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家谱的特徵 -- 四川家谱(包括重庆),《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共著录554种,但上海图书馆仅收藏51部,主要分布在成都周围及长江沿岸的23个县市,西部山区未。综观四川家谱,多石印本,罕见活字本。石印本的版式多四周单边,无界栏,少数为黑口,多数家谱的上下不分栏。其世系的编排有些类似于湖南家谱,如民国二十七年石印本《[内江]钟氏复周祠谱》,亦将世系图称作"垂丝图"。世系表多采用苏式,表中妻子姓氏与夫名并列,同湖南谱,但它不用表格形式将二者分隔。如,民国十二年成都天章石印社石印本《[新都]温氏佟在祠族谱》,版框不大,四周双边,黑口,世系表用苏式,表中妻子的姓氏用大字,且与其夫并列书写,与湖南谱不同的是,表既不分两栏或三栏,也不用界栏划分,而是直接将内容书于谱中,同于其他地区谱中分栏,就能在上栏中书上该被说明的人与其父的关系,而四川谱不分栏,谱中人名就反映不出这一点,所以有些想得周到些的家谱就将世系图与世系表穿插介绍,如本例中将包系图分拆成每一小支后,即附上这支支系的世系表。 跟帖时间 2012-04-17 23:19:3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
广东家谱的特徵 -- 广东家谱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主要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省东部沿海一带,其北部及雷州半岛等地分布很少。《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共著录702种,而上海图书馆仅收集到南海、中山、番禺、顺德、肇庆、佛山、潮州等地谱72种。 广东省家谱的特徵: 一是版本以刻本为多,开本一般不很大,多四周双边。 二是字体主要有两种,一种为仿宋体字,大小近江苏谱;另一种为宋体,或方正,或略扁,字体大小接近或稍小于浙江谱,且排列紧密。每半页一般10行11行。 三是体例上,将不同的内容归纳为雅俗共赏的名称立卷。 四是将橘红色的防蠹纸装订谱的封面或扉页。 跟帖时间 2012-04-17 23:18:0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
江西家谱的特徵 -- 江西现存家谱,《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共著录556种,上海图书馆现藏526种,分布较广,所涉县市也较多,共计51个,较为集中的有东部的玉山、广丰,中部及南部的吉安、瑞金,西部的萍乡等地。由于江西谱一浙江、湖南、广东等多个省相壤,因此该省的一些地区也融入了他省谱的特点。以下是几个较为典型的例子。 江西东部的玉山、广丰等临近浙江西部,因此,这一地区的家谱与浙江、衢州一带的家谱在各方面基本类传。如民国四年木活字本《[玉山]怀玉贤堂韩氏宗谱》。江西中南部的家谱以民国三十二年木活字本《瑞金北关杨氏七修族谱》较具代表性,该谱四周双边,双鱼尾(较少见),字迹墨色较淡;无世系图,仅有欧式世系表,世系表每册页码是接前一册的尾数,而不是从第一页开始,如第一册世系至一百页,则第二册自101页起计,依次推类,这一点在省其它地区也有出现,小字说明的内容与被说明者名字并排书写,不再降下一格,除儿子名字另起一行外,其他说明项均不换行。 江西西部萍乡等地家谱。萍乡紧临湖南,因此它与湖南中部的小谱已无甚区别。如民国十九年式垂堂木活字本《[萍乡]萍西东桥汤氏三修族谱》,四周双边,边框清析,近版心的栏线粗;序文、传记、墓图等文字每半页9行,行22字,长宽各约0.7厘米,世系图人名大字长宽各约1厘米,说明小字各约0.5厘米,版心书名字体粗而醒目;欧式世系表,说明项降下人名一格写。 跟帖时间 2012-04-17 23:14:28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
上海家谱的特徵 -- 上海地区的家谱,就版本而言,现存的除成陆较早的青浦、松江、嘉定、崇明等县有刻本、少量的木活字本外,市面上区及以东沿海发达地区则多铅印或钞本。 上海崇明县一江苏南通、海门一带,因地域更为接近,历史上又原隶于江苏,故而其家谱版刻特徵也相类似。主要特点有:基本为刻本,开本较小,每册仅30- 40页,很薄,这些刻本大多质量较差,版刻漫漶,大部分不分卷,世系及其简单,纸张泛黄。另外,这些地区的家谱每次修谱的版式、内容均无甚差异,加上不分卷,从而导致在后期的整理中增加了很大的麻烦,整理相当困难。 跟帖时间 2012-04-17 23:12:5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
安徽家谱的特徵 -- 现存安徽家谱数量名列浙江、江苏、湖南之后,主要集中在皖南,特别是徽州地区,除此之外,皖北的桐城、合服等地也是家谱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安徽家谱版刻的最大特徵是明刻本的数量处于绝对首位。上海图书巨额现藏明刻本家谱共322种,而其中近300种皆是安徽家谱。《中国善本书目.史部传记类宗谱》著录的明刻本家谱中绝大多数也是安徽家谱。这与"明代嘉靖前后,歙县的刻书工艺急遽发展,出品精良"是分不开的。清代后期及民国间的安徽家谱版刻与浙江、江苏家谱有相类似之处,但也融入自己的风格,它的主要特点有: 一是版框较长,多四周双边。版心的界栏线细,亦同江苏、浙江谱,世系的版式分上下二栏,同浙江家谱,但上栏比浙江家谱要窄。 二是版心字体粗而醒目,同湖南谱,大、小字均较方正,有些大了略微偏长,大字的大小接近浙江谱,小字大小、粗细则接近湖南谱。 三是体例特别,许多家谱世系图与世系表合二为一,两者之间只取其一,取世系表的谱多为欧式;表示第几世的字样用黑底白字的长方形花框纹相修饰;世系中表示族中人名时好在名字后冠"公"字,如:元柏公、文景公。 四是纸张较白。 跟帖时间 2012-04-17 23:11:3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
