家经典百家,人称“书淫”,著有《帝王世纪》、《玄晏春秋》、《年历》等。现存的《帝王世纪》计有十卷,其中第一卷记天地开辟至三皇;第二卷记五帝;第三卷记夏;第四卷记殷 商;第五卷记周;第六卷记秦;第七卷记前汉;第八卷记后汉;第九卷记魏;第十卷记历代星野、垦田 及户口。是继史马迁《史记》之后,第二个整理历代帝王世系的历史书典。
  《帝王世纪》对历代帝王世系也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其序列是:
  太昊(伏羲):
  女娲:…
  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
  黄帝:…
  少昊:…
  颛顼:…
  帝喾:…
  帝挚:帝挚之母位于帝喾四妻最末,而挚于兄弟最长,得登帝位, 帝挚封异母弟放勋为唐侯。挚在位九年。
  尧帝:…
  舜帝:…
  夏:“自禹至桀,并数有穷,凡十九王,含四百三十二年。禹一、启二、太康三、仲康四、相五、羿六、 寒浞七、少康八、杼九、槐十、芒十一、泄十二、降十三、扃十四、厪十五、孔甲十六、皋十七、发十八 、桀十九。”
  商:“商之飨田也,三十一王。是见居位者实三十王,而言三十一王者,兼数太子丁也。自汤传位至纣, 凡六百二十九年”,即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大戊、仲丁、外壬、河亶甲 、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 太丁、帝乙、纣。
  周:“自克殷至秦灭周之岁,凡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世系王号是: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 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幽王、平王、桓王、庄王、釐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 、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敬王、贞定王、元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元安王、夷烈王 、显圣王、慎靓王、赧王。
  秦:“自昭襄王灭周至子婴,凡四王二帝,合四十九年。昭襄王一,孝文王二,庄襄王三,始皇帝四,胡 亥五,子婴六。”
  前汉:“按前汉十二帝”,高祖、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 帝。“自高祖元年至更始二年,凡得二百三十年”。
  后汉:“按后汉十二帝:光武一、明帝二、章帝三、和帝四、殇帝五、安帝六、顺帝七、冲帝八、质帝九 、桓帝十、灵帝十一、献帝十二”。“自汉元至更始二年,凡二百一十二年。自居摄元年至更始二年,凡 十八年。自建武元年至延康元年,凡一百九十五年。汉前后诸废帝及王莽合三十一帝,四百二十六年。”
  魏:“自皇初元年至禅晋之岁,凡五帝,四十五年。文帝一、明帝二、废帝齐王三、废帝高贵乡公四,元 帝五。”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以前,西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即皇甫谧逝世的前一年,在汲郡发掘的战国墓 葬中出土的《竹书纪年》,是魏国史官记录撰写的编年史,其中有不少史实的记载与《帝王世纪》中的记 载相吻合,证明《帝王世纪》的史学价值是不容置疑的。除《帝王世纪》外,皇甫谧还有诸多历史著作。主要有:《年历》六卷,是为配合《帝王世纪》而编纂的 一本历法书,宋代曾将两书合编为一书。根据皇甫谧《帝王世纪》载黄帝在位100年、少昊金天氏84年、颛顼78年、帝喾高辛氏70年、帝挚9年推算黄帝元年为前2698年。

跟帖时间 2009-05-23 18:31:0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黄帝纪年 -- 黄帝纪年
  黄帝纪年是根据
子曰:昔黄帝之治天下,理日月之行,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别男女,明上下,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民保命而不夭,岁时熟而不凶…故於此时,日月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丰昌,凤皇翔於庭,麒麟游於郊。”就连太史公
这也说明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根据考证,。”黄帝纪年这个概念虽然一直没有提出,但实际上黄帝纪年已经存在了几千年。