江苏家谱的特徵 -- 江苏的家谱《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记载有2065种,上海图书馆现藏1794种,遍布48个县市面上,主要分布于长东沿岸及其南部较为集中的地区的无锡、常州、镇江、江阴、宜兴、丹阳、常熟、苏州、扬州、泰兴等地。苏北地区相对较少,县市分布也较分散。江苏家谱的体例与浙江家谱略有差异,其世系表欧式多于苏式。其版刻特徵:版框一般宽15-18厘米,高20-32厘米不等;木活字本版框工口不太明显;版心的界栏很细,与木活字大多用仿宋体,产瘦长。 跟帖时间 2012-04-17 23:10:05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
湖南家谱的特徵 -- 据1997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记载,全国440们家"图书馆、文化馆、文管会、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文物商店"收藏的湖南家谱共1511种,而当时未曾完全列入收录范围的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家谱却有2255种之多。现存的湖南家谱主要集中于该省中部的长沙、湘潭、湘乡、宁乡、醴陵等地及北部的平江、岳阳、常德带,按其开本可分为大、小两种。纂修年代较早的家谱多为大本,而清光绪中后期至民国时所修则以小本为多;北部地区的家谱多为大本,而小本在中、南部地区的家谱中较为常见。中部地区的小本与北部地区的大本版刻区别,最为直观的是其开本的大小与版框高阔,可以说是相距甚远,如民国十年存著堂木活字本《宁乡志塘刘氏四修族谱》,属小本范畴。而属于大本范畴的清雍正六年延陵堂木活字本《平江吴氏重修家谱》。两者版框、开本相差近于一倍。其次是版式的差异:小本多四周双边,版心题名多墨体,粗而醒目,修谱年代及修谱次数书于版心偏左处,装订后则列于后半而版心,版心栏线与版框粗细一致,木活字本版框接口处与江苏家谱相同,有些接口相当严密,几乎看不出缝隙。谱中多使用小字,大字仅用于世系图及世系表的人名。其谱例苏式、欧式皆有,苏式谱例除世系表外,其余文字无界栏分割。世系表多为上、中、下三栏。另外,该地区谱多将世系称作"垂丝图",将世系表称作"齿录"等。而北部地区的大本,多四周单边,一般亦无界栏,近版心处的栏线较明显,字体略大于中部家谱的小本,大字亦仅用于世系中的人名。世系表中有用欧式的,表中妻子姓氏却未与夫名并列,而与般谱同,每册谱很厚重。如上述的《平江吴氏重修家谱》每册书均超过200页。 除此之外,湖南谱中还特别重视墓图,几乎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的甚至列了好几卷,并说细描述了墓主、墓的方位等情况描述的非常详尽。如清光绪二十五年西平堂木活字本《湘潭龙船港李氏大修族谱》中,仅墓衅占了五卷。 跟帖时间 2012-04-17 23:08:2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
浙江家谱的特徵 -- 浙江是纂修家谱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仅上海图书馆就藏有浙江家谱5092种,占馆藏总种数的2/5以上,居各小之冠。这些家谱分布在全省的64个县市,几乎涵盖全省各处,其中收藏量最集的是沿海地区的海宁、萧山、绍兴、余姚、上虞、宁波及内地的诸暨、浦江、金华、东阳、义乌、兰溪、永康、淳安、衢州、江山等地。 浙江家谱的版本最大特点是套版印刷的普遍使用。浙江是套版印刷的发源地,明代时,浙江吴兴的闵刘及、凌蒙初二家用朱墨二色(后来发展为五色)刻印了许多带有批注点评的经史子集四部书及戏曲小说,盛极一时,成为中国印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而"闵刻"、"凌刻"就成了他们套版印刷古书的专有名词。现在浙江家谱虽以木活字本为主,但打破了其他地区域多年来沿用墨印的方法,将朱墨套印普遍使用于木活字本的家谱之中,许多家谱的世系图中人与人间的关系都普遍用套印红线加以连接。 此外,浙江木活字本家谱多四周双边,鱼尾与版心栏线的间隔明显,有较大的缝隙。且有花鱼尾出现,如上述的《余姚梅川徐氏宗谱》就是一例,这在其他地区的谱中较罕见。浙江木少研究院本家谱的体方正,除夹注用小字外,通常始终只用一种字体。 当然,浙江省内的不同区域又有着自身的特色,如宁波地区家谱(包括鄞县、奉化、镇海等)版心处字体不仅粗,而且大而醒目;通谱不用界栏;字与字之间的字距较舒朗;谱的装帧华丽,绢面装帧,配以帛质题签,且绢质包角的,如《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镇海东管乡沈郎桥叶氏宗谱》等都相当注重家谱的装帧。 