跟帖时间 2009-05-23 18:30:0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公元的来历 -- 公元的来历
  公元是“公历纪元”的简称,是国际通行的纪年体系。以传说中耶稣基督的生年为公历元年(相当于中国西汉平帝元年)。
  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缩写,意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则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缩写,意为“基督以前”)表示。
  “公元”产生于基督教盛行的六世纪,当时,为了扩大教会的统治势力,僧侣们把任何事情都附会在基督教上。公元525年,一个叫狄奥尼西的僧侣,为了预先推算七年后(即公元532年)“复活节”的日期,提出了所谓耶稣诞生在古罗马的狄奥克列颠纪元之前284年的说法,并且主张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起算点的纪元,这个主张得到了教会的大力支持。公元532年,教会把狄奥克列颠纪年之前的284年作为公元元年,并将此纪年法在教会中使用。到1582年罗马教皇制定格里高利历时,继续采用了这种纪年法。由于格里高利历的精确度很高,而为国际通用,所以被称为公历。从此,教士所臆造的耶稣诞生的年份便被称为公元元年。所谓“公元”,就是公历纪元。
  这种纪年体系开始在欧洲各国采用。中国从辛亥革命后的次年(1912年)起采用公历月、日,但同时采用中华民国纪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公元纪年制度,这是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协商决定的。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应采用现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公用的纪年制度,即用公元为新中国的纪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四项决议的第二项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
  世界各国关于纪年的方法有很多,不过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是公元纪年法。除此之外,还有干支纪年法、天文纪年法、历史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另外,还有伊斯兰教纪元、佛教纪元、犹太教纪元以及希腊纪元、日本纪元等。
  在中国,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历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使用的是“干支纪元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别组合起来,每60年为一个周期。
  由于公元纪年的起点是公元1年,而没有“公元0年”,所以大多数对公元纪年有充分了解的科学家和世界上大多数权威天文机构,都明确支持21世纪始于2001年的说法。
  公元又称为西元、纪元,基督教译为主后。

跟帖时间 2009-05-23 10:21:5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中国古代计时单位 -- 中国古代计时单位
  一、 时:
  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二、刻:
  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百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到了汉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到了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中国古典小说常有“午时三刻开斩”的说法,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魏征丞相在府,夜观乾象,正萟宝香,只闻得九霄鹤唳,却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着他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午时三刻,按照现在的计时方法,是差十五分钟到正午12点。按阴阳家说法,此时是阳气最盛,而现代天文学认为正午最盛,两者说法略有不同。午时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斩刑的时辰,此时开刀问斩,阳气最盛,人死后的阴气会立刻消散,罪大恶极的犯人,被斩后“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罪刑轻者,可在正午开刀行斩刑,让其有鬼做。所以,“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以显示老龙罪行极重。
  三、更: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 - 05:00
  “鼓角”、“钟鼓”都是古时用来打更的器具。
  四、点:
  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那太宗梦醒后,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点,太宗设朝,聚集两班文武官员。”“三更两点”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点”就是指凌晨04:12。

跟帖时间 2009-05-22 16:20:5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名言警句 -- 名言警句
  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之国外篇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歌德
  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间。-高尔基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达尔文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应当仔细地观察,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罗曼 罗兰
  每一点滴的进展都是缓慢而艰巨的,一个人一次只能着手解决一项有限的目标。-贝弗里奇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没有方法能使时钏为我敲已过去了的钟点。 ——拜 伦
  人的全部本领无非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巴尔扎克
  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马克思
  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马克思
  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麦金西
  时间是伟大的导师。——伯 克
  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每个人写出完美的结局来。——卓别林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赫胥黎
  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歌 德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的悲哀。——布莱克
  在所有的批评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别林斯基
  从不浪费时间的人,没有工夫抱怨时间不够。____杰弗逊
  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亩是时间。____歌德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春光不自留,莫怪东风恶。——莎士比亚
  抛弃今天的人,不会有明天;而昨天,不过是行去流水。——约翰· 洛克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_____莎士比亚
  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 -恩格斯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歌德
  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裴斯泰洛齐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海伦·凯勒
  迁延蹉跎,来日无多,二十丽姝,请来吻我,衰草枯杨,青春易过。-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德国哲学家 叔本华.
  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在我们背后。-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
  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只要我们能善用时间,就永远不愁时间不够用。-德国诗人歌德
  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 ——莎士比亚【英】
  不要老叹息过去,它是不再回来的;要明智地改善现在。要以不忧不惧的坚决意志投入扑朔迷离的未来。——朗费罗【美】
  不要为已消尽之年华叹息,必须正视匆匆溜走的时光。——布莱希特【德】
  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 ——苏格拉底【古希腊】
  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 ——达尔文【英】
  即将来临的一天,比过去的一年更为悠长。——福尔斯特【英】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几秒钟虽然不长,却构成永恒长河中的伟大时代。 ——弗莱彻【英】
  另有国内的:
  00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00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00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004 日子象念珠一样,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周,串成月
  005 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在难成
  006 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我们的后面
  007 时间是脑力劳动者的资本
  008 文学之知识乃是学问之门禁
  009 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
  010 知识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
  01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012 知识永远战胜愚昧
  013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014 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
  015 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016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的好,必须耕耘的好
  017 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018 光阴易逝,岂容我待
  019 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020 忘记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记
  021 你若需要时间,还得自己把他造出来
  022 时间是没有声音的锉刀
  023 时间是一味能治百病的良药
  024 人若是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025 时间是一笔贷款,即使在守信用的借贷者也还不起
  026 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计利用时间
  027 不要为已消逝之年华叹息,须正视欲匆匆溜走的时光
  028 向今天献出自己的人,没有哪一个昨天是给浪费掉的
  029 对活者的人来说,是没有明天的;死了的人则没有今天
  030 抓住今天,尽可能少的信赖明天
  031 岁月是百代的过客,而逝去的年华也是旅客
  032 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的人,决不会坚韧勤勉
  033 除了时间,什么也不属于我
  034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035 把握时间观念,同认识一个人一样,相见易,相识难
  036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连一分钟都无法休息
  037 零碎的时间实在可以成就大事业
  038 浪费了一生就等于夭折
  039 珍惜时间可以使生命变的更有价值
  040 时间象奔腾澎湃的急湍,它一去无返,毫不流连
  041 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就越感到失时的痛苦
  042 得到时间,就是得到一切
  043 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时间就是一种财富
  044 时间一点一滴凋谢,犹如蜡烛漫漫燃尽
  045 我总是感觉到时间的巨轮在我背后奔驰,日益迫近
  046 夜晚给老人带来平静,给年轻人带来希望
  047 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都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为
  048 时间乃是万物中最宝贵的东西,但如果浪费了,那就是最大的浪费
  049 我的产业多么美,多么广,多么宽,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地是时间
  050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跟帖时间 2009-05-22 16:19:4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以下为关于“时间”的猜想 -- 以下为关于“时间”的猜想  ●“时间”是一个计量“事件过程的长短”的“类别名词”。

  ●可以说没有了“事件”,也就没有了时间(您可以试着举出没有事件还有时间的例子)

  ●下面开始细致的分析,内容包括:为什么有些“事件”可以“同时发生”,有些却不能?时间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时间在数学、物理上用坐标轴表示“时间”时会出现什么状况?怎样利用时间的本质来思考“衰老”的问题?

  (语言中的“词语”是我们思考的基础,如果要得到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思考,我们就必须引入新的“词语”;以下的“生词”已经搭配解释,最后您将会发现只要一个名词“导存”及其衍生词,就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思考“时间”这个问题)

  ●“时间”的“本质”是一个“导程”(导件过程)的“长短”(自然万物都有引导他们存在的东西,我们简称为“导存”;第一次引导事物存在的东西是“本质”和“规律”我们称之为“一次导存”;因此所有的“事件”都是“导存事件”我们简称为“导件”,导件的过程我们简称为“导程”)。比如我们一天24小时记录的是地球“自转一周”这个“导程”的“长短”,一年则是“公转一周”的“长短”。而且每个“导存体”(引导存在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导程”!像我们可以同时“看”、“听”、“嗅”、“吃”、“想”、“踢”、“摸”东西,就是因为“眼”、“耳”、“鼻”、“嘴”、“脑”、“脚”、“手”都是单独的“导存体”,于是都有自己的“导程”(时间),而需要“节省时间”的话,就有:增加“导存体”、减小“导存”难度、选择“导存”重点等方法。如果我们要把“导程长短”,用一个词来表示的话,我们称之为“程量”;如果我们非要给整个“宇宙”的“导程”取个名字的话,就叫它作“宙程”吧!那么描述整个宇宙的时间,就叫:“宙程量”。

  ●如果我们要用“坐标轴”和“线”来描述“程量”的话,我们将会发现,大部分用来描述“程量”的“线”是“弯弯曲曲”的,这是因为在这些事件的“导存过程”中,是“有快有慢”的。换句话说,很多时候“时间”是“弯弯曲曲”的,而不是平坦的,而且每个“导存体”都拥有他们自己的“时间”。

  ●要让我们的细胞在500年后都充满活力的话,那就停止它们“衰老”的“导程”吧,“冰冻”住它们!不过不好意思,那样的话我们也死了,至少在现代这种“解冻”技术不过关的年代来讲。

  ●出自“全集然文明X档案”

  博宇十论对时间的本质有终极解释:时间本质上是人类的自我错觉。

  下面是严重的错觉反应

  第一节; 解析时间的建立

  定义: 设两直角坐标系(S')和(S), (S')为运动系,(S)为观测系。(S')中的长度l'为固有长度,时间t'为固有时间; l', t'表示(S')相对于(S)静止状态下的长度和时间; 当(S')相对于(S)运动时,在(S)中测量(S')中的长度l'和时间t'; 测量结果为l、t,则l 观测长度,t为观测时间,l、t均为观测值。

  (I). 时空面积相等原理-运动系(S')及观测系(S)中的长度与时间的乘积为时空面积S'或S。运动系(S')相对观测系(S)静止或运动状态下,时空面积是不变量;即对任意(l', t'), 均有等式 l't'= l t 成立