又如浙江中部地区的诸暨、东阳、浦江、义乌、金华,是浙江修谱最为盛行的地区,现存家谱占浙江全省家谱半数以上,几乎每族、每支都有谱,再加上家族庞大,人口密集,有时同地同姓也不是源于一族,即便是同族,但因分支不同也会各自修谱,所以当是已形成定期修谱的习惯,有的仅隔数十年一次。为防止同姓不同宗或同族不同分支的家谱因谱名相似而混淆,同时为下次修谱提供时间上的参考。因此该地区家谱版心普遍镌有修谱年代,这就成为该地区家谱的特徵。如清宣统三年敦睦堂木活字本《[诸暨]暨阳嵩山张氏宗谱》版心题"宣统辛亥年续修"就是一例。此外,世系表(行传)中的同辈的人名多以行字大小排列,即按同辈中人的出生先后顺序而不是以传统的辈份长幼排列,例如甲乙二人,按照辈分甲比乙大,照常规甲因先列于乙前,但由于乙早出生于甲,那么在谱中乙的名字就排在甲之前。衢州、江山等地区家谱的版式多呈正方形,即版框高宽几于相等。 跟帖时间 2012-04-17 23:07:13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
家谱鉴定 -- 中国人历来重视纂修家谱,所谓"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私家修谱自宋代兴起,经元、明的发展,至清朝中期达到鼎盛,入民国后仍延绵不断。在历经八、九百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家谱在不同的区域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特徵,这些特徵不仅体现在纂修体例上,而且在版刻、装帧等方面也得到反映。关于家谱纂修体例特徵的论述时有所见,而版刻、装帧特徵却鲜见涉及。究其原因,可以是现存家谱80%以上是清末及民是期间的刻本、木活字本、铅印本及石印本,而其中又以木活字本占绝大多数。 从现存家谱的印刷形式上看,有刻本、钞本、稿本,也有铅印本、石印本,但更多的则是木活字本,这是因为家谱的内容不象其他古籍那样一成不变,一般家变每隔 10至30年谋就须续修一次,且篇幅甚多,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木活字本印刷家谱显然要比刻本既便宜又省力得多。尽管木活字本是家谱版本的主流,但由于发区的不同,家谱的印刷形式仍是丰富多样的。 跟帖时间 2012-04-17 23:06:1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
[修谱知识] -- 宗祠与祭祖 宗祠中举行的最隆重的仪式是对祖宗的祭祀。大多数宗族每年举行春秋两祭。也有此宗族只举行春祭,也有的宗族实行四时祭祀即每年春、夏、秋、冬各祭一次,具体时间无统一规定,多在民间传统节日。如:清明、夏至、秋分、冬至进行。遇有子孙科举、或晋升官爵、或受朝廷的恩荣赏赐,也可开祠堂特祭。在祠祭日的前夕,有关执事人员应清扫宗祠,布置祠内的享堂,并按照本族的祭规准备好各色祭品。祭品不应过奢,但也不得数量不足,或质量稍次。大祭前执事的子孙应先期练习祭仪,“务令骏奔娴熟,赞唱清朗”,不得在祭祀时弄出差错。并有明确分工:有主祭人、分祭人、司赞、司祝、司爵、司筵、纠仪等执事人员,分别负责主持、司仪、读祝词、管祭品、祭器、纠察纪律等。在祠祭日,合族成年男子都应与祭。即便散居到数十里、数百里以外,每年或每两三年也须与祭一次。族众于祭日的清晨务必风雨毕集,不得迟到。与祭者必须身着礼服,衣冠整肃,不得蓬头赤足,或身着短衣小帽。同时,不少宗族除禁止妇女入祠与祭外,还禁止孩童与祭。这是唯恐小孩不懂事,会吵闹、捣乱,破坏祭祀的肃穆气氛。祭祀开始后,族众应依照辈份来列队,不得先后羼越。在按祭规行礼时,不得草草敷衍,也不得乱言、戏谑、喧哗。 祭祖的原则是“必丰、必洁、必诚、必敬”。其中最根本的是“敬”,就是对冥冥之中的祖先心存敬畏,虔诚信奉,“事死如事生”。祭祀祖先最主要的礼仪是“三牲、三献”与“尸祝”。“三牲”是指牛、羊、猪三种供品,也称“太牢”,古代只有帝王、圣贤才能享用。二品以上官员可用猪羊各一只,五品以上用羊一只,五品以下人家,只用猪一只,猪羊供品,统称“少牢”。三献是“初献、亚献、终献”三道上供程序。“尸祝”,是指代替死者受祭象征死者的人,称为“尸”,对“尸”致祝辞和为鬼神传话的人为“尸祝”。“尸”一般由臣下或晚辈充任,后世改为用神主、画像来代替。 祭祖的大致程序是:①主祭人向祖宗神位行礼;②族长离开享堂,迎接牺牲供品;③初献,在供桌上摆放筷子、匙勺、盏碟;④宣读祝辞;⑤焚烧明器纸帛;⑥奏乐;⑦族人拜祖;⑧二献,上羹饭、肉;⑨三献:上饼饵菜疏、果品;在初献、二献、三献之间,都有上香、礼拜等仪式;⑩撤走供品;⑾族人会餐(古人称为享胙),分发供品(也称散胙)。 但在实际祭祖程序中,三牲、供品、祭器摆放都是事先陈设整齐,届时由主祭人带领族人跪拜、致词。程序上大为减化。 祭祖的经费开支,一般由族田、族产公共收益中支出,若有不足部分则由族人捐助或摊派。 宗祠,除祭之外,还是处理族中重大事务和族人纠纷的场所,多由族长主持,约集众人,按族规家法进行处置,因而宗祠也就成为行使族权的场所,具有宣扬教化伦理、凝聚约束族人的重要功能。 跟帖时间 2012-03-26 22:48:3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