  (II). 时空偏转原理-若运动系(S')相对观测系(S)运动,在某一时刻相对速度为u或u',那么运动系(S')与观测系(S)沿相对运动产生偏转,偏转角q 为时空偏转角,时空偏转角的大小与相对速度u (或u')有关,其正弦值与相对速度运动方向u(或u')成正比,即sinq =u/c, (或sinq = u'/c'),c为光速。时空面积不变原理(I)和时空偏转原理(II)是我们研究时空问题的基本原理。根据这两条原理,我们下面找出(S')与(S)的时空关系式。

  设(S')与(S)在某时刻原点重合,(S')与(S)的相对速度为u, l与u方向相同,根据原理(II), (S')与(S)产生偏转得到以下结果:

  OD = OAcosq

  令: OD = l OA = l'

  则上式 l = l'cosq

  又根据原理(I),(S')中的时空面积 S'ABCO与(S)的SDEFO 相等,

  所以 t l= t'l' , t = t' (l'/l), 将(1-1)式代入

  得 t = t'/ cosq (1-2)

  由原理 (II)知: sinq =u/c, 表明关系式cosq = l/l’=t’/t以及其中的q 与原理(II)sinq =u/c中的q 相同。(1–3)、(1–4) 这两个等式是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公式,也是解析时空理论研究时空问题的出发点。在本文中,您将逐步看到狭义相对论的普遍结论-动尺缩短,动钟延缓效应,正是由于时空偏转所致,狭义相对论的收缩因子即为解析时空的偏转因子。

  下面我们求出(S')与(S)的速度关系式(非坐标关系式):

  由( 1-1 )式: l = l' cosq , 我们选 l1 和 l2 (l1¹ l2)

  则 l1 = l'1cosq , l2 = l'2cosq

  两式相减 l2- l1= (l'2- l'1) cosq

  D l21= D l'21 cosq (1-5)

  当 Dl21 ® 0时,

  dl = dl'cosq (1-6)

  同理由(1-2)式可得到

  dt =dt'/ cosq

  dt'/dt = cosq (1-7)

  则式(1-6)关于 t 微分有

  dl/dt = cosq dl'/dt

  第二节 解析时空的基本性质

  时空波全景

  我们知道所有物理学的原理、公设、假设都源于基本物理概念,由于研究对象的差异,这些物理概念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科学家们应用数学方法对这些概念进行描述,并用数学方程式计算各种物理量的关系,就是说物理学中的数学方程式无法脱离物理概念而独立存在。但我们发现作为量子力学中最重要基本原理之一的薛定谔方程却缺乏应具备的物理含义,与其说是一个“原理”或“假设”,倒不如说薛定谔方程看上去更象一个结论。尽管薛定谔方程在量子力学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但这丝毫不能掩饰薛定谔方程作为量子力学之“原理”而存在着的本身的缺憾,也不得不使我们对‘量子大厦’的基础工程多少要产生一些怀疑。这种情况在相对论身上同样存在。在相对论中无处不在的收缩因子,其物理含义怎么解释?广义相对论把非惯性时空定义为黎曼空间,但由于黎曼几何是正曲率空间,既然广义时空是对称的,我们必然要问,负曲率空间到哪去了?难道上帝对正曲率空间有偏爱?在对上述看似简单的问题作出正确合理的回答之前,我们几乎无法令人信服地谈论所谓的‘统一理论’。今天这些问题实际上已经找到了答案,上述那些似乎毫无关系的问题都可用时空偏转原理来解释。本章并不是简单地为薛定谔方程找到了数学上的证明方法,而是使其建立在更为牢固、更具代表性的时空原理之上,这同时也使我们有理由从时空偏转的概念出发去审视目前全部物理理论所处的时空位置:

  时空波函数自变量q定义区间

  0 y=y0 第一时空 绝对时空 理论

  [0,p/2] y=y0cosq 第二时空 相对时空 相对论 (狭义、广义)

  [0,+¥) y=y0coswt 第三时空 量子时空 量子力学

  [2kp+p/2,2kp+3p/2] k=0,1,2.正整数 第四时空 负空间

  第一时空-

  第一时空是我们生活的时空 ,物理学上的第一时空概念是绝对时间,绝对空间,这种观点统治了人类几千年。直至今日,第一时空观念还在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点,因为第一时空世界是低速世界,几乎我们全部物理理论都是建立在‘低速世界’基础之上的,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在这一“现实”面前,物理学家们所要做的事就是把主观与“客观”的距离缩小到最小范围。