宗祠与祭祖 -- 宗祠 宗祠,也称祠堂、宗庙、家庙,是宗族祭祀祖先的地方,被视为血缘崇拜的圣殿。人类对祖先的崇拜由来已久,早在氏族社会已经盛行,在殷墟遗址中,就发现有祭祀墓主而建造的享堂。殷商时期,同姓者有共同的“宗庙”,同宗者有共同的“祖庙”,同族者有共同的“祢庙”。到周代,由于宗法制度的确立,庙制逐步完备。据《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这里所说的“七庙、五庙、三庙、一庙”,是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可在宗庙中分别设制和祭祀七代、五代、三代、一代以上祖先的亡灵。庶民不设宗庙,在寝堂中祭祀祖先,宗庙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则宗庙残颓,香火断绝。尤其是帝王的宗庙(也称太庙),不仅是宗族的象征,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宗庙社稷”的存毁往往成为一个朝代、政权兴亡更替的代名词。 民间的祠堂,是西汉时才发达起来。秦汉时,往往在帝王陵墓所在之地建立祠堂,以便祭祀,故也称为“享堂”,因所用建筑材料多为石块,也称“石室”。民间也有仿效,魏晋以后,民间祠堂的发展相对缓慢。至宋代,由于理学盛行,儒家“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观念得到加强,“孝为百行之首”。所以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而且,“或有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后及家财”。祠堂被视为高于一切,为家族命运之所系,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因此,名宦巨贾,豪门望族,均建祠堂,以显其本,以祭其祖。宗法、血缘观念得以由此强化。 中国明清时代,宗族制度处于成熟发展阶段,祖先祭祀作为家族的重要活动,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祠堂成为家族具有凝聚力的象征。所以在族规、家训中,立祠堂、重祭祀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祠堂的营建成为全体族人共同的主导意识。尤其是明代后期至清代,在人文发达的江南地区,祠堂的建筑十分普遍。以江西省为例,据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统计,在全省78个州县中,由全省同族姓建的总祠89处,各地一族独建的祠堂8994处,几乎所有镇都有祠堂。祭祀对象主要是得姓始祖、当地始迁之祖和本支开派之祖和以功德、爵位著称的历代先祖。在祖先崇拜和追源溯流心理支配下,祠堂祭祀祖先往往至数十世、上百世之远。如周姓则以后稷为始祖,吴姓以泰伯为祖,姜姓以姜尚为祖,袁姓以袁绍为祖,王姓以周灵王太子晋为祖等等。 由于祠堂祭祀先祖的范围、内容不等,所以祠堂有总祠、支祠、分祠等不同类别和称谓。一族合祀者为总祠,或宗祠;分支各祀者为支祠、分祠。祠堂的规制,视家族人口的众寡和族田、族产的多少而定。一般为数开、数进的宫殿式建筑,富裕家族的祠堂则异常的富丽堂皇,有二、三十进的房宅。 祠堂里安放祖先的神主牌位,上面书写某某祖先的名讳、生卒年月、原配、继配氏姓,有的红底黄字,有的白底黑字,被认为是祖先的灵魂所在,因而也叫“灵位”。灵位的安放也有一定的规矩。正中神龛最为崇重,安放供奉本族始祖,左龛为“崇德”,供奉有功名出仕、德泽于民的先祖;右龛为“报功”,供奉捐资赠产、大修祠堂、购置族田、创办义学等有功于本族的先祖。此外,其他的历代祖先则按“左昭、右穆”的顺序分别安放于偏殿、侧室。除受到出族之罚外,一般男子死后其神主牌位都可进入祠堂。也有部分族人,因敬奉宗祠,出家为僧,或娶娼妓为妻及操业卑贱并因而不得参加考试者,均不得在宗祠立位。 祠堂的管理之权,一般由长门嫡派出任族长,主持管理,并选派族中子弟负责日常有关事务,按照族规家法严加管理。在平时,族众应维持宗祠庄严、清静的氛围。祠堂应锁闭大门,从耳门出入。在祠内不得堆放粮食、柴草、棺木及其他杂物,不得让人借宿,不得让工匠作工也不得开设茶坊,特别是不得在祠内聚赌,或是将宗祠赁于他人。有些宗族特许族内的文人在祠内读书或会文。到民末清初,不少宗族还利用祠内的空房来兴办小学。不过,有的宗族认为宗祠“永宜清静”,唯恐“异姓杂处,有亵先灵”,因而一直禁止将宗祠作为办学的场所。对于祠内的财产,如祭桌、祭器等,祠堂的执事人员都应随祭随藏,并逐一登记入册,禁止族人私自借用。也有些宗族允许族人在婚、丧诸事时借用祠内器用什物,但在事毕后他们应立即送还。有些家法族规中还有维护宗祠周围环境的规定,如不得将宗祠附近之地作晒场和工匠的作场,不得在通往宗祠的道路等处拴系牛羊,摊晒、堆积杂物等。为了保护好宗祠,有些宗族雇佣专人来进行管理。另一些宗族则由各房或各支来轮流“值年”。在宗祠的房屋有所损坏时,他们就应及时进行维修。 跟帖时间 2012-03-26 22:46:1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