  第二-

  大约在一个世纪前,一位伟人-开创了‘相对时空’领域,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都不是绝对的,爱因斯坦发现对时空的描述与描述者间的相对运动状况有关,第一时空的绝对时空观念已不再适用。 历经数年时间,他对第二时空做了精心的设计,把其描述成弯曲的,多维的,并向外凸起的正曲率空间。第二时空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很了不起的一件事,它告诉我们这样的事实,即在第二时空区域两端,一端为第一时空,另一端是黑洞世界(q=p/2)(详见第一章),在黑洞里所有的物理理论都将失效,这对于那些“绝对”“永恒的” 观点是绝妙的讽刺。遗憾的是,第二时空的成功却使爱因斯坦深陷其中,他始终都未离开第二时空一步,直至逝世,他并没有发现时空的偏转性质,也没有意识到相对时空只是整个时空波段上很小的一部分,正象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很小的一段一样。当物理学界忙于用这把“万能钥匙”开启更多的时空大门,但都归于失败而不知所措的时候,第三时空理论-量子力学却逐步完善,登上了时空舞台.

  第三时空-

  ‘量子时空’比‘相对时空’涉及的范围更广,它把第二时空波段从[0,p/2]扩展到[0,+¥)区间,应该说第一,二时空是第三时空的特例。第三时空的建立有着微观领域广泛实验的基础,即粒子的运动速度比宏观世界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得多。但人们发现,对粒子的运动状况进行描述却比预想的要困难,我们不可能同时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而且能量分布也不是连续的。尽管它是个事实,但要说服习惯第一时空或刚从第二时空过来的人,你必须花费相当的口舌,因为第三时空理论基础的建立不象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牢靠,“就这样的公式你去计算好了,不要再问为什么”。此情景确是发生在我们奉若神明的理论之中。

  第三时空的“成功建立”使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们相信真正的“统一理论”无非是把第一,第二,第三时空统一在一个新的理论中去。这种想法不错,但忽略了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能量为什么不连续,“丢失”的空间哪去了?显然此问题在第三时空理论中是无法找到答案的。在本文中我们已经知道:能量的不连续性是空间不连续造成的,而空间的不连续是时空波函数在区间 [0,+¥)上出现了负值,其物理含义为负空间,所对应的能量会出现负值,它正是我们要寻找的“丢失的空间”。从广义上讲,空间,能量都是对称的,只不过我们无法测出负空间,负能量,若要理解它们,就需要我们站在第四时空立场上来看待这一问题。

  第四时空-

  近年来有关反物质,负时空的概念已逐步从科幻作品中进入到一些专业书刊中,但从理论上承认反物质、负时空和负能量等的存在还需要相当的勇气,因为在我们看来,客观存在必须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负时空概念显然与传统观念格格不入,是经典理论的禁区,但对于理论工作者来说它绝不能成为想象力的桎梏。要完成第三时空向第四时空的跨越,我们必须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解析时空理论以最简单的数学方式描绘了从第一时空到第四时空的全景图,它使我们从整体上了解时空体系存在的客观性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工具。我们会发现黑洞导致测量作用产生波粒二象性和其他量子现象。如果我们期待在时空问题上有所作为的话,必须应抛弃我们原有的观念-‘上帝总是对人类有所偏爱’。因为正负时空从整体上是相同的,只不过我们人类自认为站在哪一边罢了。

跟帖时间 2009-05-22 16:18:5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时间的哲学概念 -- 时间的哲学概念  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时间具有一维性,即不可逆性,它只有从过去、现在到将来的一个方向,一去而不复返。

以下为“时间”在物理学上的抽象概念  时间定义:人类在生活中总结出时间的观念,其根源来自于日常生活中事件的发生次序。当然人们在生活中得到的绝不仅仅是事件发生次序的概念,同时也有时间间隔长短的概念,这个概念来源于对两个过程的比较——比如两件事同时开始,但一件事结束了另一件事还在进行,我们就说另一件事所需的时间更长。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运用可以测量的过程来测量抽象的时间。

  在物理学中也是类似,时间是通过物理过程来定义的,首先在一个参考系(要求是惯性系,或者是非惯性系,但过程发生的空间范围无穷小)中,取定一个物理过程,设其为时间单位,然后用这个过程和其他过程比较,以测定时间。

  但测量时间(即上述比较过程)必须有同时性概念。过程开始有一个同时性问题,过程结束也有一个同时性问题——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要求运动员在发令枪开枪同时起跑,同时计时员开始计时,并在运动员抵达终点线时计时员必须同时停止计时。