[修谱知识] -- 五服的具体应用 斩衰。'衰'(读做“催”)'衰'就是指不缝缉的意思。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衰榱,是最重的孝服。 齐衰,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衰'的礼制。 大功,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衰'用料稍细。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小功,是轻于'大功'的丧服,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缌麻,是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现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称为'漂孝'。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在史籍中记载: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也要披麻;如果在他乡,那就'袒免'就可以了。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带缚髻。 五服规定,是晚辈对长辈的丧服规定,夫妻属平辈不穿孝服,戴黑袖标即可。 跟帖时间 2012-03-15 18:48:2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
[修谱知识] -- 五服制罪 “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西晋定律第一次把“五服”制度纳入法典之中,作为判断是否构成犯罪及衡量罪行轻重的标准,这就是“准五服以制罪”原则,它不仅适用于亲属间相互侵犯、伤害的情形,也用于确定赡养、继承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五服制罪”的原则实质上是“同罪异罚”的原则在家族范围内体现,它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亲属相奸,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亲属相盗,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有犯,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五服”制罪原则的确立,使得儒家的礼仪制度与法律的适用完全结合在一起,是自汉代开“礼律融合”之先河以来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又一次重大发展,它不仅体现了晋律“礼律并重”的特点,也是中国封建法律伦理法特征的集中表现。自西晋定律直至明清,“五服制罪”一直是封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与完善 跟帖时间 2012-03-15 18:46:1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
[修谱知识] -- 古代丧服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 斩衰,丧服名。衷通“缞”。“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古代,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承重孙(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衷。至明、清,子及未嫁女为母,承重孙为祖母。子妇为姑(婆),也改齐衰三年为斩衰。女子服斩衰,并须以生麻束起头发,梳成丧髻。实际服期约两年余,多为二十五个月除孝。《礼记.丧服小记》:“斩衰括发以麻。”《清史稿·礼志十二》:“斩衰三年,子为父、母;为继母、慈母、养母、嫡母、生母;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子之妻同。女在室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孙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为夫,妾为家长同。” 齐衰,丧服名。齐,下衣的边。衰通“缞”。是次于“斩衰”的丧服。用粗麻布制做,断处缉边,因称“齐衰”。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服齐衰一年,用丧杖,称“杖期”,不用丧杖,称“不杖期”。周代,父在父母服齐衰杖期,父卒服齐衰三年。唐代,为母,父在父卒皆齐衰三年;子妇为姑(婆)亦齐衷三年。至清代,凡夫为妻,男子为庶母、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为父母,孙男女为祖父母,均服齐衰一年,杖与否,各有规定;重孙男女为曾祖父母,服齐衰五月;玄孙男女为高祖父母,且齐衰三月。《礼记·檀弓下》:“哀公为之齐衰。”《清史稿·礼十八》:“曰齐衰杖期,嫡旁及下际缉,麻冠、致、草屦、桐杖.曰齐衰杖期,嫡子、众子为庶母;子之妻同;子为嫁母、出母;夫为妻;嫡孙祖在为祖母承重。曰齐衰不杖期,为伯、叔父、母,为亲兄、弟;为亲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为同居继父两无大功以上亲者。“参阅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一》所附丧服各图。 大功,亦称“大红”。丧服名。是次于“齐衰”的丧服。用粗熟麻布制做。服期为九个月。清代,凡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以及已嫁女为伯叔父、兄弟,均服“大功”。《史记·孝文帝本纪》:“已下,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裴骃集解:“服虔曰:‘当言大功、小功布也。’”《明史·礼志十四》:“曰大功九月者,为同堂兄弟及姊妹在室者,为姑及姊妹兄弟之女出嫁者;父母为众子妇,为女之出嫁者;祖为众孙;为兄弟之子妇.为兄弟之子为人后者。”《清史搞·礼志十二》:“曰大功服,粗白布,冠、致如之,茧布缘屦。”参阅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一》所附丧服各图。 小功,亦称“上红”。丧服名。是次于“大功”的丧服。用稍粗熟麻布制成。服期五年月。清代,凡为伯叔祖父母、常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再从兄弟、未嫁再从姊妹,又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小功。《仪礼·丧服》:“小功,布衰掌,牡麻致,即葛五月者。从祖祖父,从祖父母报;人祖昆弟;从父姊妹篇,孙嫡人者;为人后者为其姊妹嫡人者。”《新唐书·礼乐志十》:“小功五月殇,正服:为子、女子子之下殇,为叔父之下殇,为姑、姊妹之下殇,为从兄弟姊妹长殇,为庶孙之长殇。降服:为人后者为其兄弟之长殇,出嫁姑为侄之长殇,为人后者为其姑、姊妹之长殇。义服:为夫之兄弟之子、女子子之下殇,为夫之叔父之长殇。”参阅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一所附丧服各图。 缌麻,丧服名,是次于“小功”的丧服。“五服”中最轻的一种。用较细熟麻布制成,做功也较“小功”为细。清代,凡男子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为外孙、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均服缌麻。服期三月,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亲属为袒免亲,即所谓“素服”,袒是露左臂,免是用布从项中向前交于额上,又后绕于髻。宋人车垓说此仪久废,当时人的袒免亲丧服是白阑缟巾;明、清时,素服,以尺布缠头。同六世祖的亲属便是无服亲了。故《礼记·大传》云:“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 《仪礼·丧服》章所载亲属间各种服制被后世奉为权威性的准则,历代遵行,但也有所变通。 跟帖时间 2012-03-15 18:43:59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
五服 -- 古代五等服式 古代统治阶级的五等服式。《汉书·地理志》:“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 何谓“五服”?《国语·周语》记载,周穆王时祭公谋父曾阐发过“五服”说:“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具体而言,即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汉书作“绥服”)、“要服”、“荒服”,是为“五服”。 《荀子?正论篇》云: 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国语?周语》也有同样的记载: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为什么说“五服”是理想政区制度?“五服”说最早见《尚书?禹贡》: 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銍,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从畿服重地到藩属下国逐层管理,兼举文教武卫,声教讫于蛮荒,这体现了华夏王朝历来的治国思想渊源。 这段话的大意是:王四周各五百里的区域,叫做甸服:其中最靠近王城的一百里地区缴纳带藁秸的谷物,其外一百里的区域缴纳禾穗,再往外一百里的区域缴纳去掉藁芒的禾穗,再往外一百里的区域缴纳带壳的谷子,最远的一百里缴纳无壳的米。甸服以外各五百里的区域叫侯服:其中最靠近甸服的一百里是封王朝卿大夫的地方,其次的百里是封男爵的领域。其余三百里是封大国诸侯的领域。侯服以外各五百里的区域是绥服:其中靠近侯服的三百里,斟酌人民的情形来施行文教。其余二百里则振兴武力以显示保卫力量。绥服以外各五百里是要服:其中靠近绥服的三百里是夷人们住的地方,其余二百里是流放罪人的地方。要服以外各五百里是荒服:其中靠近要服的三百里是蛮荒地带,其余二百里也是流放罪人的地方。 跟帖时间 2012-03-15 18:42:01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
家谱中的古代官职 --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跟帖时间 2012-03-15 17:47:2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