  这个问题具体见各类相对论书籍。同时性问题,使得古典有着不同的“时间”。直观概念告诉我们:任何人在事件是否同时上是可以达成一致意见的(也许某些人会欺骗别人,造成类似侦探小说或政治小说中的情形,不过这是人类“高智商”的表现,我们完全可以用测量用的仪器来代替:),所以我们之后不说人,而说观察者)在相对论中,观察者的运动状态引起同时性的变化,或者说观察者1以v1运动,认为同时的两件事,以v2运动的观察者2可能会认为不同时——这导致时间测量的相对性。

  从数学上说,古典牛顿力学中时间参数只有一个,所有参考系共享此时间参数。这其实就是假设所有参考系,所有空间位置可以共享同一个同时性定义。

  而狭义相对论认为不同参考系就不同时了,即不同参考系有各自的时间参数t,其间关系由洛伦兹变换决定。广义相对论认为不同地点也会不同时,广义相对论中关于时间有比较复杂的内容,参见广义相对论书籍。

  当然请注意:严格说这不是简简单单的“认为”,而是基于两个假设:狭义相对论是光速不变原理。广义相对论是引力本质为时空弯曲等。而这两个假设得到了实验的广泛验证。

  上面我们说完了时间间隔测量的问题。但前面也提到:时间的先后次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第一印象。古典牛顿力学中,这一点很容易理解:我们有唯一的时间参数t,所以任意两事件(一个发生在t1,另一个发生在t2)也就有确定的先后次序。那么相对论中呢?相对论中同地两事件先后顺序的确定的,这可以从(最多使用光,光速),信号就不可能先于b的发生传递到b所在位置。

  另外说一句:狭义的另一个假设:任何物理系中物理定律有着相同形式,也是广义相对论所服从的。换句话说,参考系1中对一个物理过程加以测量,得到l1=v1t1。参考系2中加以测量同样也会得到l2=v2t2,尽管可能l1,v1,t1和l2,v2,t2都不相等。当然严格说这个例子不合适,因为v的定义位置矢量导数。但是对一些复杂的物理学定律,如,这个假设就很重要了。

  时间箭头

  下面说说时间箭头。在以上的讨论中,我们从时间间隔和先后次序两方面讨论了时间,却忽略了时间很重要的一个特性:时间箭头。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百年,逝去就没有重生的余地。但覆水难收的又何尝仅仅是人生!物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凡是与热现象相关的物理过程,都是不可逆的。这里的不可逆,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不可恢复,而是说:这些物理过程产生的结果不可能在不造成其他影响的情况下完全恢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下面给出两个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1.低温热源不可能将热量自发传递给高温热源(或不可能从低温热源将热量传递给高温热源,并不产生其他变化)

  
2.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完全转化为机械功,并不引起其他任何变化。

  可以证明两表述等价。后一个表述有明显的工程痕迹——这来源于对蒸汽机一类将热转化为功的工程机械的研究。这些研究大都与当时那个工业革命的时代相联系,在今天已经没有太多纯理论的价值,但却有一种东西,虽然主流研究已经基本绝迹,还是有非专业学者前仆后继地加以研究,那就是第二类永动机。第二类永动机是这样一种机器——给它一定能量,让它开始运行,接下来它可以将由于摩擦等耗散因素耗散掉的能量全部吸收,接着再将这些能量投入回机械的能量循环。这样的一个永动机如果造出,就意味着我们有办法用今天开采出的能源维持机械的永恒运动(因为一切耗散掉的能量都可以重新利用),使得世界以现今的能耗速度运行到世界末日!但热力学第二定律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耗散掉的能量(内能)绝不能完全转化为耗散前的形式(机械功),这破坏了无论古典牛顿力学还是相对论中的,基本原理的无时间方向性。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熵

  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引入熵的概念。由于在经典热力学中,引入熵的概念需要很多技术性内容,这里不加赘述,可以参见任何热学教本。这里只给出熵的一个性质:任何绝热(也就是孤立,不被外界所影响)热力学过程,只要初始状态和末态是平衡态(经典热力学中熵对平衡态才能定义,对于这一点的误解,曾导致了热寂说),末态的熵一定大于初态的熵。简单说,孤立体系向着熵增加的方向发展。注意,一般热学书中会说:不可逆绝热过程熵増,可逆绝热过程熵是不变的。但其实可逆过程不是真实存在的过程——真实存在的宏观过程,只要其中分子有热运动,过程就是不可逆的。(在超流等现象中,存在可逆宏观过程,但这时超流部分没有热运动)