家族修谱仪式致辞 -- 各位来宾,各位长辈,各位父老乡亲: 今天,我们举行盛大仪式,祭告皇天厚土、列祖列宗,为x氏修家谱、立排行。 人之有祖,正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本。水流千里不舍其源,树高万丈不离其根。我x氏家族源远流长,历史上出了无数名人志士。饮水思源,叶落归根,寻根访祖,承继发扬祖业,是我x氏后裔之传统美德。修家谱、立排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正本清源,敦亲睦祖,尊祖敬宗,使长幼有序,尊卑有份;就是为了追念先人创业之艰辛,弘扬先人优秀文化和精神传承,加强道德教育,建设和谐家园;就是为了加强族人之间的联系沟通,增进情谊,增强团结,共同发展;更是为了使我x氏家族更加兴旺发达、枝繁叶茂、人才辈出! 借此机会,我谨代表我自己,向倡导发起修谱事宜、并为此事圆满成功付出辛勤劳动的x家谱编撰领导小组组长xxx副组长xxx和家谱编撰领导小组的其他各位成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也请允许我代表x氏家谱编撰领导小组,对社会贤达、特别是各位师傅的指导帮助,表示真诚的感谢!对各位父老乡亲的关心理解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此,我们祈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祈愿生我养我的这块热土地灵人杰,钟灵毓秀!祈愿有着优秀文化传承的x氏家族人丁兴旺、英才辈出!祈愿各位父老乡亲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跟帖时间 2012-03-15 16:59:34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
家谱体例 -- 家谱体例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体例的变化与内容丰富是此前谱牒所少有的。正德元年所纂《余氏会通谱》内容包括新旧序、跋、辨、图、外传、外纪图、世系图、茔域图、卷末跋、后序。《休宁文昌金氏世谱》内容已较全面,包括序、凡例、列士、金氏本国、世系、事略、行实、行状、墓志铭、杂著、记、诗、赞、规约。嘉靖十八年许璞、许汉纂《许氏统宗世谱》内容涉及序、名人传记、行状、墓志、世系。嘉靖三十四年朱世恩纂《朱氏统宗世谱》内容涵括历代谱序、敕命、凡例、像赞、祠屋图、墓图、传、世系图。嘉靖三十七年黄侍、黄仁德纂《左田黄氏孟宗谱》内容包括序、图、地理志、姓氏源流、世系、文翰。隆庆六年许可复、许凤翔纂《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吸收并总结了嘉靖以前家谱的有关内容,且有所扩展。该谱涉及历代谱序、目录、世系图、考、先世文翰、序、说、传、记、寿叙、赋、诗、歌、词、挽诗、行状、赞、祭文、谱说、后骗子、领谱字号等诸项内容。 万历以后,字谱内容较前更为丰富。隆庆、万历年间歙县殷氏宗族“始为谱,其大凡有姓氏、本原、世系三考”,其后内容又扩充了“世德、规范、训典、文献、宅第、丘墓、遗文、遗迹、里社九考。”万历五年吕仕道纂《吕氏续修宗谱》涉及目录、书法、凡例,历代谱序、像赞、迁源源流、祠墓寺图表、里居图、姓氏来源、世系、世德、规范、训典、文献、遗事、丘墓、祭田、家规、修谱衔名、修谱总论、后序、跋等内容,该谱的列诸项涵盖了后世家谱所具备的基本内容。万历十八年程弘宾纂《歙西严镇百忍程氏本宗信谱》分谱序、谱例、纪源、传疑、传信、世系、世传、内传、保莹、遗翰、族约、续后十二篇。万历末年修成的休宁《曹氏统宗世谱》涉及序列、题辞、谱引、谱歌、谱诗、恩荣录、曹氏先达、迁徙源流、坟墓、后序、跋、谱约、支谱图、统宗谱系小叙、系图、事略、重修族谱叙略、家乘序、诗集序、遗嘱、跋等内容,名目纷繁,同万历以前所修宗谱相比,内容得到大规模扩展,几乎囊括了与宗族相关的所有事项。通过对上述明代宗谱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与宋元谱相比较,明谱新增加的内容主要体现为家规家训、祠产族产等宗族制度的相关方面,这也正是明代宗族制度较前有所发展的一个反映。 关于体例方面,明谱在因袭欧苏谱例的同时,增加了“志”“图”“考”“录”等项新内容,这是明修宗谱进一步吸收正史和地方志编纂学上成果的重要体现。据翟屯建先生研究,明代宗谱体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纲目体,以纲统目;二是条目体,一事一目,互助统辖;三是纲目与条目的混合体。且愈往后,这种混合体的方法在宗谱编纂中愈益得到广泛的运用。与明代以后所修宗谱相比较,有明一代所修宗谱的体例已比较完备,且大体上已定型,此后清、民国年间所纂宗谱在体例上基本承袭明谱,变更甚微。 跟帖时间 2012-03-15 16:46:37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
家谱价值 -- 家谱价值 中国家谱,于今人又什么价值?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从存留至今的家谱疑信相渗、精华与糟粕同在现状来看,家谱对今人具有以下两方面价值: 1、家谱的历史价值。作为家族繁衍、活动档案材料的家谱,保存了历代不同地区与世系活动相关的丰富资料,它对于相关学科,诸如社会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等都具有史料价值,这已为众多的有识之士所论证。几十年前,史学大师顾颉刚识为:“我国史籍之富,举世无比。然列入公认的官修正史,由于种种原因,自今论之,尚难允称‘信史'。今青年治史学,当于二十五名外博求史料,取精用宏、成就当非前代所可比。而今我国史学领域有尚待开发的二个‘大金矿',即地方志和族谱。它一向为治史者所忽视,实则其中蕴藏无尽有价值的史料,为‘正史'所难于悉纪而不为人所知者”。当然,顾颉刚所说的“忽视”状况现在已有改变,重视家谱史料价值的学者已日渐增多,见诸文字者不少,勿庸赘述。作为史料价值,要在求真求实。尽管家谱修撰早有“信以傅信,疑以傅疑”、“循实记载”、“置诸阙疑”等主张,但是,出于种种家族利益的考虑和显耀门庭的诱惑,谱学界的伪俗之风在每一朝代都存在,因此,用家谱史料,必须严格甄别真伪,不可全信全疑。 2、家谱的文化价值。家谱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它对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说过:“中国人民说王道是顺乎自然,换一句话自然力便是王道,用王道造成的团体便是民族”。中华民族就是在自己独特的环境中,经过几千年的蕴酿由众多族源融合、自然形成的以汉族为核心的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相对独立共同生活的地理生态系统,漫漫历史长河的共同创造,彼此密切交往不断分化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也产生了千枝一本,万水同源的民族凝聚力。 今天炎黄子孙已经走向世界,遍布五大洲168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人已经超过5500万。“我们是相同的血缘共有一个家,黄皮夫的旗帜上写着中华。”尽管他们之中已有不少人入籍于所在国,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国籍认、政治认同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他们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据统计:1996年世界共有华人社团9255个,(世界性的华人社团就已超过70个)其中属于亲缘性的宗亲社团占了34%,有3147个。海外宗亲社团是民族感情和民族文化凝聚的产物,他们有强烈寻根的愿望,每当我们看到,一年一度,人们远涉重洋,不远万里,沤庥于沮水之滨、桥山之巅的华夏始祖轩辕黄帝陵前,共告“五洲风雨疾,华夏有炎黄”,这就是“血浓于水”的情感。台湾有一位研究神农文化的学者叫姜竹,他说:“台湾同胎是非常崇拜炎帝的,那边的炎帝神农庙有121座,每年神农圣诞日(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总要进行一次祭祀活动,以表达炎帝子孙的爱国之心。目前,在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都有烈山宗亲会,这样,在海内、海外、香港、台湾,炎黄两帝已成为维系中华民族情感的文化纽带了”。炎黄共祖的文化认同,是以姓氏溯源的谱系为根据的,古老的《世本》和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启其端,历代的姓氏谱系扬其波,它深入人心,代代相传,成了民族集体的潜意识,这正是谱牒文化所发挥的作用。 家谱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考察,应该著重考察谱牒文化产生、发展的过程,现象、规律、社会影响和作用。谱牒文化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全用史料价值的标准来要求它。比如攀援历史名人为始祖的现象,从历史价值的角度考察是不可取的,但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考察,它又往往起了名人效应,凝聚、鼓舞族群的作用。又如同宗共祖问题,从历史的真实看,任何一个姓氏,其来源都十分复杂,历代改姓、赐姓、冒姓层出不穷,欲求血缘的绝对纯洁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作为已形成的文化认同是可邓小平必深究和苛求的。所以今天的谱学,既要重视历史价值的开掘,又要重视文化价值的开发,我们在实际运用中,更要注意发挥家谱在凝聚社会群体,增强民族凝聚力,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为振兴中华和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 跟帖时间 2012-03-15 16:43:32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
回复 7# admin 的帖子 -- cflxzzf 网友,建的家谱只有3个, 1.赤峰毛卜罗张宗峰 撰修家谱602人 2. 530人 3. 59人 他所指的第二部,可能是指“第二个步骤”就是对家谱进行排版时出现问题。 跟帖时间 2011-08-26 07:54:20 [原话题帖] [删除] 跟帖用户 lintianyan
|