  但熵究竟是什么?用一个公式告诉了我们S=klnw,其中k为常数,w为热力学概率(关于物质的分子、原子运动的量,在经典热力学的情况表征体系混乱程度的量)。他用统计方法证明了,平衡态下这个公式给出了前面所说的熵。也就是说,在经典热力学的意义下,熵意味着事物朝混乱的方向发展。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情况下,这种发展都可以称之为“混乱”。比如宇宙从远古的浓汤状态演化到现今的星系结构。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熵并是否意味着绝对的时间箭头还并不清楚,因为越来越多的实验告诉我们:熵并非恒增。其实这并非新论,玻尔兹曼当时就前段时间一个实验实现了10^(-1)s数量级的熵减,也就是说在零点几秒的时间内,测量到了系统的熵减。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一点,统计方法得到的熵增加只是平均意义上的增加,也就是说存在熵减小的概率,只是概率非常之小,以至于我们基本观察不到熵减的情形。第二,也是更有争议的一点是实际上,玻尔兹曼用统计方法证明S必定增加时,采用了分子为刚性球体的假设,并用到了近似。这并不是很能让人信服。现代系综理论(其创始人为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研究表明,必须对时间参数t或空间参数取取某些“粗化”,或者说,将我们对时间或空间观察的精度降低,才能得到熵增加的结论。

跟帖时间 2009-05-22 16:18:0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时间的基本概念 -- 时间的基本概念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例如月球绕地球周期,地球绕太阳周期,地球自转周期,原子震荡周期等。
  1 授时系统
  授时系统是确定和发播精确时刻的工作系统。每当整点钟时,正在收听广播的收音机便会播出“嘟、嘟.”的响声.人们便以此校对自己的钟表的 快慢。广播电台里的正确时间是哪里来的呢?它是由天文台精密的钟去控制的。那么天文台又是怎样知道这些精确的时间呢?我们知道,地球每天均匀转动一次,因此,天上的星星每天东升西落一次。如果把地球当作一个大钟.天空的星星就好比钟面上表示钟点的数字。星星的位置天文学家已经很好测定过,也就是说这只天然钟面上的钟点数是很精确知道的。天文学家的望远镜就好比钟面上的指针。在我们日常用的钟上,是指针转而钟面不动,在这里看上去则是指针“不动”,“钟面”在转动。当星星对准望远镜时,天文学家就知道正确的时间, 用这个时间去校正天文台的钟。 这样天文学家就可随时从天文台的钟面知道正确的时间.然后在每天一定时间,例如,整点时,通过电台广播出去,我们就可以去校对自己的钟表,或供其他工作的需要。
  天文测时所依赖的是地球自转,而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使得天文方法所得到的时间(世界时)精度只能达到10-9,无法满足二十世纪中叶社会经济各方面的需求。一种更为精确和稳定的时间标准应运而生,这就是“原子钟”。目前世界各国都采用原子钟来产生和保持标准时间,这就是“时间基准”,然后,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介将时间信号送达用户,这些手段包括:短波、长波、电话网、互联网、卫星等。这一整个工序,就称为“授时系统”。
  2 时区
  将地球表面按经线划分的24个区域。当我们在上海看到太阳升起时,居住新加坡的人要再过半小时才能看到太阳升起。而远在英国伦敦的居民则还在睡梦中,要再过8小时才能见到太阳呢。世界各 地的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各自采用当地的时间, 对于日常生活、交通等会带来许许多多的不便和困难。为了照顾到各地区的使用方便,又使其他地方的人容易将本地的时间换算到别的地方时间上去。有关国际会议决定将地球表面按经线从南到北,划成一个个区域,并且规定相邻区域的时间相差1小时。在同一区域内的东端和西端的人看到太阳升起的时间最多相差不过1小时。当人们跨过一个区域,就将自己的时钟校正1小时(向西减1小时,向东加1小时),跨过几个区域就加或减几小时。这样使用起来就很方便。现今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由于实用上常常1个国家,或1个省份同时跨着 2个或更多时区,为了照顾到行政上的方便,常将1个国家或 1个省份划在一起。所以时区并不严格按南北直线来划分, 而是按自然条件来划分。例如,我国幅员宽广,差不多跨5个时区,但实际上在只用东八时区的标准时即北京时间为准。
  3 区时
  一种按全球统一的时区系统计量的时间。 每当太阳当头照的时候,就是中午12点钟。但不同地方看到太阳当头照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例如,上海已是中午12点时,莫斯科的居民还要经过5个小时才能看到太阳当头照;而澳大利亚的悉尼人早已是下午2点钟了。所以如果各地方都使用当地的时间标准,将会给行政管理、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等带来很多不便。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天文学家就商量出一个解决的办法:将全世界经度每相隔15度划一个区域,这样一共有24个区域。在每个区域内都采用统一的时间标准,称为“区时”。而相邻区域的区时则相差1个小时。当人们向东 从一个区域到相邻的区域时,就将自己的钟表拨快1小时.走过几个区域就拨快几个小时。相反当人们向西从一个区域到相邻的区域时,就将自己的钟表拨慢1小时.走过几个区域就拨慢几个小时。在飞机场等交通中心.常将世界各大城市所对应的区时,用图表示出来,以方便旅客。
  4 格林尼治时间
  亦称“世界时”。 格林尼治所在地的标准时间。现在不光是天文学家使用格林尼治时间,就是在新闻报刊上也经常出现这个名词。我们知道各地都有各地的地方时间。如果对国际上某一重大事情,用地方时间来记录,就会感到复杂不便.而且将来日子一长容易搞错。因此,天文学家就提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且又方便的记录方法,那就是以格林尼治的地方时间为标准。格林尼治是英国伦敦南郊原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所在地,它又是世界上地理经度的起始点。对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都以格林尼治的地方时间记录下来。一旦知道了格林尼治时间,人们就很容易推算出相当的本地时间。例如,某事件发生在格林尼治时间上午8 时,我国在英国东面,北京时间比格林尼治时同要早8小时,我们就立刻知道这次事情发生在相当于北京时间16时,也就是北京时间下午4时。
  中国共分五个时区:
  (1)中原时区:以东经120度为中央子午线。
  (2)陇蜀时区:以东经105度为中央子午线。
  (3)新藏时区:以东经90度为中央子午线。
  (4)昆仑时区:以东经75(82.5)度为中央子午线。
  (5)长白时区:以东经135(127.5)度为中央子午线。
  时区 将地球表面按经线划分的24个区域。当我们在上海看到太阳升起时,居住新加坡的人要再过半小时才能看到太阳升起。而远在英国伦敦的居民则还在睡梦中,要再过8小时才能见到太阳呢。世界各 地的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各自采用当地的时间, 对于日常生活、交通等会带来许许多多的不便和困难。为了照顾到各地区的使用方便,又使其他地方的人容易将本地的时间换算到别的地方时间上去。有关国际会议决定将地球表面按经线从南到北,划成一个个区域,并且规定相邻区域的时间相差1小时。在同一区域内的东端和西端的人看到太阳升起的时间最多相差不过1小时。当人们跨过一个区域,就将自己的时钟校正1小时(向西减1小时,向东加1小时),跨过几个区域就加或减几小时。这样使用起来就很方便。现今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由于实用上常常1个国家,或1个省份同时跨着 2个或更多时区,为了照顾到行政上的方便,常将1个国家或 1个省份划在一起。所以时区并不严格按南北直线来划分, 而是按自然条件来划分。例如,我国幅员宽广,差不多跨5个时区,但实际上在只用东八时区的标准时即北京时间为准。

跟帖时间 2009-05-22 16:17:0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时间 -- 时间的本质
  什么是时间?时间是宇宙事件顺序的度量。
  t=T(U,S,X,Y,Z.)
  U-宇宙;S空间,XYZ,.事件,顺序
  时间不是自变量,而是因变量,它是随宇宙的变化而变化。
  t=(S1,S2,S3,.,Sn)
  Deng's时间公式:世界事件发生次序的序列。其中,S是事件,S1,S2,S3,.,Sn是事件1,2,3,.,n发生的顺序,时间就是对这些事件发生顺序的排序,标志的计量。
  时间”是一个计量“事件过程的长短”的“类别名词”。
  可以说没有了“事件”,也就没有了时间(您可以试着举出没有事件还有时间的例子)
  时间在数学、物理上用坐标轴表示。“时间”时会出现什么状况?怎样利用时间的本质来思考“衰老”的问题?下面开始细致的分析,内容包括:为什么有些“事件”可以“同时发生”,有些却不能?时间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地球总是自西向东自转,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太阳,东边的时间也总比西边的早。东边时刻与西边时刻的差值不仅要以时计,而且还要以分和秒来计算,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带来许多不便。
  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一次国际j径度会议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它们是中时区(零时区)、东1-12区,西1-12区。每个时区横跨经度15度,时间正好是1小时。最后的东、西第12区各跨经度7.5度,以东、西经180度为界。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上的时间就是这个时区内统一采用的时间,称为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例如,我国东8区的时间总比泰国东7区的时间早1小时,而比日本东9区的时间晚1小时。因此,出国旅行的人,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手表,才能和当地时间相一致。凡向西走,每过一个时区,就要把表向前拨1小时(比如2点拨到1点);凡向东走,每过一个时区,就要把表向后拨1小时(比如1点拨到2点)。

跟帖时间 2009-05-22 16:16:4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1 2 3 4 下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